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學 歷史系,湖南 湘潭411105)
炎帝,傳說中上古時期的帝王,中華民族的始祖之一?,F在海內外華人自稱 “炎黃子孫”,可見人們把炎帝當作始祖崇拜。這就是祖先崇拜。祖先崇拜與精神家園建設密切相關,炎帝崇拜也是如此。本文試對此進行探討。
關于炎帝的傳說比較早,從現有的文獻資料來看,至晚在春秋時期已經有了。《國語·晉語四·重耳婚媾懷贏》載司空季子語曰:“昔少典氏娶于有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薄妒辣尽な闲掌芬嘣唬骸把椎?,姜姓。”所謂少典氏,就是指文字產生以前、缺乏典籍的時代?,F在發(fā)現的最早文字只有4000 多年的歷史,如丁公陶文等。據此推測,炎帝、黃帝生活的時代大約在五千年以前。
古代文獻往往把炎帝稱為“神農氏”?!妒辣尽さ巯灯吩唬骸把椎?,神農氏?!彼沃僮幼⒃唬骸把椎奂瓷褶r氏。炎帝,身號;神農,代號也?!睘槭裁窗蜒椎鄯Q為神農氏呢?《漢書》卷21下《律歷志》曰:“炎帝,……以火承木,故為炎帝。教民耕農,故天下號曰神農氏?!痹摃?0《古今人表》曰:“炎帝神農氏?!睆堦套⒃唬骸耙曰鸬峦酰侍栄椎?。作耒耜,故曰神農?!睆倪@些材料可以看出,炎帝發(fā)明了耒耜,指導人們耕種,所以被稱為“神農氏”。神農氏代表一個時代,即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兑捉洝は缔o下》曰:“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蓋取諸《離》。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蓋取諸《益》?!褶r氏沒,黃帝堯舜氏作,通其變,使民不倦。”“包犧氏”即伏羲氏。佃,打獵。漁,捕魚。東漢王符撰《潛夫論·五德志》曰:“有神龍首出常羊,感 姒,生赤帝魁隗,身號炎帝,世號神農,代伏羲氏?!睆倪@些材料來看,伏羲氏所處的時代是以漁獵生產為主的時代,這是指舊石器時代;神農氏所處的時代是以農業(yè)生產為主的時代,這是指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黃帝至堯舜時期就是新石器時代晚期。
炎帝神農氏存在的時間很長。當原始農業(yè)發(fā)展到一定程度、有了較多的剩余產品以后,社會矛盾不可調和,出現了階級和國家,中國社會便進入了新石器時代晚期。晉皇甫謐撰《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納奔水氏女曰聽,生帝臨魁,次帝承,次帝明,次帝直,次帝厘,次帝哀,次帝榆罔。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這條材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存在時間只有八代,共五百三十年。有些文獻所載炎帝神農氏存在時間長得多。戰(zhàn)國時期魯國尸佼撰《尸子》曰:“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豈每世賢哉?牧民易也?!边@條材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存在時間為七十世。如果按每代20年計算,則有1400年;如果以每代30年計算,則有2100年。《呂氏春秋》卷17《審分覽·慎勢》曰:“神農十七世有天下,與天下同之也。”這條材料所載炎帝神農氏存在時間為十七世。該書成書時間晚于《尸子》,“十七世”可能為“七十世”之筆誤。究竟存在時間為多少?現在已經很難說清楚了,可能有幾千年吧!
