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連弟,王玉龍
(1.重慶科技學院 外國語學院,重慶 401331; 2.重慶交通大學,重慶 402247)
從上世紀初,文學作品的復譯現(xiàn)象就已經(jīng)受到了相關學者和譯者的廣泛關注。最著名的當屬魯迅先生的《非有復譯不可》一文,其中,魯迅就強調(diào)了復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魯迅,2005:275-277)當然,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科學著作及哲理著作等,均有復譯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如科技作品《釋夢》的復譯,及哲理巨著《沉思錄》的復譯等。當然,文學作品的復譯由于其受眾范圍大,數(shù)量也就相對來說多一些,尤其是文學名著的復譯現(xiàn)象更為普遍。然而, 究竟什么是文學作品的復譯?為何要對文學作品進行復譯?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否非有復譯不可?這些均是本文將要探討和逐一解決的問題。
復譯這一現(xiàn)象在翻譯領域已經(jīng)非常普遍,理應受到學者們廣泛的關注和研究。關于這一翻譯現(xiàn)象,筆者將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1.復譯的定義。
我們要探討一個現(xiàn)象,首先需要給這一現(xiàn)象下個定義。經(jīng)查閱相關資料,筆者認為國內(nèi)翻譯領域有關復譯的定義最早或許可以追溯到魯迅時期,魯迅將復譯等同于“重譯”,他在《論重譯》一文中談到,“中國人所懂的外國文,恐怕是英文最多,日文次之,尚不重譯,我們將只能看見許多英美和日本的文學作品,不但沒有伊卜生,沒有伊本涅支,連極通行的安徒生的童話,西萬提司的《吉訶德先生》,也無從看見了。”(羅新章,1991)同時,魯迅時代將他從他國文字轉譯過來的作品稱之為“重譯”。羅新章(1991)自己總結說已有譯本之后,復出另譯本,似宜稱為復譯。然而,盡管重譯與復譯都是指文學作品的多后譯本的再生,是兩個概念,不可以完全等同。
國內(nèi)其他學者也曾對復譯下過相對清晰的定義。許淵沖(1996:56)認為復譯的定義可分為兩方面,一是譯者再譯自己的譯作的過程;二是譯者再譯已有他人譯本的作品的過程。許淵沖的觀點略同于魯迅對復譯的理解和定義。同時,袁曉毅(2000:164)也給出了自己對復譯的定義,即隨著時代的更替復譯者修正和補充前人譯本的過程,同時也指在一定時期內(nèi),同一作品有多種譯本的現(xiàn)象。西方翻譯學界對復譯的定義也不限于一個,然而其中較為合理和權威的是珍妮·威廉姆斯和安德魯·切斯特曼(1994:71)對復譯的定義,他們認為復譯是特定的語篇被再次翻譯為同一種目的語的過程。
通過閱讀相關文獻資料及參考國內(nèi)外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重譯是指隨著自己的認知和文學涵養(yǎng)的提升,譯者再譯自己的譯本,進行潤色和修正。而復譯則是指一個文學作品已有了一個或幾個相同譯入語譯本,譯者認為自己能超越這些譯本而進行的再將原作譯入相同目的語的翻譯行為,或是指同一作品在一定時期內(nèi)有多種相同目的語的譯本。
2.復譯的原因初探。
復譯既是一個翻譯現(xiàn)象,更是一個文化現(xiàn)象,而文化又是與社會、歷史、政治、經(jīng)濟等因素緊密聯(lián)系著的。因此,我們探討復譯的原因,必然要考慮到文化,社會,政治,歷史等因素,同時,譯者個人的因素也是復譯重要的原因之一。肖嬋嬋(2007:99-101)總結了文學作品復譯的成因,分為外部因素(社會政治,意識形態(tài)及詩學的轉變)和內(nèi)部因素(各翻譯主體的要求)。許鈞(1994)也曾對復譯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進行過系統(tǒng)的探討,他將復譯產(chǎn)生的原因歸為兩類,一類是積極的一面,即已有的譯本確已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大有改善的空間;一類為無奈的一面,即是源于經(jīng)濟方面的功利性因素。在此,筆者會將二者的觀點結合起來進一步陳述復譯現(xiàn)象背后隱藏的原因。
(1)外部因素的衍變使原有譯本的不足突顯。
上文已經(jīng)提到,復譯是一種翻譯現(xiàn)象,也是文化現(xiàn)象,其產(chǎn)生必然與文化社會因素緊密相連,尤其是文學作品的復譯,“不同版本的譯本是不同歷史時期和的產(chǎn)物”,(2007:99)而語言又是社會文化的表達。奈達認為,一部譯作,無論它多么接近原作,多么成功,其壽命一般只有“50年”。(李佳,2009)在《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一書中,翁顯良(1983:167)認為,“翻譯的目的是要人家懂,而不是要人家不懂,所以不能不現(xiàn)代化,而且要不斷地現(xiàn)代化,過了一定時期要把譯過的作品重新再譯。這種情況是人所共知的?!睂τ谑澜缥膶W名著,即使再好的譯本,二三十年之后,甚至更短的時間里,也會受到新譯本的挑戰(zhàn)。(劉曉麗,1999:12)由此可見,社會文化的變化發(fā)展使得前有譯本出現(xiàn)了不能滿足當前的需要,這就必然要求復譯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
