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福慶 徐建華
教師發(fā)展何以成為可能?作者研究了國內外很多名師的成長規(guī)律,發(fā)現(xiàn)所有名師的成長中都離不開這樣的關鍵詞:讀書、研究、寫作。三者是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過程,它們共同作用于教師的成長,缺一不可。它是能夠幫助教師提升價值感,建立起專業(yè)自信、實現(xiàn)自我價值的必由之路。由此,“讀研寫”模式的提出便有了重大而現(xiàn)實的意義。
1.有選擇地讀書:名師首先要讀五類經典書籍。一是讀哲學類的書,要思考人類的命運和教育的價值;二是要讀史書,通過讀學科史、中外教育史等方面的史書,了解教育的昨天;三是讀兒童、青少年的書,了解孩子們的喜怒哀樂;四是讀管理學方面的書,讓我們的生活、工作變得更有規(guī)律、效率;五是讀點課程、認知科學、有效教學等方面的書,從而知道自己的教育價值,知道人是如何思維的,知道有效教學的基本路徑。每一類書選一本最經典的來讀,把它化為自己教育工作生活中的營養(yǎng),學有余力而后再讀其他的書。
2.有針對性地讀書:任務驅動式讀書
2012年,學校推出“任務驅動式”讀書法,讓老師們圍繞自己研究的問題或課題選擇相關書籍或雜志去讀,讓讀書真正服務于教師研究的需要。這樣既解決了教師讀書的目的性——不知為什么而讀的問題,又使教師能夠有針對性、有選擇地讀書,同時在任務驅動讀書的過程中,逐漸厚實自己的理論素養(yǎng),可謂一舉多得。
3.有方法地讀書:活頁推薦讀書法
實踐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最切合教師教學需要的有價值、有思想的文章,老師們往往是求而不得。一是自己可能沒有機會發(fā)現(xiàn),二是時間有限,發(fā)現(xiàn)了好文章,也沒有充裕的時間一一摘抄下來,更沒法在大范圍內與其他同伴共享。為解決這一問題,學校通過頭腦風暴尋求到了一種既可操作又能真正服務于老師們讀書需求的方法,那就是活頁推薦讀書法。
活頁推薦從兩個層面進行。一是教科室的負責人從教育的視角,每個周都從我校所征訂的60多種報刊雜志上選取適合每位老師閱讀的有針對性的文章,以活頁紙形式印發(fā)給全體教師。二是學校的首席教師,站在學科教學的視角,從學科雜志上選取一些高水平的學科引領性文章,以活頁紙形式印發(fā)給所負責學科的教師。
“讓最好的東西在最大范圍內共享”,學校在雙語網站上開辟的“讀書共享平臺”便是基于這樣的初衷。讀書共享平臺共分美文共賞、經典語錄、好書推薦、百家論壇、視頻分享、活動公告六個欄目,并采取版主管理負責制。總版主、分版主并不是行政任命,而是一群熱愛讀書,并熱衷于為推動教師讀書做貢獻的教師主動“認領”的。有一群愛做事,主動做事的人來推動讀書共享平臺發(fā)展,對這些人本身是一個發(fā)掘自己潛質、提升自己能力的機會,對于讀書平臺是一種幸運,對學校的老師們也是一種福分。
學校每年都會評選 “十大讀書人物”,并且推出“名師贈書”、“教師買書,學校買單”、“讀書人物獎勵300元購書款”等獎勵性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了教師讀書的積極性。
但這個制度運行一段時間后,學校很快發(fā)現(xiàn)了其局限性:年度讀書人物只是對個人的激勵,能否創(chuàng)新一種制度,讓讀書人物的影響力發(fā)揮到最大?怎樣讓愛讀書的人,同時也樂于做一個推動和影響別人讀書的人?這個問題成為學校創(chuàng)新制度、進一步推動更多教師讀書的一個新的視點。在反復的思考與碰撞中,我們推出了評選“年度讀書推動人物”的創(chuàng)意。
啟動這一新的制度后,學校還把“讀書人物”、“讀書推動人物”當作評雙語名師的重要指標,讓老師們清楚:不愛讀書,不會讀書,不常讀書,就不可能實現(xiàn)向名師的跨越。讀書制度的不斷完善,讓讀書的種子在更大范圍內,在更多教師的生命中開始生根發(fā)芽。
學校引領教師運用三種思考路徑 (以寫促思、以讀促思、邊研邊思)和兩種思考方法(“魚骨圖式”、“頭腦風暴式”),幫助教師養(yǎng)成回到原點的教育思考習慣,以此培養(yǎng)教師的哲學思辯能力,使教師能夠從比較高的層次認識教育的本質、把握人的本性、揭示教育的規(guī)律。
建立以四種行動研究為依托的研究共同體。四種行動研究即教育敘事、問題研究、課堂觀察、課后反思。我們依托名師為發(fā)起人,成立了三個研究共同體:博客協(xié)會;小課題研究協(xié)會;課堂觀察與課后反思研究協(xié)會。每個協(xié)會都有自己獨特的章程、活動制度,但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原則:自主自愿。吸引愿意做這件事、又有能力做這件事的人加入;吸引有共同愿景和相同研究趨向的人加入;隨時加入,也可以隨時退出。之所以能夠以自愿為基礎建立共同體,是因為學校管理者明白一個道理:惟有當合作是出于自覺自愿時,它才會產生強大而且持久的力量。三個共同體的創(chuàng)建,使行動研究落到了實處。
