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宏薇
(華中師范大學,武漢,430079)
方夢之教授是我國翻譯界著名學者、資深翻譯家,也是我國應用翻譯學科的領軍人物。他既有豐富的應用翻譯實踐與教學的經驗,又在廣博、深入研究翻譯本體理論與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將目的論與文本類型論作為重要理論對應用翻譯研究的原理、策略和技巧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繪制了我國應用翻譯研究的藍圖,確定了應用翻譯的六個主要理論范疇:應用翻譯的宏觀理論、中觀理論、微觀研究、分類研究、術語與術語庫、翻譯的地方化與全球化,為我國應用翻譯學科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貢獻。他(2011c:34)指出:“應用翻譯的宏觀理論研究翻譯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各種關系,包括作者、作品、譯者、譯品、讀者、中介人,以及相關的客觀世界、評價體系和基本范疇體系,包括它的本體論、價值觀、方法論、認識論,是學科的靈魂”。筆者不僅贊同而且非常欣賞他將“譯者”列入應用翻譯宏觀理論的研究。
“譯者”是從事翻譯研究或實踐的主體,但在廣為傳播或引用的霍姆斯-圖瑞構想的翻譯學(Translation Studies)架構表中(詳見劉宓慶2003:352)沒有一席之地。劉宓慶(2003)指出了該構想的缺陷,但在他修訂的翻譯學架構構想中,“譯者”仍然沒有一席之地。這種缺失其實很不合理。難道在翻譯學科的構建中,譯者的作用與貢獻只能隱身于翻譯史、翻譯思想、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中嗎?難道譯者理所當然是翻譯學科的建設者就無需研究了嗎?難道因為匿名性是應用翻譯文本的本質特征我們就可以不重視應用翻譯譯者的研究嗎?應用翻譯研究和文學翻譯研究都是研究譯者為何做翻譯、怎樣做翻譯、完成了什么翻譯、其翻譯社會影響如何等問題的,所以,在應用翻譯研究中,對譯者(或翻譯主體)的研究不能忽視。方夢之將其作為“學科靈魂”的一部分,足見他對譯者的重視,可謂慧眼識主體。
雖然方夢之(1999:78)也說:“世上所有的職業(yè)特質和形象中,恐怕很少有比譯者(特別是筆譯)的更為撲朔迷離了”,但他卻對譯者的職業(yè)特質進行了開創(chuàng)性的研究。在《翻譯新論與實踐》(1999)這一專著中,他辟專章論述譯者的角色、譯者的情感和需要、譯者的個性、譯者的再創(chuàng)造和譯者的素養(yǎng)。特別是他對譯者工作心理的研究揭開了“黑匣子”的秘密,富有開創(chuàng)性。他(1999:92)認為:
一個負責的譯者,決定翻譯一部作品或一篇文章后,他的工作心理一般是從完善自我(對原作而言)到表現自我,最終達到實現自我。完善自我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自我,而表現自我是為了最終自我實現。在表現自我的過程中進一步完善自我,而自我實現又是完善自我和表現自我的動機。如此三位一體,構成一個循環(huán)的心理圖式。
實現自我價值是多么誘人的動機!表現自我的過程是克服困難、跨越差異的艱苦歷練,但它能幫助譯者完善自我。這對譯者是莫大的鼓舞!方教授(同上)還認為:
有了豐富的知識,譯者才能在翻譯思維過程中順利地進行分析與綜合、概括與抽象、比較與鑒別。有了豐富的表象材料,譯者依據語言文字、圖樣、符號的描述或示意所作的再造想象才能順暢。表象是想象的基本材料,沒有必要的基本表象,大腦就無法進行合乎現實要求的、鮮明的再造想象;記憶表象越充實,再造想象越生動、越具體,譯文才可能更貼近原文的形象或場景。
