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斌
(華東政法大學 研究生教育院, 上海 200042)
●法學研究
刑法中的“暴力”與“脅迫”手段
劉海斌
(華東政法大學 研究生教育院, 上海 200042)
“暴力”和“脅迫”作為刑法中的重要犯罪手段,一直在刑法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刑法分則中二者也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足見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相比“暴力”來說,“脅迫”的內(nèi)容更加廣泛,即包括以暴力相威脅,還包括以揭發(fā)隱私、破壞名譽、對與被害人有特定關(guān)系的人進行傷害或者其他能夠使被害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內(nèi)容相威脅。而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犯罪手段也有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發(fā)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放任自流的話,會對今后的司法實踐造成巨大的困難。論文從“暴力”與“脅迫”的含義及特點入手,進一步分析我國刑法中對其的規(guī)定,并進行總結(jié)和分析,將二者進行區(qū)別。指出我國刑法中關(guān)于“暴力”和“脅迫”方面的一些不足之處,并提出自己對于以后司法實踐的期待以及法律修改的意見。
暴力行為; 脅迫行為; 定罪量刑; 強迫罪
(一)“暴力”的含義和特征
百度百科中“暴力”是指侵害他人人身、財產(chǎn)、精神的強暴行為?!氨┝Α痹谛谭▽W中是一個重要概念,由于刑法用語具有相對性,在不同的條文中有著不同的含義,但其有著共同的特征和內(nèi)涵。
第一、刑法中的暴力有助于更準確的定罪量刑。暴力具有區(qū)分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和是否具有加重刑罰的功能。
第二、刑法中的暴力具有非法性。由于刑法是規(guī)定犯罪、刑事責任與刑法的法律,因此具有合法性的行為是不受刑法所強制的,如果暴力是法律所允許的,則不可能構(gòu)成刑法中的暴力,有可能構(gòu)成正當防衛(wèi)。
第三、刑法中的暴力既可以對人實施還可以對物實施。世界各國在刑法中對暴力的規(guī)定都包括對人實施及對物實施。如德國刑法典中破壞國家和平罪的規(guī)定中將暴力的行為對象規(guī)定為人或物。而我國刑事立法和司法實踐中要求的暴力的行為對象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如武裝叛亂、暴亂罪中,行為人的行為既可以對人實施也可以對物實施。
(二)“脅迫”的含義和特征
百度百科對于脅迫的解釋為:為了達到非法的目的,采用某種方法造成他人精神上的巨大壓力或直接對他人肉體施加暴力強制的行為。和“暴力”一樣。脅迫也是刑法學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脅迫作為一種犯罪手段在不同國家的刑法中有著不同的規(guī)定,在日本和德國刑法中脅迫行為作為一種犯罪單獨做出規(guī)定。如日本刑法中規(guī)定:以加害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者財產(chǎn)相通告脅迫他人的,處兩年以下懲役或者三十萬元以下罰金;以加害親屬的生命、身體、自由、名譽或者財產(chǎn)相通告脅迫他人的,與前項同。[1](P.47-51)而我國刑法雖然在很多地方對脅迫做出了規(guī)定,但是都是將脅迫行為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一種手段加以規(guī)定的,沒有像日本、德國刑法中將其作為脅迫罪加以規(guī)定的。例如在刑法第263條中規(guī)定: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司財物的為搶劫罪,還有在強奸罪中也是將對被害人進行脅迫的行為作為一種犯罪手段,都是必須與相應的主觀方面結(jié)合起來才可能構(gòu)成犯罪的。
行為人通過脅迫對被害人的精神上施加壓力抑制其意志自由,使其不敢反抗,所以脅迫的手段十分多樣化,但是無論以何種方式出現(xiàn),其均表現(xiàn)出一些共性。刑法中的脅迫有以下特征:
