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書賢
(河南大學 文學院,河南 開封475001)
百善孝為先,以孝悌觀念為核心的人倫道德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鮮明的特色之一,它已成為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的土壤當中,孝悌是炎黃子孫立身處世的基本原則?!胺蛐ⅲ熘浺?,地之義也,民之行也?!保?]22中國古代典籍作為對古人社會生活的展現(xiàn),顯現(xiàn)出“尚孝”的傾向,《詩經》自然也不例外,從多個層面詮釋了先秦時期“孝”的觀念。
一
《詩經》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歌總集?!对娊洝芬詷闼氐奈淖址从沉宋髦艹跄甑酱呵镏腥~五百多年的歷史?!霸姟保温曌?,從言,寺聲。《虞書》曰:“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保?]1《大序》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3]45詩歌是人類情感的再現(xiàn)??陀^事物觸發(fā)了人的情感,人把自己的情感訴諸詩歌,這樣《詩經》就出現(xiàn)了。而人始終是感發(fā)的主體,人與人之間如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各種關系和情感自然會在《詩經》作品中得以體現(xiàn)。在這五倫當中,“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1]3??梢姟靶ⅰ痹谖鍌惍斨芯佑谑滓恢??!洞笮颉氛f:“先王以是經夫婦,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保?]45“孝”自然是其“厚人倫,美教化”的重要一部分。
關于《詩經》的創(chuàng)作時代,目前學術界比較一致的看法是:“除《商頌》為商詩還是宋詩尚有較大分歧外,《周頌》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國風》的大部分和《魯頌》的全部是東遷之后至春秋中葉的作品?!保?]34侯外廬在《中國思想通史》中提道:“周代的倫理思想是以德、孝兩字為骨干的,德和孝是貫通周代文明社會的道德綱領?!保?]93-94《詩經》絕大部分可以確定是周代的作品,也自然反映了時代的主流思想,對“德”“孝”有所重視。
“孝”字在《詩經》中出現(xiàn)17 次,主要集中于《大雅》《小雅》以及《周頌》《魯頌》中,具體篇目為:《天保》《六月》《楚茨》《下武》《文王有聲》《既醉》《卷阿》《雍》《載見》《閔予小子》《泮水》《閟宮》。另外,還有些詩篇并沒有直接出現(xiàn)“孝”字,但具體的文本內容傳遞出了“孝”的觀念,如《葛藟》《陟岵》《鴇羽》《蓼莪》《北山》等。通過對《詩經》中這些詩篇的解讀,可以看出《詩經》中“孝”所關涉的對象以及“孝”在周代社會內涵的變化。
二
“孝”是對他者的行為,“孝”要有實施的對象方能構成此種關系。許慎《說文解字》釋“孝”字云:“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6]483許慎認為“孝”的對象是父母,這也是后代“孝”之常用義。但是,許慎代表的是漢代的“孝”觀念,《詩經》時代的“孝”與此有著一定的差異,在“孝”所關涉的對象方面比漢代更加豐富。
(一)宗族祖先
《詩經》的“孝”首先體現(xiàn)在對祖先的崇拜與敬畏,這種感情主要通過祭祀活動來體現(xiàn)。《詩經》中表現(xiàn)對祖先之“孝”的詩篇有《周頌·載見》《小雅·楚茨》《大雅·下武》《大雅·文王有聲》《周頌·雍》《周頌·閔予小子》等。
祖先是人類生存發(fā)展的起始,是生命延續(xù)的根基?!盾髯印ざY論》言:“先祖者,類之本也?!薄盁o先祖,惡出?”[7]161因此,《詩經》將對祖先的敬畏作為“孝”之重要內涵?!吨茼灐ぽd見》云:“率見昭考,以孝以享。”[8]307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載道:“《釋詁》:享,孝也?!夺屆芬缎⒔洝氛f曰:孝,畜也。畜,養(yǎng)也。《廣雅》:享,養(yǎng)也?!吨u法解》云:協(xié)時肇享曰孝。是‘孝’與‘享’同義。故享祀亦曰孝祀,《楚茨》詩‘苾芳孝祀’是也?!孪怼嘣弧滦ⅰ墩撜Z》‘而致孝乎鬼神’是也。此詩‘以孝以享’,猶《潛》詩‘以享以祀’,皆二字同義,合言之則曰‘孝享’,《天保》詩‘是用孝享’,猶《閟宮》詩‘享祀不忒’也?!保?]1085-1086《載見》是祭祀周武王的詩篇,馬瑞辰從字詞訓詁方面推演出對祖先的祭祀也就是孝祀,表達對祖先的敬畏之情。