這段描述無疑能啟發(fā)從事圖文并茂應用文本翻譯的譯者去提高素養(yǎng)、勝任工作。譯者工作的過程可視為表現自我的過程,也是“考慮到原文和讀者的一個自我選擇過程。選擇是多方面的,包括翻譯方法、文體、句式以至同義詞的選擇。選擇的幅度因人而易,莘莘學子當不能望學富五車的學者之項背。前者的選擇余地也不大,往往不能得心應手:后者游刃有余,表達從容,盡管也會遇到阻隔?!g的整個過程就是一個連續(xù)不斷的選擇過程。且不說一開始對原作的選擇,原作選定后,先可選擇決定翻譯的類型:全譯、摘譯、縮譯或以譯為主的綜述。開譯后,大至篇章的格調與布局,句間、段間的銜接與連貫,小至注釋的應用及其方式(夾注、腳注、尾注)等,無一不需要譯者精心選擇。無數選擇的結果就形成譯者的個人風格”(同上:94,99)。應用翻譯譯者面臨的選擇更多,應用翻譯學科的各個方面都是供譯者選擇的廣闊天地,而譯者的選擇和富有創(chuàng)意的研究與實踐又會推動應用翻譯學科的發(fā)展,它們之間相存相依的關系有力地證明了應用翻譯譯者和譯者風格研究的重要性。
方教授特別論及了應用翻譯譯者的情感和需要。誰都知道人是富有情感的個體,但唯有他指出:情感作用于譯者的選材和譯者的態(tài)度?!霸诳萍挤g中,往往事先有譯材,然后譯者培養(yǎng)情感并進而翻譯。這并不是不可能,因為文字化的情感已有了確定的涵義,而人的情感也并不是天生的,是可以培養(yǎng)并通過知識結構來充實豐富的……譯者是否具備強烈的情感在翻譯中表現為其能否具備持久的注意力和深入感知翻譯材料的興趣。一般說來,在強烈情感的驅使下,譯者的深層心理容易被喚醒,對譯材的情感世界與譯者內心世界中積累的種種情感相互撞擊而融化,從而激發(fā)出新的情感并凝聚與譯文中?!保ㄍ希?6,87)他透過言語表象,在心理和情感的深層次發(fā)現了問題的癥結,是他所具備的深厚的理論根基使然,對從事應用翻譯的譯者如何提高個人素養(yǎng)極具參考價值。
方教授對譯德的強調也別于他人。他坦承譯者作為社會的人有低級需要和高級需要,譯者從事翻譯活動一定得有基本物質需要的保證,但譯者不能為滿足低級需要而將翻譯變?yōu)槭袃~的牟利手段,致使質量低劣的翻譯產品充斥翻譯市場。他鼓勵譯者樹立遠大的理想與抱負,培養(yǎng)事業(yè)心與成就感,在充滿挑戰(zhàn)的翻譯活動中實現自身的價值,唯有這種高級需要才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愉悅。以他這種方式進行譯德教育,貼近社會實際,易于被人接受。
方教授對譯者的重視,在他編著的幾本教程中也有充分的體現?!队h翻譯基本教程》(2005a)的概論部分只論述了翻譯目的、翻譯主體與譯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在“翻譯主體”小節(jié)中,他以簡約的語言說明譯者的社會角色與創(chuàng)造空間(包括再造想象、設立新名、轉換語言形式、調整文體結構)。同年出版的《英漢-漢英應用翻譯教程》(方夢之、毛忠明2005)中,第一章總論的第一節(jié)便是“翻譯主體”,內容與前書相似,但將“譯者的職業(yè)素養(yǎng)”并入“翻譯主體”中,這一調整使“翻譯主體”在翻譯教程中的論述更完整。在2008年再版時,為了適應高校翻譯專業(yè)和英語專業(yè)的本科生使用,該教授“刪去了原書中對翻譯實踐指導意義不大的理論闡述”(方夢之、毛忠明2008:Ⅳ),但完整保留并擴充了“翻譯主體”的內容?!胺g主體”在他與范武邱編著的《科技翻譯教程》(2008)中同樣是概論部分的主要內容。
上述教程在論及譯者素養(yǎng)時,都將IT技術單獨列出以引起教師和學生的重視,這在同類教程中并不多見。方先生強調:“一個不懂IT 技術的譯者很難勝任時代的快節(jié)奏要求。譯者要利用網絡與委托人溝通,通過網絡試譯、了解翻譯要求、接受原文、傳遞譯文。譯者要利用委托人的數據庫和自己的數據庫在計算機上從事翻譯工作,還要利用不同的翻譯軟件,特別是CAT(Computer-Aided Translation)軟件作為輔助翻譯手段。據研究,采用計算機輔助翻譯至少可以減少不同專業(yè)的譯者50%至70%的勞動量”(方夢之、范武邱2008:8)。這段話簡明扼要說明了IT技術是新時代翻譯市場的需要,是譯者工作的需要,是提高翻譯質量和效率的需要。學生讀后怎能不努力學習IT技術呢?
