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欽
(河北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作為美德的自尊內(nèi)涵辨析
張欽
(河北師范大學 法政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24)
從倫理學的視角看,作為美德的自尊是主體對待自身存在的適宜的態(tài)度。與心理學上的自尊比較,美德自尊強調(diào)的是人的德性品質(zhì)而不是心理體驗。它以人性尊嚴為其依據(jù),不依賴外界的評價。它的養(yǎng)成有賴于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厘清自尊的內(nèi)涵,對深入研究自尊有重要的意義。
美德;內(nèi)涵;美德自尊;心理自尊
在人的自主意識、權(quán)利意識日益凸顯的現(xiàn)代社會,對人的尊嚴和自尊的研究成為熱點。對自尊的研究可以有不同的角度,從心理學視角看,自尊是一種客觀存在的心理意識,對應于英文的“self-esteem”;從倫理學視角看,自尊是個體的一種道德美德,對應于英文的“self-respect”。已有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心理學意義上的自尊,而從倫理學的角度對作為美德的自尊的研究并不多見。并且,由于研究者對研究視角缺乏自覺意識,很容易導致概念上的混淆。厘定作為美德的自尊的內(nèi)涵,有利于自尊研究的深入。
作為美德的自尊(簡稱“美德自尊”)涉及“美德”“自我”“尊重”等幾個基本概念,我們首先依據(jù)亞里士多德的理論界定何謂“美德”,然后再把自尊拆解為“自我”和“尊重”兩個概念分別解釋,最后歸結(jié)出美德自尊的涵義。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是人的靈魂的一種狀態(tài)。人的靈魂的狀態(tài)有三種:感情、能力和品質(zhì)。感情是指“伴隨著快樂與痛苦的那些情感”,能力是指能使我們感受到這些感情的東西,品質(zhì)則是“我們同這些感情的好的或壞的關(guān)系”。[1]43-44美德不是靈魂中的感情,因為感情是不能選擇的,也不是能力,因為能力是自然賦予的,它應當屬于靈魂中的品質(zhì)。那么美德是一種怎樣的品質(zhì)呢?亞里士多德認為,美德同人的感情和實踐相關(guān),在感情和實踐中存在著過度、不及和適度,美德以求取“適度”為目的,也就是“在適當?shù)臅r間、適當?shù)膱龊?、對于適當?shù)娜?、出于適當?shù)脑颉⒁赃m當?shù)姆绞礁惺苓@些感情”。[1]47換言之,美德就體現(xiàn)在人們適宜的態(tài)度和行為當中?!白宰稹备拍钣伞白晕摇焙汀白鹬亍眱刹糠纸M成。根據(jù)心理學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觀點,一個人的自我是“他能夠稱之為他的所有事物的總和”。從存在的角度看,自我有三個層面的內(nèi)容,即物質(zhì)自我、社會自我和精神自我。“身體是物質(zhì)自我的最核心部分”;社會自我是“他從同伴那里得到的認可”,精神自我則是“一個人的內(nèi)部或主觀存在,是具體的一個人的精神能力或傾向”。這三種自我共同構(gòu)成人的經(jīng)驗自我。[2]190-192對于尊重的概念,可以參照《斯坦福百科全書》的界定,一般來說,尊重指的是對待“主體與客體之間關(guān)系”的一種態(tài)度,“在這種關(guān)系中,主體從某種角度、以某種適宜的方式對客體作出回應”[3]。如果把自尊理解為對自我的尊重,那么,從倫理學的視角來看,美德自尊作為一種道德品質(zhì),就是作為主體的自我對作為客體的自我的一種適宜的態(tài)度。依據(jù)自我內(nèi)容的三個層面,美德自尊可以具體化為主體自我對待作為物質(zhì)存在的自我、作為社會存在的自我以及作為精神存在的自我的適宜態(tài)度。美德自尊雖然是以自我為出發(fā)點和歸宿,但必須通過個體外在的行為和狀態(tài)表現(xiàn)出來。它不以外界的承認為前提,但必然會贏得外界的尊重和認可。
