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晶晶
(文山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云南 文山 663000)
歷史之遺留與時代之進化
——略論孫中山三民主義思想
黃晶晶
(文山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部,云南 文山 663000)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義為孫中山革命思想之集中表述。民族主義為歷史之遺留,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為時代之進化。二者之間,孰為孫中山思考革命問題的源點?三民主義之間,又為何等關系?筆者的研究表明,孫中山思考革命問題雖立足于中國之現(xiàn)實處境,但其視野已及于世界。從世界文明發(fā)展及時代進化角度思考中國革命問題,正是孫中山革命思想迥異于前人之處。民族主義或許為孫中山革命思想之源點,但絕非終點。
孫中山;革命 ;三民主義
孫中山是中國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三民主義為孫中山革命思想之集中表述。1894年,孫中山成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立誓“驅除韃虜,恢復中國,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此一誓言包含民族主義、民權主義。1905年同盟會成立之后發(fā)展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即在民族、民權主義之后,加上民生主義。到1906年《民報》創(chuàng)刊周年慶祝大會上,孫中山發(fā)表演說,進一步將革命誓言概括為三民主義。三民主義具有深深的時代烙?。?]1,其中的民權與民生主義,是孫中山所倡導之革命與以往改朝換代革命、英雄革命與國民革命相區(qū)別的重要標志[2]296。民族主義為歷史之遺留,民權主義與民生主義為時代之進化,二者之間,孰為孫中山思考革命問題的源點?三民主義之間,又為何等關系?
一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以其“驅除韃虜,恢復中國(華)”的誓言給人以鮮明的印象。在與日本友人宮崎寅藏的談話中,孫中山曾談及其革命之最初動機,為幼年時代與鄉(xiāng)中太平天國軍中殘敗之老英雄談話時所起[2]583。此一幼年時代所受之反滿教育,對孫中山產生莫大影響。不過,孫中山最為崇拜的反滿斗士似為明太祖朱元璋,并以明太祖事業(yè)之繼承者自居。1912年2月15日,在滿清末代皇帝溥儀退位三天之后,孫中山率領“國務卿士、文武將吏”拜謁明太祖孝陵,在祭文中,追溯太祖光復偉業(yè),痛憶后世子孫不肖,以致偉業(yè)不綴。今民國統(tǒng)一,始敢以無罪告慰太祖之靈[3]94-95。此一強烈的民族主義思想見諸孫中山的各種談話、通信以及演講中。
二
不過,探究孫中山革命思想,須充分考慮其所處時代背景。18、19世紀的世界,以工業(yè)生產與資本主義的興起、民主思想與法治制度、現(xiàn)代科學和理性思維為內容的新生文化——現(xiàn)代化[4]31在西歐形成并逐漸向世界延伸擴張。孫中山自幼跟隨哥哥在檀香山求學,對這一新生文化有著深刻認識,尤其是現(xiàn)代化中的民主思想與法治制度,這可以從孫中山創(chuàng)立興中會的誓詞“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中看出來。雖然此時的“合眾政府”,含義并不明確,但“合眾”二字,其實已暗含民權政府之意,與專制政府有別。
1895年秋,孫中山策劃廣州起義失敗后流亡海外,不久被清駐英公使館綁架,經多方營救,獲釋后的孫中山接受倫敦各報記者采訪,對英國政府為其獲釋所作的努力表示謝忱,并表示“我對立憲政府和文明國民意義的認識和感受愈加堅定,促使我更積極地投身于我那可愛而受壓迫之祖國的進步、教育、文明事業(yè)”[2]35。此后,這一認識與感受孫中山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及。1897年初,孫中山與《倫敦被難記》①俄譯者談話,表示希望在中國爆發(fā)一場進步的人民運動,以一個負責任的、有代表性的政體取代現(xiàn)存政體。這是什么樣的一種政體呢?即“像日本那樣的變化”[2]86。從這些談話中可以看出,孫中山流亡海外的經歷,尤其是在倫敦被清駐英公使綁架的經歷,促使其對未來中國應建立一種什么樣的政體進行深入思考。
不久,由孫中山口述,英國人柯林斯整理的《中國的現(xiàn)在和未來》在英國倫敦《雙周論壇》上發(fā)表,孫中山在文中表示,中國的現(xiàn)狀和未來是很難令人滿意的,中國需要一個變革,以便進入一種公共民主生活,而目前極其腐敗的中國政府是無法實現(xiàn)任何改進的。同時提醒讀者注意,“中國人”與“中國政府”并不是同義詞,要實現(xiàn)變革,必須完全打倒目前的“中國政府”而建立一個由道地“中國人”組成的賢良政府。這里的道地中國人當然指漢人。由漢人組成的政府能否推行除去腐敗的純潔政治以實現(xiàn)變革姑且不論,從中卻可透露出孫中山思想中民族主義與現(xiàn)代化的民權政府、民主政治相連結的跡象。
1897年8月中下旬,在倫敦呆了幾個月的孫中山來到日本。此前,孫中山在與《倫敦被難記》俄譯者談話時曾提到過希望中國出現(xiàn)像日本那樣的變化,故其此行目的不難揣測。孫中山剛到日本,已在中國香港加入興中會的日人宮崎寅藏、平山周造訪,作長時間的交談。其間,宮崎寅藏問及孫中山“革命之宗主與附屬之方法及手段”,孫中山直言:
