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學凡,蔣國棟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 中國馬克思主義學院,北京 100089)
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以下簡稱“概論課”)是一門知識覆蓋面非常寬泛的課程,它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多方面內容,體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它是各個層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內容中必須開設的課程,在大學生思想政治課中居于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這一代青年大學生肩負著實現(xiàn)中國夢的重任,用怎樣的思想引導、指引他們,不僅關乎國家民族的前途命運,也關乎青年大學生的前途命運。因此,如何搞好思想政治課教學,提高“概論課”的吸引力、感染力、凝聚力,是各高校著力探索的課題,其中針對各校青年大學生的實際狀況進行教學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路徑之一。
為準確把握青年大學生 “概論課” 的學習狀況,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該課教師采取了在全國范圍內進行問卷調研的方法,共發(fā)放問卷1 200份,收到有效問卷1 000份,經過SPSS數(shù)據(jù)統(tǒng)計軟件分析處理,得出青年大學生關于“概論課”的學習狀況。
從圖1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學習本課程前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了解情況是,了解占4.0%,比較了解占58.0%,不太了解占34.5%,不了解占3.5%。對于該調研結果,我們又作了進一步追問,得出了解和比較了解該問題的原因的實際數(shù)據(jù)為:其他課程學過占11.4%,中學學過的占81.4%,自己感興趣而學過的占7.2%。在了解和比較了解該理論方面,毛澤東思想占36.0%,鄧小平理論占16.5%,“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占20.1%,科學發(fā)展觀占27.3%。數(shù)據(jù)表明,96.5%的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有所了解,他們了解的主要路徑是中學學過,比較了解的部分首先是毛澤東思想,其次是科學發(fā)展觀。
由圖2可以看出,大學生在學習該課程前閱讀相關經典文獻情況是:讀過的占38.5%,沒有讀過的占61.5%。讀過國家領導人文獻的情況是:毛澤東占79.0%,鄧小平占16.3%,江澤民占1.2%,胡錦濤占3.5%。閱讀過經典文獻的大學生讀經典文獻的原因情況是:其他課程要求的占30.1%,專業(yè)要求的占39.8%,別人推薦的占6%,自己感興趣的占24.1%。數(shù)據(jù)表明,絕大多數(shù)大學生沒有讀過原著,而在讀過的原著中,毛澤東著作居多,其次是鄧小平著作,而處于距離學生最近時代的江澤民、胡錦濤的著作大學生則閱讀較少。此外,大學生讀原著的原因主要是專業(yè)要求和自己感興趣。
圖2 閱讀經典文章狀況(%)
圖3顯示,大學生平時關注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狀況是:很關注占18.3%,比較關注占57.9%,不太關注占22.8%,不關注占1.0%。
表1 不關注和不太關注現(xiàn)實問題的原因
表1反映了大學生平時不關注和不太關注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的原因是:和個人發(fā)展沒有關系的占14.0%,沒有興趣的占57.9%,沒有時間和精力的占22.8%,沒有意義的占5.3%。比較關注該問題的原因是:應該關心國家大事的占52.3%,和自己專業(yè)有關系的占15.4%,有興趣的占18.1%,和個人發(fā)展有關系的占14.1%。在選擇很關注和比較關注選項的大學生中,關注比較多的問題是:經濟問題占18.8%,政治問題占34.9%,文化問題占6%,社會問題占40.3%。數(shù)據(jù)表明,大學生較為關注中國的現(xiàn)實問題,關注點主要集中在社會問題和政治問題方面,關注現(xiàn)實問題的原因是對國家的責任感。
教學過程中,大學生對“概論課”的偏好情況如下:
1.大學生對教材的閱讀情況
不閱讀的占7.0%,有選擇地閱讀的占58.5%,全部閱讀的占5.5%,只在考試前閱讀的占29.0%(見表2)。
表2 大學生對教材的閱讀情況
2.大學生希望教師講授教材內容狀況
講授教材全部內容的占2.0%,講授教材中重點內容的占67.0%,少講教材內容或不講教材內容的占18.5%,只講大學生感興趣內容的占12.5%(見表3)。
表3 大學生希望教師講授教材內容狀況
3.大學生希望教師在教學中講授內容的側重點
大學生希望教師在教學中講授內容的側重點:更深入地講授理論的占6.5%,更多地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分析的占78.0%,更多地列舉實例的占11.0%,更多地闡釋黨的大政方針的占4.5%(見表4)。
表4 希望教師在教學中的側重點
4.大學生喜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狀況
課堂討論的占34.5%,閱讀文獻的占7.5%,情景教學的占25.0%,觀看錄像的占33.0%(見表5)。
表5 喜歡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狀況
5.大學生喜歡教學課件狀況
只清楚地列出教學內容概要的占12.5%,有比較多的圖片和視頻的占19.5%,根據(jù)教學內容有適當?shù)膱D片和視頻的占50.5%,講授的內容都在課件上的占17.5%(見表6)。
表6 大學生喜歡教學課件狀況
6.學生希望這門課的授課教師人數(shù)
自始至終由一個教師講授的占11.5%,不同專題由不同教師講授的占63.0%,無所謂的占23.5%(見表7)。
表7 希望這門課的授課教師人數(shù)
數(shù)據(jù)表明,大學生對教材主要是選擇重點內容或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閱讀,有近1/3的大學生在考試前閱讀教材。大多數(shù)大學生希望教師講授教材重點內容,而不希望講授全部內容。大學生對于教師的授課側重點在于對現(xiàn)實問題進行分析,要求舉實例多一些。對于教學環(huán)節(jié),大學生更多要求進行課堂討論和播放視頻。對于專題課教學,大學生則希望不同的教師講授不同的專題。