原有譯本的不完整性。受社會文化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限制,譯者的個人認知水平和文化水平也有限,因此最初在翻譯文學作品時,難以避免地在理解原作時遇到困難或者誤解。許多譯者就會選擇摘譯或者刪譯,甚至是改寫原作,未免造成譯文的不完整性甚至是錯誤的翻譯。比如,《霧都孤兒》主要是批判現(xiàn)實主義小說,來揭露和批判當時英國社會的黑暗和不公,同時也體現(xiàn)了狄更斯的反猶太主義思想。而最早的譯本是林紓譯的,經(jīng)人口述,他來執(zhí)筆,有許多主觀發(fā)揮的地方,最突出的是將原著名譯為《賊史》,一定程度上誤導了讀者對原作的理解和欣賞。
原有譯本語言相對陳舊。這一點比較好理解,由于社會文化和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人們的認知和文化水平不斷提高,語言也會隨著變化,正如新文化運動提倡白話文,而當時社會上的書面語仍是文言文一樣。隨著我國社會文化和經(jīng)濟、政治的發(fā)展,白話文也慢慢成了我們的書面語?!拔覈夥徘暗囊恍┩鈬鴿h譯本,在今天看了,有相當一部分都存在著譯語難以被今天的讀者接受的情況”,(許鈞,1994:3)還是林紓翻譯的《賊史》,所用的都是文言文,對于我們當今的讀者來說,不得不費一番功夫來理解。
原有譯本錯誤較多。受當時社會、文化、經(jīng)濟、政治和科技發(fā)展水平的限制,譯者在自身的認知水平、知識儲備、表達能力都有許多不足。因此,在譯者翻譯文學作品時,不可避免地理解及表達上的錯誤會出現(xiàn)在譯文中。最簡單的例子就是趙景深的“牛奶路”,當時的科學發(fā)展水平并沒有較高的國際化水平,因此,將milky way 譯為“牛奶路”,也不失為時代的局限所致。
(2)內(nèi)部因素的發(fā)展促使復譯的產(chǎn)生。
筆者將這里的內(nèi)部因素歸結為原作和翻譯主體,并將進一步探討這些因素如何促使復譯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
原作意義的開放性與模糊性。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為原作特殊讀者的譯者在理解原文時,除了外界及自身的因素外,由于文學作品本身帶有的開放性、模糊性和含蓄性,不同的譯者也會產(chǎn)生對原作不同的解釋。同時,也正是因為原有譯本或許存在的錯誤或偏頗的理解,也呼喚著新的解釋和譯本的出現(xiàn)。只要新的理解和解釋存在著,就隨時有新的復譯本的產(chǎn)生。
翻譯主體的因素。在這里,翻譯主體主要是指譯者、讀者、出版社或者贊助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從事同一項活動,不同的人實踐活動的方式不同,不同時代,不同民族的人的實踐活動的方式不同,即使是同一個人,在不同年齡階段或不同情景中實踐活動的方式也會有差異。(李明,2006)翻譯作為一個實踐活動,即使是對同一作品的翻譯,也會因為翻譯主體的不同而不同,即使是同一個翻譯主體,也會因為其在不同階段或不同情景中變得不同。
譯者,是翻譯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譯者的興趣、文化價值取向以及能力的局限性,會直接影響到譯文中詞語、文體、語氣及風格的選擇”,(肖嬋嬋,2007)因此,當后來的譯者在興趣、文化價值取向及能力有所改變或提高時,同時發(fā)現(xiàn)原有譯本中的不足與遺漏,自熱而然會有對該文學作品進行復譯的想法。
讀者,譯文的成功與否一定程度上是由讀者決定的,“畢竟讀者是文學的唯一對象,作品總是為讀者而作”。(劉云虹,2005:17)譯文的受眾不同,或讀者的文化欣賞水平及閱讀能力不同,譯文也應該是不同的。像嚴復譯的《天演論》,在當時要給上層人士閱讀,因此選用文言文,如果現(xiàn)在來譯,當選則白話文。只有這樣,譯本才有更多的讀者。
出版社或贊助商,這是很重要的也是容易被忽視的一個因素。當今社會,復譯本的產(chǎn)生,很大原因是受到出版社或贊助商的邀約。一則是因為原有版本確已暴露諸多不足;二則是因為當今激烈的競爭,使得出版商們不得不努力尋求突破點,從名著的復譯開始。也是由于第二個原因,復譯本中也存在不少濫譯,抄襲現(xiàn)象,這些劣質(zhì)譯本不列入本文的研究范圍,且筆者不認為其是復譯。
通過以上分析闡述,本文探討并回答了什么是文學作品的復譯,為什么會出現(xiàn)復譯這一現(xiàn)象等問題。正如魯迅(2005:275-277)講到的,“翻譯的失了一般讀者的信用,……在翻譯本身也有一個原因,就是常有胡亂動筆的譯本。不過要擊退這些亂譯,唯一的好方法是又來一回復譯,還不行,就再來一回?!?究其必要性和功能性, 筆者將在以后的閱讀和研究中再作文贅述。
[1]Williams Jenny & Andrew C.. The Map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4:71.
[2]李佳. 非有復譯不可[J].今日科苑,2009(2):208.
[3]李明.從主體間性理論看文學作品的復譯[J].外國語,2006(4).
[4]劉曉麗.名著重譯貴在超越[J].中國翻譯,1999(3):12.
[5]劉云虹.復譯重在超越與創(chuàng)新[J]. 中國圖書評論,2005(9):17.
[6]魯迅.非有復譯不可[M].魯迅全集[C]:第六卷.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75-277.
[7]魯迅.論重譯[M].羅新璋.翻譯論集[Z].233-234.
[8]翁顯良.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文學翻譯叢談 [M]. 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167.
[9]肖嬋嬋.文學作品復譯的成因[J].信陽農(nóng)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3):99-101.
[10]許鈞. 重復_超越_名著復譯現(xiàn)象剖析[J].中國翻譯,199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