楊曉雁,李榮興,莫曉萍
(云南農業(yè)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云南 昆明 650201)
我國秘書的歷史可以上溯到黃帝時代的史官,其后經過歷朝歷代的改革,秘書的職責分工越來越清晰明確,逐漸成為一種固定的職業(yè)。但不管哪朝哪代,從事秘書工作的人都是古代文人中的一分子,他們的文化背景、心理態(tài)勢、思維方式都深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任何文化、道德都是歷史具體的,具有特定的社會、時代、民族、階級的不同內容,原始時代不同于封建社會,封建社會又不同于資本制度,各種知識觀念、道德標準和藝術趣味都在不斷變遷。然而也就在這種變遷運動中,卻不斷積累著、鞏固著、持續(xù)著,形成著與動物相區(qū)別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結構、能力和形式?!盵1]這就是文化心理結構。本文試圖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角度出發(fā),探究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秘書群體的情感意志、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的影響和塑造。
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五常”之倫理,是儒家道德思想的核心。它的形成經歷了從孔子、孟子到漢代董仲舒的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孔子提出其哲學思想的核心概念“仁”,孟子在此基礎上發(fā)展出了仁、義、禮、智,董仲舒則提出了“信”。至此,形成了一個以“仁”為中心的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核心價值體系。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人一部分的秘書群體,不僅以此為自身立人行事的準則,更將其泛化到秘書工作的方方面面。
首先,“仁”是統(tǒng)領一切的根本原則,它框定了秘書群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中國古代的秘書們是從對己對人兩個方面來踐行“仁學”思想的。對己,是指他們把“仁者愛人”作為最根本的道德情感貫穿在生命活動的始終。“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在孔子那里,“仁”是個十分寬泛的概念,它以“愛人”為核心,包含了恭、寬、信、敏、惠、智、勇、忠恕、孝悌等內容?!靶┮舱?,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論語·子路》)“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引者注)于天下為仁矣?!?《論語·陽貨》)這是從人的行為方面規(guī)定了怎樣才能行“仁”?!熬词露牛?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薄爸敹?,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這是論述了“仁”在道德情感方面的表現。而“剛、毅、木、訥,近仁?!薄叭收?,其言也讱。”(《論語·嚴淵》) “巧言令色,鮮仁矣?!?《論語·學而》)這是“仁”在語言儀表方面的表現?!叭收甙踩?,智者利仁” (《論語·里仁》) “仁者不憂?!?《論語·子罕》)“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論語·子罕》)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薄叭嗜酥臼浚瑹o求生以害人,有殺生以成仁?!?《論語·衛(wèi)靈公》)這是求“仁”的方法??梢姡鬃右浴叭省睘楹诵亩鴺嫿ǖ牡赖路懂狊w系,“既包括有人的認知心理、語言儀表、道德情感、行為動機等主觀因素,也包含有人的道德行為的客觀因素,從不同的側面反映著‘仁’的豐富的社會內容?!盵2]幾千年來,“仁”的標準就成了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道德標準,對“仁”的追求也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執(zhí)著追求。