通過馬氏的注釋可以看出“孝”與“享”同義,所謂“孝”即向祖先神明進獻物品,與祭祀有關。如《小雅·楚茨》也是周代祭祀祖先的詩篇,對于此詩的篇章意旨,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道:“一章,先從稼穡言起……蓋立于農事者,所以為神饗致其誠也。二、三章備言牲醴之絜,俎豆之盛,以及從祀之人莫不敬謹將事,是以神降之福?!恼伦V律裾Z。五章神醉尸起,送尸歸神,一往肅穆,敬謹之至?!保?]431祭祀禮儀的隆重和物品的豐盛,可以感受到古人對祖先的虔敬之情。
先人通過祭祀活動來致孝鬼神,首先是繼承祖輩功業(yè),并將其發(fā)揚光大?!洞笱拧は挛洹啡拢祆洹对娂瘋鳌贩謩e解到:第一章“此章美武王能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而有天下”,第二章“言武王能繼先王之德,而長言合于天理,故能成王者之信于天下也”,第三章“言武王所以能成王者之信,而為四方之法者,以其長言孝思而不忘,是以其孝可為法耳”,第四章“言天下之人皆愛戴武王,以為天子,而所以應之,維以順德。是武王能長言孝思,而明哉其嗣先王之事也”[8]249-250。這篇詩歌并不是歌頌武王克商的功績,而是把武王的功勞歸功于繼承先祖的遺業(yè),并將其發(fā)揚光大,以致“四方來賀”。除此之外,祭祀的另一目的是祈求祖先降福,保佑后代子孫。如:
豐水有芑,武王豈不仕?詒厥孫謀,以燕翼子。武王烝哉。(《文王有聲》)
率見昭考,以孝以享。以介眉壽,永言保之,思皇多祜。(《載見》)
對于祖先的敬畏,不僅表現(xiàn)在對死者的稱頌,而且還有著對自身行為的規(guī)范。《孟子·離婁上》言:“不孝有三,無后為大。”[9]165在孟子看來不敬父母的罪過與沒有子嗣的罪過相比,是等而次之的,因為繁衍后代是“孝”之終極目的?;诖?,《詩經》祭祀詩也把祈福作為關鍵部分來對待,將祖先的生命與事業(yè)延續(xù)下去,生生不息,如火如荼,便成為《詩經》“孝”之另一層寄托。
(二)家庭父母
《孝經》云:“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保?]5孝順父母有不同的準則和表現(xiàn),中國的“二十四孝”便是其集中、典型體現(xiàn),但是對父母的順從、有禮、近前侍奉是其共通的意蘊?!墩撜Z·里仁》記載了孔子對“孝”的一種認識:“子曰:‘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保?0]43父母健在,子女不能遠游,一來照顧贍養(yǎng)父母是子女的責任,二來遠游勢必引起父母的擔憂,因此,在孔子看來,離開父母遠游是有悖于“孝”之觀念,是不可取的。“父母在,不遠游”也是《詩經》詩篇“孝”觀念的內涵之一,只不過《詩經》是通過反面批評來展現(xiàn)這一內涵的?!对娊洝窌r代,由于社會等諸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許多子女無法贍養(yǎng)父母的悲劇。相關的詩篇有《魏風·陟岵》《唐風·鴇羽》《小雅·蓼莪》等。
《毛詩序》:“《陟岵》,孝子行役,思念父母也。”[11]326《詩經原始》:“人子行役,登高念親,人情之常。……詩妙從對面設想,思親所以念己之心,與臨行勗己之言,則筆以曲而愈達,情以婉而愈深?!保?]246可以看出《陟岵》詩篇用反面描寫的方法,表現(xiàn)出自己常年在外服徭役,無法在父母面前盡孝的悲痛之情,讀之使人潸然淚下。
《毛詩序》云:“《鴇羽》,刺時也。昭公之后,大亂五世,君子下從征役,不得養(yǎng)其父母,而作是詩也?!保?1]358朱熹《詩集傳》云:“民從征役而不得養(yǎng)其父母,故作此詩?!痹娙瞬⒉皇侵苯颖憩F(xiàn)這一主題的:“言鴇之性不樹止,而今乃飛集于苞栩之上。如民之性本不便于勞苦,今乃久從征役,而不得耕田以供子職也?!保?]91《鴇羽》運用比的寫法形象生動地描繪了因徭役繁重,人民無法贍養(yǎng)父母,連父母賴以生存的食糧都無法保證,連“孝”最基本的要求“奉養(yǎng)父母”都無法做到,情感更真摯。
三
《詩經》中“孝”有著不同的關涉對象,由不同的詩篇構成,有著不同的時間段。第一,“孝”的對象為宗族祖先時,篇章主要分布于《大雅》《周頌》《魯頌》,此類詩篇大部分是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魯頌》除外。《魯頌》雖然是春秋時期的作品,由于受周禮樂影響較深,反映的仍是西周前期的文化。第二,“孝”的對象為父母時,篇章主要分布在《國風》和《小雅》中,此類詩篇大部分是西周晚期至春秋中葉的作品。可見,“孝”的對象在西周初期和進入西周晚期是不同的。這種現(xiàn)象并不是偶然的,它與周代家族形態(tài)的發(fā)展有關。
首先來看西周的貴族階層?!拔髦苜F族家族是一種父系家族,所含親屬范圍至少包括同祖的,三世以內的近親,即包括兩個旁系。其規(guī)模較大者也可能包括同曾祖甚至同高祖的親屬,即包括三至四個旁系親屬。”[12]446西周貴族家族比較龐大,是以集體大家庭的形式共同生活,宗族成員聚集在一起共同居住,有重大的儀式、活動時,全體成員都得參與其中。為了加強貴族集團內部的團結,“尊祖”就顯得十分必要?!霸谧诮痰挠^念上的尊祖,在倫理觀念上也就延長而為宗孝,也可以說‘以祖為宗,以孝為本’?!保?]94所以,西周前期“孝”的對象主要是宗族祖先,這樣才能鞏固其宗法制的統(tǒng)治。