自尊的個體對物質(zhì)自我的尊重,表現(xiàn)為適宜地對待自己的身體以及由周圍環(huán)境組成的 “無機的身體”,愛惜自己的肉體生命,愛護周圍的自然環(huán)境。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盵4]56肉體之身是人生存的前提,沒有肉身,精神就無處安放。尊重自己的身體,就是要承認身體之于人的重要性,既不濫用身體的能力,縱情肆意,揮霍健康,也不片面克制生命的自然需求,禁絕欲望。對外圍的“無機的身體”予以尊重,就是要理解外在的自然雖為我所用,但它并不是被動的存在,任何不當?shù)睦米罱K都會遭到自然的報復。個體對社會自我的尊重,表現(xiàn)為在社會交往中尊重他人并得到他人的尊重。在社會生活中,自尊的個體在為人處世、待人接物過程中心存誠敬、一視同仁,既不自視為高,也不妄自菲薄,在平等的人際交往中,自尊者必然以高貴的人格魅力,贏得交往對象的由衷敬意。尊重自身的精神自我,就是要擁有自己的真誠信仰。自尊的個體既不會對異端邪說偏聽偏信,也不會任由信仰世界荒蕪,而是依據(jù)理性把持自己的信仰,安頓靈魂,讓自己心有所依。
擁有美德自尊可以協(xié)調(diào)人的自我存在三重關(guān)系:通過協(xié)調(diào)自我與肉體生命和自然界的關(guān)系,維護生命的尊嚴;通過協(xié)調(diào)社會生活中自我與他人的關(guān)系,維持人際和社會和諧;通過協(xié)調(diào)自我與終極真實的關(guān)系,關(guān)照人的精神世界。自尊是以自我為載體的諸美德的基礎,是人過一種有尊嚴的生活的德性依據(jù)。
自尊一直是心理學研究的重要領(lǐng)域。近年來,心理學在自尊的本質(zhì)、自尊需要的結(jié)構(gòu)、青少年自尊的形成和發(fā)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這些研究多從自我能力的確認和自我價值的肯定兩個層面界定自尊,如“自我尊重是指人對自我行為的價值與能力被他人與社會承認或認可的一種主觀需要,是人對自己尊嚴和價值的追求”[5]。相比之下,倫理學對自尊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只有通過與心理學意義上的自尊(簡稱“心理學的自尊”或“心理自尊”)比較,美德自尊的內(nèi)涵才能展現(xiàn)得更為清晰。
(一)美德自尊強調(diào)品質(zhì)和態(tài)度,心理自尊強調(diào)評價和體驗
美德自尊(self-repect)由“self”和“respect”組成,現(xiàn)代英文中的“respect”是拉丁文中“respicere”一詞逐步演化而來的,亦即“回頭看”或“再一次看”,進而衍生出專注和關(guān)切某個對象,不將其置于腦后的意味。[6]28因此我們可以把“self-respect”理解為自己(作為主體的我)對自己(作為客體的我)的密切關(guān)注以及嚴肅對待的態(tài)度。因為看重自身的能力、需要以及價值追求,不隨意對待自己的各種情感傾向,自尊的個體必然通過克制自身的極端情緒和行為方式,發(fā)展自己的自主能力,養(yǎng)成自我控制、自我擔當?shù)牡赖缕焚|(zhì),恰到好處地滿足自身的需要,從而達到自身存在的最佳狀態(tài)。作為一種道德品質(zhì),美德自尊必然有助于提高人的生活質(zhì)量,獲得社會的尊重和承認,確證人存在的尊嚴,它不會給人的生活帶來任何負面影響。
心理學的“自尊”(self-esteem)一詞源自拉丁文“aestimare”,“意指估計、評價、確定物體或事物的價格或價值,后來在英語里其義逐漸演化為對事、物及人的正向評價”[7]1。因此,心理學的自尊側(cè)重于個體對自身價值的評估以及對這種評估的自我體驗,國內(nèi)學者魏運華的界定正在于此:“自尊是指個體在社會比較的過程中所獲得的有關(guān)自我價值的積極的評價與體驗。”[8]從心理學的角度看,自尊是個體由外界評價引起的心理反應狀態(tài),它涉及三個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即真實評價、知覺評價、自我評價。他人的真實評價決定了個體的知覺評價,而知覺評價又決定了個體的自我評價。心理自尊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根據(jù)引起個體自尊的對象是自我整體還是具體領(lǐng)域的能力和價值,自尊可以分為整體自尊和具體自尊;根據(jù)自尊是長期穩(wěn)定的個人特質(zhì)還是隨情境、身份角色而變化,可以分為特質(zhì)自尊和狀態(tài)自尊;根據(jù)個體對自己的感受與自身實際狀況的關(guān)系,可以分為高自尊和低自尊。所有這些自尊的類型都建立在外界評價和自我評價的基礎上。
(二)美德自尊來源于人性尊嚴,而心理自尊來源于自我概念
