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云慧
福建省南平市中考語文在2011年后恢復了三個閱讀語段(即說明文、議論文、記敘文各一篇)的考查,結果使得學生們答題時文體意識不強的弱點再一次集中暴露出來,修辭手法、說明方法、論證方法、寫作手法混為一談,千題一面的答案在中考試卷和平常的考試中絕不少見。而中考作文老毛病“四不像作文”,雖在近幾年對記敘文的強化訓練下有所減少,但亦未真正消失。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探討中學生語文文體意識薄弱的原因及對策顯然非常必要。
那么中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為什么會如此缺乏文體意識呢?原因恐怕有如下幾點:
一、內在因素:中學生的認知特點
按照皮亞杰關于個體智力發(fā)展年齡階段的劃分,初中階段(12~15歲)正是“形式運算”階段。該階段思維的主要特點是抽象邏輯思維從總體上講處于優(yōu)勢地位。但初中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經驗型。
而文體意識是指人們在文本寫作和欣賞中,對不同文體模式的自覺理解、熟練把握和獨特感受,是對讀寫實踐的一種能動的再認識??梢?,文體意識是人們文本藝術思維趨向成熟的標志,是一種高度語文修養(yǎng)和讀寫技能的體現(xiàn)。顯然,還處在“經驗型”思維認知階段的初中生,受其欣賞和寫作的“有限經驗”制約,是難以一開始就具備良好文體意識的。
二、誘因:中高考作文的“淡化文體”
“話題作文”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一朵“奇花異葩”,于1999年橫空出世,到2004年迎來高峰——據(jù)查,2004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共18套,其中話題作文題17道(其中全國1、2、3、4卷,也都是話題作文試題);與此相應,該年中考作文命題,全國采用話題作文的比率亦高達60%。到了2009年,這場一度使語文作文命題呈現(xiàn)出大變革、大動蕩之局面的改革終于畫上了休止符——2008年全國高考作文試題中,命題作文題8道,材料作文題8道,話題作文試題2道。2009年,話題作文試題數(shù)為0。
南平市語文中考可能更早就嘗到了“話題作文”的苦澀——考場作文中無明確文體指向的作文并不鮮見,有些作文僅流于對文體形式的簡單模仿,“套題作文”和“新八股”也實在不少。因此本市在2007年中考之后,就已經走回“命題作文”的道路。
即便這樣,在“指揮棒”的強大力量下,“淡化文體”“不作文體限制”這種本意為解開“套子”,培養(yǎng)學生作文“立誠”精神,寫出生動活潑、表達真情實感的文章來的要求,早已被應試路上兢兢業(yè)業(yè)、亦步亦趨的師生們演繹到“淡化文體意識”的地步了。雖說“話題作文”離開中高考主舞臺已有一段時間,但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以寫作手法的訓練為重點,忽略文體規(guī)范,不注重提醒學生把握文體特點的現(xiàn)象卻已成形,在這種情形下,中學生寫作時文體意識薄弱幾成定局。
三、語文教學中“過分淡化文體”的偏差也是重要原因
在闡釋這一問題前,讓我們先看兩個課例。一位青年教師上《只有一個地球》這篇科普文章時,在引導學生完成字詞學習,簡單疏通文意后,提出這樣一個話題:讀著讀著,你的眼前仿佛出現(xiàn)了一個怎樣的地球?于是課堂出現(xiàn)了高潮:孩子們紛紛舉手,有孩子說是藍色的地球,有孩子說是晶瑩的地球,有孩子說是破碎的地球……孩子們思維活躍,想象力豐富,說了有大半節(jié)課,教師的點評也是字字珠璣,可是卻讓聽課者疑惑不已,這還是語文課嗎?其實就是教師淡化文體,使本課教與學都少了“說明”味。
一位教師在上《我的叔叔于勒》時,花了絕大部分的時間來探討:菲利普夫婦為什么會這樣對待于勒?這樣的所作所為真的只存在于資本主義社會嗎?因為后一個問題,班級里的同學幾乎要吵了起來,一部分同學更因為列舉了我國現(xiàn)實社會中的種種陰暗面而異常興奮。這堂課不但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目標實現(xiàn)上發(fā)生巨大偏差,也嚴重存在淡化文體的現(xiàn)象,學生幾乎沒有從這堂課中學到小說閱讀和寫作的任何知識。
這兩個課例讓我們清醒地意識到,從小學到中學,語文教學中都存在“過分淡化文體”的現(xiàn)象。教學不同的課文時,沒有把握好這篇文章的設計意圖和它所承載的知識要點,一味追求所謂“時尚”的問題,絕不鮮見,在這樣的耳濡目染下,也就難怪學生在閱讀和寫作中文體意識薄弱了。
