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魏公子列傳》對人性的復雜性有著極為深入的表現(xiàn)。信陵君“好名”的特點對他的心理和行為都有極強的支配性。侯嬴為何不直接告訴信陵君“竊符救趙”的計策?侯嬴為何自殺?本文將闡述筆者的新解。
關(guān)鍵詞:《魏公子列傳》 信陵君 侯嬴
《魏公子列傳》是《史記》中一篇非常精彩和動人的篇章,集中塑造了信陵君的形象,同時文中還出現(xiàn)了魏王、侯嬴、朱亥、如姬、平原君、毛公、薛公等其他人物,每個人都特征鮮明、栩栩如生,極大地展現(xiàn)了人性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一
信陵君是《魏公子列傳》所塑造的核心人物,歷來學界對他的性格特點有一些共識,比如:善于辨識人才、禮賢下士、仁愛寬厚等。其實,信陵君還有一個突出的特點,一般不為人們所注意,那就是——好名,這個特點對他的心理和行為都有很強的支配性。
信陵君好名,重視自己禮賢下士、仁愛寬厚等美譽,平原君正是利用他的這一特點,使用激將法,派使者反復責備他:“公子縱輕勝,棄之降秦,獨不憐公子姊邪?”督促他設法解救趙國,結(jié)果是信陵君竟然“計不獨生而令趙亡”,決心帶著門客去攻打秦軍,明知這是“以肉投餒虎”,有去無回的下策,但還是選擇這樣得不償失的辦法,這個辦法唯一的好處就是維護和成就了他“仁義”的好名聲。當秦國攻打魏國的時候,信陵君不愿去救自己的祖國——魏國,毛公、薛公勸他的言辭是:“公子所以重于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毛、薛二人可以說是對信陵君有相當?shù)牧私?,他們沒有從“魏國乃是信陵君的祖國,祖國有難,當然應該救援”(相信這樣的言辭別的門客早就說過了)這樣通常的角度來勸服信陵君,而是抓住了他的要害和弱點——“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重視自己生存的這個“面目”,即做人的“體面”和好名聲才是信陵君的軟肋,他一生都在追求這一點。所以毛、薛二人的幾句言辭收到了驚人的效果——“語未及卒,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
二
在《魏公子列傳》中,被信陵君所禮遇的人物有侯嬴、朱亥、毛公、薛公等,其中尤以侯嬴為重要。侯嬴也是本文中一個異常光輝的形象。
“竊符救趙”是本文的核心事件,獻出這個計謀的人正是侯嬴,但奇怪的是,侯嬴一開始并不直接把這個計策告訴信陵君,當信陵君無計可施,最后孤注一擲,帶領(lǐng)門客準備親赴秦軍與趙俱死,而來與侯嬴告別時,侯嬴還是不獻上這個計策,只是淡然地說:“公子勉之?!碑斝帕昃靶袛?shù)里,心不快,曰:‘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此時侯嬴才將周密的計劃全盤托出。另外,侯嬴為何不與信陵君同到趙國去,而是選擇了在信陵君到達晉鄙的軍營時自殺呢?