第一、對象的特定性。脅迫是讓被害人基于恐懼心理而屈從于其意志的行為,因此脅迫的權(quán)益必須與被害人有一定的關(guān)系,被害人基于親情、友情、愛情或者其他親密關(guān)系或利害關(guān)系而引起心理上的恐懼從而就范。我認為脅迫一般是指向?qū)Ρ缓θ说?,當其指向與被害人有一定關(guān)系的人時,必須告知被害人,并對被害人產(chǎn)生心理上產(chǎn)生一定的強制作用才能構(gòu)成脅迫。所以說脅迫必須針對被害人本人或者與其有一定關(guān)系的人。
第二、脅迫方式和內(nèi)容的多樣性。脅迫可以采取口頭或書面、明示或暗示、作為或不作為等方式,只要達到脅迫意思傳達到被害人即可。而脅迫的內(nèi)容法條中也沒有明確的規(guī)定,例如搶劫罪中只規(guī)定了以暴力、脅迫或其他手段,并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但是必須滿足脅迫的內(nèi)容能夠使被害人意志不自由。
第三、必須達到一定的效果。脅迫的目的是使被害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所以脅迫必須達到足以抑制對方反抗的的程度。至于是否是被害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并使其意志不自由,并不是一個簡單的判斷。對此存在主觀說和客觀說,主觀說認為應以是否能夠使特定人產(chǎn)生恐懼并意志不自由為標準,而客觀說認為應以是否能夠使一般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并意志不自由為標準。筆者贊成主觀說的觀點,因為不能因為特定行為不能使一般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就表明該行為沒有現(xiàn)實危害性。例如,一個少年在路上用言語恐嚇他人迫使其交出錢財,而碰巧遇到的是一個極其膽小的人,沒有任何反抗就交付了錢財。如果根據(jù)客觀說,此行為不具有現(xiàn)實危害性也就不構(gòu)成搶劫罪,這樣顯然是不公平的。所以在衡量脅迫程度是采用主觀說更為合理。
第四、目的具有非法性。對于此筆者在闡述暴力的特征時已經(jīng)說明,刑法所規(guī)定的行為都具有非法性。但是要注意一點就是脅迫目的和犯罪目的是不同的,要加以區(qū)分,脅迫目的是是行為人為一定行為或者不為一定行為,而犯罪目的是行為人最后所希望達到的結(jié)果,是貫穿于整個犯罪過程中的。比如說在搶劫罪中行為人脅迫的目的是使他人不進行反抗進而達到獲取錢財?shù)姆缸锬康模斎蝗绻荒苓_到脅迫的目的行為人還可以使用暴力進而達到獲得財物的犯罪目的。可以說犯罪目的是脅迫目的的延伸,脅迫目的是實現(xiàn)犯罪目的的方式之一。[2]
(一)“暴力”在我國刑法中的規(guī)定
“暴力”一詞在我國刑法中被頻頻運用,總則中有關(guān)于“暴力犯罪”與“暴力性犯罪”的規(guī)定,而分則中出現(xiàn)的次數(shù)更多并且多以一種犯罪手段的形式出現(xiàn),除此之外,在刑法中還有很多條款中都隱含了“暴力”一詞。
1、“暴力”在刑法總則中的規(guī)定
第23條第三款:“對正在進行的行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衛(wèi)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于防衛(wèi)過當,不負刑事責任?!?/p>
第81條第二款“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zhì)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p>
總則中將這兩處“暴力”分別以“暴力犯罪”和“暴力性犯罪”的形式出現(xiàn)就說明了這兩處所具有不同的含義。
無限防衛(wèi)權(quán)中的“暴力犯罪”是否是對罪名的概括還是對犯罪手段的一種概括,學界一直存在很大的爭議。筆者認為此處的“暴力犯罪”并非是對于罪名的概括而是對于犯罪手段的一種概括。首先,從文字表述上看,法條在此處用到“行兇”二字而非“故意傷害”并與后面的“殺人、搶劫、強奸、綁架”并列,就說明了立法者在此處并非是強調(diào)罪名而是強調(diào)一種犯罪手段。若是將此處的“暴力犯罪”理解為與“殺人、搶劫、強奸、綁架”類似的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罪名(犯罪)的話,就會出現(xiàn)無論這些犯罪是否以暴力手段實施都可以進行無限防衛(wèi),其次,從立法角度上看,立法者之所以規(guī)定了在特定情況下的無限防衛(wèi)權(quán)其目的是為了鼓勵公民能夠勇敢地與犯罪行為作斗爭,維護公民個人和集體的安全,而若是將此處的“暴力犯罪”看作是對罪名的概括則會出現(xiàn)一些情況。比如說,行為人沒有使用暴力或者暴力脅迫但是通過其他手段(將其灌醉)而奪取其財物,此種行為雖然屬于搶劫罪,但是并沒有使用暴力手段,若在此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無限防衛(wèi)權(quán)那么能夠進行無限防衛(wèi)的范圍將會大的驚人,其與立法者的本意也明顯不符。所以說無限防衛(wèi)權(quán)中的“暴力犯罪”是對犯罪手段的一種概括。
