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瑞旭,竇思東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
針刺刺激量影響因素國內(nèi)研究進展
許瑞旭,竇思東*
(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福建 福州 350122)
影響針刺效應的因素較多,針刺刺激量為其中之一,且直接影響針灸臨床的療效,因而歷來為針灸同行所重視。針刺刺激量的影響因素是學者研究的熱點方向,就該方面的國內(nèi)研究進展做系統(tǒng)性回顧,旨在為針刺療法研究提供文獻參考和研究思路。
針刺刺激量;影響因素;研究進展
針刺刺激量是指單位時間內(nèi)針刺提插捻轉的幅度、頻率和強度的大小[1],是影響針刺療效的關鍵因素之一,包含有效刺激和有效刺激量兩個概念?!鹅`樞·九針十二原》中說:“刺之要,氣至而有效[2]”。 “氣至”即得氣之義,有效刺激就是產(chǎn)生得氣的刺激,而有效刺激量是運用針刺的有效刺激,使機體產(chǎn)生不同程度的效量,是評判臨床療效的一個重要標準。
影響針刺刺激量的因素可以從醫(yī)者、患者以及周圍環(huán)境三個方面加以概括。王銀平等[3]從理論、實驗及臨床等方面進行了總結,認為針刺刺激量的影響因素包括患者的工作性質、胖瘦、年齡、性別、季節(jié)及氣候、水土習慣、癥狀、針刺部位、醫(yī)生的臨床經(jīng)驗與熟練程度、神氣等方面,其考慮因素比較全面,但未對這些因素作主次之分,也沒有提供相關的實驗數(shù)據(jù)。李凌鑫等[4]從針刺頻率、針刺時間、針刺方向及深度、針刺作用力大小、電針量學參數(shù)等方面進行研究,并認為針刺時間和針刺頻率是針刺量大小的主要決定參數(shù)[5],至于針刺方向及深度[6-7],也有文獻持相同觀點。以下主要從針刺頻率和針刺時間加以論述。
1.1 針刺頻率
張雪等[8]采用快頻率(180次/min)及慢頻率(60次/min)“醒腦開竅”針法對MCAO模型大鼠水溝穴進行刺激,結果顯示快頻率針刺法可明顯減少炎性細胞數(shù),而慢頻率針刺則不明顯,表明不同針刺頻率對改善腦缺血的作用有所不同。周國祥等[9]在動物實驗研究中發(fā)現(xiàn),在針刺減輕應激反應方面,頻率為200次/min的針刺效果優(yōu)于60次/min的針刺。謝凱等[10]認為,相比于常規(guī)刺激手法,快頻率的針刺手法刺激對于單純性肥胖大鼠的降脂作用十分明顯,刺激量大且持續(xù)時間長。王西明[11]從能量的角度對針刺頻率進行了探討,結果表明不同的針刺頻率與針刺刺激量關系密切,快速提插或捻動針體可較多地輸入和傳遞能量。
總之,快頻率的針刺刺激可加大刺激量,對某些指標的改善程度優(yōu)于慢頻率刺激[8-10],但是臨床上應根據(jù)病癥的差異選擇不同的針刺頻率,并結合針刺的力度、幅度以及深度等因素,以達到針刺效應的最大化。
1.2 針刺時間
針刺的時間因素包括針刺的開始介入時間、施術時間、留針時間、治療頻次、每個療程的時間及總治療時間等。針刺治療的時間因素與臨床療效關系密切。
1.2.1 針刺時間窗 針刺時間窗即針刺治療的開始時間,其對于中風、面癱等多種病癥的發(fā)展和預后均有顯著影響。有研究表明在腦缺血早期,電針可抑制突觸的退化崩解,并促進新生突觸的產(chǎn)生[12]。
金智秀等[13]研究不同時間窗電針對實驗性腦缺血療效的影響,肯定了針刺的早期介入治療可提高對MCAO大鼠的腦保護作用,但不同的開始治療時間窗并沒有與針刺療效存在正相關性。孫曉偉等[14]用頭針分別于缺血再灌注后2h、6h、12h、24h、48h對患者進行治療,結果表明超早期的頭針治療對于腦的保護作用更為顯著。王志強等[15]在電針介入時間對腦缺血早期體感誘發(fā)電位影響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腦缺血后電針越早介入療效越好。通過文獻檢索,筆者發(fā)現(xiàn)眾多學者普遍認為針刺治療介入越早,對腦缺血的治療效果越好,優(yōu)于恢復期和后遺癥期的干預效果。