美德自尊的依據(jù)源自哲學意義上的人性尊嚴。雖然歷史上的哲學家對自尊的相關(guān)概念早有關(guān)注,但 “正是康德首次把自尊概念放在道德哲學的核心位置”[9]248。康德認為,人是有理性的存在者,可以為自身自我立法,并以尊重人性的方式去行動。相對于其價值能夠被替代的“物”而言,人是世間唯一有尊嚴的存在。人的尊嚴“超越于一切價值之上,沒有等價物可代替”[10]53。因此,“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10]47。因為人具有內(nèi)在價值,所以“人是目的”,任何時候,人都不能僅僅被作為工具,而應當同時作為目的而存在。作為理性存在者,既要尊重他人人格中的人性,也要尊重自身人格中的人性。在日常生活中展現(xiàn)出自身作為人的尊嚴,是每個人的義務。這種義務通過對待自己和他人的態(tài)度表現(xiàn)出來,包括人對作為動物存在者的自己的義務和作為道德存在者的自己的義務,以及對他人愛的義務和對他人敬重的義務。自尊要求人們以符合人的尊嚴的方式行事,維護自我和他人作為尊嚴主體的地位,人的尊嚴在這種自尊和互尊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
心理自尊是客觀存在的一種心理現(xiàn)象,它來源于人的自我概念,是以個體的自我知覺為中介形成的。個體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自身意識能力的提高和意識對象的復雜化,逐漸產(chǎn)生出感知自身獨特性的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把自己與周圍的環(huán)境區(qū)別開來。但作為社會性的存在,終究要在社會關(guān)系中求生存,因此,欲求他人的肯定和社會的承認,確證自身的能力和價值,就成為人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要。在解釋這種自尊的心理來源時,社會學取向的自尊理論,強調(diào)的是自尊形成的社會背景,認為社會對自我的接納程度決定了個體自尊的程度。文化學視角的自尊,強調(diào)的是自尊產(chǎn)生的文化基礎?!白宰鹗莻€體維護文化世界觀、堅持與文化世界觀一致的價值標準的自我體驗?!盵7]153而心理學取向的自尊“是個體在不斷追求自身價值實現(xiàn)過程中的一種內(nèi)在的與自我信息相關(guān)的認知加工活動過程”[11]16。盡管學科視角不同,在心理自尊內(nèi)涵的理解上,研究者都以自我概念為自尊的基礎,認為自尊是自我維護的心理需求,自我認知是自尊產(chǎn)生的前提。
(三)美德自尊表現(xiàn)為“尊他”,心理自尊要以“他尊”為條件
“尊他”即自己對他人的尊重,“他尊”即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在倫理學意義上,自尊是“尊他”的前提,“他尊”是“尊他”的結(jié)果。擁有美德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自信和尊重,外顯為對他人的信任和尊重。這種尊重是無條件的,不因?qū)Ψ降纳矸荨⒌匚坏牟顒e而有所不同,它是具有美德自尊的個體由內(nèi)而外散發(fā)出來的一種精神氣質(zhì)?!白鹬匾粋€應當尊重的對象,意味著對自身之本性、位置和使命的實踐把握?!盵6]70一個懂得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夠尊重別人。一個不懂得尊重自己人格的人,自然也不可能尊重別人的人格。“自尊的義務是首要的道德義務,因為它是尊重他人的前提,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尊重自己的義務,我們就不會有道德義務。”[9]249自尊使人承認每個人的道德地位,擔負起尊重每個人的義務。擁有美德自尊的人通過尊重他人獲得他人的尊重,“尊嚴和自尊齊進共退,我們得到的尊嚴滋養(yǎng)了我們的自尊,而明明白白的自尊會使他人尊重我們”[12]18。他人的尊重本身不是自尊者主動追求的目標,它是自尊者因其禮敬的精神氣質(zhì)自然獲得的。對自尊個體而言,即使沒有他人的尊重,也不會消減其自我尊重。因此,美德自尊是自足的,不以他人的尊重為條件,而尊重他人也只是自尊者內(nèi)在品德的自然流露,并沒有求取他人尊重的主觀意圖。
