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娥 劉 瑤 陜西省榆林市中醫(yī)醫(yī)院(榆林 719000)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常反復發(fā)作。屬中醫(yī)“痢疾”、“泄瀉”的范疇。其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臨床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為主要表現(xiàn)。本病較頑固,不易徹底治愈[1]。筆者于2009~2012年用白頭翁湯加減配合柳氮磺吡啶腸溶片治療本病38例,療效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臨床資料 38例患者,均來自于本院門診病例。男性20例,女性18例;病程最長者15年,最短者2個月;年齡在20~56歲。診斷標準:大便粘液膿血,1d4~5次,腹痛、左下腹多見,里急后重或大便不爽,腹脹,納呆,消瘦,疲乏無力,舌質紅,舌苔黃膩,脈象濡數(shù),常反復發(fā)作。纖維結腸鏡檢查示:腸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腫,大小不等淺表潰瘍,附著膿苔,觸性出血。病變位于直腸1例,乙狀結腸8例,乙、降結腸12例,累及直腸、乙狀和降結腸15例,降結腸2例。全部病例大便培養(yǎng)2~3次無致病菌生長。
治療方法 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瀉。方用白頭翁湯加減。藥物組成:白頭翁15g,黃連、黃柏、秦皮、馬齒莧、地榆、沒藥各10g,水煎服,1d1劑,分2次服完。隨癥加減:大便血多,地榆易地榆炭30g,加炒槐米15g;腹痛甚加白芍15g,木香12g;大便粘液多加赤芍10g,乳香10g;大便膿多加銀花15g,連翹10g;里急后重加炒山楂15g,檳榔10g;納差加焦三仙各20g,雞內金10g;疲乏無力加茯苓20g,白術15g;大便不爽加葛根15g,升麻8g;腹脹明顯加草果14g,枳殼12g;黎明瀉加補骨脂15g,肉桂8g;目赤癢脹加夏枯草15g,木賊草10g;口腔潰瘍加附子10g,砂仁10g;關節(jié)腫痛加秦艽15g,牛膝10g;皮膚腫塊加浮萍草15g,蟬衣10g;骨質疏松加龍骨30g,牡蠣20g;配合柳氮磺吡啶腸溶片,1次3片,1d3次口服,每片0.25g。
療效標準 治愈:臨床癥狀消失,大便鏡檢正常,結腸鏡檢查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消失,大便鏡檢、結腸鏡檢查程度減輕;無效:臨床癥狀改善,大便鏡檢、結腸鏡檢查無減輕。
治療結果 臨床治愈31例,好轉4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3%。服藥時間最短14d,最長3個月。10d為1療程。隨訪1年未見異常復發(fā)。
典型病例 劉某,女,40歲,2010年3月9日初診。主訴:腹痛,腹泄,有膿血便,時有大便不凈感,肛門有燒灼感,疲乏無力,身體漸漸消瘦3年,近2月加重,曾在當?shù)蒯t(yī)院多次治療,用藥不詳,初始治療有效,繼則效果不佳。今特來就診?;颊呙嫔n白,形體消瘦,腹痛,左下腹明顯,大便粘液膿血而不爽,1d4~5次,納呆腹脹,時有惡心感,舌尖紅,舌苔黃,脈象濡數(shù),結腸鏡檢查示:潰瘍性結腸炎。大便常規(guī)檢查報告:粘液便,膿血球+++,紅細胞+++,四診合參,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辨證為濕毒內蘊,損傷腸絡。治宜清熱解毒,涼血止瀉,方用白頭翁湯加減,白頭翁15g,黃連、黃柏、秦皮、馬齒莧、沒藥各10g,地榆炭30g,白芍20g,木香、檳榔各12g,服用25劑,配合柳氮磺吡啶腸溶片每次3片,1d3次,口服,治療25d痊愈,化驗大便正常,結腸鏡檢查正常,追訪2年未見復發(fā)。
討 論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為一頑固而重篤的慢性疾病,屬中醫(yī)“痢疾”、“泄瀉”等范疇,多因外受濕熱或飲食不潔,致濕熱敗濁蘊結腸腑,腸絡損傷而發(fā)。該病之所以反復發(fā)作,較為難治,是由于濕熱與積滯交結,熏蒸膠固,驟難排解所致[2]。筆者受漢代張仲景《傷寒論》“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和“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之啟發(fā),而用白頭翁加減,配合柳氮磺吡啶腸溶片治療本病。原方四味藥均為苦寒之性,而善走腸道,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痢的作用。白頭翁善清胃腸燥熱及血分熱毒,能通利大腸積滯為主藥;黃連燥濕而厚腸;黃柏瀉火堅陰,專走下焦,引諸藥入下,以清腸熱;秦皮苦澀,歸大腸經(jīng),主治熱痢下重;另加馬齒莧善消墜脹后重感;地榆能收斂潰瘍面,清下焦?jié)駸?;沒藥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即有祛瘀生新的作用[3]。同時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而該藥口服后大部分到達結腸,經(jīng)腸菌分解為5-氨基水楊酸的主要有效成分,滯留在結腸內與腸上皮接觸而發(fā)揮抗炎作用[4]。諸藥合用,寒以泄熱,迅速降低腸中陽的溫熱性、動性,以減慢腸道的傳化,而治泄瀉,膿血便,同時苦能燥濕,用以降低濕邪穢濁的粘滯靜性,而除腸中的壅滯,使氣機暢利,升者能升,降者能降,則腹痛,里急后重諸癥可除,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在治療的同時[5],亦應告誡患者飲食上宜少吃多餐,禁酒、忌辛辣,注意調攝,調暢情志,對本病的治療和預防復發(fā)有重要意義。
[1]戴廣強,鄧大學.中醫(yī)臨床備要[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672.
[2]郭子光,馮顯遜.傷寒論湯證新編[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317.
[3]焦樹德.用藥心德十講[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79:190.
[4]陸再英,鐘南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414.
[5]劉漢玉,康珊萍.自擬清利濕熱方治療濕熱型胃脘痛54例[J].現(xiàn)代中醫(yī)藥,2004,(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