馮蕾[16]在探討周圍性面癱針灸介入的最佳時機中,根據(jù)面癱發(fā)病距離針灸介入的時間將患者分為A、B、C三組。A組為發(fā)病1~3天介入治療者,B組為發(fā)病4~7天介入治療者,C組為發(fā)病8~10天介入治療者。結果表明B組總有效率最高,A組次之,C組最低。說明面癱發(fā)病后4~7天為針灸介入治療的最佳時期。在關于針灸治療面癱最佳介入時機的專篇論述中,很多醫(yī)者認為在疾病的發(fā)展期進行針灸的介入治療可以縮短病程,提高治愈率,但是針刺手法應當輕靈,不可過重,以免加重神經(jīng)周圍的充血水腫[17]。
總之,針刺介入時間與治療效果的關系較為復雜,目前一般認為病程越短,針刺治療效果越好。對于針刺時間窗,還應結合傳統(tǒng)醫(yī)學的靈龜八法、子午流注針法以及飛騰八法等,根據(jù)人體經(jīng)脈巡行時間進行針刺操作,并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的認識,才能在針灸療效上取得一定的突破。
1.2.2 施術時間 張亞男等[18]在穴位及針刺持續(xù)時間對針刺效應影響的實驗研究中,在相同的刺激頻率(60次/s)下,分別用短、中、長(5、60、180s)不同針刺時間干預水溝穴和非穴,以觀察穴位和非穴的針刺效應。結果表明:①未予針刺治療(未針刺)組MCAO模型神經(jīng)功能評分有提高趨勢(P>0.05),提示72h后,MCAO大鼠在神經(jīng)功能方面可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②針刺非穴后,只有達到一定程度的針刺持續(xù)時間(中、長時間),MCAO大鼠行為學才能有所改善(P<0.05),提示該種變化可能是通過針刺時間發(fā)揮主要作用。
此外,有相關臨床研究證實了針刺的行針時間可以影響針灸的療效[19],目前對于該方面的研究文獻較少,且具有局限性,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標準。在很大程度上,行針時間的長短也跟個人的臨床經(jīng)驗相關。
1.2.3 留針時間 留針作為針灸臨床非常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被歷代醫(yī)家所重視,《靈樞》中有30多處涉及到留針的論述[20]。留針時間的長短可直接影響有效刺激量,并在一定范圍內(nèi)呈正相關,但是過長的刺激時間也可產(chǎn)生不良效應。通過文獻查閱,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一般認為留針時間以20~30min為宜,但臨床上應在辨證施治的原則下靈活應用[21-25]。
毛光蘭等[22]觀察不同留針時間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PHN)的療效,結果表明針刺治療PHN時留針30min可獲得滿意療效。孫樹枝等[23]在探索不同留針時間對三叉神經(jīng)痛療效的臨床觀察中,發(fā)現(xiàn)與留針10min組比較,延長電針治療時間至30min可提高治療效果。林樹芬等[24]應用針刺治療腓腸肌痙攣時,觀察到速刺療效優(yōu)于留針治療,且留針時間過長可降低療效,說明針刺留針時間也不是一成不變的。
針刺的留針時間是近幾年研究較多的問題,留針時間與患者的病情、病種、病程以及針刺部位相關[25],也與針刺得氣與否、患者的體質[21]等有關。隨著循證醫(yī)學的發(fā)展,關于針刺留針時間的研究,應當在中醫(yī)思維方法的指導下,設計出符合中醫(yī)臨床研究的方案,盡可能地進行大樣本、多中心的隨機對照實驗,以期得到更加客觀、可信的實驗數(shù)據(jù),把握針刺治療中的留針規(guī)律。
1.2.4 治療頻次與療程 目前,在針刺間隔時間方面,臨床與實驗研究報道的病癥較少,一般都建立在針對某一特定病證的研究上。錢曉平等[26]采用不同針刺頻次治療恢復期腦梗死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每日針刺2次組的療效優(yōu)于每日針刺1次組,但是在改善吞咽困難、神智欠清等癥狀方面,兩者療效相當,并沒有顯著性差異,與周曉春[27]的研究結果類似。此外,周氏也對其中的因素進行了補充,認為除了間隔時間的影響,針刺療效還可能與針刺總量存在一定關系。