不同種源/家系1 a生扦插苗地上部分生物量比較可知(表4),四川廣元市種源/家系生物產量最高,地上部分鮮重和干重最大值分別為443.32 g和193.51 g;其次是廣東廣州市、福建廈門市和江蘇鹽城市,平均鮮重達到210 g、干重90 g;江西樂安縣和江西吉水縣種源/家系生物產量最低。對不同種源/家系樟樹地上部分生物量進行方差分析,結果表明不同種源/家系樟樹地上部分鮮重(F=12.747,F0.01=2.95;F=3.584,F0.01=1.75)和干重(F=8.231,F0.01=2.95;F=3.998,F0.01=1.75)均差異顯著。
重視“翻譯主體”的學者自然重視翻譯家研究。方教授1991年就采訪過科技翻譯家葉篤莊先生,發(fā)表“鍥而不舍 精益求精——訪中國譯協(xié)副會長葉篤莊研究員”,1995年采訪長期從事外語教學、編譯、科技雜志編輯的章永源先生,發(fā)表“耄耋之年 壯心猶存——訪章永源先生”。1991年他參與編撰、林煌天與賀崇寅先生主編的《中國科技翻譯家辭典》出版,該辭典收錄具有高級職稱(副譯審、副教授)和歷代有影響的科技翻譯家916人,雖然每位譯家的介紹十分簡短,卻也是科技翻譯家研究的一大成果,凝聚著他的心血。
1997年我國第一部翻譯百科全書《中國翻譯詞典》出版并于次年榮獲第十一屆中國圖書獎,他是該辭典的編委和主要撰稿人之一。
他所撰寫的詞目“翻譯的個體性”,特別強調“在翻譯研究中對優(yōu)秀譯者的經驗總結是具有指導意義的”。因為“翻譯活動是以譯者個人為中心展開的。譯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譯者的個性……翻譯思維是多層面的立體的,它包括語言學、文藝學、美學、邏輯學、心理學等各種學科因素的交叉作用,反映譯者的知識結構及對原作的理解與體察,還包括譯者個人對原著的激情和追求,以及社會政治文化對譯者的影響”(林煌天1997:169)。
那部詞典收錄3700余詞條,正文只分“綜合條目”與“百家譯論”兩部分,“翻譯人物(或翻譯家)”與“翻譯理論”等八方面內容編在“綜合條目”內,詞條按音序排列,如瑞典著名漢學家、翻譯家“高本漢(Karlgren,Bernard)”的詞條與“岡察洛夫作品在中國”在一起,這一體例不利于讀者了解翻譯家或從事譯家研究,雖然第二部分“百家譯論”收錄的200多位中外譯家的翻譯觀,極具參考價值。
2004年方教授主編的《譯學辭典》問世。他將“譯者 譯本”作為一類詞目,收錄28個主詞條,含7個次詞條。由于詞目基本按筆畫排列,“翻譯主體”成為該類最后一個主詞條,其定義為:“常指譯者或稱譯者主體(以翻譯行為本身而言)。但有人對‘翻譯'從廣義上理解,認為翻譯活動的全過程除有譯者主體參與外,還有作者主體和讀者主體參與;因為作者提供原本,原本是翻譯的基礎,讀者參與原本和譯本的價值創(chuàng)造;因而翻譯主體應包括譯者主體、作者主體,甚至讀者主體”(方夢之2004:88)?!坝腥恕笔侵赋脂F代闡釋學觀點的學者,他們的觀點能及時得到反映,體現了他寬廣的學術視野。
“國外人物”和“國內歷史人物”作為兩類詞目,分別介紹63位國外翻譯家和82位國內翻譯家的翻譯觀與成就,國內歷史人物中,科技翻譯家占49位,足見他對科技翻譯家研究的重視。
2011年方教授主編的《中國譯學大辭典》出版并于同年榮獲兩年一度的上海市圖書獎一等獎。這不僅是他對我國翻譯學科建設的重大貢獻,也是他對翻譯主體研究,尤其是應用翻譯家研究的貢獻。
