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貴良
(華東師范大學 中文系,上海 200241)
近年來,北京大學陳平原先生對“述學文體”的近現(xiàn)代變更做過很多開拓性研究,晚清以來興起的學術(shù)“演講”,對外要顧及聽眾用耳朵接受而不是用眼睛接受的現(xiàn)場瞬間性,因而演講人不能嚴守以滿足讀者視覺性的文言著述的邊界。“引經(jīng)據(jù)典”的現(xiàn)代方式也打破著文體內(nèi)部的結(jié)構(gòu)。“演講”和“引經(jīng)據(jù)典”的觀念觸發(fā)著對述學文體的繼續(xù)思考。①陳平原:《現(xiàn)代中國的述學文體——以“引經(jīng)據(jù)典”為中心》,《文學評論》2001年第4期;《胡適的述學文體》(上、下),《學術(shù)月刊》2002年第7期、第8期;《分裂的趣味與抵抗的立場——魯迅的述學文體及其接受》,《文學評論》2005年第5期;《有聲的中國——“演說”與近現(xiàn)代中國文章變更》,《文學評論》2007年第3期。述學文體的近現(xiàn)代變革除了體式、結(jié)構(gòu)的更新之外,還有一個重要問題,即如果述學文體有一個由文言的述學文體向白話述學文體的轉(zhuǎn)型,那么這種轉(zhuǎn)型是否要求述學文體的語言造型有相應的變化呢?或者反過來說,語言造型的變化是否為述學文體轉(zhuǎn)型的推手之一?而研究王國維的學人往往從其“新學語”出發(fā)直接通向新思想。極少數(shù)的學人論述新學語的語言基礎,也是集中在學理思想層面,如劉泉認為:“以既有漢語字匯為現(xiàn)代學語的構(gòu)造基礎與生成機制,同時附著于講求準確的語義新質(zhì),從而漸趨漢語的現(xiàn)代形態(tài),這是符合漢語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的認知方式。”[1]很明顯,仍然側(cè)重學理思想,對如何構(gòu)造的問題語焉不詳。毋庸諱言,論“新學語”無疑要重視新思想、新學理,但遺憾的是沒有聯(lián)系王國維的語言實踐來打開新學語的語言構(gòu)造空間。
晚清民初,隨著翻譯的發(fā)展,大量的新名詞涌入漢語,對漢語和漢語文體造成極大的沖擊。“新名詞”屬于“外來詞”的一類,而“新學語”又往往是“新名詞”?!靶旅~”在晚清民初的學術(shù)界是比較常見的稱呼,而“新學語”可能是王國維對學術(shù)新名詞的獨有的稱呼。在晚清民初具有現(xiàn)代意識的著名學者中,王國維有一突出特點,他極少對漢語與其他語言進行價值上的直接評判。他的語言觀表現(xiàn)在另外的維度上:盡管他自己的翻譯、論著和詩詞創(chuàng)作均用文言,但他強烈主張積極輸入“新學語”。1905年,王國維撰寫《論新學語之輸入》,力主采用“新學語”。其觀點主要有三:
第一,言語是思想的代表,“故新思想之輸入即新言語輸入之意味也。”新言語輸入則意味著新思想的輸入。他寫道:
近年文學上有一最著之現(xiàn)象,則新語之輸入是已。夫言語者代表國民之思想者也,思想之精粗廣狹,視言語之精粗廣狹以為準。觀其言語而其國民之思想可知矣。周秦之言語至翻譯佛典之時代而苦其不足;近世之言語至翻譯西籍時而又苦其不足,是非獨兩國之言語間有廣狹精粗之異焉而已。國民之性質(zhì),各有所長,其思想所造之處各異。故其言語或繁于此而簡于彼,或精于甲而疏于乙。此在文化相若之國猶然。況其稍有軒輊者乎?抑我國人之特質(zhì),實際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質(zhì),思辨的也,科學的也。長于抽象而精于分類,對世界一切有形無形之事物,無往而不用綜括General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語之多自然之理也。[2]