石學敏[28]在針刺手法量學理論中提出,針刺治療后的持續(xù)作用時間因病而異,臨床上針刺治療的下一頻次應該在有效持續(xù)治療時間之后,其認為兩次施術間隔時間的最佳參數(shù)為3~6h。對于腦血管疾病的治療,應該6h蓄積1次,而對于哮喘的最佳有效治療作用時間應持續(xù)3~4h,此后再進行下一個針刺頻次才能達到療效的蓄積作用。
蔡紅[29]在臨床研究中發(fā)現(xiàn),不同的治療頻次可影響骨質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每周2次和3次的治療頻率均能改善骨密度情況,而每周1次組患者則無變化,說明針刺頻率可積累針刺刺激量,當積累到一定程度后,便可影響臨床療效,但是這種積累具有一定的范圍,并非刺激量越大效果就越好。
查閱相關文獻,筆者發(fā)現(xiàn)目前對于針刺刺激量的概念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準確的定義,各家看法多有差異。王頻[30]認為針刺刺激量是指進行針灸時所施加的外在物理因素的綜合量值。王東巖等[31]從能量的角度對針刺刺激量進行了定義,認為針刺刺激量是在針刺過程中,針體與人體組織間力的做功、熱能的交換和電能的傳遞三者能量的和值。李凌鑫等[4]認為針刺刺激量是指臨床針刺治療時,針具或以針具為媒介對機體所產(chǎn)生或傳遞的能量,與王東巖等看法相似。
由于針刺刺激量的定義不清,目前在臨床研究中所重視的針刺參數(shù)也不一樣,造成了實驗中的標準差異,對針刺刺激量的研究造成了諸多不良影響,針刺刺激量的概念有待進一步探討與完善。
有研究認為,針灸刺激量與是否得氣、患者感受、客觀環(huán)境等有關[32]?!鹅`樞·始終》記載得氣是脈象在針刺前后的變化,“所謂氣至而有效者,瀉則益虛,虛者脈大如其故而不堅也,堅如其故者,適雖言故,病未去也。補則益實,實者脈大如其故而益堅也,夫如其故而不堅者,適言雖快,病未去也。故補則實,瀉則虛。痛雖不隨針,病必衰去”,表明針刺得氣可以體現(xiàn)在脈象上的變化。因此,有效刺激量的重要指標應當是臨床癥狀的消失以及病脈的消除,臨床上可通過脈證結合來掌握針刺的有效刺激量,對于有效刺激量的判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具體的實驗研究仍有待進一步展開。
[1] 王啟才.針醫(yī)學[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4:297-298.
[2] 南京中醫(yī)學院.黃帝內(nèi)經(jīng)靈樞譯釋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8.
[3] 王銀平,王彩虹,楊華元,等.針刺手法刺激量定量化研究進展[J].上海針灸雜志,2006(4):47.
[4] 李凌鑫,孟智宏,石學敏.針刺刺激量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新中醫(yī),2012,22(5):121-123.
[5] 李凌鑫,樊小農(nóng),石學敏.醒腦開竅法人中穴針刺時間和針刺頻率的正交優(yōu)化研究[J].遼寧中醫(yī)雜志,2010(6):1158-1160.
[6] 張少君,駱鈞梵,鮑圣涌,等.針刺方向初探[J].吉林中醫(yī)藥,2007,27(2):5-6.
[7] 胡追成,楊華元.《黃帝內(nèi)經(jīng)》針刺淺深量學之思考[J].遼寧中醫(yī)雜志,2008,35(11):1654-1656.
[8] 張雪,樊小農(nóng),王舒,等.大腦中動脈栓塞大鼠腦區(qū)病理生理動態(tài)變化及不同頻率針刺法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0(9):970-973.
[9] 周國祥,林亞平,王曉順,等.不同手法針刺大鼠內(nèi)關穴對心肌缺血再注損傷和內(nèi)啡肽的影響[J].湖南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29(4):70-73.
[10] 謝凱,李海舟.強刺激針法對單純性肥胖大鼠脂代謝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上海針灸雜志,2010,29(2):122-124.
