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潔
(吉林石化工程學校,吉林 吉林 132000)
從“以人為本”中透視“以生為本”
——淺析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
孟 潔
(吉林石化工程學校,吉林 吉林 132000)
目前新課改正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以生為本”是新課改的內在要求,而“以生為本”本質上是“以人為本”,本文就從以人為本的四個維度具體闡述“以生為本”,說明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生為本的重要性,為“以生為本”尋找到其“根源”與“歸宿”。
以人為本 以生為本 課堂教學
“以人為本”是一種對人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主體作用與地位的肯定,是一種價值取向,強調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為了人,人不僅是目的,而且是主體?!耙匀藶楸尽北举|上是以促進人自身自由、全面發(fā)展為目的,是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并日益為社會所接受。我們將這一思想引入新課改下的課堂教學,具體地闡釋為“以生為本”。教師要理解學生并協(xié)助而不是教導他們或灌之以大量間接經(jīng)驗,下面我從以人為本的四個維度具體透析“以生為本”。
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不斷提高人的生活質量,增強可持續(xù)發(fā)展能力,保持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具有良性的循環(huán)能力。我們將其遷移到“以生為本”中就是改善課堂教學氛圍,使之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增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進而幫助其實現(xiàn)人生價值。
有的學者將課堂分為“知識課堂”和“生命課堂”。“知識課堂”是為了知識而教學,一切以“知識”為中心,教師主要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則是通過死記硬背、機械訓練成為被動的接受者。學生則成了知識的奴隸,課堂教學在強化學生掌握某些知識的同時,失去大量教育的機會,失去對學生發(fā)展的全面關注。這正像有人感嘆的那樣:“成也教育,敗也教育!”“生命課堂”是指在課堂教學中,不僅是為了知識而教學,而是為了學生的發(fā)展而教學。一方面知識為學生的發(fā)展而服務,另一方面教學為學生的發(fā)展服務。在“生命課堂”中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而且是教學的研究者。學生則積極主動地參與成為課堂的主體。從學生的學習方式看,學生的學習方式是多樣化的、富有體驗性的。在此我們極力倡導“生命課堂”,是因為“生命課堂”將課堂由過去“死”的課堂轉變?yōu)椤盎睢钡恼n堂,由過去“靜”的課堂轉變?yōu)椤皠印钡恼n堂,由過去“教”的課堂轉變?yōu)椤皩W”的課堂。學生學習的方式在傳統(tǒng)接受學習的基礎上,出現(xiàn)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形式。
如果“知識課堂”是預設性的,那“生命課堂”則是預設性和生成性的統(tǒng)一并且更側重生成性,所以只有 “生命課堂”才是適應學生發(fā)展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關注學生的生存方式,努力建設“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課堂文化,積極引導學生在體驗、理解和創(chuàng)造中促進自身成長和發(fā)展。
在人與社會的關系上,“以人為本”主要是針對過去的“以物為本”而言的,過去是將人作為手段用來促進物的發(fā)展,或者說是促進經(jīng)濟、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而現(xiàn)在則是將其進一步發(fā)展,讓經(jīng)濟或是生產(chǎn)力反過來促進人的發(fā)展。也就是說將人與物二者結合起來共同作為評價社會進步與否的標尺,更側重人的發(fā)展。同理,我們將其遷移的“以生為本”就是針對“以成績?yōu)楸尽倍缘?,不能讓學生成為成績的奴役,要改變過去僅僅憑成績評價學生的方式。
“應試教育”在我國源遠流長。成績高低也就成為評價學生好壞的唯一標準。但是這樣做就對嗎,對學生來說公平嗎?大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我們認為,不可把一切歸結為一個簡單的結論:分數(shù)好,孩子就好;分數(shù)‘不合要求’,就等于學生‘沒有達到水平’。這種奇怪的、教育上無知的觀點,看不見人是許多種特點、品質、能力和喜好的和諧統(tǒng)一體?!雹佟皯嚱逃钡恼n程與教學評價主要是為了選拔少數(shù)尖子,淘汰絕大多數(shù)。這樣,評價無形之中變?yōu)橐环N甄別過程,這種評價的實質是“為了選擇適合教育的學生”。
教育不應該是“只顧少數(shù),丟掉多數(shù)”,而是“不求人人升學,但求個個成才”。教育應該充分考慮每個學生的個性與優(yōu)勢所在,分類施教,實現(xiàn)真正的差異性教育。只有這樣才能使教育真正立足學生本性,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是“以生為本”的內在要求。
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以人為本”就是強調公正,不斷實現(xiàn)人們之間的和諧發(fā)展,既要尊重貧困群體的基本要求,合法權益和獨立人格,又要尊重精英群體的能力和貢獻,為他們進一步創(chuàng)業(yè)提供良好的人際環(huán)境,使他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我們將其遷移到“以生為本”中,就是要讓成績好的和成績差的學生都在課堂中找到自己的地位與作用,使他們和諧相處,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在學生中一直存在這樣的現(xiàn)象,成績好的學生總是和成績好的學生聚集在一起,而成績差的學生只和成績差的學生一起玩,兩類學生之間很少溝通,似乎是屬于兩個世界,且老師對成績好的學生的偏愛無形之中由加劇了這一現(xiàn)象。為了防止這一現(xiàn)象出現(xiàn),我們應該反對將學生貼上標簽的這種做法,使學生處于平等、和諧的人際關系中,懂得人的尊嚴與價值,了解自己在學校與社會生活中的地位與責任、權利與義務,自覺發(fā)揮主體的能動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需要師生互動但同時離不開生生互動。