不僅如此,孔子還把這種“愛人”的思想擴展到治國理政中?!盀檎缘拢┤绫背?,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孟子更將其闡發(fā)為“仁政”學說,從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結構方方面面論證了“仁政”的方法,要求統(tǒng)治者樂民之樂、憂民之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
仁政學說對作為為統(tǒng)治者服務的秘書來說,提供了一個高于服務對象本身的道德標準。統(tǒng)治者的言行不符合“仁”的標準,就會換來秘書們的犯顏直諫,甚至死諫。例如,唐朝的魏征,每進切諫,雖幾次極端激怒太宗,而他神色自若,不稍動搖,使太宗也為之折服。明代的海瑞,為人正直剛毅,一生忠心耿耿,直言敢諫,曾經買好棺材,告別妻子,冒死上疏。一生清貧,抑制豪強,安撫窮困百姓,打擊奸臣污吏,深得民眾愛戴。
其次,“義”是由“仁”申發(fā)出來的秘書職業(yè)道德,主要表現為君臣關系中對君主的忠誠,以及秘書職業(yè)活動中的實事求是的職業(yè)道德?!傲x者,宜也?!?《禮記·中庸》)什么是“宜”?就是合適,也即符合周禮?!傲x者,所以等貴賤,明尊卑?!?《大戴禮記·盛德》)“禮義立,則貴賤等矣?!?《禮記·樂記》)孔子也說:“名出以信,信以守器,器以藏禮,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jié)也?!?《左傳·成公二年》)可見尊卑有禮,各得其義,就是“義”。因此,“君子義以為上”,(《論語·陽貨》)“行義以達其道”。(《論語·季氏》)作為直接為君主服務的秘書,恪守臣子本分,謙卑有禮,忠誠不貳是其職業(yè)操守的第一要義。這種德能兼?zhèn)涞娜顺細v來是受到統(tǒng)治者賞識的,《舊唐書》就是這樣評價唐太宗的能臣魏征的:“其實根于道義,發(fā)于侓度,身正而心勁,上不負時主,下不阿權幸,中不移親族,外不為朋黨,不以逢時改節(jié),不以圖位賣忠”。
我國古代的秘書往往還兼有史官的職能,自古以來就形成了“秉筆直書”、“君舉必書”、不虛美、不掩惡的職業(yè)道德,這些也是“義”中應有之意。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就是這樣的典范。
第三,禮是仁的具體體現。在秘書活動中,“禮”表現為外在的倫理規(guī)范和制度規(guī)范。所謂“圣人所以治人七情,修十義,講信修睦,尚辭讓,去爭奪,舍禮何以治之?”(《禮記·中庸》)說明謙遜、禮讓、寬容是符合“禮”的要求的,而“禮”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關系,使人際關系協(xié)調和睦的手段。封建君臣關系又是等級分明、君尊臣卑的上下級關系,這就要求作為臣子的秘書不僅要謙遜、禮讓,更要對君始終懷有敬畏之心,恪守君臣之道,并以此來約束自己的言行。像楊修、禰衡就是因恃才傲物、言行無狀,冒犯了君主,實際是違背了“禮”的要求而丟了性命的。
第四,“智”是明辨是非的能力,是思考問題的方法,是解決問題的智慧。對于秘書來說,“智”的實現,最終要落實在解決問題的智慧上。辨是非靠的是“仁”、“義”,完成的是對事、對人的評價,思考問題的角度和切入點是方法論問題,顯現的是個性特點。而在君尊臣卑的等級關系中,秘書工作要收到實效,需要的就是解決問題的智慧了。中國古代秘書往往還兼有史官、諫官的角色,直言犯上,固然能青史留名,但因此而丟了性命的也不在少數。畢竟,昏君、庸君是多數。象馮諼那樣深謀遠慮,象司馬遷那樣忍辱負重,象魏征那樣迂回婉轉……只有洞悉君主心理,通達人性世故,講智慧,講方法,才能最終達成目標。
第五,“信”是儒家所倡導的人的基本道德。對秘書而言,謹守“信”的道德規(guī)范,就要做到,在心性的層面,把“正心誠意”作為“修身”的前提;在言語行為層面,努力做到敬事而信、言而有信、誠實篤信。即“言忠信,行篤敬”。作為秘書,從古至今,只有當你被證明是一個值得信賴的人時,你所輔佐和服務的人才會把大事托付給你。唐代魏征之所以敢于犯顏直諫,不僅在于他性格剛直、才識超卓,更因為他對太宗“忠”,對國事“敬”。為了維護和鞏固李唐王朝的封建統(tǒng)治,曾先后陳諫200多次,勸戒唐太宗以歷史的教訓為鑒,勵精圖治,任賢納諫,本著“仁義”行事,無一不受到采納,在當時和后世都產生重要影響。