“余以人群自治為政治之極則,故于政治之精神,執(zhí)共和主義。夫共和主義豈平手而可得,余以此一事而直有革命之責任者也。況羈勒于異種之下,而并不止經過君民相爭之一階級者乎?!保?]172
政治之最高原則為人群自治,實現(xiàn)人群自治,須實行共和主義,因共和不可能輕易而得,須以革命之手段獲之。也就是說,革命之宗旨為行共和以實現(xiàn)人群自治,革命為行共和實現(xiàn)人群自治之手段。共和本不易實現(xiàn),又因中國處于“異種”——少數(shù)民族滿族的統(tǒng)治之下,于君主專制與共和之政治相爭之外,還有民族相爭一節(jié),此為行共和之又一障礙。
經過幾個月的醞釀,孫中山的民權思想更趨成熟與明確。此前,孫中山希望中國實行一種像日本那樣的變革,那又是什么樣的一種變革?孫中山對此是比較模糊的,不過從中可以看出,變革后的強大日本,是孫中山認為中國必須變革的原因之一。在倫敦逗留的幾個月,孫中山得以認真考察西方的民主政治,彼時孫中山思想中,變革成為中國進入公共民主生活的一種手段,進入公共民主生活已隱然成為中國革命的目的。離開倫敦來到日本,近距離的考察日本變革所帶來的強大,孫中山的民權思想更加堅定,人群自治即民主成為政治的最高原則,共和為實現(xiàn)民主政治的制度。至此,孫中山的革命思想中,作為歐洲文明的重要內容、體現(xiàn)時代潮流的民權已經超越民族,而為革命之最高宗旨。從孫中山思想發(fā)展的軌跡來看,其倫敦被難的經歷,為其革命思想發(fā)展的重要契機,為日后的中國革命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1900年惠州起義失敗后,孫中山接受了美國《展望》雜志記者林奇的采訪。此次訪談以《兩個西化的東方人》為題發(fā)表在《展望》雜志上。盡管注意到孫中山以熱烈的、“簡直是熱情洋溢”的含有強烈民族主義的態(tài)度談到自己同胞的優(yōu)越性,而引起林奇更大興趣的則是孫中山的革命抱負,林奇寫到:“我很少碰見比孫逸仙更有趣的人物了?!月?lián)邦或共和政體來代替帝政統(tǒng)治,這是孫逸仙的愿望?!保?]209如此熱烈的、熱情洋溢的談自己“同胞”②的優(yōu)越性,顯然是民族主義在發(fā)揮作用,不過就連外國記者也注意到,孫中山的愿望是用民主政治、民權政府取代中國當前的帝制,這才是孫中山愿意為之奮斗終身的偉大抱負。這一政治抱負越來越具體、越來越清晰。1903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組織軍事訓練班,接受訓練之學員必須宣誓孫中山所制定的誓詞——“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2]224。此一誓言后來成為中國同盟會的政治宗旨,誓言中除民族、民權主義之外,又增添了民生主義。民權也由原來模糊的合眾政府到更具體的“民國”。
此后的孫中山開始努力在華僑中宣傳革命思想。1903年12月,孫中山在檀香山向華僑發(fā)表三次演說[2]226-227,宣傳革命為“拯救中國出于國際交涉之現(xiàn)時危慘地位”之唯一法門,革命就要“在非滿族的中國人中發(fā)揚民族主義精神”,以此精神推翻滿清王朝,革命成功之日,廢除專制,建立共和政體。同時,由于流亡國外的康有為等?;庶h在華僑中宣傳立憲,孫中山呼吁華僑支持革命黨,因為“昏昧之清朝斷難行君主立憲政體,故非實行革命、建立共和國家不可”。
三
作為時代進化之一的民生主義,雖然在1905年同盟會成立才列入革命誓詞,成為革命宗旨,但孫中山很早就關注民生問題。1890年孫中山曾致書同鄉(xiāng)鄭藻如,開篇即言“某留心經濟之學十余年矣”[2]1。1894年上書李鴻章,亦言“幼嘗游學外洋……而尤留心于其富國強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規(guī)”[2]8。早年的孫中山,論及民生問題,多從農業(yè)入手。如,前述致鄭藻如書,建議其在家鄉(xiāng)重農桑、禁鴉片、興學校三事。不久又寫成一篇專論農業(yè)的《農功》一文。至上書李鴻章,所論更為系統(tǒng)、詳盡,“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所謂人盡其才指教育,地盡其利指農政,物盡其用指“窮理致用”之學、機器生產,貨暢其流指商業(yè)、運輸?shù)取?/p>
不過在開始革命活動之后,孫中山似乎無暇顧及民生問題。1903年12月17日,正是孫中山民權思想漸趨成熟,并開始對外宣傳之際,在復某友人函中,孫中山才再次談及民生問題,不過此次關注的則是土地,“所詢社會主義,乃弟所極思不能須臾忘者。弟所主張在于平均地權,此為吾國今日可以切實施行之事”[2]227。稍早一些,在東京組織軍事訓練班,孫中山已將“平均地權”列入誓詞之中。
農業(yè)及后來的“人盡其才、地盡其利、物盡其用,貨暢其流”都是增進社會財富,而平均地權,則屬于社會財富的分配問題。孫中山在主張民主政治、民權政府,提倡人群政治中的自由平等之后,于經濟方面,在發(fā)展經濟之前,較早關注財富分配問題,希望通過平均地權避免發(fā)展之后出現(xiàn)像歐洲那樣嚴重的貧富差距,這是孫中山民生思想的獨到之處。