[11] 王西明.針剌頻率和輸入能量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39):7382-7385.
[12] 杜亦旭,許能貴,易瑋,等.電針對不同時間段局灶性腦缺血大鼠缺血區(qū)突觸數(shù)密度、面密度的影響[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5(3):224-228.
[13] 金智秀,郝晉東,盧峻,等.不同時間窗電針對急性局灶性腦缺血模型大鼠腦組織活性鈣調(diào)素含量影響的研究[J].針刺研究,2003,28(3):178-181.
[14] 孫曉偉,鄒偉,于學平,等.頭針對局灶性腦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治療時間窗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09,26(2):66-68.
[15] 王志強,竇思東.電針介入時間對腦缺血早期體感誘發(fā)電位的影響[J].福建中醫(yī)學院學報,2010,20(1):53-55.
[16] 馮蕾.不同時間針灸介入對周圍性面癱療效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3,33(12):1085-1087.
[17] 楊光,張智龍.專病筆談——面癱:針灸治療面癱何時介入最好[J].中國針灸,2005,25(8):555-556.
[18] 張亞男,楊沙,樊小農(nóng),等.穴位及針刺持續(xù)時間對針刺效應影響的實驗研究[J].天津中醫(yī)藥,2010,27(2):118-120.
[19] 林娜,顏國富,李淑君.不同行針時間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SIAS評分、BI指數(shù)的影響[J].中西醫(y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2,10(8):942-943.
[20] 原理,何揚子.留針時間規(guī)律及與針刺療效關系探討[J].山西中醫(yī),2002,18(3):36-37.
[21] 鹿傳嬌.針刺留針時間探究[J].山東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5):376-377.
[22] 毛光蘭,齊國豪.不同留針時間針刺治療帶狀皰疹后遺神經(jīng)痛療效觀察[J].新鄉(xiāng)醫(yī)學院學報,2012,29(7):514-516.
[23] 孫樹枝,崔占義.不同留針時間電針治療對三叉神經(jīng)痛療效的影響[J].中國針灸,2011,31(3):213-215.
[24] 林樹芬,馬培蜂,萬紅晨,等.強刺激速刺療法治療腓腸肌痙攣38例[J].中國針灸,2008,28(3):176.
[25] 吳萌萌,管莉萍,劉存志.針刺留針時間影響因素的研究進展[J].中國針灸,2010,30(2):170-172.
[26] 錢曉平,徐芳.不同針刺頻次對腦梗死恢復期患者療效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9(1):7-9.
[27] 周曉春.不同針刺頻次治療中風偏癱的療效分析[J].湖北中醫(yī)雜志,2011,33(3):5-6.
[28] 卞金玲,張春紅.石學敏院士針刺手法量學的概念及核心[J].中國針灸,2003,23(5):287-289.
[29] 蔡紅.不同治療頻次對原發(fā)性骨質疏松癥骨密度的影響[J].中國針灸,2003,23(1):15-16.
[30] 王頻,楊華元,胡銀娥.電針刺激量量化方案探討[J].中國針灸,2009(5):417-420.
[31] 王東巖,李姝.關于針刺刺激量定量化研究的設想[J].上海針灸雜志,2013,32(5):410-412.
[32] 黃東勉.淺談影響針刺刺激量的因素[J].中國熱帶醫(yī)學,2007,7(12):2357-2358.
(責任編輯:尹晨茹)
Acupuncture Stimulating Domestic Research Progres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Xu Ruixu,Dou Sidong*
(Fujia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uzhou 350122,China)
There are many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acupuncture stimulating amount is one of them, and directly affects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cupuncture clinical, thus has always been attention by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counterparts, the impact factor is a focus research direction, this paper will make a systemic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this aspect of domestic, aimed to provide reference to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and the research train of thought.
Acupuncture Stimulating Amount; Influencing Factors; Review
2014-05-20
福建中醫(yī)藥研究院資助課題(2013fjzyyj)
許瑞旭(1990-),男,福建中醫(yī)藥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針灸推拿的基礎與臨床。
竇思東,男,福建中醫(yī)藥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針灸推拿的基礎與臨床。E-mail:dddou2004@163.com。
R245.31
A
1673-2197(2014)18-0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