明確了中學生語文文體意識薄弱的種種原因后,我們當然要找出應對的方法與策略。
一、注重“由枝到葉,由點到體,逐漸豐滿”的過程
針對中學生“經驗型”思維認知的特點,我們就要有這樣的意識:學生語文文體意識的養(yǎng)成絕不會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要增強他們的文體意識,就應該做到在日復一日的閱讀和作文教學中灌輸給學生點點滴滴的文體知識,使他們到初中階段起碼能分清五種表達方式的不同,以及由這五種不同表達方式造就的不同文體各自的學習要點。當然修辭手法、說明方法、論證方法、寫作手法等這些文體知識不僅要讓學生學會識別,更要讓其內化形成能力。
試想,如果學生不理解寫散文需中心明確,“形散神不散”,寫詩歌要講究意境和韻律,寫小說該有完整的情節(jié)并能刻畫好人物,寫說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以事實說話等基本文體知識,其語文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高又從何說起呢?當然這種能力的形成,需要教師有意培養(yǎng)。只有師生共同努力,經歷“由枝到葉,由點到體,逐漸豐滿”的過程,中學生語文文體意識才能得到良好的培養(yǎng)。
二、教育教學機構的科學引導
素有“指揮棒”之稱的高考與中考,出題者應該慎之又慎,想一想怎樣的出題方式與題目內容才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南平市中考語文在2011年恢復了三個閱讀語段的考查,并在中考作文中采用記敘文與議論文二選一的形式,無疑釋放了這樣的信息:文體意識具有主體性、導向性和凝聚性,它影響并決定著人們讀寫實踐的成效。為了提高文本讀寫水準,我們應自覺地培養(yǎng)和樹立正確的文體意識。
三、教師極強的文體教學意識
語文教學中教師沒有極強的文體教學意識,導致語文課堂“四不像”的結果從前面兩個課例可見一斑,那么怎樣才能在教學實踐中提高語文教師的文體教學意識呢?我想首先應該學一點文體理論知識,了解有關文體的基本理論,認識文體特征、本質及一般規(guī)律,從而對復雜的文體現(xiàn)象具有深入本質的洞察力。如吳調公《文學分類的基本知識》、錢倉水《文體分類學》,以及《文章體裁辭典》等都頗值一看。如能在頭腦中多存儲一些文體信息,我們在不同文體的讀寫教學中就會提高自覺性,減少盲目程度。具體到實踐中又可以有以下兩方面做法:
1.在閱讀教學中增強文體意識,了解和掌握文體特點,理解文本的文體特征。新課程“主題”單元閱讀教學,對各種“文體”的文本基本都采用“創(chuàng)設情境—整體感知—語言品味—主題探究—拓展延伸”這種統(tǒng)一的模式來組織教學。應該說,對不同文體文本的閱讀,的確存在著類似的規(guī)律,然而我們知道,每一種文體都有自己內在的特性。因此,面對不同文體的文本,我們除了關注那些共性的閱讀規(guī)律之外,理所當然地應該將視點集中在文體本身的突出特點上。比如,詩歌教學我們首先應該關注“意象”,小說教學我們首先應該關注“人物形象”等等。只有這樣把“文體教學”放到應有的恰當?shù)奈恢?,才能避免帶著學生在文體意識淡薄的路上愈走愈遠。
2.在寫作教學中增強文體意識,進行嚴格的文體基本功訓練,規(guī)范文體要求。文體是文章表情達意的最基本的載體,不同的文體在表達上有著自身的優(yōu)勢,選擇合適的文體形式是作文成功的關鍵。在動筆之前,首要的問題是選擇什么樣的文體,它牽涉到題目怎么命,立意怎么定,結構怎么安排,材料怎么選擇,語言風格怎么確立等問題。它還會影響到表達方式的運用。記敘、說明、議論、描寫、抒情,五種表達方式,能夠圍繞一個中心,靈活而綜合地運用當然是好事,不過一般還是要有所側重:記敘文以記敘為主,描寫抒情使敘述增色,議論使主題深化,但不能喧賓奪主;議論文以議論為主,簡潔的敘述可以引出論點,也可以充當論據(jù),服務于論點,卻不能長篇贅述。為此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要嚴格按各類文體的特定要求對學生進行訓練,因“體”而異。在各種文體訓練均衡發(fā)展的基礎上,要重點寫好記敘文,它歷來是高考、中考的主流文體,也是寫好其他文體的基礎。
綜上所述,不同文體的課文應該有不同的教法,不同文體的作文同樣也有不同的寫法。文章是內容和形式的統(tǒng)一,只強調內容而忽略形式,是不完美的;過分地注重形式而忽略內容,同樣也是殘缺不全的。因此,淡化文體不能丟掉文體意識,有了文體意識,才能清醒地鉆研教材,改進教學,才能避免學生語文文體意識越來越淡化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