另外,刑法中的暴力犯罪不同于犯罪學角度的暴力。犯罪學角度的暴力是指行為人以暴力或者以暴力為脅迫手段內(nèi)容,非法侵犯他人人身或非法占有他人財產(chǎn)的犯罪行為。[3]其目的在于尋求暴力犯罪的防控手段。而刑法學中的暴力是從刑法的規(guī)定出發(fā),作為一種犯罪行為或者行為方法對量刑產(chǎn)生影響。
駕駛限制性規(guī)定中的“暴力性犯罪”則是一類犯罪的概括,是指帶有“暴力”性質(zhì)的犯罪,因此除了法條中明確規(guī)定的“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之外還應當包括其他的帶有暴力性的犯罪。比如:劫持航空器罪、武裝叛亂罪、武裝暴亂罪等。我國刑法上的暴力犯罪不包括以暴力相威脅,而此處的暴力性犯罪主要強調(diào)的是其性質(zhì)而非行為,所以筆者認為此處的暴力性犯罪應當包括以暴力相威脅的情形,因為以暴力相脅迫雖然是在被害人的精神上施加強制力,但是歸根到底還是利用了被害人對于其暴力行為的恐懼來達到犯罪目的,所以應當包括以暴力相威脅的情況。
刑法之所以對假釋的條件做如此限制,主要是考慮到上述嚴重暴力性犯罪的罪行比較嚴重、行為人的人身危險性大,適用假釋不利于防止其再次犯罪。[4](P.472)所以做出如此規(guī)定,以在無形中延長那些犯有嚴重暴力性犯罪的罪犯的刑期,以實現(xiàn)對社會治安的特殊保護。但是究其根本刑法總則做出這兩處規(guī)定的目的都是為了更好的保護法益、懲罰犯罪。
綜上說述,“暴力犯罪”和“暴力性犯罪”有以下兩點不同:
第一、二者的內(nèi)容不同?!氨┝Ψ缸铩笔菍εc犯罪手段的一種概括,而“暴力性犯罪”則是對帶有暴力性質(zhì)的犯罪的概括。
第二、二者的范圍不同。“暴力犯罪”不包括以暴力相脅迫,而“暴力性犯罪”包括以暴力相脅迫。
2.“暴力”在刑法分則中的規(guī)定
刑法分則中對于“暴力”一詞做出了多項規(guī)定,總共出現(xiàn)29處,分布于25個條款中。其中肯定的表述有28次,否定的表述有1次具體如下:
肯定表述:第121條劫持航空器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
第122條劫持船只、汽車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劫持航空器的”;
第123條暴力危及飛行安全罪:“對飛行中的航空器上的人員使用暴力,危及飛行安全,尚未造成嚴重后果的”;
第157條第二款:“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緝私的”;
第202條抗稅罪“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
第226條強迫交易罪:“以暴力、威脅手段強賣商品、強迫他人提供服務或者強迫他人接受服務的”;
第236條強奸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
第237條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或者侮辱婦女的”;
第238條非法拘禁罪:“使用暴力致人傷殘、死亡的”;
第240條拐賣婦女、兒童罪第二款第5項:“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婦女、兒童的”;
第242條(兩次)第一款和第二款:“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guān)工作人員解救被收買的婦女、兒童的”“其他參與者使用暴力、威脅方法的”;
第246條侮辱、誹謗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
第247條暴力取證罪:“使用暴力逼取證人證言的”;
第256條破壞選舉罪:“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shù)等手段破壞選舉”;
第257條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以暴力干涉他人婚姻自由的”;
第263條搶劫罪:“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搶劫公私財物的”;
第269條轉(zhuǎn)化型搶劫:“犯盜竊、詐騙、搶奪罪,為窩藏贓物、抗拒抓捕或者毀滅罪證而當場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脅的”;