要實現(xiàn)生生互動就要為其尋找一種適合的方法,即合作學習。合作學習“是一種互助性的學習方法,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對一項總的學習任務的某些方面負責,他學好之后,再幫助其他成員,使大家都能順利完成學習任務”②。據(jù)此,我們將合作學習理解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為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而進行的個體間協(xié)作的最高水平行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提倡學生之間的合作學習,一方面是因為通過合作學習活動可以 “向學習者慢慢灌輸一些重要的行為,這些行為可使他們今后在成人世界中進行推理和行事。這些行為主要包括:形成態(tài)度和價值,提供親社會行為,提供其他視角和觀點,建立一致和整合的身份,促進批判性思維,推理和問題解決行為等”③。另一方面是因為“在課堂中,倘若局限于‘同步教學或是個別教學’的二元對立的圖式,課堂改革是難以推進的。在課堂改革中最重要的課題不在于‘同步學習或是個別學習’而在于小組的‘合作學習’。教學中的學習,個人主義的色彩太濃,最少的是合作學習,尤其是教師指導下的合作學習”④。因此,課堂合作學習是從教學過程的集體性出發(fā),針對傳統(tǒng)教學忽視同伴相互作用的弊端,著眼于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的普遍性,將合作性團體結構納入課堂教學之中,構建以生生互動為基本特色的課堂教學結構,通過組織開展學生小組合作性活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目標,并促進學生的個性與群性的協(xié)同發(fā)展。同時在這一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感受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這正是現(xiàn)今社會對每一個人的內在要求,同時這也有利于實現(xiàn)學生之間的和諧相處。
在“人與組織”的關系上,“以人為本”是針對“以官為本”提出來的。以人為本就是要從“官本位”轉移到“民本位”,從管制型政府轉向服務型政府。同理,我們將其遷移到“以生為本”中就是針對“以師為本”而言的。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的講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以教定學,讓學生配合適應教師的教。“以生為本”要求教師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尋找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是以學生位出發(fā)點對教師進行定位的。
既然學生的主體作用如此重要,那又應該怎樣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呢?首先,要提高學生主體意識,使他們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事,師長只能引導、幫助而不能包辦代替,有主人翁感,要使他們養(yǎng)成對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或活動進行計劃、檢查、與反思的習慣。其次,引導學生獨立探索。學生的學習離不開老師引導,但事事都依靠教師排憂解難,則學生的積極性就不能發(fā)揮。因此,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與學生一定程度的獨立活動有關,包括教師引導下的和個人進行的獨立活動。學生主體作用的發(fā)揮總是與他們滿足一定的欲望、需要與目標相聯(lián)系的,包括近期的各種具體需要,如好奇與求知欲,爭取好成績,得到老師、父母的表揚等;包括中遠期各種目標與理想,如改變學習落后狀況,發(fā)展愛好與專長,成為現(xiàn)代化建設人才。在教育過程中,因勢利導,使學生從實現(xiàn)近期的各種欲求入手,培養(yǎng)他們學習與工作的初步興趣與信心,逐步發(fā)展到實現(xiàn)自己確定的較遠大的目標,形成一種自覺的、穩(wěn)定的內在動力,使之發(fā)揮最大潛能和創(chuàng)造性。
“以生為本”就是要重視學生主體地位,就是把學生作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體,認識客觀規(guī)律的主體,不斷完善自我的認識結構并獲得自身主體現(xiàn)實的主體。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作用更多地體現(xiàn)為引導,是一個向導角色。教師應該從控制型轉向服務型,努力通過一系列教學方法的實施幫助學生全面發(fā)展。
通過以上論述,我們不難總結出在課堂教學中堅持以學生為本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堅持以生為本,課堂才稱得上是真正的課堂;只有堅持以生為本,才能增長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只有堅持生為本,才能促進學生的和諧相處;只有堅持以學生為本,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堅持以學生為本,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幫助他們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這是新課改的初衷,也是教育的最終目的。
注釋:
①《給教師的100條建議》.《蘇霍姆林斯基選集》第2卷第702頁.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②朱智賢主編.心理學大詞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1989:265.
③[美]加里·D.鮑里奇著.易東平譯.有效教學方法.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275.
④參見鐘啟泉.課堂改革:學校改革的中心——與日本佐藤學教授的對話.《全球教育展望》,2004(3).
[1]王攀峰.走向生活世界的課堂教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240.
[2]鈡啟泉.課程與教學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社,2008.190.
[3]王鑒.課堂研究概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