“側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也?!?《孟子·誥子上》)“仁、義、禮、智、信”從道德原則、情感旨趣、行為規(guī)范等方面架構起了秘書群體文化心理的基本框架。歷代統(tǒng)治者在選拔秘書時,也是把德性品行放在首位。例如漢武帝時期選拔秘書的標準是:“一曰德行高妙,志節(jié)清白;二曰學通行修,經中博士;三曰明達法令,足以決疑,能按章復問,文中御史……”《元典章吏部》記錄選拔秘書官吏的標準是:“首論行止,次取吏能,又計月日多少為優(yōu)?!?/p>
“仁、義、禮、智、信”作為儒家文化倫理,在幾千年的文化演進中,形成了秘書群體文化心理的基石,對新時代的秘書工作依然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我們需要在繼承中創(chuàng)新,把它與以人為本、大局觀念、現代禮儀、商業(yè)信用等現代觀念結合起來,轉變?yōu)榉蠒r代要求的倫理思想與職業(yè)修養(yǎng),塑造現代秘書職業(yè)精神和職業(yè)人格。
中國古代的秘書群體同其他士人一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群體。儒學不僅是社會哲學,也是中國人的人生哲學。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包括內在精神的追求和外在軀體的實踐兩個方面。在道家那里是通過逍遙無為來實現的,而儒家則提倡內圣外王。
儒家把“內圣”作為完善人格的內在規(guī)定。“‘內圣’首先表現為善的德性,而善又以廣義的仁道精神為其內容?!盵3]具體來說,就是仁、義、禮、智、信,這個基本的道德體系是人超越于自然人之上而成為君子、賢人,乃至圣人的前提。
儒家的理想人格還表現為一種道德理想的實踐人格,即將“真實的關切系于國事民瘼,以匡正社會人生為目的,”[4]在外王事功中實現理想人格。
內圣外王的另一種表述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的就是個人的道德修養(yǎng)與經世濟民的事業(yè)相統(tǒng)一。夫子曰:“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論語·憲問》)這是將君子的社會活動賦予了天命、天道的理論支撐,而孟子更將這種社會責任意識提升到“舍我其誰”的高度。如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當個體生命與社會責任相結合的時候,他的內心就獲得了源源不絕的動力。
縱觀古今,中國傳統(tǒng)秘書文化的主流昭示的依然是秘書群體和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歷朝歷代的那些冒死直諫、視死如歸者彰顯的就是這種追求對家國負責的高尚的價值旨歸。阿諛奉承、一心為己者畢竟是少數。支撐古代秘書群體實現人生價值的精神正是內圣外王的精神動力。其實,即使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這種精神動力機制依然是秘書成長的動力所在。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一定社會中的人。個人價值只有與社會價值相聯系、相統(tǒng)一才會最大限度得到實現。秘書從業(yè)者,在發(fā)展個性的同時,要把握社會大勢,把自己的人生價值追求與社會需要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自身發(fā)展與奉獻社會的共贏。
分析秘書群體的文化心理,除了上述積極的層面,還存在這一些消極的心理因素,比如唯上思想、法制意識淡薄、缺乏獨立人格等。究其根源,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倫理型范式有關。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建立在血緣情感、宗法制度之上的文化體系?!耙匝墳榛A的人倫關系延伸為以階級為基礎的統(tǒng)治者與被統(tǒng)治者之間的各種等級關系?!盵5]父子關系延伸為君臣關系,家庭中的孝悌延伸為朝堂上的忠君愛臣,加之宗法制度的滲透,于是形成森嚴的等級關系,君是至高無上的權威,掌握著生殺予奪的權利,為人臣者,只能“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詩經·小雅·小旻》)在這樣的體制下,形成了唯上唯大、唯命是從的心理態(tài)勢。歷史上當然不乏敢于犯顏直諫的士人,但也有大量察言觀色、見風使舵、泯滅了獨立人格的碌碌之輩。