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虹
(哈爾濱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哈爾濱150080)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fā)[2004]16號)中明確要求要“加強實踐教學”;中宣部、教育部在2005年再次強調指出:“引導大學生走出校門,到基層去、到工農群眾中去,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教學活動,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和觀察分析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深化教育教學的效果?!笔舜蟾菍λ枷胝喂ぷ鬟M行了具體部署:“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深化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保?]20這些綱領性的權威文件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點撥了思路,明確了方向,即高校的思政課改革須大力推進強化實踐課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是思政課應對挑戰(zhàn)、走出困境、煥發(fā)生機的必然抉擇。
馬克思主義認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2]405,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的本質特征。作為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命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其框架理應也由兩部分組成:基本理論的教育教學和社會實踐的教育教學。而正確認識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內涵是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前提和理論依據(jù)。
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是與單純理論教育教學相對應的、除理論知識教育之外的所有旨在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實踐性教學活動。[3]它貫穿于整個教學進程,圍繞思政課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的而實施,由教育者精心籌劃、組織、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為載體,有目的有計劃地引導學生融入社會,使其在參與社會實踐中加深對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理解,樹立并堅定對馬克思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共產黨的信念信仰,形成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實踐教學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一個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和有機組成部分,是從傳統(tǒng)的灌輸式教學模式向探究式、感悟式教學模式的轉變,是對傳統(tǒng)的灌輸式講授的思政課教學方法的革新和完善。它包括如下三種形式:
教師在授課計劃指導下,以大學生的理論學習和思維養(yǎng)成為教學著眼點,通過組織安排課堂辯論、專題討論、讀書問答、紅色詩朗誦、學生登臺講課和小品表演,制作多媒體課件,安插優(yōu)秀影視片和網(wǎng)上資料、邀請人物訪談等教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體驗感悟理論和善于透過復雜現(xiàn)象分析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充分利用校園這一學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以傳統(tǒng)節(jié)日、革命節(jié)日、國際性節(jié)日和重大歷史事件、歷史人物紀念日為契機,以社團組織和校園網(wǎng)絡為平臺,以當時當?shù)睾蛧H國內發(fā)生的熱點焦點為抓手,設計并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校園實踐教學活動,如組織學生進行校內公益活動,包括愛心救助、無償獻血、募捐幫扶等;開展校內調查;參觀校史陳列館;倡導大學生參加各類志愿服務,包括關愛自然、提供專業(yè)服務、各類宣傳宣講等;組織演講演出、科技學術交流、、講壇論壇訪談等,注重滲透理論課所倡導的思想觀念和立場方法,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論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樹長青”。依據(jù)思政課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需要,組織學生走向社會,引導學生深入到基層,近距離地體驗感受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指導下,我們可愛的祖國所發(fā)生的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和為世人矚目的驕人成就。通過帶領學生參觀考察調研、為社區(qū)鄉(xiāng)村提供幫助和服務、進行紅色踐履、生產勞動、專業(yè)實習、科技發(fā)明、勤工助學、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社會調查等方式,為看似枯燥抽象的理論注入鮮活飽滿的時代元素,依據(jù)社會現(xiàn)實的引領,使學生在認識社會服務社會的過程中運用、解讀、感悟理論原理,在自我探索和啟示中實現(xiàn)自我教育,達成由知到信進而到行的升華。
高校的思政課,是社會主義高等教育的本質特征的體現(xiàn),是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主渠道,承擔著堅定大學生理想信念,并使其形成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道德觀的神圣使命。目前國際國內態(tài)勢正處在深刻的大分化、大變革、大調整的加速期,各種社會思潮此起彼伏、紛繁復雜,盡管在相互碰撞和交融中會給思想意識領域帶來繁榮和生機,但不可否認的是,它更多的是給思政課的實施效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zhàn)。加之思政課傳統(tǒng)老套的授課模式,已經(jīng)嚴重違背當今大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接受規(guī)律,致使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其只是敷衍考試,學習興趣索然。對于經(jīng)濟社會中的熱點焦點問題,幾乎不懂得如何去理論聯(lián)系實際,因而使教師的辛勤勞動出現(xiàn)事倍功半的尷尬現(xiàn)象,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無法保證。而通過實踐教學,有的放矢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能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并運用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變化靈活的教學方式能夠引起學生共鳴,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彌補單純理論課堂枯燥沉悶、理論與實際相脫離的缺陷。
長期以來,由于思政課教學基本上以理論課講授為主要授課方式,相當部分的學校又采取了開卷的考核方式,導致學生只要上課時保證出勤,課堂筆記記得完整,即能保證在考試時輕松過關。其最大的弊端是使學生陷于被動地位,學生的主體作用難以發(fā)揮,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和鍛煉必然受到限制。[4]而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參與式、探究式的學習,學生在教師的要求指導下,立足自身生活實踐和社會環(huán)境,用心籌劃設計每一個實踐環(huán)節(jié),從中尋找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的角色由被動灌輸?shù)目腕w轉為思考研究的主體,學生的感受得以尊重,興趣和需要得以照顧和滿足,學生的自主意識和選擇得以開發(fā)施展,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得以固化,因而會大大提升其自我教育的能力。