《史記》卷1《五帝本紀》曰:“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侯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弗能征。于是軒轅乃習用干戈,以征不享,諸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為暴,莫能伐。炎帝欲侵陵諸侯,諸侯咸歸軒轅。軒轅乃修德振兵,……以與炎帝戰(zhàn)于阪泉之野。三戰(zhàn),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天下有不順者,黃帝從而征之?!睆倪@個記載來看,炎帝神農氏衰落以后,黃帝軒轅氏取而代之,擁有軍隊,建立了國家,成為中原地區(qū)的最高統(tǒng)治者。從中亦可看出,炎帝神農氏存在的時間很長,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分別是兩個時代的代表人物?,F在海內外華人自稱 “炎黃子孫”,把炎帝和黃帝當作中華民族的始祖,其依據就在于此。
前文根據現有文獻資料和考古資料對炎帝神農氏所屬時代進行了探討。筆者認定炎帝神農氏所屬時代為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黃帝至堯舜時期為新石器時代晚期。
舊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過著采集和漁獵生活。到了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原始農業(yè)為主的多種經濟形式相繼產生。
一萬多年前,中國社會進入新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以原始農業(yè)的出現作為重要標志的。從現有的考古材料來看,1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江西萬年吊捅環(huán)遺址、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等。江西萬年縣仙人洞遺址發(fā)現了兩萬年前的陶器,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fā)現了一萬八千年前的陶器[1]。玉蟾巖遺址和吊捅環(huán)遺址均發(fā)現了稻谷、陶器、玉器、骨器等[2]。南莊頭遺址也發(fā)現了陶器、石器等[3]。這些考古發(fā)現說明我國原始農業(yè)和原始手工業(yè)都至少已經有了10000年左右的歷史。原始飼養(yǎng)業(yè)出現時間雖然晚一些,但也至少有了8000多年的歷史[4]。
迄今為止,已經發(fā)現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至少有七、八千處,遍布全國。這些遺址一般位于河流沿岸的一、二級階地和依山傍水的丘陵崗阜。當時人們主要使用經過磨制的石耜、石虎、石鋤、石鐮、石刀、石鏟、石磨盤、石磨棒等工具進行耕作和加工,原始農業(yè)逐漸發(fā)展起來。有石耜則必定有木耜,而且木耜必定早于石耜出現。只是由于年代太久,木耜無法保存下來。
遼河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查海文化、興隆洼文化、新樂文化、紅山文化、富河文化等類型。當時這里的人們種植了粟、黍、大豆等農作物,飼養(yǎng)了豬、牛、羊等家畜。
黃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有裴李崗文化、磁山文化、老官臺文化、仰韶文化、青蓮崗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齊家文化等類型。當時這里的農作物有粟、黍、稷等糧食作物,還有蔬菜和麻類。飼養(yǎng)的家畜和家禽有豬、狗、牛、羊、馬、雞等。后來所謂的“六畜”,這時都已經齊全。
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有彭頭山文化、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屈家?guī)X文化、良渚文化等類型。當時這里的人們種植了水稻、芝麻、蠶豆等農作物,飼養(yǎng)了牛、羊、豬、狗、雞等家畜和家禽。
珠江流域的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有石峽等類型。當時這里的人們主要從事稻作農業(yè),漁獵和采集仍占一定地位。