根據(jù)青年大學生對“概論課”的偏好狀況、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了解狀況、在學該課程前閱讀相關經典文獻狀況、平時關注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現(xiàn)實問題狀況等問題的實證調研數(shù)據(jù)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育教學規(guī)律,“概論課”教師有必要選擇專題課教學模式進行教學。
所謂專題課教學,就是教育者根據(jù)授課內容、受教育者的認知水平及學習階段、教育者對授課內容和學生的把握程度而進行的綜合性教育活動。
據(jù)此,首先,“概論課”的理論知識體系非常龐雜,需要具備百科全書式知識的教師才能從頭至尾地把該課講下來。其次,大學生在初高中都接觸過或學過該課知識,這一方面說明大學生對該課具備了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另一方面,為數(shù)眾多的大學生則認為,既然是以前接觸過的知識,沒必要浪費時間燙剩飯,因此大學生對該課程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都不足。再次,“概論課”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的大學生感到困惑的新現(xiàn)象,高校教師要運用該課理論去闡釋。沒有進行專門的研究,不具備一定的理論功底是難給學生滿意答復的。第四,現(xiàn)在黨的方針政策接二連三出臺,令大學生應接不暇,而且學生對黨的文獻涉獵也較少,因此很難把書本理論貫通起來。最后,當代大學生主體性意識較強,如果教師授課方法陳舊,忽視新媒體的運用,大學生對教師“用腳投票”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鑒于此,教師對“概論課”選擇專題模式教學具有必然性。
選好專題是上好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它不僅關系到大學生對教師所選專題的認同程度,而且關系到教師對專題的駕馭程度,最終達到大學生對專題的真愛程度。為此,專題課課題組設計了選題原則。其一,選題源于書本。本教材由中央審定,具有政策宣傳和知識學習的功能,因此選題不能游離于書本,要體現(xiàn)書本的重點內容。其二,選題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又要與書本有所不同。“概論課”教材理論性較強,單純按書本上的理論講授未免枯燥,而且教材內容與不斷變動的鮮活的社會實踐相比總有其滯后性,因此,教師在選題時要充分考慮教材和社會實踐發(fā)展的特征[1],選取與書本有聯(lián)系的社會熱點問題講授給大學生。比如,教師每學期選擇15~16個選題,其中課本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發(fā)展觀、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tài)、臺海問題等重點專題為保留專題,余下的為最新的國內外重大現(xiàn)實問題,諸如金融危機、地區(qū)局勢、海疆之爭、國外政治(大選)、“兩會”熱點、中央全會、新農村建設、全面深化改革、“十二五”規(guī)劃、公平正義等問題。其三,選題為授課人熟悉的領域。一方面有利于教師駕馭所授內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大學生學到真正的知識,增強他們的真知灼見。
首先,組織大學生了解一周國際國內重大時事。目的是讓大學生關注現(xiàn)實問題,用所學理論認識現(xiàn)實,增強政治課的吸引力。[2]采取的形式一是讓大學生自己收集素材發(fā)布給大家。二是授課教師向大學生發(fā)布相關信息,還可就其中的問題引導大學生討論。其次,講授專題課內容。教師可選擇適當?shù)囊曨l和鮮活的事例闡釋理論問題,啟發(fā)大學生思維,完成授課內容。最后,引導大學生討論。就本課內容,設計問題,以組為單位,在組內展開討論,然后每組推出代表綜合本組觀點,展示給全體同學,最終由教師對各組觀點進行比較總結。[3]
理論的效用在于指導實踐。大學生要正確認識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參與實踐必須要有理論作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蘊藏于經典文獻和黨的文件中,而大學生又對文獻缺乏閱讀,因此有必要指導大學生多了解文獻尤其是當前黨的政策性文件。[4]在課堂上,教師針對每節(jié)課所授內容指導大學生課后閱讀相關文獻,要求大學生對照文獻領會授課內容,寫出心得體會。
互聯(lián)網是當今教學中傳播信息最便捷、最經濟的工具。基于建立和維護專業(yè)網站成本太高和條件不成熟等因素,教師通過電子信箱與大學生溝通。[5]在專題課教學改革初始階段,為服務于大學生,便于師生信息溝通,公共郵箱就成為教師將課件、思考題、閱讀材料、復習參考題等公共信息傳遞給大學生的平臺。隨著改革的深入發(fā)展,教師將在建立公共郵箱的實踐基礎上設立“概論課”專題課教學網站,將有關課程說明、通知、講義資料、作業(yè)管理、疑難解答、自測練習、成績管理等內容掛到網上。此外,教師還要把自己的郵箱告知大學生,讓大學生將自己的想法、對理論問題的看法及疑難問題通過郵箱傳遞給教師,便于教師與大學生溝通。
總之,在“概論課”授課方法的選擇上,授課教師根據(jù)大學生的實際狀況,選擇專題模式進行教學,有利于增強“概論課”對大學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染力。
[1] 秦宣.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的基本途徑[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6,(8):36-41.
[2] 陳占安.關于進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質量的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1,(19):4-9.
[3] 吳學凡.“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專題式教學探析[J].北京教育(德育),2013,(3):52-54.
[4] 吳學凡,蔣甫玉.試論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素養(yǎng)——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視閾[J].西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6):33-34.
[5] 馬小俠.加強德育教育 預防青少年犯罪[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2,(4):10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