第二,王國維從中國學術(shù)傳統(tǒng)的角度提倡輸入新學語。中國人的思維長于實踐方面,而短于理論方面,在理論上以獲得具體的知識為滿足。中國的戰(zhàn)國時代,議論繁盛。而同時代的印度從聲論、數(shù)論的辯論中誕生出因明學,在希臘則從詭辯派的辯論中誕生出名學,而中國惠施、公孫龍等僅僅停留在詭辯的技術(shù)層面,并沒有探究論辯的法則。所以“我中國有辯論而無名學,有文學而無文法,足以見抽象與分類二者,皆我國人之所不長,而我國學術(shù)尚未達自覺selfconsciousness之地位也?!保?]王國維由此進一步提出:中國所無的學術(shù),其言語不足是必然的,因此輸入新學語成為必要。
第三,主張輸入日譯漢詞新學語。明治維新開始,日本人大量翻譯西方學術(shù)著作,戊戌變法之后,去日本的中國政治流亡人物與中國留學生驟增,因此這些日譯西方學術(shù)著作又被翻譯成漢文。尤其是梁啟超主編的《新民叢報》則是輸入日譯漢詞新學語的重要平臺。正如王國維所言:“日本所造譯西語之漢文,以混混之勢,而侵入我國之文學界。”[2]這里的“文學界”可理解為學術(shù)界。王國維不同于好奇者的濫用,更不同于泥古者的唾棄,而是采取與魯迅所謂的“拿來主義”類似的態(tài)度,主張輸入日譯漢詞新學語為我所用。他認為因襲之易不如創(chuàng)造之難。日譯漢詞新學語并非草草譯成,往往經(jīng)過數(shù)十專家在幾十年中不斷修正而成,而中國人要造新學語翻譯西方著作非常困難。王國維舉的例子是晚清翻譯學術(shù)著作的頭號人物嚴復,認為其“造語之工者固多,而其不當者亦復不少?!比缫浴疤煅荨弊g“evolution”,不如用“進化”;以“善相感”譯“sympathy”,不如用“同情”。又如以“宇”譯“space”,以“宙”譯“time”,犯了概念上外延不周之錯誤,即space既指無限之空間infinite space(相當于“宇”),也可指一孔之隙;time既指無限之時間infinite time(相當于“宙”),也可稱彈指之間。當然,王國維也指出日譯漢詞新學語并非盡善盡美,也有翻譯不精確之處,如以“觀念”譯“idea”,以“直觀”譯“intuition”。[2]
王國維采用譯語的方式與嚴復迥異,而與梁啟超趨同。嚴復蔑視日本翻譯界的日譯漢詞,常常從先秦兩漢古文中尋找漢字漢詞的組合,頑強地對接西方現(xiàn)代學術(shù)中的英語詞匯。梁啟超1898年避居日本,在主編《新民叢報》時期,其“新民體”文章樂于采用日本漢譯新詞,于是中國喜新者趨之若鶩,而守舊者痛詆如野狐。王國維的翻譯先從日本著作開始,很自然地采用日譯漢詞新學語。
“新學語”屬于“新名詞”的一類,但是實際上引起對“新名詞”的反對的多是“新學語”。晚清民初反對“新名詞”之聲不絕于耳。反對“新名詞”的人,認為“新名詞”造成兩大危害。第一,是“新名詞”的濫用造成惡劣的文風,摧毀了中國固有文體的尊嚴。葉德輝在《〈長興學記〉駁義》中批判梁啟超、歐榘甲等人:“自梁啟超、徐勤、歐榘甲主持《時務報》《知新報》,而異學之诐詞,西文之俚語,與夫支那、震旦、熱力、壓力、阻力、抵力、漲力等字,觸目鱗比,而東南數(shù)省之文風,日趨于詭僻,不得謂之詞章。此其不可教人者四也?!保?](P104)他又在《湘省學約》批判《湘報》:“觀《湘報》所刻諸作,如熱力、漲力、愛力、吸力、攝力、壓力、支那、震旦、起點、成線、血輪、腦筋、靈魂、以太、黃種、白種、四萬萬人等字眼,搖筆即來,或者好為一切幽渺怪僻之言,閱不終篇,令人氣逆。”[4](P153)張步先在《盲人瞎馬之新名詞序文》中從“學”與“文”的關系嚴厲批判新名詞泛濫造成“文”的衰敗。他寫道:“凡治其國之學。必先治其文?!倍袊坏皩W”沒有治好,連“文”也日漸晦暗:“顧吾國人之談新學也有年矣,非惟不受新學之賜,并吾國固有之文章語言,亦幾隨之而晦。”其原因在于“試觀現(xiàn)代出版各書,無論其為譯述也,著作也,其中佶屈聱牙,解人難索之時髦語,比比皆是?!雹倥砦淖妫と讼柜R之新名詞[M].東京:佐佐木俊一印刷,中華民國四年八月.
