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教育部日前印發(fā)通知,要求19個重點大城市盡快制定完善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下稱“就近入學”)工作方案,到2015年,19個大城市所有縣(市、區(qū))實行劃片就近入學政策,100%的小學劃片就近入學;90%以上的初中實現(xiàn)劃片入學;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
這是教育部今年以來就就近入學第二次下發(fā)文件,重在解決擇校矛盾比較突出地區(qū)的擇校問題,也給其他地區(qū)推進該項工作積累經(jīng)驗。
但諸多跡象表明,此輪就近入學治理,可能停留在“放狠話”層面,難以真正落地。
“100%小學劃片入學”恐成為空話,因為此次試點的大城市中,不少城市有一批辦得不錯、受到家長追捧的民辦小學。舉辦民辦學校,本來就是為學生提供差異化選擇,而將其納入就近入學范疇,涉嫌違反《民辦教育促進法》——該法規(guī)定,民辦學校有自主招生權,如果政府要求其必須實行就近招生,則必須將其按照公辦學校對待,實行相應的補貼。
如果民辦學校的辦學質量比公辦學校強,這種就近入學要求,就可能將“擇校”演變?yōu)椤皳駥W區(qū)”,以及“暗箱操作”——一些家庭為讓孩子進好學校,會購買學區(qū)房。另外,假如“權力擇?!钡貌坏较拗疲沤^不了“條子生”,則100%無擇校將無法實現(xiàn)。當然,不獨民辦小學,公辦小學也一樣。
至于通知要求90%以上的初中實現(xiàn)劃片入學(2017年后達到95%以上),這意味著有10%(2017年后5%)的初中不劃片入學。為何允許10%的初中不實行劃片入學,小學和初中的義務教育性質不是相同的嗎?
每所劃片入學的初中90%以上生源由就近入學方式確定,而有特長生招生(5%)的學校,擇校比例就可達到15%。即便2017年后嚴格實行5%的擇校比例,也無法對“小升初”擇校熱有多少緩解,學生和家長的擇校焦慮依舊。
真正合理的義務教育格局是,公辦不擇校、擇校到民辦,且不為教育質量、條件擇校,而為特色擇校。想做到這一點,則政府必須要轉變義務教育資源配置模式,加大公辦教育的投入,整體提高公辦教育的質量,同時給所有學校辦學自主權。如果政府保障的90%的公辦學校質量均衡,且與民辦學校無辦學質量差異,10%的民辦學校只提供差異化選擇服務,就能既保障學生擇校權利、學校自主招生權,也能緩解擇校熱。
要做到這一點,需要的不是政府部門反復下發(fā)通知,而是要約束自己的權力,尊重學校和受教育者的權利。所謂約束自身的權力,就是嚴厲禁止、打擊“權力擇?!?,包括公開所有義務教育學校的招生過程,公示公職人員子女的求學情況。同時,對教育資源配置實行民主決策,而不是行政部門單方面主導決策。所謂尊重學校和受教育者的權利,是政府部門應依法行政,不能越權用干涉學校辦學自主權的方式推行所謂教育“新政”,否則,教育亂象越治理越亂;也不能限制學生的擇校權利,《義務教育法》規(guī)定政府有保障適齡學生就近入學的義務,卻沒有禁止受教育者選擇學校的權利,不能把政府的義務和受教育者的權利混為一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