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整體上表現出重倫理、輕法制,以理代法,道德規(guī)范高于法律原則的傾向。長期以來,以儒家的“禮”代替了事實上的“法”,以感性情感統(tǒng)領了嚴謹的邏輯思維,有“治人”而無“治法”。這樣的文化傳統(tǒng)再與森嚴的等級觀念和愚忠思想結合起來,把“犯上”和“作亂”相提并論,“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位高就意味著權重,權力大于法律,那么,歷史上有那么多阿諛奉承、一心唯上、瞞上欺下的文臣,也就不足為怪了。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上述倫理范式,對今天的秘書的消極影響依然不同程度存在。有的領導者把秘書視為自己的家奴、仆人、保姆,必須言聽計從;有的秘書對領導察言觀色、投其所好、唯命是從,甚至溜須拍馬,扭曲了領導和秘書的關系,也助長了一些領導者目無法紀、武斷專制的作風,有的甚至由此墜入腐敗的深淵。有鑒于此,現代秘書,一方面要注意吸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倫理范式的合理因素,建立互相尊重的、和諧的領導與秘書的關系。另一方面,要按照現代法治精神的要求,根據現代管理的需要,摒棄其中的糟粕,主動給領導當好參謀助手。在尊重領導的同時,要敢于、善于“直言進諫”,體現現代秘書對事業(yè)負責、對法律敬畏、對領導尊重而不盲從的職業(yè)品格。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以“人”為中心的文化,道德倫理泛化至一切領域,就連自然現象都常被用來論證說明道德規(guī)范、政治主張。在治學傳統(tǒng)上,也是以經學、史學為主線而展開。人才選拔、教育思想無不圍繞這兩個方面進行。比如學術傳統(tǒng),在先秦,是諸子百家之學;在兩漢,是經學;而后又有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清代樸學。自漢代以后,一直到“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前,中國兩千多年的學術發(fā)展,都是以經學為主流。又如教育和人才選拔,注重的也是人倫道德標準。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唐太宗品評大臣“一曰德性,二曰忠直,三曰博學,四曰詞藻,五曰書翰”。中國文化的這一傳統(tǒng)產生的影響一方面使儒家文化得以不斷傳承與發(fā)展,另一方面則是把科學排斥在外,抑制了科學的獨立。
這種重人倫輕自然的學術傾向反映在秘書群體的文化心理結構中,表現為智能結構的偏向。在知識背景上,是人文知識優(yōu)于自然科學知識;在思維方式上,是重感性、輕理性,重整體感知、輕邏輯分析。在古代社會,大多是文人為臣(秘書),事農事工者難以入朝。雖然與整個文化傳統(tǒng)有關,但這也是我國封建社會重治人、輕治事的原因吧。
現代秘書,則應該從這種學術偏向中走出來。在當今時代,科學與人文并重,學科交叉融合,各種知識相互滲透,領導與管理要求科學化和綜合。單一的知識結構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秘書工作的需要。現代秘書要跟上時代要求,既要成為秘書職業(yè)的行家里手,全面掌握和熟練運用秘書技能;又要成為知識全面的“雜家”,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技、外交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古今中外的文化常識都應該有所涉獵,用豐富的知識結構支撐立體的多維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全面的理性的判斷能力,成為工作上的多面手。只有這樣,才能全面履行好秘書職能。
中國古代的秘書職業(yè)從周代始就一直存在著官、私兩種形式。所謂“官”,是指食朝廷俸祿,有官職,直接為統(tǒng)治階層服務的朝臣,即所謂“公臣”。另一種形式是存在于官僚體制之外的“私臣”,又稱為幕友、幕賓、師爺。這種形式起源于春秋時期的養(yǎng)士之風。著名的四公子就是其中的代表,再如名士呂不韋,相傳其門下食客三千。主人自己出資食養(yǎng)門客,奠定了二者之間的主賓關系。到秦漢時期,除了官方選拔秘書(僚屬)的“辟屬制度”,在官僚體制之外,則形成了幕友制,即幕主出資聘用幕賓,幕賓為幕主出謀劃策,草擬文書,經辦具體事務,實際就是充任幕主的私人秘書之職。以后歷代,這種體制外的幕友、師爺一直與體制內的官僚秘書同時并存,相輔相成,彌補了官僚體制內秘書人才的不足。直至清代,發(fā)展到了鼎盛時期,其時俗稱師爺,而又以紹興師爺最為有名。