第二,“新名詞”的濫用造成中國傳統(tǒng)倫理道德的淪喪和中國思想的墮落?!稏|方雜志》上刊有《今日新黨之利用新名詞》一文,對“新名詞”的使用給予嚴厲攻擊:“吾國青年各拾數(shù)種之新名詞,以為營私文奸之具。”然后列舉九種新名詞背后隱藏的“惡德”,這九種新名詞是:“冒險也”“運動下等社會也,又曰人類平等也”“手段平和也”“運動官場也”“家庭革命也”“謀戲曲之改良、音樂之改良也”“不適于衛(wèi)生也”“婚姻自由也”“強權(quán)也,天演優(yōu)勝之公例也”?!靶旅~”讓那些黑暗與腐敗有恃無恐,公然行事。文章最后寫道:“羅蘭夫人曰:自由自由,天下許多罪惡,假汝之名以行。嗚呼,可假而行者,寧只自由乎?”②今日新黨之利用新名詞[J].東方雜志,第一卷第十一期,光緒三十年十一月.75-76.文章借羅蘭夫人對“自由”一詞的批判用類比的方式似乎達到了他對新名詞的攻擊,但作者似乎忘記了這用來批判“新名詞”的正是“新學”和“新名詞”。《東方雜志》另一篇文章《論新名詞之輸入與民德墮落之關系》認為:“自新名詞輸入中國。學者不明其界說。僅據(jù)其名詞之外延。不復察其名詞之內(nèi)容。由是為惡為非者。均恃新名詞為護身之具。用以護過飾非。而民德之壞。遂有不可勝窮者矣。”借“家族革命”之名,富者自縱其身,拒絕家庭的干涉;貧者自惰其身,擺脫家庭的牽累?!跋葒蠹摇钡拿烂毂黄茐?;借“地方自治”之名,對上拒絕官吏的約束,對下博得人民的歡迎,橫行鄉(xiāng)里,“地方分權(quán)”之美政遂被破壞。又如“合群”是強國的基礎,但是“合群”不過是朋比為奸?!白杂伞睘樘熨x之權(quán),但自由不過是肆無忌憚?!捌降取敝f不過是狂妄之民用來助長自傲自驕的惡習。“共產(chǎn)”之說只是無賴之徒用來欺詐銀財?shù)慕杩?。“運動官場”之說徒為貪鄙之夫借來趨炎附勢、投機謀權(quán)。③論新名詞之輸入與民德墮落之關系[N].申報,丙午十月二十八日.另外,有某御史以尊孔為宗旨,奏章中禁用新名詞。④請禁奏章用新名詞[N].廣益叢報,1907(13).有學部張相國會同諸老,“將所有關涉法律新名詞一律改擬典雅文字”。⑤刑律議準不用新名詞[N].廣益叢報,1908(184).
攻擊新名詞最具有系統(tǒng)性的,無疑是彭文祖《盲人瞎馬之新名詞》一書。這本書于1915年出版于東京,共六十節(jié),以“第一”“第二”至“第六十”的名稱依次排列。第一節(jié)“新名詞”為總說,其余五十九節(jié)批判了五十九個新名詞。《新名詞》先設一人物“老腐敗”,站在反對新名詞的立場上擺出觀點。然后作者以“評者”的身份闡釋新名詞。其實作者的立論根基明顯就是錯誤的,他認為“世只有新事物而無新名詞”。他概括了新名詞盛行的大致脈絡:“我國新名詞之起源于甲午大創(chuàng)以后,方漸漸涌于耳鼓。此留學生與所謂新人物(如現(xiàn)之大文豪梁啟超等)者,共建之一大紀念物也。舊人物見之退避三舍;欣欣向新者,望洋而嘆,不知其奧蘊如何深邃。于是乎新名詞日進無疆。歡迎者恨不能兼夜研之;嫌惡者恨不能入土罵之。因此新人物老腐敗之名起,終日筆戰(zhàn)洶洶,大有不相兩立之勢?!雹佟敖徽務呔渚鋷в行旅~(如手續(xù)、取締等名詞),來往信札,十句有六句為新名詞(如目的、宗旨、絕對等名詞)?!雹俳又麡O力夸大新名詞的危害:“殊不知新名詞之為鬼為祟,害國殃民以啟亡國亡種之兆,至于不可紀極也。以好談新名詞之故,至廢國家之能人(政界極多)、青年之得佳婦(如老先生家,不惟痛罵自由結(jié)婚、好談新名詞者,亦不愿與其為親)、長社會之頹風、造開通之淫婦,其禍可勝言哉?!雹?/p>
《盲人瞎馬之新名詞》所批評的五十九個新名詞如下:
支那、取締、取扱、取消、引渡、樣、殿、ヌ、哀啼每吞書、引揚、手續(xù)、的、積極的/消極的、具體的/抽象的、目的、宗旨、權(quán)利權(quán)力、義務、相手方、當事者、所為、意思表示、強制執(zhí)行、差押、第三者、場合、又ハ、若ケハ、打消、無某某之必要、動員令、手形、切手、大律師、律、代價、讓渡、繼承、親屬、片務/雙務、債權(quán)人/債務人、原素/要素/偶素/常素、取立、損害賠償、各各/益益、法人、奸非罪、重婚罪、經(jīng)濟、條件付之契約、働、從而如何如何、支拂、獨逸/瑞西、衛(wèi)生、相場、文憑、盲從、同化。