第277條(三次)前三款:“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guān)工作人員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在自然災害和突發(fā)事件中,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依法履行職責的”,第278條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guī)實施的”;
第294條組織、領(lǐng)導、參加黑社會性質(zhì)組織罪:“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手段,有組織地進行違法犯罪活動”;
第307條妨礙作證罪:“以暴力、威脅、賄買等方法阻礙證人作證”;
第318條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罪中的其中一種情節(jié)加重的情形“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檢查的”;
第347條毒品犯罪中的其中一種情節(jié)加重的規(guī)定“以暴力抗拒檢查、拘留、逮捕,情節(jié)嚴重的”;
第368條阻礙軍人執(zhí)行職務罪:“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軍人依法執(zhí)行職務的”;
第426條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以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執(zhí)行職務的”;
否定表述:第277條第四款:“故意阻礙國家安全機關(guān)、公安機關(guān)依法執(zhí)行國家安全工作任務,未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造成嚴重后果的”
除了以上條款之外,在我國刑法分則中,還有一些條款,雖然沒有出現(xiàn)“暴力”的字樣,但是在其規(guī)定中卻暗含“暴力”。比如刑法第238條中規(guī)定:“非法拘禁他人或者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他人人身自由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quán)利。具有毆打、侮辱情節(jié)的,從重處罰”。其中的毆打、侮辱情節(jié)雖然沒有明確的“暴力”字樣,但是可以知道毆打即為暴力行為,就屬于隱含的暴力。還比如刑法第239條綁架罪中的致使被綁架人死亡或者殺害被綁架人的,其中肯定也包含通過暴力手段致人死亡的情況。對于暗含的“暴力”刑法分則中有多處,再次就不一一做說明。
(二)“脅迫”在我國刑法中的規(guī)定
我國刑法并沒有一個專門的脅迫罪來規(guī)范“脅迫”行為,而是在不同的章節(jié)中對含有脅迫的行為進行了規(guī)定。在總則中只在第28條中規(guī)定:被脅迫參加犯罪的,是脅從犯。[5](P.231)主要是在量刑上的規(guī)定。因此本文主要就刑法分則中有關(guān)“脅迫”之處做一些探討。
在刑法分則中明文規(guī)定的有“脅迫”、“強迫”、“威脅”等字樣的有24個條款,非明文規(guī)定的有10個條款。
明文規(guī)定:(1)劫持航空器罪;(2)劫持船只、汽車罪;(3)抗稅罪;(4)侵犯商業(yè)秘密罪中的“以盜竊、利誘、脅迫或者其他不正當手段獲取權(quán)利人商業(yè)秘密的”;(5)組織、領(lǐng)導傳銷活動最中的“引誘、脅迫參加者繼續(xù)發(fā)展他人參加,騙取財物,擾亂經(jīng)濟社會秩序的傳銷活動的”;(6)強迫交易罪;(7)組織出賣人體器官罪中“強迫、欺騙他人捐獻器官的”;(8)強奸罪;(9)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10)拐賣婦女、兒童罪中的“誘騙、強迫被拐賣的婦女賣淫或者將被拐賣的婦女賣給他人迫使其賣淫的”;(11)強迫勞動罪;(12)破壞選舉中的“以暴力、威脅、欺騙、賄賂、偽造選舉文件、虛報選舉票數(shù)等手段破壞選舉或者妨害選民和代表自由行使選舉權(quán)和被選舉權(quán)的”;(13)組織殘疾人、兒童乞討罪;(14)搶劫罪;(15)在妨害公務罪中出現(xiàn)四次,全部是與“暴力”同時出現(xiàn)的,在上文中以做敘述,此處不多做描述;(16)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jù)、偽造證據(jù)、妨害作證罪中“威脅、引誘證人違背事實改變證言或者作偽證的”;(17)妨害作證罪;(18)組織他人偷越國(邊)境罪中“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檢查的”;(19)運送讓人偷越國(邊)境罪中“以暴力、威脅方法抗拒檢查的”;(20)強迫賣血罪;(21)強迫他人吸毒罪;(22)強迫賣淫罪;(23)阻礙軍人執(zhí)行職務罪;(24)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