總之,在新石器時代,全國各地都先后出現了原始農業(yè)。原始農業(yè)主要分布于遼河、黃河、長江、珠江等大河流域,其中尤以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最為集中。
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是我國原始農業(yè)最發(fā)達的地區(qū)。由于自然條件非常優(yōu)越,這一地區(qū)原始農業(yè)發(fā)展較快,成為我國新石器時代的主要農業(yè)區(qū)。在裴李崗——磁山文化時期,原始農業(yè)就已經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仰韶文化時期,農業(yè)生產進入了鋤耕農業(yè)階段。龍山文化時期,又發(fā)展到了犁耕農業(yè)階段。原始農業(yè)的迅速發(fā)展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大約五千年前,這里出現了城市?,F在中原地區(qū)所發(fā)現的年代最早的古代城市遺址是河南鄭州的所謂黃帝城[5]。公元前21世紀,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建立。
原始農業(yè)與火的關系非常密切。恩格斯說:“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還是超過了蒸汽機,因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種自然力,從而最終把人同動物界分開?!盵6]關于人工火的發(fā)明,《韓非子·五蠹篇》有過這樣一段論述:“上古之世……民食果 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膘萑耸鲜桥f石器時代發(fā)明人工取火的代表人物,他采用鉆燧取火的辦法發(fā)明了人工火,這是一項重大發(fā)明,使人們在取火方面擺脫了對自然界的依賴,獲得了一種支配自然界的技術,使食物由生變熟,改善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增強了人們的體質,有利于人類的進步,從而贏得了人們的尊重。新石器時代,火的作用就更大了。不僅人們日常飲食、取暖御寒、防御野獸等離不開火,而且很多生產活動也離不開火。原始農業(yè)開荒造田、殺蟲施肥等需要利用火,制陶業(yè)更是離不開火。炎帝神農氏又被稱為“列山氏”,其道理就在于此。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有很多重要發(fā)明,如谷物種植、農具制作、陶器燒制等。很多人為此作出了貢獻。人們把這些功勞都歸到炎帝身上,尊稱其為“神農氏”?!蹲髠鳌ふ压吣辍份d郯子語曰:“炎帝氏以火紀,故為火師而火名?!边@句話不僅透露了原始農業(yè)與火的密切關系,而且反映了炎帝對于原始農業(yè)的巨大貢獻。
從文獻記載來看,炎帝對于原始農業(yè)文明的貢獻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發(fā)明耒耜,教民耕種。
前引《易經·系辭下》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斫木為耜,揉木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薄豆茏印ば蝿萁狻吩唬骸吧褶r教耕生谷,以致民利?!薄兜弁跏兰o》曰:“炎帝神農氏,長于姜水,始教天下耕種五谷而食之,以省殺生?!瘪珩晔亲钤?、最基本的農具。《農書·耒耜門》曰:“昔神農作耒耜,以教天下,后世因之。佃作之具雖多,皆以耒耜為始?!笨梢?,耒耜對于發(fā)展原始農業(yè)生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自從炎帝神農氏發(fā)明耒耜、教民耕種以后,原始農業(yè)就開始了。
第二,發(fā)明陶器。
唐歐陽詢等編《藝文類聚》卷11 引《周書》曰:“神農之時,天雨粟,神農耕而種之。作陶冶、斤斧,為耒耜、鋤耨,以墾草莽,然后五谷興助,百果藏實?!毙率鲿r代,陶器的使用非常廣泛,既用作生產工具,又用作生活器具。陶器的出現也是新石器時代開始的重要標志。人們把發(fā)明陶器的功勞也歸到炎帝神農氏的名下。
第三,發(fā)明弓箭。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曰:“于是神農、黃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惫遣东@禽獸的重要武器,是新石器時代生產力發(fā)展的重要成就。人們把發(fā)明弓箭的功勞也歸到炎帝神農氏的名下。
第四,發(fā)明歷法。