上述所列詞語中,大部分詞語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漢語詞匯家族中的成員,只有少數(shù)詞語沒有被吸納進來,如“又ハ”“若ケハ”“引揚”“切手”“手形”“片務/雙務”“差押”等。彭文祖改譯其中的一些詞語,如:“支那”改譯“蔡拏”、“取消”改譯“去銷”、“引渡”改譯“交付交出”、“強制執(zhí)行”改譯“執(zhí)行強制”、“親屬”改譯“親族”、“原素/要素/偶素/常素”改譯“條件/要件/偶然條件/通常條件”,不過,他所改譯的詞語并沒有吸收。尤其可怪的是,“哀啼每吞書”(ultimatum)不采用日人意譯的“最后通牒”,而改譯成“戰(zhàn)書”,這與ultimatum原意相差太遠。①彭文祖.盲人瞎馬之新名詞[M].東京:佐佐木俊一印刷,中華民國四年八月.彭文祖的批評中也有準確之處,如法律術(shù)語“奸非罪”,初看不知所云。該詞是對日文中奸淫罪與猥褻罪的合稱,如此名稱極不恰當。他又認為“條件付之契約”須改為“附條件之契約”也很恰當。②其實,在彭文祖批判新名詞之前,早有人認為新名詞導致中國人道德的墮落:
甚至托競爭權(quán)利之說,以侵犯他人之自由,托高尚之名,以放棄己身之義務。是新名詞之未入之前,中古民德尚未消亡,既有新名詞之輸入,而后宗教不足畏,格言不足守,刑章不足懾,清議不足憑,勢必率天下之民盡為作奸之舉,而蕩檢逾閑之行不復自引為可羞。②論新名詞之輸入與民德墮落之關系[N].申報,丙午十月二十八日.
王國維輸入“新學語”的主張也有很多同道?!缎旅~之辨惑》載于《萬國公報》1904年第184期,作者沒有署名,但自稱與傅蘭雅一起譯書,至少懂得英語。文章認為“在未教化之國。欲譯有文明教化國人所著之書。萬萬不能。以其自有之言語。與其思想。皆太簡單也?!庇⑽拇笞值渲?,科學分門,其名字總計不下二十萬,而中國字不過六萬多一點,還差十四萬。中國譯書者碰到“素所未有之思想”,必定缺乏詞語來表達。解決的辦法有三:一以相近之聲。模寫其音。一以相近之意。仿造其字。一以相近之義,撰合其文。所以“新名詞”不得不造,尤其是如化學、醫(yī)學、地質(zhì)學、心理學等學科,與傅蘭雅譯書新添的字與詞不下一萬。王國維的“講一學治一藝則非增新語不可”也是同一個意思。
王國維1898年入上?!稌r務報》做書記,并入羅振玉創(chuàng)辦的東文學社學習日語。1899年通過學社日文教師藤田豐八而知康德、叔本華,開始學習英文。從1900年翻譯《農(nóng)事會要》開始,至1908年譯成《辨學》止,譯作品類豐富,可謂王國維翻譯的“千秋壯觀”時期,所譯的主要作品有:
《農(nóng)事會要》,載《農(nóng)學報》第118、119、120期。
《教育學教科書》,日本牧瀨五一郎著,載1902年《教育世界》第29~30號。
《法學通論》,日本磯谷幸次郎著,1902年商務印書館出版。
《心理學》,日本元良勇次郎著,1902年教育世界社出版。
《倫理學》,日本元良勇次郎著,1902年教育世界社出版。
《哲學概論》,日本學者桑木嚴翼著,1902年教育世界社出版。
《西洋倫理學史要》,英國西額惟克著,1903年刊于《教育世界》。
《心理學概論》,丹麥海甫定著,王國維據(jù)英譯本譯出,1907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
《中等教育動物學教科書》,日本飯島魁編,1906年江南總農(nóng)會?!掇r(nóng)學叢書》第七集。
《辨學》,英國耶方斯著,1908年益森印刷局。③佛雛《王國維哲學譯稿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
從上文不完全的目錄可以看出,稱這段時期為王國維翻譯的“千秋壯觀”時期實不為過。王國維譯作數(shù)量豐富,并且覆蓋農(nóng)學、動物學、教育學、哲學、法學、心理學、倫理學、邏輯學等眾多學科。就此而言,作為翻譯家的王國維完全可以與嚴復媲美。然而康有為“并世譯才數(shù)嚴林”的稱贊把嚴復和林紓推為晚清譯界的兩座高峰,并為后世學者欣然接受。王國維的譯作在譯界發(fā)出的光芒比不上嚴林兩位,究其原因,大體在于三端:其譯作通論多,專論少;普通之作多,精品之作少;譯作在王國維整個學術(shù)框架中,與文學、史學、文字學等相比,份量較輕。