非明文規(guī)定:(1)強令違章冒險作業(yè)罪;(2)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中的索賄情況;(3)故意殺人罪中逼迫他人自殺的情況;(4)綁架罪;(5)刑訊逼供罪;(6)敲砸勒索罪;(7)受賄罪、單位受賄罪和利用影響力受賄罪中的索賄情況。
除上述罪名之外還有一些法條中雖然沒有規(guī)定以脅迫手段犯罪的,但是在司法實踐中可能會以脅迫手段實施的犯罪也有很多,比如非法拘禁罪中完全可以以脅迫的手段進行,在此就不多作列舉了。
通過多上述罪名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到“脅迫”主要分布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權(quán)利、民主權(quán)利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而其中破壞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和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罪中大都是對于執(zhí)法人員進行脅迫。這也說明了“脅迫”行為大多數(shù)和人身直接相關(guān)。
在刑法條文中除了極個別之外,大部分條文中“暴力”都是與“脅迫”同時出現(xiàn)的,因此要更好的理解“暴力”與“脅迫”,除了對其各自本身的理解外,還要注意區(qū)分二者的區(qū)別。筆者認為,二者的區(qū)別主要表現(xiàn)在一下幾個方面:
1、二者發(fā)生的時間不同。有的學者指出,暴力具有實然性,其一般為當場實施或者已經(jīng)實施,即具有現(xiàn)實損害性;而脅迫具有未然行,不具有現(xiàn)實性。[6]對此,筆者十分贊同。
2、二者內(nèi)容不同。暴力的內(nèi)容為一種現(xiàn)實的強制力,必須是有形的物理強制力。而脅迫則不然,脅迫的內(nèi)容不限于暴力,還可以是揭發(fā)隱私、破壞名譽、對與被害人有特定關(guān)系的人進行傷害或者其他能夠使被害人產(chǎn)生恐懼心理的內(nèi)容。
3、二者主觀目的不同。暴力的主觀目的在于用有形的物理強制力對被害人進行傷害或者壓制其反抗以達到非法目的,而脅迫在于通過對被害人心理上實施一定的壓力從而迫其就范進而達到非法目的。
雖然暴力與脅迫在以上三個方面有比較明顯的區(qū)別,但是筆者在閱讀相關(guān)文獻時發(fā)現(xiàn)許多學者就問題有較多的爭議:在搶劫罪中對物使用暴力是屬于“暴力”還是“脅迫”還有就是對其他在場人使用暴力是屬于“暴力”還是“脅迫”。
第一個問題,雖然筆者在前面闡述暴力不僅可以對人實施還可以對物實施,但是我認為搶劫罪中暴力只能針對于人身,針對物使用暴力應當定搶奪罪。這其中就涉及一種情況,舉個例子:一位女士在大街上行走,隨身背一個背包,這是突然飛速行駛過一輛摩托車,路過她身邊的時候就搶過她的背包,如果此時將背包直接搶奪走并揚長而去則毫無疑問定搶奪罪,但是如果拉扯背包并將該女士拖出幾米遠之后才從其手中搶奪走背包就應當定搶劫罪。我認為這個例子和我之前說述并不矛盾,因為拉扯背包并將其拖走已經(jīng)不僅僅是對物實施暴力了,而是通過這個物對人實施暴力,所以我認為在搶劫罪中根本就不存在對物使用暴力的情況。
關(guān)于第二個問題在學界主要有“暴力說”和“脅迫說”兩種說法。其中支持“暴力說”的學者認為:“暴力是指直接或間接影響他人身體的強制行為,可分為直接暴力與間接暴力,前者如對被害人拷打與捆綁,后者如毆打被害人子女,迫使被害人聽從?!盵7](P.169)支持“脅迫說”的學者則認為:“這種情況下暴力所指向的對象并非財物的所有人、保管人或者持有人,對在場其他人使用暴力并不是直接排除前者的反抗從而使其交出財物,而是起到了對前者的脅迫作用,這與直接對前者施加暴力而取得其財物有所不同。”[8](P.720)筆者比較支持“脅迫說”,因為在搶劫罪中對在場其他人實施暴力的目的是為了使財產(chǎn)所有人、保管人或持有人心理上產(chǎn)生恐懼并交付財產(chǎn),符合“脅迫”的定義和特征。有點類似以勒索財物為目的的綁架罪,但是其與綁架罪的區(qū)別在于搶劫罪為當場索要財物而綁架罪索要財物的行為一般不具有當場性。所以筆者更贊同后者。
(一)“暴力”中所存在的問題
1、“暴力”與“脅迫”并用