晉楊泉撰《物理論》曰:“疇昔神農,始治農功,正節(jié)氣,審寒溫,以為早晚之期,故立歷日。”《晉書》17《律歷中》曰:“逮乎炎帝,分八節(jié)以始農功?!睆倪@些材料可以看出,古人認為炎帝神農氏發(fā)明了歷法,為農業(yè)生產提供了方便。
第五,發(fā)明醫(yī)藥。
《越絕書》卷8《越絕外傳記越地傳》曰:“神農嘗百草、水土甘苦?!薄痘茨献印肪?9《修務訓》曰:“古者,民茹草飲水,……時多疾病、毒傷之害,于是神農乃始教民播種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濕肥 高下,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薄兜弁跏兰o》曰:“炎帝神農氏……嘗味草木,宣藥療疾,救夭傷人命,百姓日用而不知?!睆倪@些材料可以看出,古人認為醫(yī)藥的發(fā)明者也是炎帝神農氏。
第六,發(fā)明市場。
《易經·系辭下》曰:“包犧氏沒,神農氏作,……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薄锻ǖ洹肪?《食貨八·錢幣上》曰:“自神農列 于國,以聚貨帛。日中為市,以交有無?!彼胃叱凶妒挛锛o原》引《古史考》曰:“神農作市?!闭怯捎谘椎凵褶r氏發(fā)明了市場,才有了商業(yè)貿易活動。
第七,發(fā)明樂器。
《世本·作篇》曰:“神農作琴。……神農氏琴長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宮、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宮、(少)商?!褶r作瑟?!被缸T《新論·琴道》曰:“琴,神農造也。琴之言禁也,君子守以自禁也。”正是由于炎帝神農氏發(fā)明了琴、瑟等樂器,音樂才得以發(fā)展起來。
第八,發(fā)明六十四卦。
《三國志》卷4《魏書四·三少帝》引淳于俊語曰:“包羲因燧皇之圖而制八卦,神農演之為六十四。黃帝、堯、舜通其變。三代隨時,質文各繇其事?!薄兜弁跏兰o》曰:“庖羲氏作八卦,神農重之為六十四卦。黃帝、堯、舜引而伸之,分為二易。(至)夏人因炎帝曰《連山》,殷人因黃帝曰《歸藏》。文王在羑里演六十四卦,著七八九六之爻,謂之《周易》。”可見,炎帝神農氏對于《易經》的形成也有過重要貢獻。
從以上論述可以看出,古人幾乎把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的一系列重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歸到炎帝神農氏的名下??梢?,炎帝神農氏是中國原始農業(yè)文明的開拓者。
顯然,這么多發(fā)明、創(chuàng)造決不可能僅僅是某個人的功勞。很多人為此作出了貢獻,延續(xù)的時間也很長,大約有數千年,乃至更長的時間。這么長的時間,那么多人為此作出了貢獻,當時又沒有文字記載下來,后來人們怎么說得清楚呢?于是,人們把這些功勞都說成是炎帝神農氏的?!把椎凵褶r氏”并非僅僅指某個人,而是指為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作出貢獻的所有杰出先民。古代文獻記載炎帝活動的地區(qū)很多,很可能與此直接相關。例如,前引《國語·晉語四》載司空季子語曰:“昔少典氏娶于有
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边@條材料說炎帝是在姜水流域發(fā)展、壯大起來的?!兜弁跏兰o》曰:“炎帝神農氏……繼無懷氏后,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謂之炎帝。都于陳,作五弦之琴,始教天下種谷,故人號曰神農氏。又曰本起烈山,或稱烈山氏。一號魁隗氏,是為農皇,或曰炎帝?!边@條材料說炎帝興起于烈山,建都于陳。其他地方也有很多炎帝傳說。現在,湖北隨州、湖北神農架、湖南炎陵、陜西寶雞、湖南會同、山西高平等四省六地爭奪炎帝故里,其原因就在于此。
戰(zhàn)國晚期楚國詩人屈原《遠游》曰:“嘉南州之炎德兮,麗桂樹之冬榮?!秆咨穸瘪Y兮,吾將往乎南疑?!毖咨瘢话汜尀檠椎?;南疑,位于今湖南省寧遠縣境內的九疑山。據此可知,當時中原地區(qū)人們認為炎帝就在九疑山以北、離九疑山不遠的地方。這段話大致劃出了炎帝所在的地域范圍。