而在心理學意義上,“他尊”則是自尊的必要前提。由于心理自尊是通過對社會評價的反思而獲得的自我感受,因此它是靠外在力量支撐的,沒有外在力量的積極評價,一個人的自尊需要很難獲得滿足。而尊重他人與自尊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因為自尊者追求的目標是獲得他人的認可和肯定,而不是對他人的尊重。獲得肯定的途徑有多種,對他人的尊重只是其中之一,但是,為了獲得他人尊重而表現(xiàn)出的尊重他人,只是獲得他人尊重的手段,不是人自身內(nèi)在的欲求。因此,追求心理自尊的人,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沒有一定之規(guī),完全以自己能否獲得積極評價為轉(zhuǎn)移。由于心理學上的自尊需要通過外在評價反觀自身,因而具有外在依賴性。缺失了外界的尊重,心理自尊就無以支撐。
(四)美德自尊的養(yǎng)成有賴于個體道德修養(yǎng),心理自尊的滿足通過追求成功來獲得
“美德的一個顯著特征就是你不能說服人們擁有那些他們尚未擁有的美德?!盵13]26-27因此,外在的道德教化對沒有美德自尊的人無能為力,美德自尊的養(yǎng)成需要向內(nèi)用功。美德自尊表現(xiàn)為個體在處理各種關(guān)系中的社會責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它要求個體敬重自身的存在,對自身的行為和態(tài)度有適度的把握,對自己生活計劃有堅定的自信。在合理生活計劃的指導下,個體通過意志的力量努力過一種有尊嚴、有意義的生活,從而養(yǎng)成自尊美德。社會政治條件對美德自尊的作用也不容忽視,一個注重社會成員尊嚴的社會結(jié)構(gòu)安排有利于培養(yǎng)個體的美德自尊?!霸谝粋€組織良好的社會中,由社會肯定的每個人的平等公民地位保障著人們的自尊?!盵14]532相對于心理自尊,美德自尊并不是人的主觀需要,它是道德主體自身修養(yǎng)的結(jié)果。只有通過不懈努力達到一定的道德境界的人,才能擁有自尊的美德。作為通過自身修養(yǎng)得來的德性品質(zhì),美德自尊不是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擁有的。
心理自尊建立在個體自我認知的基礎上,這種自我認知又源于他人對自身能力和成就的評價,因此,心理自尊的滿足,有賴于個體努力取得外界認可的成功,通過獲得外界的肯定,提高自我效能感和價值感。但是,個體對心理自尊的追求,不應該是無限度的,因為,心理自尊的提升,會使人們付出相應的代價。個體在追求高于他人的成就的過程中,“原來的朋友、同事或合作者不經(jīng)意間卻都變成了競爭對手。為了獲得成功,彼此在競爭中就會出現(xiàn)明爭暗斗、搶奪資源或勾心斗角等行為”[15]。導致追求者付出交往和歸屬感的代價,出現(xiàn)心理上的不合理和不公平的感覺,影響人的身心健康。此外,如果個體對成功的追求難以奏效,也可以通過心理調(diào)適降低自己的抱負和目標來獲得自尊。心理自尊作為人的心理結(jié)構(gòu)的一部分,不管人們意識到與否,都是客觀存在的。心理自尊的需要是一種自然的心理發(fā)展過程,與個體的道德修養(yǎng)無關(guān)。
為了比較的方便,以上對作為美德的自尊和心理學上的自尊的理解各有側(cè)重。例如,美德自尊有承認性自尊和評價性自尊,上述比較側(cè)重于承認性自尊;心理自尊有條件自尊和真實自尊,上述比較側(cè)重的是條件自尊。由于倫理學上的自尊和心理學上的自尊各自存在著諸多不同的界定,因此兩者的區(qū)別并非涇渭分明。在日常用語和學術(shù)研究中,兩種自尊也存在交叉和關(guān)聯(lián)。
在美國心理學家?guī)扃晔访芩?(Stanley Coopersmith)提出的自尊“四維結(jié)構(gòu)”理論中,心理學上的自尊來源于四個方面:重要性(即自己是否被重要人物贊賞和接納)、能力(即自己是否擁有完成他人看重的任務的技能)、美德(即自己是否能夠堅守倫理道德)、權(quán)力(即自己是否具有控制環(huán)境和自身的能力)。[16]4-5其中“美德”(virtue)作為自尊的來源之一,意思是當一個人堅守社會倫理規(guī)范,自認為自己是一個有道德的人時,內(nèi)心所獲得的積極的自我感受。當一個人心理上的自尊感來源于對自己道德價值的確認時,實際上他也就具備了自尊的美德。“美德作為自尊的來源”和“作為美德的自尊”都體現(xiàn)了美德對于確證人的價值的重要意義。另外,美國學者達沃爾(Stephen Darwall)在《兩種類型的尊重》一文中,對應于他對尊重的類型劃分,也把人對自身的尊重劃分為承認性自尊和評價性自尊。承認性自尊要求“承認人之作為人的權(quán)利和責任”,是人對自身之為人的事實性尊重;評價性自尊來源于人的品格的卓越,是人對自身優(yōu)于他人的卓越性的尊重。[17]193-194這里的評價性自尊也與心理自尊具有形式上的一致性,都是由個體在社會比較中的突出成就帶來的。兩者的區(qū)別在于,評價性美德自尊是由人的道德卓越引發(fā)的,心理自尊則是由任何優(yōu)勝于他人的個人素質(zhì)和成就引起的,它與個體的道德品質(zhì)并沒有必然聯(lián)系。
