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秀云
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可見,良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生在各方面的發(fā)展都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作為擔負“萬丈高樓平地起”的鋪路人,應該如何把握好這一重要時期?如何讓學生養(yǎng)成一系列的良好學習習慣?我認為,教師要有意識、有目的地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認真聽講的習慣
我們要重點培養(yǎng)學生積極動腦、認真聽講的習慣,使學生做到會聽,會看,會想,會說。
會聽:聽要入耳,如果聽而不聞,等于沒聽。學生聽講時要邊聽邊想邊記憶,抓住要點。不僅要聽老師的講解,還要認真聽同學們的發(fā)言,要能聽出別人發(fā)言中的問題。
會看: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觀察習慣,首先要給學生觀察權(quán),不要讓老師好心的“講”取代學生的“看”。凡是學生能夠通過看就能掌握的東西,教師一定要少講或不講,同時,在看時注意要集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看。
會想:首先要肯想,老師每提一問,學生人人都必須立即思考,立刻去想,準備回答。即使不回答或答不上來,也要把問題重述一遍,說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兒去了,老師要有的放矢的進行點撥,使學生接著去想,同時,要對學生及時評價,答得對的學生要給予鼓勵。
會說:聽、看、想都要通過“說”這一關(guān)來點破,語言是思維的結(jié)果,能促進前者三會。我的做法是:第一,訓練學生大聲發(fā)言,并要看誰的聲音最響亮,看誰發(fā)言最有精神,要求每個學生的“發(fā)言、聲音”達到合格。第二,經(jīng)常讓學生說想法。說想法,就是讓學生說出自己思維的過程。課堂上要讓每個學生說出自己“想法”的機會,可以單獨說,也可以兩三人互相說,還可以分組說。第三,要求學生會用簡潔語言進行表達;課堂上要求學生根據(jù)教材中的內(nèi)容,簡明準確的語言,來完整地回答問題。第四,要給待進生的發(fā)言權(quán),要給他們機會,讓他們說,說錯了不要緊,教師給予糾正。
二、培養(yǎng)學生以學為先的習慣
在教學中,或許你不難發(fā)現(xiàn),有些學生對學習不感興趣,他們是在家長和教師的“逼迫”下學習,這樣的學生還在班級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而這樣的孩子學習態(tài)度自然好不了;還有一種就是邊學邊玩的學生或先玩后學的學生,比如我班上的小麗同學,這個孩子十分活潑好動,即使在做作業(yè)的時候,也玩得樂此不彼,什么東西到了她的手上都能變成玩具,到頭來她總是最后一個完成作業(yè),甚至沒完成作業(yè)。像這些類型的孩子,都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他們的學習造成了相當大的影響。而歸根結(jié)底,他們都沒有認識到作為一個學生,應該以學為先的道理。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讓學生認識到教育改變命運,學習成就未來。學習是正事,正事應先于娛樂。無論外面多么喧囂,有多少誘惑,內(nèi)心都要保持著一種學習狀態(tài),都要有一種對學習負責任的行動。教師還可以通過講名人故事或身邊的故事讓學生懂得以學為先,隨處學習是許多成功人士的一個秘訣。
三、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
看一看,想一想,預習預習,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也更有利于掌握教師的授課內(nèi)容。比如語文教學來說,我每次接到新的班級,首先要求學生每天做完作業(yè),都要進行預習。然后我對他們預習提出“三讀法”。即:“一讀”要求學生自學生字,掃清文字障礙,了解大意;“二讀”要懂得文章告訴我們什么知識或道理;“三讀”要解決課后問題并質(zhì)疑問難,在好詞好句理解的基礎(chǔ)上進行質(zhì)疑問難,在不明白的地方做記號,第二天課上向老師請教。另外,對學生的發(fā)問,我總以表揚鼓勵為主,并及時指出發(fā)問途徑,教給發(fā)問方法。這樣,學生學會預習,讓自己學進去,感受學習的快樂、探索的快樂、增長能力的快樂,這不僅對優(yōu)秀生有效,對后進生同樣有效。
四、培養(yǎng)學生課后復習的習慣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渠道,也是老師智慧和才華集中展示的場所,只有把握了課堂,聽明白老師傳授的知識,并積極參與課堂,才是有效的學習。但僅僅靠有效的課堂學習還不夠,還要在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后,對所學的知識進行再一次的思考、理解、復習,比如,做課外的一些題目,閱讀課外的一些書籍,復習總結(jié),等等。
五、培養(yǎng)學生積極閱讀的習慣(略)
責任編輯 鄒韻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