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教師首先要認識他所教的學生,學生的狀貌、性情、家庭情況之類固然必須認識,可是我所說的認識并不指這個。
排列在教師面前的學生將做什么樣的人,這能不明確地認識嗎?學生目前處在什么樣的社會里,這個社會將過渡到什么樣的社會,他們在這里頭將起什么樣的作用,這能不明確地認識嗎?我所說的認識就指這個。
對這個有了明確的認識,才能就學生的體質(zhì)方面、知識技能方面、道德品質(zhì)方面和思想感情方面,腳踏實地地、按部就班地做培養(yǎng)工作。這個認識是根本,是源頭,不抓住根本,不探到源頭,培養(yǎng)工作就成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結(jié)果必然是培養(yǎng)不好,徒勞無功——也就是沒有盡教師的責任,所以,教體育也好,教語文也好,教史地也好,教理化也好……都不能按“為什么而什么”的公式辦事;必須從學生出發(fā),認清楚教體育、語文、史地、理化……跟培養(yǎng)學生的總目標有什么關(guān)系,該怎樣教才達得到培養(yǎng)學生的總目標。教的是某一門功課,為的是針對著總目標給學生必要的培養(yǎng)。
說到怎樣做,對學生還得有所認識。不認識他們身體發(fā)展的情形,怎能培養(yǎng)好他們的體質(zhì)?不認識他們獲得知識和掌握技能的過程,怎能培養(yǎng)好他們的知識技能?不認識他們躬行實踐該取什么途徑,怎能培養(yǎng)好他們的道德品質(zhì)?不認識他們的思想形成和感情深化的過程,怎能培養(yǎng)好他們的思想感情?這些都必須認識,不然,任你辛辛苦苦地教,實際上只是盲目地教——也就是沒有盡教師的責任。所以,生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之類非鉆研不可。鉆研這些學科越深,認識學生身心就越真,教起來就越有把握。
—— 葉圣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