王國維捕捉到日譯漢詞的一個特點是雙音節(jié)化和多音節(jié)化:“日本人多用雙字,其不能通者則更用四字以表之。中國則習用單字。精密不精密之分全在于此?!保?]漢語詞語的雙音節(jié)化和多音節(jié)化,正是漢語詞語的現(xiàn)代特征之一。王國維確實敏銳地捕捉到了漢語詞匯現(xiàn)代轉(zhuǎn)型的特質(zhì),并且在他的翻譯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
王國維的翻譯非常喜歡采用雙音節(jié)的新學語。如:
法學、貿(mào)易、數(shù)學、文明、法律、社會、憲法、權(quán)利、義務……(《法學通論》)
哲學、神學、價值、中心、系統(tǒng)、特質(zhì)、目的、義務、根本、自由、平等、意志、直覺、起點、勢力、理性、經(jīng)驗、判斷、動機、氣質(zhì)、觀念、道德、法則、自然律、普遍、個人、正義、體制、具體……(《西洋倫理學史要》)
對象、方法、定義、精神、科學、空間、時間、運動、物質(zhì)、經(jīng)驗、精神現(xiàn)象、特質(zhì)、知識、觀念、個人、知覺、感覺、理論、動物、植物、天體、變革、革命、營養(yǎng)、呼吸、器官、有機、印象、主觀、客觀、直接、間接、意識、本體、價值、自我、中心、權(quán)利、難點、缺點、狀態(tài)、原因、要點、意志、綜合、動機、本能、原理……(《心理學概論》)
王國維所譯日本文學博士元良勇次郎著的《心理學》(1902)附有新學語的中英文對照表,這里摘錄部分漢譯雙音節(jié)詞語以窺全貌:
精神 mind;意識consciousness;現(xiàn)象phenomenon or phenomena;情欲apetile;理性reason;觀念idea;刺激excitation;感覺sensation;知覺 perception;印象impretion;決心resolve;表象 presentation;靈魂soul;能力faculty;心像image;概念concept;智性cognition;情緒emotion;意志emotion;感官sense;認識recognization;后像after-image;記憶 memory;想象imagination;遺傳heredity;本能instinct;直覺intuition;知識 knowledge;外延extension;內(nèi)包 intension;判斷judgement;命題proposition;理想idea……
有時采用三音節(jié)的詞語,如:
法律學、政治學、理財學、心理學、地理學、統(tǒng)計學、經(jīng)濟學、衛(wèi)生學、鐵道法、船舶法、議院法、判斷力……(《法學通論》)
倫理學、政治學、心理學、詭辯學、物理學、思想家、唯心論、懷疑論、神秘說、直覺派、利己說、功利派、世界觀、辯證論……(《西洋倫理學史要》)
有機體、無意識、二元論、生活力、想像力、心理學、物理學、確實性、統(tǒng)一性、惟心論……(《心理學概論》)
有時采用四音節(jié)詞或者把兩個雙音節(jié)詞語直接疊加構(gòu)成四音節(jié)的詞組,如:
交通運輸、磨煉思想、司法制度、大學教授、普通學科、經(jīng)濟秩序、道德規(guī)則、政體開化、法國革命、社會發(fā)達、社會事物、社會現(xiàn)象、履行義務、法律思想、權(quán)利義務、實際經(jīng)驗、必要條件……(《法學通論》)
自由意志、樂天主義、形而上學、專制政體……(《西洋倫理學史要》)
形而上學、經(jīng)驗主義、理想主義、生存競爭、神經(jīng)系統(tǒng)……(《心理學概論》)
有時用“之”、“與”和“的”連接兩個雙音節(jié)詞或三音節(jié)詞構(gòu)成五字結(jié)構(gòu)或六字結(jié)構(gòu),如:
討論之材料、他人之權(quán)利、自由之意志、國民之精神、國家之主權(quán)、法律之定義、納稅之義務、國家與人民、法律與道德……(《法學通論》)
普遍的知識、科學的知識、哲學的知識、客觀的原理、科學的原理、統(tǒng)一的中心、個人的性質(zhì)、普遍的性質(zhì)……(《哲學概論》)