當今社會有相當數(shù)量的學生,在步入職場后患上了“解決問題能力欠缺癥”和“情緒緊張焦慮癥”,不善于協(xié)調與環(huán)境、工作等職場周圍的各種關系,對于工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不能從容應對、有效解決,工作表現(xiàn)不如人意。[5]究其原因,與我們一直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技能、重成績輕能力的傳統(tǒng)教育教學模式有直接關系,它使我們的學生幾乎被封閉在校園內,盡管他們也經(jīng)受了一節(jié)節(jié)的思政課教育,但始終處于象牙塔中,從課堂到課堂的理論說教除了讓學生產生更多的厭煩、逆反,對于他們健全人格的養(yǎng)成和道德境界的提升究竟作用有多大是值得深思和反省的。當學生們感到課堂中講授的和現(xiàn)實生活中發(fā)生的存在明顯反差時,必然會困惑、迷茫、焦慮甚至無所適從,在他們步入社會之后由于不能融入和無法適應而導致的種種沖突就在所難免。而思政課實踐教學特別是社會實踐教學的推進,可以為學生在進入職場前搭建認識接觸社會的寬廣平臺,幫助其充分、深刻地了解體驗國情民生,增強使命感和責任感,使學生在社會實踐中審視自我、重新定位自我,不斷修正和改造、完善自我,心性心智得以磨練成長,從而減輕和緩解步入社會后的種種不適,促進大學生的社會化進程。
思政課的教學目標是通過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灌輸,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從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能夠使其運用所學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能力。因而對學生學習思政課的考察,最重要的關鍵點就是看學生能否把科學性的認識成果內化于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中,達到“知行合一”,在此意義上對思想政治理論的應用及觀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應當成為評價學生的首要關注因素。而傳統(tǒng)的一張考卷定成績的考核方式顯而易見無法擔此重任,而實踐課教學采取的是靈活多樣、形式各異的考核方式,如撰寫實踐報告、人物訪談記錄、網(wǎng)頁制作、設計調研問卷等,不僅關注了學生的立場觀點更檢驗考察了學生的能力與素質。因而要想對學生的考核達到全面、客觀、準確、公正,盡快把思政理論實踐課學習的考核納入到思政課考評體系中就顯得尤為必要和迫在眉睫。
全面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高素質的棟梁人才始終是高校也是思政課的首要任務。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學習和應用是其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因而進行實踐課教學最需要貫徹遵循的原則首先是“一切為了學生”和“為了學生的一切”。在實施實踐課教學中須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fā),尊重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選擇。根據(jù)大學生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認識規(guī)律和接受特點,安排設計富有針對性的、受學生歡迎的實踐課內容,實施分類教育。一定要選擇貼近學生生活、學生關心關注的素材,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思考研究問題,運用正確立場、觀點和研究方法去探究解決問題。不僅極大地拓展了學生自主發(fā)展的空間,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提高學生對實踐教學課的認同度,而且使學生在積極主動、活潑愉悅的氛圍中真正學有所獲,在參與社會實踐的過程中達到接受教育和進行自我教育。
大學生是國家寶貴的人才資源,然而他們最終能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綜合素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如何就成為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江澤民同志曾講過:“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最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敝泄仓醒氚l(fā)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也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普遍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學素質?!币蚨趯嵺`課教學中須著眼于素質教育,關注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注重知識積累、能力培養(yǎng)、人格修煉與個性發(fā)展,磨練學生吃苦耐勞敬業(yè)奉獻的意志品質,強化其社會責任意識,把理論學習與培養(yǎng)鍛煉學生溝通協(xié)調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社會適應能力結合起來,不斷促進學生以理論素質為核心的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以滿足社會發(fā)展進步對人才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實踐教學側重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理論的運用和方法的掌握及技能的訓練,它是理論教學的延伸和鞏固強化理論知識的必要環(huán)節(jié),不能離開理論教學的支撐和指導。因而思政課實踐教學須緊緊圍繞理論課的教學內容,以提高和增強理論課教學效果為施教目標。在實踐課教學內容的選擇、設計和安排上,以理論課教學大綱為把握中心,在注重理論教育的基礎之上開展實踐教育,按照有利于學生對理論內容的理解、消化和吸收的原則進行,把對學生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讓學生在接觸、了解和參與社會生活中去感悟學習理論,達到“真切篤實”“明覺精察”,使學生學會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觀察、分析問題,促進理論教育和思想教育的結合。切不可置理論課于不顧,甚至與理論課內容脫節(jié)抑或背道而馳,單純?yōu)橛蠈W生而隨意進行實踐課項目,而必須做到精心設計、周密部署,這也是思政課實現(xiàn)科學化有效化的必然選擇和發(fā)展趨勢。
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江澤民同志早已作過明確指示:“一定要以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問題,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中心,著眼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著眼于對實際問題的理論思考,著眼于新的實踐和新的理論發(fā)展?!痹谶M行實踐課教學中,一切服從使學生確立堅定信念、提升思想境界這一最根本的教學目的,緊緊圍繞效果就是硬道理的核心目標,靈活多樣地創(chuàng)新拓展實踐課進行的項目。要根據(jù)國際國內形勢的發(fā)展變化,與時俱進地關注社會熱點焦點,緊密結合地域特點、高校辦學特色,以及不同專業(yè)、不同學年的學生心理、情感和思想的發(fā)生變化規(guī)律,制定教學計劃,完善教學大綱,加強教學管理,整合教學內容,構建保障機制和激勵考評機制,建立學生校內校外實習基地,確保實踐課課程設置規(guī)范、系統(tǒng)、有效。
[1]本書編寫組.新思想、新觀點、新舉措[M].北京:紅旗出版社,2012.
[2][德]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王艷華,岳鑫.試析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踐課的保障機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3,(4):149 -151.
[4]陳志倫.高校思想政治理論實踐課教學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J].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3):108 -110.
[5]姜建成.論社會實踐課程化的價值意蘊[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1,(1):108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