在我國刑法中,大部分的“暴力”都是和“脅迫”同時出現(xiàn)的,要知道暴力行為的社會危害性要遠遠大于脅迫行為。而在刑法中并沒有將其分開,在法條的具體適用過程中也沒有明確的指示。這就導致在司法實踐中,對于“暴力”和“脅迫”不能做到很好的區(qū)分。就很可能出現(xiàn)處罰不公的情況。
2、在假釋問題上的一些弊端
“暴力”在刑罰的適用上具有重要意義,在刑法總則總規(guī)定:“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釋”。對于此規(guī)定,筆者認為其有不合理之處。
刑罰的目的在于通過對犯罪人的懲罰來預防犯罪,[4](P.27)從而保護其他社會成員的基本利益。而假釋在預防犯罪方面有著積極的作用,從世界范圍內(nèi)而言,以前的假釋具有恩典性質(zhì),即對于在刑罰執(zhí)行期間具有良好表現(xiàn)的受刑人給予假釋的恩惠,但現(xiàn)在,假釋已經(jīng)成為受刑人的一種權(quán)利,必須予以保障。
假釋適用的實質(zhì)條件為,在刑罰執(zhí)行期間,認真遵守監(jiān)規(guī),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xiàn),提前釋放后不致再危害社會的犯罪人。在規(guī)定假釋實質(zhì)條件的同時還規(guī)定了一個限制條件,就是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人,不得假釋。筆者之所以認為其不合理是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暴力犯罪之所以會發(fā)生有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一時激動,而在其犯罪之后也表現(xiàn)出了很深的悔意,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其進行限制那么和刑法的宗旨不符,所以筆者認為對于犯罪的人只要其滿足假釋的實質(zhì)條件就應當對其適用假釋。
(二)“脅迫”中所存在的問題
我國刑法中沒有獨立的“脅迫罪”或者“強迫罪”,而是通過對脅迫行為的列舉進行規(guī)范。這就導致了很多嚴重妨礙他人精神上和人身上自由的行為被排除在刑法之外。比如說:行為人強迫他人進行吸毒、勞動、交易、賣血、賣淫等行為在刑法中有明文的規(guī)定,但是行為人如果脅迫他人進行一些刑法上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行為,就不構(gòu)成犯罪。在比如說有些脅迫型犯罪屬于“后續(xù)侵害型”脅迫行為犯罪,當行為人脅迫他人后實施的不是刑法中所規(guī)定的幾種特定的侵害行為,那么此種行為就不能用刑法來進行規(guī)范。
這樣就會導致:如果行為人的行為在刑法中沒有做出特別的說明,那么即使該行為危害性足以和刑法中的其他行為相當,但是也不能對其進行刑法上的評價。在司法實踐中,堅持罪刑法定是一種鐵律,是不可被打破的,但是如此一來,就會出現(xiàn)一個行為的社會危害性很大甚至達到了極其嚴重的情況,但是卻不能對其進行懲罰。
以上,筆者對“暴力”和“脅迫”做了粗淺的分析。在我國刑法中都在多處對“暴力”和“脅迫”進行的規(guī)定,其作為刑法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行為類型,歷來是刑法規(guī)范的對象。雖然二者在刑法中的不同條文中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但是他們都有著各自的特征,但是二者也有著共同特征,二者都是在不同程度上利用了自己的優(yōu)勢對被害人實施強制,包括身體強制和精神強制,從而是被害人做一些違反自己本意的事情。
筆者還對我國刑法中關(guān)于“暴力”和“脅迫”的規(guī)定進行總結(jié),并發(fā)現(xiàn)了其中的一些不合理之處,關(guān)于這些不合理之處,筆者有以下看法:
關(guān)于“暴力”方面,我認為立法者可以對于暴力和脅迫在進行進一步的區(qū)分,以及明確其各自在定罪量刑中的作用,這樣就會避免將社會危害性較大的“暴力”行為和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的“脅迫”行為更好的去區(qū)分開來。而對于假釋方面筆者認為應當取消假釋的限制條件。因為設(shè)立假釋的意義就在于給那些改過自新的人一次從新做人來回報社會的機會,只要其滿足假釋的實質(zhì)條件,應當就對其適用假釋。
關(guān)于“脅迫”,筆者認為我國應當單獨設(shè)立一個“脅迫罪”后者“強迫罪”來作為兜底條款,這樣就可以對一些社會危害性大但是刑法中沒有明文規(guī)定的行為進行規(guī)范。當然,此種做法對于認定方面有一定的難度,不過從總體看來,這還是一種利大于弊的做法。