客觀的世界、客觀的法則……(《西洋倫理學史要》)
最后在四字結(jié)構(gòu)和五字結(jié)構(gòu)上添加雙音節(jié)詞語、或用虛詞連接從而形成六字、七字、八字、九字結(jié)構(gòu),如:
伸張貧民權(quán)利、調(diào)停貧民互爭、保持社會之秩序、社會之經(jīng)濟秩序、違背憲法之法律、人民權(quán)利之思想發(fā)達……(《法學通論》)
世界根本的原理之學、哲學之形式的定義……《西洋倫理學史要》
很明顯,王國維通過采用眾多的新學語構(gòu)造的詞語組合,以雙音節(jié)詞語為基礎,層層疊加,形成詞語的倒金字塔結(jié)構(gòu)。更有甚者,他有時以某一新學語為基礎,采用前后加詞的方式,或者借助虛詞,形成這一新學語的家族結(jié)構(gòu)。如王國維所譯日本學者桑木嚴翼的《哲學概論》中以“哲學”為中心詞,組成多類型的詞或者詞組?;蛘呓o“哲學”一詞加后續(xù)詞語,如:哲學家、哲學史、哲學概論、哲學系統(tǒng)、哲學思想、哲學研究……;或者給“哲學”一詞加先行詞語,如:第一哲學、第二哲學、西洋哲學、支那哲學、印度哲學、希臘哲學、英國哲學、道德哲學、人生哲學、自然哲學、審美哲學、知識哲學……;或者用“之”等詞語連接其他新學語,如:哲學之統(tǒng)一點、哲學之出發(fā)點、哲學之本質(zhì)及問題、哲學之定義、哲學之意義……。這樣極大地拓展了漢語的結(jié)構(gòu)。以不同新學語組合的倒金字塔結(jié)構(gòu)和以某一新學語為中心的家族結(jié)構(gòu),可以命名為以雙音節(jié)詞為單位的“疊床架屋”的漢語造型。
另外,王國維使用“之”和“的”很有講究。人們一般把古代漢語的“之”譯成現(xiàn)代漢語的“的”,在大多數(shù)情形中,這一理解是正確的??墒钱斆鎸τ⒄Z等西方語言的時候,漢語如何處理對象關系與性狀關系卻是一個新問題。例如,如何翻譯the study of science與scientific stduy?現(xiàn)代漢語還沒有明顯的標記進行區(qū)分,一般都譯成“科學的研究”,但其實是掩蓋了兩種英文結(jié)構(gòu)之間的差異,前一種結(jié)構(gòu)強調(diào)的是“對科學的研究”;后一種強調(diào)的是研究的科學性。王國維在處理這類結(jié)構(gòu)時,借助于“之”和“的”來區(qū)分,即:用“之”譯英文中的“of”,用“的”作為性狀修飾語的詞綴。如:
苦樂之感 the feeling of pleasure and pain
觀念同伴之法則 the law of association of ideas
身體之反動力 the reflex movement of the body
腦之禁制 the inhibition of the brain
再生之觀念 the representiation of idea
筋肉收縮之感覺 the sensation of the muscular contraction
感覺之綜合 the combination of sensations
意識的綜合 conscious combination
主觀的現(xiàn)象 subjective phenomena
自發(fā)的運動 spontaneous movement
社會的感覺 social sense
美術(shù)的感覺 aesthetic sense
倫理的感覺 moral sense
有時同時使用“之”和“的”:
意識之相對的性質(zhì)the relative manner of consciousness
意識之結(jié)合的性質(zhì)the combinative manner of consciousness
只有極少數(shù)的幾個不符合上述特征,如“有意之活動”(voluntary activity)和“美麗之學理”(aesthetic theory)[5]。