美德自尊對生活的介入要廣于心理自尊,并能包容心理自尊。由于美德自尊涉及到自我的三重存在,外顯為人與自身的關(guān)系、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人與終極真實的關(guān)系,囊括了自我在物質(zhì)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全部追求。而心理自尊只是自我認知基礎上的心理感受,是精神領(lǐng)域的一部分?!叭绻赖伦宰鹗情L沙發(fā),心理自尊就是沙發(fā)上的靠墊。美德自尊遠遠不是對一個人的個人特性和天賦、成功的看重和欣賞,它的心理力量的核心來自于確證人的存在的簡單事實,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給人提供保護使他免于絕望,并為將來提供目標和指導。”[9]271因此,在青少年的自尊教育中,教育者不能單純強調(diào)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而不重視其自尊美德的培育。自尊美德賦予學生自主性、獨立性,能夠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幫助學生通過精神力量的提升來超越具體情境下的心理困境。
美德自尊可以使心理自尊的追求控制在適度的范圍內(nèi)。雖然心理上的自尊有高低之分,但沒有證據(jù)表明自尊的程度越高,對個人越有益處。心理自尊也容易為外界評價所左右,“由于我們的社會本性,他人的意見常常影響著我們的自我意象,然而,過分依賴他人的評價是有害的”[9]273。有自尊美德的人,能夠依照事物本來的樣子恰到好處地對待自我、他人和外物,從容應對社會輿論的褒貶,不隨社會排斥或接納而改變對價值和尊嚴的信念,保持心理上的真實自尊狀態(tài),從而避免不切實際的高自尊或低自尊對自己的傷害,維持身心健康。
此外,美德自尊和心理自尊還可以互為基礎?!熬S持一個人的美德自尊常常為心理自尊提供理由,缺乏或失去美德自尊常常使自己被輕蔑,確實如此,相反的情況也是一樣的?!盵17]160雖然在實際生活中,有自尊美德的人不一定是心理上的高自尊者,心理上的高自尊者也并不必然擁有自尊的美德,美德自尊的有無和心理自尊的高低并無必然聯(lián)系,但一般說來,個體對自己的尊重(美德自尊)可以給自己帶來心理上適度的自尊,而心理上的自尊也會為自我尊重提供動機。尊重自己的人可以獲得他人的尊重,從而形成明智的自我評價,產(chǎn)生心理自尊;而個體對自身能力和價值的追求帶來的成就感,也會引發(fā)人對自身的尊重。
如果不區(qū)分研究的角度,籠統(tǒng)地審視已有成果,容易造成認識的偏頗。立足于心理學的視角,就會主張實證研究是基本路徑,而哲學倫理學研究則因缺乏實證依據(jù)而流于空疏,如張林談到納撒尼爾·布蘭登(Nathaniel Branden)的自尊理論時指出,“僅僅采用個案觀察和哲學思辨的方式進行論證,缺乏廣泛的研究證據(jù)支持”[11]25。而從哲學的角度去審視,又會認為心理學的自尊研究或者“停留在現(xiàn)象層面,缺乏深度”,或者“觀點散亂,視角不清”,或者“成果零碎,缺乏系統(tǒng)性”。[18]9事實上,自尊研究的哲學倫理學維度和心理學維度各有所長,不能相互取代,自尊的心理學研究可以為倫理學研究提供實證依據(jù),自尊的倫理學研究可以為自尊的心理學研究提供價值引導。研究者只有明確自己的學術(shù)視角和研究目的,才能自覺吸收已有研究成果,進而拓展自尊研究的廣度和深度。
[1][古希臘]亞里士多德.尼各馬可倫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美]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
[3]DILLON R S.Renspect(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EB/OL]. [2013-12-20].http://plato.stanford.edu/ entries/respect/.
[4][德]馬克思.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5]張向葵,吳曉義.自我尊重:學校教育不容忽視的心理資源[J].教育研究,2003,(1):53-57.
