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
(清華大學 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北京 100084)
清華簡《系年》第二章記述西周覆滅、周室東遷的事跡,特別突出晉、鄭兩國在這一歷史轉(zhuǎn)折間的作用。簡文說:
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啟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迎立原在母家西申的平王,晉文侯固然是首功,鄭武公也有重要的勞績,從而得“正(訓為長)東方諸侯”。按《國語·晉語四》鄭叔詹云:
吾先君武公,與晉文侯戮力一心,股肱周室,夾輔平王。平王勞而德之,而賜之盟質(zhì)。
正可同簡文對照。又《周語中》周富辰說:
鄭武、莊有大勛力于平、桓,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
《左傳》隱公六年周桓公也講:“我周之東遷,晉鄭焉依”,都可說明鄭國在當時形勢間所居的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系年》和上引《晉語》等一樣,沒有提到鄭國始封之君桓公,即武公的父親。對照《史記·鄭世家》的記載:
鄭桓公友者,周厲王少子而宣王庶弟也。宣王立二十二年,友初封于鄭。封三十三歲,百姓皆便愛之,幽王以為司徒。和集周民,周民皆說,河雒之間,人便思之。為司徒一歲,幽王以褒后故,王室治多邪,諸侯或畔之,于是桓公問太史伯……于是卒言王,東徙其民雒東,而虢(東虢)、鄶果獻十邑,竟國之。二歲,犬戎殺幽王于驪山下,并殺桓公。
桓公的事跡,包括徙國,都發(fā)生在周室東遷以前,故他實與東遷一事無關。
《鄭世家》這段話是有所本的,就是《國語》中的《鄭語》。請看《鄭語》云:
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問于史伯……乃東寄帑與賄,虢、鄶受之,十邑皆有寄地。幽王八年而桓公為司徒,九年而王室始騷,十一年而斃。
不難證明兩者的一致?!妒兰摇匪龅?,主要是宣王二十二年桓公初封這一點,就和《周本紀》里厲王的紀年一樣,司馬遷當另有所據(jù)。《鄭語》說幽王八年桓公任司徒,至“十一年而斃”,是明記桓公之死,韋昭注便是這樣理解的。
與《鄭語》《鄭世家》大不相同的,是古本《紀年》的一條佚文,見于《水經(jīng)·洧水注》:
《竹書紀年》晉文侯二年,同惠王子多父伐鄶,克之,乃居鄭父之丘,名之曰鄭,是曰桓公。
這一佚文還可參考《漢書·地理志》注所引臣瓚云:
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四年而滅虢,居于鄭父之丘,是以為鄭桓公。
王國維《古本竹書紀年輯?!分赋觯辑懫淙擞H校汲冢竹書,這里所說應即根據(jù)《紀年》。
容易發(fā)現(xiàn),《洧水注》的這條《紀年》佚文存在許多問題。
首先,晉文侯二年相當周幽王三年,是不可能有伐鄶之事的??础稘h志》注所引,有“幽王既敗,二年而滅會(鄶)”,這大概近于《紀年》原文。只是由于《紀年》于其時用晉君紀年,因而致誤。
“同惠王子多父”,“同”字當系“周”字訛誤,學者沒有異辭?!盎荨弊忠部隙ㄓ姓`,《系年》第二章簡文雖有幽王死后“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之語,但是鄭桓公怎么也不會是攜王的兒子。不少著作以為此處“惠”是“宣”字之訛,從字形說也不合適。其實從“萬”的“厲”字和“惠”字還更相似一些。
“多父”當為桓公之字?;腹?,讀為有,與多義近。
“鄭父之丘”,“鄭父”當為古人名,以之作為國名,也罕有其例。
這條《紀年》佚文的說法,不為多數(shù)學者接受,特別是酈道元,還在《渭水注》中寫了專門一段加以反駁:
余按遷《史記》,考《春秋》《國語》《世本》,言周宣王二十二年封庶弟友于鄭;又《春秋》《國語》并言桓公為周司徒,以王室將亂,謀于史伯而寄帑與賄于虢、儈(鄶)之間。幽王霣(隕)于戲,鄭桓公死之。平王東遷,鄭武公輔王室,滅虢、儈而兼其土,故周桓公言于王曰:“我周之東遷,晉、鄭是依”,乃遷封于彼?!蹲髠鳌冯[公十一年鄭伯(鄭莊公)謂公孫獲曰:“吾先君新邑于此,其能與許爭乎”,是指新鄭為言矣。然班固、應劭、鄭玄、皇甫謐、裴危頁、王隱、闞骃及諸述作者,咸以西鄭為友之始封,賢于薛瓚之單說也,無宜違正經(jīng)而從逸錄矣。
這可說代表了傳統(tǒng)史家的意見,即東遷時是鄭武公滅虢、鄶而兼其地,不像《紀年》佚文說的是其父桓公。
《系年》第二章述周的東遷,也只講武公,然后相當細致地說到武公之后的幾代,包括莊公、昭公以至厲公??梢娫跂|遷過程中如有桓公伐鄶、虢建國的情事,是不可能遺漏的。看來《系年》作者心目中的鄭國初年歷史,大體與《鄭語》《鄭世家》等類同,不合于上述《紀年》佚文的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