1907年,王國維根據(jù)英譯本翻譯的(丹麥)海甫定《心理學概論》中,全盤接受了當時翻譯界通俗的譯名,大多是雙音節(jié)詞,也有少量多音節(jié)詞,這些“新學語”幾乎都流傳至今天,如:對象、方法、定義、精神、科學、空間、時間、運動、物質(zhì)、經(jīng)驗、精神現(xiàn)象、特質(zhì)、知識、觀念、個人、知覺、感覺、理論、動物、植物、天體、變革、革命、營養(yǎng)、呼吸、器官、有機、印象、主觀、客觀、直接、間接、意識、本體、價值、自我、中心、權(quán)利、難點、缺點、狀態(tài)、原因、要點、意志、綜合、動機、本能、原理、有機體、無意識、二元論、生活力、想像力、心理學、物理學、確實性、統(tǒng)一性、惟心論、形而上學、經(jīng)驗主義、理想主義、生存競爭、神經(jīng)系統(tǒng),等等,這還是一個不完全的統(tǒng)計?!缎睦韺W概論》只有少量“新學語”今天不再使用,如“中立點”、“原質(zhì)”、“發(fā)足點”等等。[6]王國維采用新學語的主張,首先在他的翻譯中得到了實現(xiàn)。
從上文對王國維翻譯實踐的研究看,他使用以雙音節(jié)的新學語為基本單元的“疊床架屋”的漢語造型,他把這種“疊床架屋”的漢語造型運用到自己的述學文體中,成為推動近現(xiàn)代文體由文言向白話轉(zhuǎn)型的基礎。王國維采用的新詞語涉及眾多學科,并且這些新詞語大部分流傳至今。難能可貴的是,王國維自覺運用新詞語表達出新的見解。今天讀王國維的學理之文,也并不覺得陳腐,因為熟悉的學理詞語撲面而來。假如把其中的“之乎者也”改為“的嗎啊呢”,就是比較成熟的白話文。試舉幾例:
(1)天下有最神圣、最尊貴而無與于當世之用者,哲學與美術(shù)是已。[7]
(2)夫哲學與美術(shù)之所志者,真理也。[7]
(3)夫然,故我國無純粹之哲學,其最完備者,唯道德哲學與政治哲學耳。至于周秦兩宋間之形而上學,不過欲固道德哲學之根底,其對形而上學非有固有之興味也。其于形而上學且然,況乎美學、名學、知識論等冷淡不急之問題哉!更轉(zhuǎn)而觀詩歌之方面,則詠史、懷古、感事、贈人之題目彌滿充塞于詩界,而抒情敘事之作,什伯不能得一,其有美術(shù)上之價值者,僅其寫自然之美之一方面耳。甚至戲曲小說之純文學,亦往往以懲勸為恉,其有純粹美術(shù)上之目的者,世非惟不知貴,且加貶焉。[7]
(4)外界之勢力之影響于學術(shù),豈不大哉!自周之衰,文王、周公勢力之瓦解也,國民之智力成熟于內(nèi),政治之紛亂乘之于外,上無統(tǒng)一之制度,下迫于社會之要求。于是諸子九流各創(chuàng)其學說,于道德、政治、文學上,燦然放萬丈之光焰。此為中國思想之能動時代。[8](P121)
(5)柏拉圖比蘇氏進一步,而行心理學上之分析,一位人之非理性之沖動常反對理性之判斷,故靈魂之各部之調(diào)和,存于使非理性之沖動附屬于理性,而此非理性之沖動分為二部,肉欲與血氣是也?!保?](P34)
(1)例和(2)例只要把其中判斷句式由古代的改為現(xiàn)代的,就是現(xiàn)代學術(shù)白話。(3)例論中國無純粹哲學和純文學,運用“哲學”“道德哲學”“政治哲學”“形而上學”“美學”“名學”“知識論”等現(xiàn)代新學語絡繹而來,雖然仍用文言句式,但語句內(nèi)部已經(jīng)具備內(nèi)爆的可能。(4)例運用“勢力”“影響”“智力”“政治”“制度”“社會”“道德”“文學”“思想”等新詞語,概述了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代思想的創(chuàng)造性以及時代原因,并概括為“中國思想之能動時代”,仿佛聽到德國哲學雅斯貝爾斯所謂“軸心時代”的和聲。(5)例中的“之”“是也”文言詞語改為“的”“是”,則幾乎為現(xiàn)代白話。
《新青年》于第四卷第三期開始登載述學的白話文,其期所刊述學文并非全是白話文,也有述學的文言文。在此選擇陳獨秀和高一涵兩人的述學文中幾個段落,以窺述學語言的變化。先看高一涵的兩段文字:
(1)古代人民思想,均以國家為人生之歸宿。故希臘羅馬及前代之倭人,莫不以國家為人類生活之最高目的。人民權(quán)利,皆極端供國家之犧牲。至唱人權(quán),放任小己之說者起,乃一變其說,謂國家權(quán)力,與人民權(quán)利,絕不相容;且有謂政府之存在,徒因人類之有罪惡;罪惡一去,政府斯亡。①高一涵.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變遷[J].新青年,第4卷第1號,1918-1-15.9-12.