[6]周治華.倫理學視域中的尊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7]石偉.自尊的理論與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2.
[8]魏運華.自尊的結(jié)構(gòu)模型及兒童自尊量表的編制 [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97,(3):29-36.
[9]ROLAND C E,F(xiàn)OXX R M.Self-respect:A Neglected Concept[J].Philosophical Psychology,2003,16(2):247-287.
[10][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11]張林.自尊:結(jié)構(gòu)與發(fā)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2][美]羅伯特·W·福勒.尊嚴的提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3][美]保羅·伍德拉夫.尊崇一種被遺忘的美德[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
[14][美]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
[15]張向葵.追求自尊:短期效應和長期代價[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162-168.
[16]COOPERSMITH S.The Antecedents of Self-esteem[M]. San Francisco:Freeman,1967.
[17]DILLON R S.Dignity,Character,and Self-Respect[C].New York:Routledge,1995.
[18]賀平海.論自尊與自由[D].上海:上海大學,2010.
(責任編輯 張 轉(zhuǎn))
An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Self-respect as Virtue
ZHANG Qin
(School of law&Politics,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Hebei 050024,China)
From the ethical perspective,the virtue of self-respect is an appropriate attitude to the existence of one’s own.Compared with the self-esteem from psychological viewpoint,self-respect as virtue stresses human character rather than psychological experience.It is based on one’s dignity as a person instead of others’evaluation.Its formation depends on the individual’s moral cultivation.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of self-respect as virtue is of great importance.
virtue;connotation;self-respect as virtue;self-esteem from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B82
:A
:1673-1972(2014)02-0009-05
2014-01-02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作為美德的自尊研究”(11YJA720035)
張欽(1967-),女,河北辛集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倫理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