鼓勵組建以共同趨向為紐帶的民間共同體。學校鼓勵那些有著共同研究趨向的人自由組建民間研究共同體,自由開展各種主題式研究。比如研究后進生轉化的“花開的聲音”研究團隊;研究學生心理健康的“知音”團隊;研究大量閱讀的“親近母語”團隊,研究家教的“博雅茶社”團隊等,這些研究共同體,都是基于共同的研究需要,在對共同話題的研究、討論、爭辯、分享的過程中自主生成的。
發(fā)展以綜合課題為依托的科研共同體。綜合課題是指學校的統(tǒng)領性課題,同時,學校又將這些綜合課題分成若干個子課題,每個子課題又可成立自己的項目研究團隊。以綜合課題為依托的科研共同體,讓全校教師都有一個大的研究方向,在這個大的研究方向下做一些小的研究,有引領,有指導,教師的研究更容易推進和走向深入。而學校舉全校之力來做一項研究,一研究就是五年,甚至更長時間。這不是“假”研究,寫個開題報告,結題時再寫個研究報告就行了,而是真研究,研究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教師思考力和學習力的過程。
學校建議走在教改前沿的教師圍繞一個研究方向進行深入研究。事實上,不少成功的研究型教師的成長,都得益于他們幾年甚至十幾年執(zhí)著于對某一重要問題的研究。不少成功的學校也得益于此。每個課題都有一個“問題串”,持續(xù)性地對此進行研究,教師的研究力就會不斷“升級”,就會不斷向理論建樹者靠近,我們的研究者——即使是普通教師,也可能成為某一方面的專家。
因此,學校鼓勵并幫助每位名師為自己確立一個研究方向,并持之以恒地進行研究。引導教師關注教育的根本性問題,以哲學的眼光審視教育事實與現(xiàn)象背后所隱喻的價值與意義,在持之以恒的探索研究中不斷建構起自己的理論觀點和思想,形成行之有效的實踐成果和具有思想含量的理論研究成果。在“十二五”期間,根據學校的發(fā)展戰(zhàn)略,學校選擇了十個支柱性的研究課題,由學校名師主持研究。分別是:套餐式課程、合作達標教學、科學人本雙向管理模式、知行序列德育模式、“讀研寫”教師發(fā)展模式、校園音樂和諧教育、科學素養(yǎng)達標升級教育、體育健康四能教育、營銷式家庭教育、系列性公民教育。十個前瞻性課題的確立預示著我們的名師已實現(xiàn)了由單純的實踐者向理論建樹者的跨越。
首先打破平衡,在教師群體中投入一條鯰魚,形成鯰魚效應。2004年,學校鼓勵第一個愿意寫作又擅長寫作的老師寫自己的教育故事,并出版了個人專著。這在教師群體間引起極大的震撼。每個老師都在感嘆:一年的時間,和自己水平相當?shù)耐橥ㄟ^寫作奠定起一段令自己仰望的高度,完成了自我超越。鯰魚效應向教師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寫作是能夠得到學??隙ê托蕾p且能幫助自己實現(xiàn)自我超越的一條可行的途徑,同伴能夠做到的,其實我也可以做到。這比任何的說服教育,任何的行政干預都更有力量,一部分教師開始自主自覺地走上寫作的道路。
為了給教師的寫提供一個展示與交流的平臺,2006年,學校在雙語網站上建立了雙語博客群。寫博內容要求得特別寬泛,可寫教后反思,可寫教育敘事,還可以寫教育思想等?!伴_博”后的第一周,老師們寫博客的熱情超出了學校的想象:一周的時間,首次開博的23位名師發(fā)表文章達80多篇。有的老師幾乎每天一篇,而且上傳文章的時間大多都在晚上!老師們“看博”的熱情也遠遠超出了學校的預期,一周時間,博客總點擊率超過兩千次!寫作的“場”效應形成:寫博成為大家共同的關注點,共同的談論話題,寫博的人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人物。
而且,校長每天早晨第一件事就是打開博客讀教師上傳的每一篇博文并作認真的點評。寫博是一個思想交流的平臺,但它同時也是學校發(fā)現(xiàn)人才的平臺,是可以讓自己從學校邊緣人物成為領導和老師們關注的重要人物的一個平臺。
這種信息暗示,吸引著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主動要求加入寫博的行列,教師群體的平衡關系發(fā)生了改變:越來越多的教師走上寫作的道路,寫作的人成為了多數(shù),不寫的人成為了少數(shù)。在這個寫的文化“場”中,加入寫作的人越多,那些落后的,拖后腳的人越沒有人支持,他們也就越有可能自己追上來。
“雙語學校,只要堅持寫作,寫到10萬字以上,學校就可以幫助出書。”“每周堅持寫一篇,三年就可以出一本書?!?/p>
學校的這個“著書計劃”承諾和對“堅持”價值的推崇喚起了很多教師的希望,老師們心中開始有了一個信念:只要堅持不懈地寫,持之以恒地寫,我也可以出書。
這個愿景對于教師極具吸引力并大大激發(fā)了他們寫作的內驅力。2010年,學校有兩本博客專著出版,學校的承諾變成了現(xiàn)實。當教師們看到寫作能給他們帶來真正的益處、真正的成長時,更多教師的寫作熱情被充分點燃。到2012年,學校有二十幾位教師的博客達到10萬字以上,有六位教師達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字,他們的博客專著已列為學?!爸鴷媱潯敝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