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波
語文教師如何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語文之美、感受語文之美?結合多年教學實踐,我作了如下嘗試。
一、亦吟亦誦,品味語言文字的音韻之美
我們祖國的語言文字有的講究韻律格式,表現(xiàn)出一種形式美、韻律美、凝重美。語言大師們借此特點寫成的文章,聲調婉轉,音韻和諧,節(jié)奏鮮明,旋律優(yōu)美,或吟或誦,美感無窮。語文教學離不開朗讀,甚至要熟讀成誦,使學生感受文學的音樂美。朗讀包括教師的范讀和學生的朗讀,這是引領學生感受語文之美的基本方法。教師的范讀,應該充分運用聲音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讀出文章的音韻和諧之美,讀出作者蘊藏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使學生入情入境。學生自己朗讀有助于培養(yǎng)語感,更快更深入地進入作者的情感世界。
語文閱讀教學需要返璞歸真,讓學生有充分的誦讀時間。從內容、情感、意向上深入地讀詞、讀句,讀出詞句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讀出對詞句的理解及其內心的感受,讀出其音韻之美。《詩經(jīng)》里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歐陽修的《醉翁亭記》中的“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千載之后捧讀,仍令人神往。同樣,吳均小品文《與朱元思書》宛如一首韻味盎然的詩,讀來讓人心曠神怡。這樣的文章,唯有多多誦讀,方能體驗其獨特的音韻之美。
二、捕捉意境,飽覽文學作品的自然之美
所謂“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總關情”,作家們在藝術地反映生活的時候,總會將它與自己的感情熔鑄在一起,這就形成需要每個讀者自己去意會的“意境”。范仲淹僅憑一張圖幾首詩寫出名揚四海的千古之作,留給我們如身臨其境的壯美:“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覽物之情,得無異乎?”又如《鼎湖山聽泉》讓我們感受到大自然與音樂的和諧美:“泉聲浸著月光,聽來格外清晰。白日里渾然一片的泉鳴……匯成一曲奇妙的交響樂?!?/p>
三、賞詞析句,體驗祖國語言的表達之美
歌德曾經(jīng)闡述文學與語文的關系:“文學內容所有人看得見,涵義有心人得之,形式對于大多數(shù)人是一個秘密。”語文課是以語文本體為基礎的。語文的本體是什么?顯然不是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即“寫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樣的語言形式承載這些內容,即“怎么寫的”。教學中我們除了引導學生領會文章豐美的意蘊外,還引導學生關注文章語言表達之美,“從語言出發(fā),再回到語言”。
例如在教學《故鄉(xiāng)》時,我們除了引導學生分析認識閏土、楊二嫂的不同性格和作用外,還應該引導學生關注作者如何成功地刻畫不同的人物形象,分別用了什么手法。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同樣寫外貌,作者刻畫楊二嫂用了“漫畫”手法,文字相當簡練,卻抓住人物的某個特征,并加以夸張放大,“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張著兩腳,正像畫圖儀器里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給人留下很瘦又潑辣的印象。而描寫閏土,則運用“素描”手法,有整體的勾勒,也有細節(jié)的描繪,并且細節(jié)是如此真實細致,給人滄桑、窮困辛酸的印象。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地引導學生關注表達的形式方法,學生才能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表達的秘密,才能習得表達技巧與規(guī)律,才能在寫作中運用自如。
四、揣摩言行,領悟作品中的人性之美
語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味的學科。人文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及“指驅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的愛國精神,“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氣節(jié)操守等,都是中華民族靈魂深處的精神支柱。
朱自清的《背影》寫的只是一位平常的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但其中滲透的是濃濃的父子情深的人情美;《歸去來兮辭》包含陶淵明強烈追求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的人文主義意識的思維特征,是一種圣潔、飄逸、浪漫、悠游的隱士遺風;《邊城》中的翠翠,《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對愛情的執(zhí)著、堅貞,無不閃爍著人性的光輝。授課時,為師者就要引領學生抓住教材的情感點和學生的情感點,并在二者之間架設一座橋梁,使學生在激蕩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勵,引導學生品味字詞,就可以深深體會語文的情感之美分析尋找和感受人物身上閃耀的人性美,達到教育學生、美化學生心靈的作用。
五、用心感悟,感受作品的生活之美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文明古國,從《詩經(jīng)》中勞動人民的歌聲到《女神》中摧毀一切舊勢力的怒吼,從百家爭鳴的喧囂到現(xiàn)在網(wǎng)絡文學的風靡,文學作品從來沒有離開過生活。語文中的許多東西,無不包含一種生活的氣息、生活的美好。陶淵明的“采菊東籬下,悠然現(xiàn)南山”,孟浩然的“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王維的“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是一種悠閑舒適的鄉(xiāng)村隱居生活的寫照;杜牧筆下的《阿房宮賦》、白居易筆下的《長恨歌》是帝王驕奢淫逸、醉生夢死的生活反映;“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巴山蜀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又是一種羈旅生活的寫照。
語文是一種厚實的涵養(yǎng),是人文的沉淀,是美的升華。語文教師首先應該擁有慧眼,要發(fā)現(xiàn)美,并有一顆敏感的心感悟美,這樣才能引導學生熱愛美、創(chuàng)造美。用美的觀念統(tǒng)領、處理、分析教材,從文章的形式和內容入手,引領學生欣賞自然美,發(fā)現(xiàn)人性美,體會語言美,感受生活美,使語文教學流動著美的韻律,充滿尋美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