(2)爾時英國的革新派所要求者在制度,彌爾所信托者乃在人民。爾時英國的政治家所謂平民政治,在以少數(shù)服從多數(shù);彌爾則以多數(shù)專制,與一人專制同詆,大倡比例選舉制度,以為少數(shù)黨謀利益。②高一涵.讀彌爾的自由論[J].新青年,第4卷第3期,1918-3-15.28-32.
(1)例選自《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變遷》,載《新青年》第四卷第一號。語氣和句法上是純粹典雅的文言,但是因“人民思想”“人民權(quán)利”“最高目的”“國家權(quán)力”等四字結(jié)構(gòu)的新學語的加盟,使得語句開始由緊固的文言走向相對寬松的白話。(2)例選自《讀彌爾的自由論》,載《新青年》第四卷第三號。這段中因出現(xiàn)“英國的革新派”“英國的政治家”等白話結(jié)構(gòu)使得語句一下子輕松許多。下面是陳獨秀的兩段文字:
(1)第二是哲學家,像那孔孟一流人物,專以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做一大道德家大政治家,為人生最大的目的。又像那老莊的意見,以為萬事萬物都應當順應自然;人生自足,便可常樂,萬萬不可強求。又像那墨翟主張犧牲自己,利益他人為人生義務。又像楊朱主張尊重自己的意志,不必對他人講甚么道德。又像德國人尼采也是主張尊重個人的意志,發(fā)揮個人的天才,成功一個大藝術(shù)家,大事業(yè)家,叫做尋常人以上的‘超人’,才算是人生目的;甚么仁義道德,都是騙人的說話。第三是科學家,科學家說人類也是自然界一種物質(zhì),沒有甚么靈魂;生存的時候,一切哭樂善惡,都為物質(zhì)界自然法則所支配;死后物質(zhì)分散,另變一種作用,沒有聯(lián)續(xù)的記憶和知覺。③陳獨秀.人生真義[J].新青年,第4卷第2號,1918-2-15.90-93.
(2)我現(xiàn)在所談的政治不是普通政治問題,更不是行政問題,乃是關系國家民族根本存亡的政治根本問題。④陳獨秀.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J].新青年,第5卷第1號,1918-7-15.6-9
(1)例選自《人生真義》,載《新青年》第四卷第二號,(2)例《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載《新青年》第五卷第一號。
王國維自己并不撰寫白話的述學文。但是他的文言述學文卻因大量采用新學語而為白話述學文的出現(xiàn)準備了語句基礎。這種語句為“疊床架屋”的新學語的結(jié)構(gòu)組合,它能從內(nèi)部攻破文言語句的堡壘式結(jié)構(gòu)。
[1] 劉泉.論王國維的“新學語”與新學術(shù)[J].文學評論,2007,(1):175-180.
[2] 王國維.論新學語之輸入[J].教育世界,1905,(4):1-5.
[3] 葉吏部(葉德輝).《長興學記》駁義[A].翼教叢編[C].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4] 湘省學約[A].翼教叢編[C].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2.
[5] [日]元良勇次郎.心理學[M].王國維譯,上海:教育世界社,1902.
[6] [丹麥]海甫定.心理學概論[M].王國維譯,上海:商務印書館,丁未年六月初版,中華民國十五年九月八版.
[7] 王國維.論哲學家與美術(shù)家之天職[J].教育世界,1905,(7):1-4.
[8]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一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
[9] 王國維.王國維全集(第十八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