筆者也可以理解立法者的難處,因為社會在不斷的進步,法律的更新總是要晚于社會的變革的,但是筆者也對其充滿的信心,相信立法者一定能夠不斷的完善立法,為社會樹立一個正確的標尺。
[1]西田典之. 日本刑法各論[M]. 劉明祥, 王昭武, 譯. 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5.
[2]崔淳. 論刑法中的脅迫手段[D]. 華東政法大學,2011.
[3]林亞剛. 暴力犯罪的內(nèi)涵與外延[J]. 現(xiàn)代法學,2001,(6):138—142.
[4]張明楷. 刑法學[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劉憲權(quán). 刑法學[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6]陳芙蓉. 刑法中的脅迫行為研究[D]. 華東政法大學,2008.
[7]林山田. 刑法各論(上)[M]. 臺北:臺灣三民書局印行,2005.
[8]高銘暄. 刑法專論(下編)[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Abstract: “Violence” and “stress” a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rime in the criminal law, has important status in the criminal law,in the criminal law both of them often appear at the same time,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Compared to the “violence”, “stress” content more widely,Including the threat of violence and the mudslinging, defamation, on a particular relationship with the victim who were hurt or other can make the victims have fear of the threat of conten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he crime method also has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diversification and complicated,In this case, if you follow one’s own inclination of words, can cause great difficulties to the judicial practice in the future.
The article from “the 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violence” and “stress” of,further analysis of its provisions in the criminal law of our country, and carries on the summary and analysis of the two aspects, find the different between them.Points out some shortcomings about the “violence” and “stress” in the criminal law, and put forward my own judicial practice for the future expectations and legal revision opinion.
Keywords:Violence; Stress behavior; Conviction and sentencing; The crime of forcing
The“Violence”and“Stress”MeansinCriminalLaw
LIU Hai-bin
(School of Graduate Educatio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Shanghai 200042, China)
DF6
A
2095-7408(2014)06-0063-07
2014-10-09
劉海斌(1991— ),男,內(nèi)蒙古呼倫貝爾人,在讀研究生,主要從事法律與金融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