秘書職業(yè)的這一“官”一“私”兩種形式形成相輔相成、密切聯系的兩種文化。官僚秘書大多為中國古代士人中的精英,深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熏陶,如前所述,他們把內修圣賢品德,外致帝王之業(yè)作為人生的最高追求。從人格主體上來說,他們追求的是“超我”的實現。而體制外的幕友、師爺們,大多是下層文人,官僚體制的大門畢竟很窄,要擠進去不容易,于是廁身有名望、有權勢的官僚,不失為一條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幕主與幕友之間的雇傭關系,使幕友對幕主有較強的人身依附色彩,加之幕友之間的競爭又十分激烈,多重因素作用下,儒家那種殿堂文化逐漸退居其次,市民文化、俗文化因其較強的實用性而逐漸成為主流。例如清代專門培養(yǎng)師爺的“幕館”,除了傳授處理文書文案和官衙日常事務的技能,最主要的就是教士人如何揣摩社會風氣,揣度幕主心理,諳熟官場應酬規(guī)矩。
幕友、師爺“在辛亥革命后,作為一個群體雖已解體,但其影響卻繼續(xù)存在,與當今千千萬萬從事輔助領導工作的秘書有千絲萬縷的聯系,可以說當代秘書與‘師爺’有承繼關系?!盵6]幕友文化、師爺文化中俗文化的成分也沉積在秘書文化心理結構中,作為“隱”的部分和主流文化一起共同作用于秘書群體。
在我國,現代意義上的秘書,分布范圍已十分廣泛,國家機關、企事業(yè)單位,外資和私人企業(yè)都有秘書崗位的存在。無論是哪一個領域的秘書,本質都不同于古代的公臣和私臣,其表現是承擔的社會責任與所處的法律道德環(huán)境的一致性。作為現代秘書,要按照這種一致性的要求,自覺剔除上述兩種文化心理的不良積淀,無論是在機關還是企事業(yè)單位,無論是在任何一種性質的單位,都要把服務領導、服務單位的職責延伸到社會,與社會責任聯系起來,不能孤立,更不能對立。否則,秘書就會淪為私人工具而喪失自己的獨立人格與操守。
秘書作為一種歷史悠久的職業(yè),幾千年來受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刻影響,秘書群體的情感意志、價值取向、思維方式無不深深地鐫刻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印記,從而形成了獨特的文化心理結構。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秘書群體心理的積極作用,主要表現為構筑了“仁義禮智信”的基本道德規(guī)范,形成了“內圣外王”的精神追求,由此而形成了“秉筆直書”、“忠君愛國”、廉潔自律等等秘書職業(yè)道德。當然也不能否認,傳統(tǒng)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也對秘書群體心理形成了消極影響,諸如唯上是從、缺乏個性、庸俗圓滑等等,均可從傳統(tǒng)文化中的消極因素覓得蹤跡。因此,作為現代秘書從業(yè)者,必須厘清傳統(tǒng)文化對秘書傳統(tǒng)心理結構的積極與消極影響,才能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成為符合現代社會要求的秘書人才。
[參考文獻]
[1]李澤厚.中國古代思想史論[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3:241.
[2]葛榮晉.孔子論“仁”及其現代價值[G]//方銘.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北京:學苑出版社,2010.
[3] 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22.
[4]郭齊勇.中國儒學之精神[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72.
[5] 陳子典.傳統(tǒng)道德與現代精神文明[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69.
[6] 鐘小安.幕友師爺秘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7: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