再看庶民階層的狀況?!拔髦苁耠A級雖然以不小于大型伸展家族規(guī)模的父系家族為土地占有單位和生產單位,核心家族或直系家族之類小型伸展家族尚未在經濟上成為獨立單位,而且此種父系家族由于共耕、共同占有土地,則必然采取共居的居住方式,但在這樣的家族中,核心家族或小型伸展家族亦是不可忽視的,他們是最基本的生活居住單位?!保?2]439所以在西周晚期,在庶民階層就已經出現(xiàn)了人們對小型伸展家族的關注,如《小雅·蓼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人民在外遠游時,懷念的是自己父母而非自己的祖先。
如果說西周晚期還只是在庶民階層中有獨立的傾向,到春秋中葉時,對核心家族或小型伸展家族的關注已成為普遍趨勢。
同樣從貴族和庶民兩個階層來看:先看貴族階層的情況,鑒于公族在春秋時的社會地位,以公族為代表來看春秋時貴族的家族形態(tài)。“公族的親屬組織實體只限于狹義公族的初形,即國君所在的,由其與直系子孫組成的近親家族,規(guī)模甚小。已看不到西周金文所顯示的那種王對舊宗小子表示垂愛的宗族觀念。與之相反,大凡新君繼立總是要設法翦滅先君遺族,甚至誅殺直系家族的成員……”[12]484可見西周時期宗族成員團結的情況已不復存在,出現(xiàn)宗族成員互相鉤心斗角甚至廝殺的狀況,人們關注更多的是直系親屬內部的團結。春秋時期,貴族階層的家族形態(tài)已不再是西周時期的集體大家庭,家族規(guī)模明顯變小,是一種小型伸展家族。
再來看庶民階層?!秶Z》記載:“正月之朝,鄉(xiāng)長復事。君親問焉,曰:‘于子之鄉(xiāng),有居處好學,慈孝于父母,聰慧質仁,發(fā)聞于鄉(xiāng)里者,有則以告?!薄盎腹謫栄?,曰:‘于子之鄉(xiāng),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長悌于鄉(xiāng)里。驕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則以告?!保?3]225-226“家”的規(guī)模包括父母、成年男子,即一種小型伸展家族。此時“孝”的對象已變成父母?!对娊洝分小秾⒅僮印芬黄瑯用枥L了當時庶民的家族形態(tài)——“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畏我諸兄,仲可懷也”,可以看出家族成員同樣由父母、兄弟構成。
從以上分析可見,無論是貴族階層還是庶民階層,家族形態(tài)由西周前期的集體大家庭逐漸轉變成包括直系親屬在內的小型伸展家族。家族形態(tài)的變化,使“孝”的對象也逐漸從宗族成員之共同祖先轉移到小型伸展家族中的父母。與此家族形態(tài)的變化相應,《詩經》在展現(xiàn)“孝”觀念時,便有了對祖先與父母的兩種不同關照,相關詩篇的時代亦有所不同,在西周早期、中期的詩篇主要是以尊崇祖先作為“孝”之對象,在西周晚期、春秋時代則以侍奉父母為“孝”之對象。
《詩經》作為我國現(xiàn)存的第一部抒情詩集,它的倫理教化力量始終不可忽視。不管其“孝”的對象為祖先或者父母,“孝”始終是受重視的。《詩經》所體現(xiàn)的親情觀念、孝悌思想對培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性格,都發(fā)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
[1]十三經注疏.孝經注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方玉潤.詩經原始[M].北京:中華書局,1986.
[4]王妍.經學以前的《詩經》[M].北京:東方出版社,2007.
[5]侯外廬.中國思想通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7]安小蘭.荀子[M].北京:中華書局,2007.
[8]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9]金良年.孟子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0]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11]陳子展.詩經直解[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83.
[12]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tài)研究[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
[13]徐元誥.國語集解[M].北京:中華書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