該辭典分三部分:分類詞目、譯論百部與譯學百論?!胺g主體”列為第一部分27個分類詞目中的第5類,“國外人物”與“國內人物”分別列為第26和27類。第三部分“譯學百論”也將“國外譯論”與“國內譯論”分開陳述。這一體例突顯了譯者作為翻譯主體在譯學建構與實踐中的作用。
“翻譯主體”作為單獨詞目有30個主詞條,含33個次詞條,內容十分豐富,涉及與翻譯主體(譯者)密切相關的各類文本、與譯者工作密切相關的各種人(代理人、發(fā)話者、受話人、發(fā)起人、源出者、委托人、贊助人、接受者、讀者、媒介者)、版本和版權、譯本(含不忠的美人、偽譯、胡本)、譯作(含舊譯、新譯)、譯風(含死譯、逐字譯、硬譯)、譯德(含搶譯、亂譯、胡譯、濫譯)和譯者(含主觀能動性、譯者個性、譯者風格、譯者主體性、譯者角色論、翻譯立場),幾乎涵蓋了與譯者從事翻譯活動密切相關的方方面面,可視為研究翻譯主體的關鍵詞。按辭典凡例“分類詞目排序主要考慮內容,在與內容無關或關系不大的情況下,詞條按筆畫排序”(方夢之2011a:Ⅹ)。“翻譯主體”的第1個詞條便是“翻譯主體”,其定義為:“常指譯者,或稱譯者主體(以翻譯行為本身而言)。從廣義上理解,認為翻譯活動的全過程除有譯者主體參與外,還有作者主體和讀者主體參與;作者提供原本,原本是翻譯的基礎,讀者參與原本和譯本的價值創(chuàng)造;因而翻譯主體應包括譯者、作者、讀者,甚至包括委托人、贊助人等”(方夢之2011a:81)。翻譯市場中對譯者這個主體產生影響的委托人與贊助人也成為廣義的翻譯主體,這是新的觀點。
在方教授撰寫的主詞條“譯者”下面,第1個次詞條便是“主觀能動性”,它體現在選擇原文(即使對委托人的委托也是可選擇的)、解讀原文(譯者有權根據自己的理解去翻譯)、決定翻譯方法、決定表達方式和應用翻譯技巧。該詞條提醒譯者擺脫仆人意識,做翻譯的主人,但需用譯德規(guī)范、約束自己的行為。第4個次詞條“譯者主體性”又進一步闡明,譯者主體性亦稱翻譯主體性(如果翻譯主體專指譯者的話),亦即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它貫穿翻譯活動的全過程。譯者主體性研究對翻譯研究、中外文學關系研究和文學史的編寫都有重要意義(參見方夢之2011a:81-91)。對中外科技文化交流和應用翻譯史的研究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50條“國外人物”詞目中,除了西塞羅、哲羅姆和泰特勒等3位對我國譯界學人有影響的翻譯理論家,介紹了13位應用翻譯理論家。在82條“國內人物”詞目中,介紹了對我國翻譯事業(yè)有重大貢獻的徐光啟等50位應用翻譯家(包括安世高等11位佛經翻譯家)。
譯學百論有103個詞條,旨在“集中展示百余位論者的譯論建樹,反映現當代國內外翻譯研究的理論精要和重要流脈,勾勒出現當代譯淪的大致輪廓”(同上:ⅵ)。這部分介紹的國外34位論者,都是理論家;國內69位論者中,有13位從事應用翻譯研究與實踐,如嚴復(政論、科技)、張元濟(文化、學術)、梁啟超(政治、哲學)、成仿吾(馬克思主義著作)、賀麟(哲學、翻譯史)、程鎮(zhèn)球(政論專著)、段連城(外宣)等;除了歷史人物,他還介紹“現今活躍在我國譯壇的在某個(些)方面有建樹的翻譯理論研究者”(同上:ⅵ);還有些論者既研究普遍翻譯理論,又研究應用翻譯理論與實踐,如李亞舒、方夢之、郭建中、閻德勝、曾利沙、張美芳等。這些詞條較詳細地介紹了論者的教育學術背景、翻譯思想或研究方法、代表性研究成果或學術貢獻。它們的集中展示仿佛向讀者打開了譯學百寶箱,那閃光的思想使人感到我國應用翻譯研究源遠流長,與我國的社會發(fā)展息息相關,可供應用翻譯研究發(fā)展的理論寶庫流派紛呈、碩果累累,應用翻譯學科的發(fā)展前途無量。
