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文珍
(山西戲劇職業(yè)學院公共課系,山西 太原030001)
張谷若先生原名張恩裕,山東煙臺人,北京大學的知名教授,其一生共翻譯了四百萬字的英國古典文學作品,其中尤以翻譯英國文學大師哈代的《還鄉(xiāng)》、《無名的裘德》而著稱,并因此而被文學界譽為“哈代的東方知音”和“譯作的楷模”。在中國,張先生的翻譯作品一直深受讀者們的喜愛。文章以其翻譯的《無名的裘德》為例,從張谷若先生對原作風格的精準把握、對哈代創(chuàng)作心態(tài)的細致洞察,對哈代行文風格與特點的深刻領悟與詳細闡述為主要論述重點,來研究其翻譯的特點與特色。
在翻譯實踐中,諸多翻譯者總是有意無意地將譯文的可接受性原則放在首位,力求在吃透原作的基礎上,以讀者為圓心,充分利用和發(fā)揮譯語的語言優(yōu)勢,從而創(chuàng)作了大量為譯語讀者所喜愛的優(yōu)秀作品,張若谷先生翻譯的哈代名作《無名的裘德》就是優(yōu)秀的典范之一。張先生翻譯一方面力圖在符合原文的情況下,將漢語的語言特色運用到譯文之中,用大量的諺語與短句,使文章翻譯的語言流暢優(yōu)美、傳神生動,又將社會的深刻意義展現(xiàn)的力透紙背。如《無名的裘德》中,哈代曾用“untranslatable”和“l(fā)iquid”來形容女主人公的眼睛之美,張先生在翻譯此處時,將“l(fā)iquid”翻譯為“水汪汪的”,這樣不僅表達了哈代的意思,更能給人一種美感,讓人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一種視覺上的想象,仿佛那漂亮的淑女就站在我們的面前一般形象生動。
在翻譯之中,對所在國的方言的翻譯是重點也是難點,原作中一些人使用的是標準的英語,但另一些人卻講的是土語方言。標準的官方英語容易翻譯,但是大量英國鄉(xiāng)村地方的方言是對翻譯者的巨大挑戰(zhàn),張若谷在翻譯《無名的裘德》的時候,對哈代故鄉(xiāng)的方言做了大量研究,由此在翻譯《無名的裘德》的時候,大量使用了當?shù)氐牡胤椒窖?,將原文原汁原味的提供給了讀者。他的這一做法被學者郭著章認為是“不失為傳譯原文中鄉(xiāng)土氣息的成功的做法”。在這一點上,張谷若先生自己也認為山東的方言與威塞克斯的方言在鄉(xiāng)土味和保留古雅表達方面較為相近。對含有鄉(xiāng)下土語、句法松散簡單、違背英語句法嚴謹性特點的文段,張谷若先生往往不會字字對譯,而是在總體把握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譯語方言,從而保留原作的鄉(xiāng)土味,使得譯文更加自然生動,“地道”二字更是不言自喻。張先生的這一譯法無疑是翻譯界的一個大膽的創(chuàng)舉,而且基本上可以稱作是成功的。
哈代終生都未曾遠離他的故鄉(xiāng),他筆下的人物多是鄉(xiāng)村的普通人,他們鮮明的性格特點,他們身上沾染著的英國資本主義轉(zhuǎn)型時代的鄉(xiāng)下人的特征,他們的熱情、暴躁、直爽、質(zhì)樸,都在哈代的生動文筆下獲得了再現(xiàn)。
作為維多利亞時代后期的最為著名作家,哈代同維多利亞時代早期作家狄更斯一樣,都關注著工業(yè)化進程下被無情傾軋的人們,不同的是,狄更斯關注的是都市工人或者大資本家在資本化大潮下的際遇與人生,而哈代更多關注的是他自己所熟悉的鄉(xiāng)村生活,展示的是英國田野鄉(xiāng)村在資本主義的鐵蹄下支離破碎的故事。在《無名的裘德》之中,所要講訴的故事便是鄉(xiāng)村被工業(yè)化的進程搞得體無完膚,逐漸失去了其應用的安寧和祥和,同時,坍塌的不僅僅是鄉(xiāng)村美好恬靜的生活,人們的舊有的道德也隨之土崩瓦解,農(nóng)夫們被火車的滾滾車輪傾軋地改變了性情,再也沒有了往日的古道熱腸。以小說中的晃坦為例,在小說的第一部里,裘德在孩童時代就開始為這個農(nóng)夫晃坦看守麥地。裘德是個生性善良的孩子,他感到自己和可憐的小鳥有著同樣凄慘的命運,所以他允許小鳥吃麥粒,不想竟然招致了晃坦的一頓毒打?;翁挂贿叴蛞贿呎f:
“So it’s‘Eat my dear birdies,’is it young marl‘Eat dear birdies,’indeed I’ll tickle your breeches and see if you say‘Eat dear birdies,’again in a hurry!”。
晃坦的這段文字里含有很多鄉(xiāng)下的土語,在翻譯時不僅要譯出鄉(xiāng)村的特點,還要體現(xiàn)農(nóng)夫的憤怒,同時,裘德是一個非常善良質(zhì)樸的人,但是他的善行在唯利是圖的資本主義時代就顯得格格不入,由此在翻譯的語言上要有一定的氣勢。張谷若先生是這樣翻譯的:
“吃吧,我親愛的小鳥,這是你說的,是不是,你這個小雜種?又吃了,親愛的小鳥啦,我先給你的屁股撓撓癢,看你還敢不敢再顧頭不顧尾地吃,吃吧,又吃吧,親愛的小鳥?!?/p>