戰(zhàn)國秦漢時期流行五方帝的說法?!抖Y記·月令》和《淮南子·天文訓》對此有詳細記載。所謂五方帝,是指東方太、南方炎帝、中央黃帝、西方少昊、北方顓頊?!痘茨献印肪?《天文訓》曰:“何謂五星?東方木也,其帝太,其佐句芒,執(zhí)規(guī)而治春,其神為歲星,其獸蒼龍,其音角,其日甲乙。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執(zhí)衡而治夏,其神為熒惑,其獸朱鳥,其音徵,其日丙丁。中央土也,其帝黃帝,其佐后土,執(zhí)繩而制四方,其神為鎮(zhèn)星,其獸黃龍,其音宮,其日戊己。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執(zhí)矩而治秋,其神為太白,其獸白虎,其音商,其日庚辛。北方水也,其帝顓頊,其佐玄冥,執(zhí)權而治冬,其神為辰星,其獸玄武,其音羽,其日壬癸?!憋@然,這種說法把上古時期東、南、西、北四方和中原地區(qū)的部落首領分別稱為太、炎帝、少昊、顓頊和黃帝,黃帝的地位最高,權力最大,“執(zhí)繩而制四方?!薄疤薄ⅰ把椎邸?、“少昊”、“顓頊”和“黃帝”這些名號并非某個人的稱號,而是部落首領的名稱。湖南位于中原地區(qū)的正南方,東、南、西三面都是高山,中部多丘陵、山地,北部為平原、湖泊,這里四季分明,冬冷夏熱。因此,人們把炎帝所處的地方認定為湖南南部。
有關炎帝陵墓的記載是晉代以后才有的。晉皇甫謐撰《帝王世紀》曰:“炎帝神農氏,……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長沙?!边@里所說的“長沙”是指西漢時期的長沙國、東漢時期的長沙郡。炎帝陵墓位于今湖南炎陵縣,宋代以前這里屬于茶陵縣管轄地區(qū)。西漢時期,茶陵縣隸屬于長沙國;東漢時期,茶陵縣隸屬于長沙郡。
《輿地紀勝》卷63《荊湖南路·茶陵軍》曰:“炎帝墓,在茶陵縣南一百里康樂鄉(xiāng)白鹿源(原)。”該書同卷曰:炎帝廟 “在茶陵縣西南帝陵側。乾德五年始訪得陵,即詔建廟?!鼻挛迥辏?67)找到炎帝陵墓以后,便修建了炎帝廟。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炎帝陵墓所在地是晉代以后逐漸明確起來的,宋初認定在茶陵縣康樂鄉(xiāng)白鹿原(今湖南炎陵縣城西南三十里塘田鄉(xiāng)鹿原陂)。今炎陵縣原為茶陵縣轄地,南宋嘉定四年(1211)在這里設置了酃縣,1994年改為炎陵縣。
北宋初年對于炎帝陵的祭祀活動是非常重視的。乾德年間(963—967),宋太祖多次下詔,強調要定期祭祀炎帝、黃帝等古圣先王。乾德初年詔曰:“先代帝王,載在祀典?;驈R貌猶在,久廢牲牢;或陵墓雖存,不禁樵采。其太昊、炎帝、黃帝、高辛、唐堯、虞舜、夏禹、成湯、周文王武王、漢高帝光武、唐高祖太宗,各置守陵五戶,歲春、秋祠以太牢。”[7]乾德四年(966)十月癸酉詔曰:“自古帝王,受天眷命……太昊葬宛丘,炎帝葬長沙,黃帝葬橋山……凡已上一十六帝,各置守陵五戶,每歲春、秋二時,委所在長吏,各設一祭?!盵8]由于宋朝政府高度重視,尋訪帝陵的活動才加快了步伐,并且很快就有了結果,乾德五年便找到了炎帝陵,于是修建了炎帝廟。由于地僻路險,交通不便,太平興國年間(976—987)將炎帝廟遷至茶陵城南。后來遷回原址。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衡州官員劉清之奏曰:“史載炎帝陵在長沙茶陵,今衡州茶陵縣是也。陵、廟皆在康樂鄉(xiāng)白鹿(源)[原],距縣百里,而祠宇廢。祖宗時給近陵七戶守視,禁其樵牧。宜復建廟,給陵戶?!盵9]史載:宋孝宗 “詔衡州葺炎帝陵、廟?!盵10]可見,南宋淳熙年間修復了炎帝陵和炎帝廟。淳祐八年(1248),再次修復[11]。
元代祭祀三皇(伏羲、炎帝、黃帝)的活動始于元貞元年(1295)。這年,“初命郡縣通祀三皇,如宣圣釋奠禮。太 伏羲氏以句芒氏之神配,炎帝神農氏以祝融氏之神配,軒轅黃帝氏以風后氏、力牧氏之神配?!盵12]元朝政府還多次派官員到炎帝陵祭祀。據《炎陵霍氏五修族譜》和《炎陵志》記載,元代的御祭活動至少有兩次:一次是蒙古族官員阿沙石花任御祭官,另一次是漢族官員江村禮任御祭官[13]。
明代除建文帝外,其他皇帝都曾經派遣官員赴炎帝陵祭祀。清代繼承了明代的祭祀制度,從順治到光緒,歷朝皇帝都曾經派遣官員到炎帝陵祭祀。其中,乾隆朝遣官致祭炎帝陵12次,創(chuàng)歷代歷朝之最。
總之,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都認定酃縣為炎帝神農氏的陵寢所在地,經常舉行祭祀活動。這是陵祭。此外,祭祀炎帝還有三皇廟祭、先農壇祭、傳心殿祭等形式。除政府祭祀外,民間也有相關的祭祀活動[14]。
中華民國建立以后,祭祀炎帝的制度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政府組織的三皇廟祭、先農壇祭、傳心殿祭等活動停止了,陵祭也很少進行。唯一的一次陵祭是在1940年。這一年,湖南省政府修葺了炎帝陵。10月10日,湖南省政府主席薛岳派省政府秘書長李揚敬等前往炎帝陵祭祀。祭畢,將刻好的《重修炎帝陵記》石碑豎立在碑亭[15]。