正當孫中山革命思想漸成體系,日趨成熟之際,國內革命與立憲兩股政治走向的競爭日漸激烈。為了增強革命力量,中國同盟會成立。同盟會以三民主義為宗旨,孫中山為同盟會機關報——《民報》作發(fā)刊詞,闡述了三民主義產生之時序及意義,認為羅馬帝國亡后,民族主義興起,歐洲各國借此而獲獨立,此后,民權主義、民生主義相繼而興,18世紀末19世紀初為民權時代,20世紀為民生時代。而今中國猶處在專制階段,已落后于時代之進化,又因為“異種殘之,外邦逼之,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殆不可以須臾緩。而民生主義,歐美所慮積重難返者,中國獨受病未深,而去之易”[2]288。從這篇發(fā)刊詞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孫中山思考革命問題雖立足于中國之現(xiàn)實處境——“中國人”被滿洲政府極其腐敗的政治所壓迫,但其視野已及于世界。從世界文明發(fā)展及時代進化角度思考中國革命問題,正是孫中山革命思想迥異于前人之處。民族主義或許為孫中山革命思想之初源點,但絕非終點。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從海外回國,途經巴黎,接受《巴黎日報》記者采訪,談及革命之主因,在于漢族久受滿洲之壓迫,不過革命之后,“倘以一中國君主而易去滿洲君主,與近世文明進化相背,決非人民所欲,故惟有共和聯(lián)邦政體為最完備,舍此別無他法也?,F(xiàn)在革命之舉動,實為改良政治起見,并非簡單狹義之問題”[2]562。再次表明,中國革命并非狹隘的民族問題,追趕時代文明之進化,改良中國政治,才是革命宗旨。
中華民國成立前一天,孫中山發(fā)表中國同盟會意見書,“本會主義于民族之后,次之以民權、民生。三者之中,驅于時勢,差有緩急;而所以繕美群治之道,則初無輕重大小之別,遺其一則俱弊,舉其偏則兩乖。吾黨之責任蓋不卒于民族主義,而實卒于民權、民生主義,前者為之始端,后者其究極也”[2]577。孫中山認為群治是政治之最高原則,群治即實現(xiàn)人群自治,實現(xiàn)民主。三民主義在實行過程中雖有時序,但都可以增進群治,無輕重大小之別。民族主義雖為革命之起因,但民權、民生則為革命之宗旨,為革命之最高目的。同盟會革命之責任,不終止于民族主義,而完成于民權、民生主義。至此,三民主義思想臻于圓滿。此后,孫中山在不同場合論及三民主義,皆不出以上所論。
注釋:
① 孫中山在獲釋后,將其在倫敦被清駐英公使綁架的經歷用英文寫成《倫敦被難記》,后被譯為俄、日等文字。
② 雖然孫中山并未說明同胞的含義,但以孫中山常以漢人亡國為恨來看,這里的“同胞”顯然并非日后意義上的同胞,而是專指漢族。
[1]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卷一)[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 孫中山.孫中山全集(卷二)[M].北京:中華書局,1981.
[4] 許倬云.知識分子:歷史與未來 [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The Legacy of History and the Evolution of Times: to Introduce Briefly About the Ideas of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of Sun Yat-sen
HUANG Jing-jing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Theory’s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Wenshan University, Wenshan 663000, China)
Sun Yat-sen is the antecessor of china’s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the ideas of the Three People'sPrinciples is th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Sun Yat-sen revolutionary ideas. Nationalism is the legacy of history, anddemocrac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re the evolution of times. Although Sun Yat-sen considers Chinese revolution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a, he already broadens the view to the world.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eworld civilization and the evolution of times to consider the problem of Chinese revolution, Sun Yat-sen’s ideas aretotally different from others. Nationalism may be the origin of Sun Yat-sen revolutionary ideas, but it is not the endpoint of his ideas.
Sun Yat-sen; revolution; the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D693.0
A
1674-9200(2014)01-0090-04
(責任編輯 楊永福)
2013-11-20
文山學院2012年度“中國史”重點學科建設階段性成果。
黃晶晶(1982-),女,云南富寧人,文山學院思想政治理論教學研究部講師,碩士,主要從事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