“竊符救趙”這個計策其實付出了相當大的犧牲,并不是一個特別完美的計策:
1.對于信陵君來說,他背叛了魏國國君乃至于魏國;因此,魏公子始用侯嬴之計,盜兵符,殺晉鄙而奪其軍,擊秦以全趙后,十年,不敢還魏。
2.如姬盜符也是大罪,《史記》雖然沒有交代如姬的結(jié)局,可是我們可以想見如姬的命運必然會受這件事情的影響。
3.要擊殺魏國的大將晉鄙,晉鄙乃是一員“嚄唶宿將”,威猛,忠于職守。殺了這樣的大將,對于魏國是重大的損失。
正因為“竊符救趙”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價,所以對于仁愛的信陵君要下這個決心是不容易的,侯嬴對于人性和人的心理有相當?shù)牧私?,所以雖然他心中一開始就有了全面的籌劃,想好了每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方式,可是他并不急于把計策告訴信陵君,而是在等待時機,等到信陵君無計可施,甚至拿出下策,要帶著自己的門客與秦軍拼命的時候,侯嬴獻上計策的機會才算是來了,因為不這樣就顯不出侯嬴計策的可行性。
這時候,信陵君“計不獨生而令趙亡”,決心帶著門客去攻打秦軍,這樣信陵君就要付出自己的生命、半生的基業(yè)和自己門客的性命,而且對于救趙,還于事無補,與這個巨大的犧牲相比,“竊符救趙”的犧牲就顯得輕微了,遵從侯嬴的計策,信陵君只需要客居趙國,不僅能保全自己還有門客的性命,而且作為趙國的恩人,也可以得到善待;抗秦以便保全諸侯國,這也是當時國際形勢所需要的,不抗秦魏國也就危險了,所以從長遠利益來看,犧牲如姬和晉鄙,實在是以小犧牲換取了巨大的利益。而結(jié)果是:由于信陵君當時采取了“竊符救趙”的果斷行動,因而挫退了秦兵,挽救了趙國,同時也暫時緩和了東方六國的危險局面,其影響是巨大的。
可是,當信陵君走投無路,帶領(lǐng)門客去和秦軍拼命,路過夷門,與侯嬴告別,侯嬴還是沒有告訴他計謀,而是像一個冷靜沉著的獵人一樣,靜靜地等待著最為有力的時機到來,他并不急于求成,只是故作淡然地對信陵君說:“公子勉之?!碑斝帕昃靶袛?shù)里,心不快,日:‘今吾且死而侯生曾無一言半辭送我,我豈有所失哉?復引車還,問侯生”。侯嬴此時才一步一步地獻上計策,這樣戲劇性的安排,效果是信陵君在萬不得已之時,抱著赴死以成全仁義美名的決心,去與秦軍拼命,他突然想到,自己素來對侯嬴非常好,侯嬴一定不會辜負他,可能是有話對他說,所以當他回來,再次見到侯嬴,是抱著誠心和好奇來聽取侯嬴的計策的,這樣就讓侯嬴處于了十分有利的獻策時機,果然,衡量得失,信陵君采取了這個計策。
那么侯嬴為什么不跟著信陵君到趙國去?而是預計信陵君到了晉鄙的軍營時就自殺了呢?明代的陳懿說:“侯生自剄固俠烈之慨,亦料魏王知公子謀皆夷門擘畫,勢必收而誅之,故寧自殺以為名,正是高處。”(《讀史漫筆》)也就是說,侯嬴的自殺完全是出于消極目的。另一個明朝人徐中行說:“侯生度為公子竊符,計必殺晉鄙,鄙何辜哉?心必有不忍而不自安者,乃以死謝之耳。不然,誠報公子,即死耳;何必數(shù)公子至晉鄙軍日而后自剄也?故程嬰之死,世謂報宣孟,余謂謝杵臼也;侯生之死,世謂報公子,余謂謝晉鄙也。”(《史記評林》)侯生的自剄乃是為了堅定信陵君奪晉鄙軍的決心,是企圖以自己的死來強化信陵君的信念,叫他到時不要手軟。
侯嬴老謀深算,不僅算事,更要算人,他對人性之深有著異常清醒的認識。十年之后,戰(zhàn)爭真的降臨魏國,但信陵君并沒有急國家之所急,當魏王不計前嫌來請信陵君時,他堅決不見,并警告下人:“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弊约旱哪赴蠲媾R滅亡的危險,重視“仁義”美名的信陵君,為了保全自己,竟然決心不去營救,由此可見人性的復雜,侯嬴對于信陵君的性格特點可以說是洞若觀火。他知道“竊符救趙”的計劃實行之后,必然會取得成功,但信陵君一旦客居趙國,就會有諸多寄人籬下的不便,以及背叛母邦的愧疚,而自然會產(chǎn)生些許悔恨之意,繼而遷怒侯嬴。侯嬴自殺固然起到了加重事態(tài)的危急性和莊嚴感的作用,促使信陵君最終下定決心擊殺晉鄙,但還有一個特別重要的作用:他用性命向信陵君證明自己是以全部的身家性命來報答知遇之恩的,這樣崇高的犧牲精神,就會讓信陵君流落國外、客居他鄉(xiāng),也會覺得值得,從而在心理上,安然地呆在趙國??梢哉f侯嬴以慘烈的自殺方式,最后成全了“竊符救趙”的計策,也最終成全了自己和信陵君。
透過《魏公子列傳》人物性格和心理的探索,我們可以看出司馬遷的《史記》對人性豐富性和復雜性的深刻把握。
(韓華 甘肅蘭州 西北民族大學文學院 73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