新中國成立以后,湖南省人民政府將炎帝陵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4年除夕,香客失火,燒毀了主殿和行禮亭。文革期間,在極左思潮沖擊下,祖先崇拜被人們視為封建糟粕。不僅沒有政府的祭祀活動,民間的祭祀活動也很少,炎帝陵建筑群損毀殆盡。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黨中央撥亂反正,祖先崇拜開始得到應有的重視,祭祀炎帝的活動逐步恢復,人民群眾強烈要求修復炎帝陵。1984年,湖南省代表團向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提出了修復炎帝陵的議案,文化部請湖南省文化廳作出規(guī)劃,撥款維修。1988年6月主體修復工程開工,1988年10月竣工,形成了午門、行禮亭、主殿、墓碑亭、陵寢五進格局。正殿大門上方正中懸掛著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陳云手書 “炎黃子孫不忘始祖”匾額。墓碑碑文 “炎帝神農氏之墓”七個大字系1986年4月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手書。1993年4月,國家主席江澤民題寫了 “炎帝陵”陵款。同年,湖南省政府舉行了公祭典禮。1994年,國務院批準將酃縣改名為炎陵縣。1996年11月,國務院公布炎帝陵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可見,炎帝作為民族始祖的歷史地位、炎陵縣的炎帝陵作為炎帝的陵寢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致認可。
1995年,株洲市編制了《炎帝陵風景名勝區(qū)總體規(guī)劃》。1999年,省、市人民政府決定對總體規(guī)劃修編,并建設第一期工程——炎帝陵公祭區(qū)。2001年7月19日開工,次年10月竣工。在南北中軸線上,從南到北依次是圣德廣場、朝覲廣場、龍珠橋、祭祀廣場、神農大殿,由長306米、寬12米的神農大道連接起來。目前,二期工程也已基本完成。
炎帝陵的修復和炎帝陵風景名勝區(qū)的建設,不僅為海內外華人祭祀炎帝、認祖歸宗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而且有利于炎陵縣經濟、文化的發(fā)展?,F在,炎帝陵每年都舉行祭祀炎帝的活動,中央、省、市、縣各級政府都派人參加,海內外華人前來祭祀者絡繹不絕,旅游、經貿等活動也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20世紀90年代,陜西寶雞的炎帝陵、炎帝祠也宣告落成,并且舉行公祭典禮。湖北隨州、山西高平等地也經常舉行祭祀炎帝的活動。在政府的帶動下,民間的祭祀活動也得到了恢復。
胡錦濤總書記十七大報告強調: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五中全會再次強調: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創(chuàng)造力。所謂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是指能夠使中華民族每一位成員產生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的東西。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須以傳統(tǒng)文化為依托,否則就是空中樓閣,是不可能存在的。祖先崇拜是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能夠凝聚人心、團結海內外華人,使全球華人具有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認同感,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賴以建立的重要基石。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依托祖先崇拜是一個好辦法。
祖先崇拜是一種重要的民族傳統(tǒng)?!盾髯印ざY論》曰:“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比祟惐厝挥衅渥嫦?,人們自然有認祖歸宗的精神需求。先民們勤勞、勇敢,有過那么多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人類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應當受到人們的尊敬和紀念。祭祀祖先就是祖先崇拜的重要表現。曾參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盵16]只有對先輩們給予應有的尊重和紀念,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擁護,才能調動他們從事經濟建設和文化建設的積極性,社會才能和諧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因此,我們認為祖先崇拜是一種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文革以前,我們對此缺乏正確認識。通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30多年的實踐,我們已經深刻地認識到了這一點。