方夢之教授具備豐富多樣的翻譯實踐經驗,在此基礎上幾十年如一日從事翻譯研究,非常重視翻譯主體與翻譯事業(yè)發(fā)展的關系。他對翻譯主體、對翻譯家、特別是對應用翻譯家的研究,成果卓著,為我國譯學,特別是應用翻譯學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的研究軌跡也為后來者提供了思路與范例。
筆者感到,與應用翻譯研究的其他方面相比,對應用翻譯者的研究仍有待大大加強。
從中國知網的查詢結果看(截至2014年1月3日),以“譯者”為篇名,結果有4267條,最早的研究題為“做魯迅那樣的譯者與編者”,刊載于1956年6月的《讀書月報》。但以“應用翻譯者”為篇名,查詢結果為0,雖然應用翻譯的研究論文達113,655之多。可見,“應用翻譯者”尚不為“知網”所知。
以“翻譯主體”為篇名,結果有180條,首位研究者是袁莉,她的論文“也談文學翻譯之主體意識”(1996)被引220次,下載1085次。許鈞的論文“‘創(chuàng)造性叛逆'和翻譯主體性的研究”(2003)被引1051次,下載5331次。穆雷與詩怡的論文“翻譯主體的‘發(fā)現'與研究”(2003)被引330次,下載2562次??梢姀?996年起,“翻譯主體”開始進入研究者的視野,雖然研究成果不算少,尤其是許鈞在其專著《翻譯論》(2003)中,用整章52頁的篇幅較全面、深刻地論述了有關翻譯主體性的重大問題,但上述研究多為理論推介與闡述,關注點多為文學翻譯,針對應用翻譯主體的研究寥寥。
穆雷與詩怡(2003)的研究“重點回顧了80年代之后我國的翻譯家研究發(fā)展狀況,評述其得失,并對今后翻譯家研究的深入發(fā)展提出了一些思考和建議……(她們建議)除了文學翻譯家之外,還要對科技翻譯、法律翻譯、外交翻譯、各類口譯、新聞翻譯、政論翻譯和各類實用翻譯人才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十年過去了,也許這些研究正在進行中,但有影響的成果不多。
應用翻譯主體的研究是應用翻譯學科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深入研究人在應用翻譯的社會活動中如何起作用及其社會反響,總結優(yōu)秀譯者的經驗與思想,對提高應用翻譯譯者的素質,推動應用翻譯事業(yè)的發(fā)展大有裨益。因此,筆者建議:
第一,對應用翻譯主體研究立項。應用翻譯實踐經驗豐富的口/筆譯者往往無暇顧及研究??梢越M織人員研究其譯事活動/譯作,將其經驗上升到理論以利推廣,并為應用型翻譯專業(yè)教育提供實例。
第二,應用翻譯各分支可組織人員對本分支理論與實踐研究突出的口/筆譯者進行研究。推出有代表性的人物,帶動本分支的發(fā)展。
第三,應用翻譯文本的匿名性的確給研究譯者帶來困難,但并非不可為。委托人或翻譯公司,也可以成為研究對象,因為它們從事翻譯活動的組織與運營工作,對譯員的素質、譯材的挑選、譯作的質量、譯作的評估都有具體的要求,研究這些要求即它們取舍的標準與操作的程序,既可以幫助這些公司創(chuàng)造自己的品牌,也可以幫助業(yè)內人員了解這些公司,活躍翻譯市場,促進產學結合。
筆者希望,應用翻譯主體的研究能得到足夠的重視,能從隱性研究(隱身于翻譯史、翻譯思想、翻譯策略與翻譯方法的研究)轉向顯性研究,讓默默無聞的應用翻譯譯者形象矗立在公眾視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