在這段譯文中,一連串的幾個“又”字和最后的幾個反語的使用將一個氣沖沖的農(nóng)夫形象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俗語的使用透出了鄉(xiāng)土氣息,惡狠狠的語氣則暗示了裘德未來的坎坷遭遇,精練的短劇更是顯得生動而自然。張谷若先生的譯文不可不謂是形象傳神,既表現(xiàn)了這段話應該表達的意思,又表現(xiàn)了農(nóng)夫的語言特點。
對比哈代的原文和張先生的譯作,不難看出,張谷若的譯文不僅實現(xiàn)了以德國翻譯理論家赫爾德為代表的學者們所提出的“雙重忠實”的原則,是原文的理想相似物,更深刻地展現(xiàn)了原文的風格風采,因此,才會為譯語讀者喜聞樂見。
哈代的威塞克斯系列小說在西方文學史涂抹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威塞克斯是哈代故鄉(xiāng)的古代名稱,在他的筆下,美好恬靜的田園生活更加映襯出工業(yè)化下的鄉(xiāng)村的人們的悲劇的荒涼,資本主義讓鄉(xiāng)村富庶發(fā)達,公路四通八達,但是鄉(xiāng)村的淳樸與善良被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所代替,寧靜的鄉(xiāng)村生活不復存在了,由此造成的社會問題與貧富差距割裂了美好的鄉(xiāng)村,悲劇的人生故事就此上演,哈代筆下的人物身系社會的轉(zhuǎn)折期的無奈,又沾染著鄉(xiāng)下人的善良與美好,種種變異與坍塌的社會制度下的人們,在高速發(fā)展的資本主義車輪下悲慘地生活著。
在這一點上,張谷若先生單單在書名的翻譯上就已經(jīng)表現(xiàn)得相當精確了。Obscure一詞在陸谷孫主編的《英漢大詞典》中是這樣解釋的:費解的、晦澀的;不重要的、微賤的;黑暗的、為黑暗籠罩的、昏暗的;默默無聞的、無名的;朦朧的、模糊的等。然而,就小說所表現(xiàn)的作者的思想來看,是要強調(diào)個人奮斗在強大的社會制度和傳統(tǒng)的壓制下顯得多么無助和蒼白,所以注定其死亡或失敗的悲劇命運。裘德的愛情是懵懂的,地位是卑賤的,追求是朦朧的,但是這些都還不足以完全地表達作者的意圖?!盁o名”二字恰恰道出了裘德一生追求和失敗,道出了其生無人知、死無人曉的悲哀和無奈,道出了其最后在孤獨中死去的悲慘結局。所以說,張谷若先生在譯文上所下的功夫僅從書名的翻譯就可以看出來。
一個單獨的詞雖然往往具有好幾層含義,但在某種特定的環(huán)境或文本中,一個詞卻通常只有一個最貼切的含義,而恰恰是這個詞的發(fā)現(xiàn)和運用最能表現(xiàn)一個翻譯人的文字功底。如果沒有深厚的文學積淀,要找到一個詞最符合特定上下文的意思是很難的,而且往往會使得翻譯過程漏洞百出、舉步維艱。
張谷若先生認為翻譯中的“信”應該包含內(nèi)容和形式兩個方面。內(nèi)容方面就是指二者的思想、意思要幾乎完全一致,而形式方面則是指兩者在用詞和句的表達方面要完全一樣或者幾乎完全相似,但這并不是說要求譯者在翻譯時死譯原文,而是在充分把握原作意義的基礎上實現(xiàn)意思上的完美表達。對此,奈達在說及翻譯的性質(zhì)時也曾強調(diào)翻譯所應表現(xiàn)的“對等”是順乎自然、最貼近而非同一的對等,并指出了“意思應當優(yōu)先”這一翻譯原則。也就是說,高水平的、理想的譯文必須克服翻譯腔,要既能夠展現(xiàn)原文的意思,又要自然通順,這和嚴復所提出的“信、達”是異曲同工的。張先生的上述譯文正好體現(xiàn)了其在翻譯時樸素地對這些翻譯原則進行實踐,使譯文更加自然貼切的風范。
以上只是從幾個方面對原文和譯文進行了簡單的比較?!稛o名的裘德》是一部長達幾十萬字的小說,譯文的精彩之處更是不勝枚舉。但從我們選取的這幾個小例子中就可以看到,張先生是一位真正用心翻譯的大家,其在翻譯時苦心孤詣的精神和認真作研究、用心搞翻譯的譯家風采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借鑒。
當然,“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張谷若先生的翻譯雖然有其巧妙獨到之處,但受個人生活環(huán)境、語言習慣和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的影響,張先生的翻譯也出現(xiàn)過重復使用同一種表達方式等現(xiàn)象,像“好啦”、“成”、“來著”、“俺”等字眼在其翻譯作品中比比皆是,方言的大量濫用也造成了人物的臉譜化,失去了一些原著的韻味,而且張谷若先生的譯文古樸有余卻時代感不強,所以說,張先生的譯文也不是不可超越、完美無缺的。新的時代、新的讀者需要新的譯文,繼承和發(fā)揚才能讓翻譯事業(yè)不斷發(fā)展創(chuàng)新!
[1]姜薇.探析張谷若先生的翻譯成就[J].蘭臺世界,2013,2(22):123-124.
[2]張潔,劉春芳.應知美文后,字字皆辛苦——從《無名的裘德》看張谷若先生的翻譯成就[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