炎帝是新石器時代早期和中期中華先民的杰出代表,他發(fā)明了耒耜、醫(yī)藥、陶器、樂器等,被人們尊稱為“神農”。人們把新石器早期和中期的一系列重要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歸到他的名下。如前所述,“炎帝神農氏”并非僅僅指某個人,而是指新石器早期和中期為原始農業(yè)文明作出重要貢獻的所有杰出先民。因此,炎帝崇拜有著十分廣泛的社會基礎。在中國古代,不僅漢族把他當作民族始祖,很多少數民族也把他當作民族始祖。北周是鮮卑族宇文氏建立的政權,宇文氏聲稱 “其先出自炎帝神農氏”[17]。孝閔帝祠圓丘時詔曰:“予本自神農,其于二丘,宜作厥主?!盵18]可見,鮮卑族也把炎帝當作本民族的始祖。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女真族建立的金朝、蒙古族建立的元朝和滿族建立的清朝也都尊崇和祭祀炎帝,把炎帝當作民族始祖。正如《遼史·世表》所說:“庖羲以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 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由于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祖先,所以,炎黃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賴以建立的重要基石。現在,全世界都已經知道,湖南炎陵縣、陜西黃陵縣分別是中華民族始祖炎帝和黃帝的陵寢所在地。炎陵和黃陵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家園。
[1]陳艷偉.中國仙人洞遺址兩萬年前的陶器[N].江南都市報,2012-7-27.
[2]嚴文明.我國稻作起源研究的新進展[J].考古,1997(9).
[3]保定地區(qū)文物管理所等.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試掘簡報[J].考古,1992(11).
[4]辛巖.查海遺址發(fā)掘再獲重大成果[N].中國文物報,1995-3-19.
[5]張玉石,楊肇清.新石器時代考古重大發(fā)現:鄭州西山仰韶晚期城址面世[N].中國文物報,1995-09-10.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54.
[7]脫脫.宋史(卷一百○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7:2559.
[8]宋大詔令集(卷一百五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62:585.
[9]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三)[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942.
[10]脫脫.宋史(卷三十五)[M].北京:中華書局,1977:686.
[11]王圻.續(xù)文獻通考(卷八十五)[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3547.
[12]宋濂.元史(卷七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6:1902.
[13]霍彥儒,郭天祥.炎帝傳[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1995:162.
[14]高強.炎帝祭祀述略[A].炎黃文化與和諧精神[M].2007:179-188.
[15]譚建勛.抗戰(zhàn)時期湖南省政府祭祀炎帝陵前后記略[A].神州第一陵[M].長沙:湖南省新聞出版局,1992.
[16]論語·學而[A].四書五經[M].長沙:岳麓書社,199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