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旭云 高山
傳統(tǒng)學校教育中,以傳授間接經驗為主,學生實踐較少;而課改要求學生通過參與課堂,在教師的指導下掌握知識,許多知識需要學生通過動手實踐。
然而學校教育具有明顯的局限性:課堂上由一名教師管理數十名學生,教學場所多局限于室內等,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傳播無限的知識呢?這就需要教師運用高明的教學手段來掌控課堂,優(yōu)化各種資源——即教育技術。
1.教育技術的定義。1994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關于教育技術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這一定義的提出使“教學過程”變?yōu)椤皩W習過程”,傳統(tǒng)的“教師中心”向“學生中心”轉變,學生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這一定義與我國的課改理念相符。
2005年,美國教育傳播與技術學會發(fā)表教育技術的定義:教育技術是通過創(chuàng)造、使用、管理適當的技術性的過程和資源,以促進學習和提高績效的研究與符合倫理道德的實踐。這一定義使教育技術與企業(yè)績效相聯系起來,但我們不難看出這其中教育技術對教育的影響,它可以促進“學習”,對課堂有著積極的影響。我們通過對教育技術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促進課改。
2.教育技術的目的。“教育技術是優(yōu)化教育的技術?!彪S著課改的實行,新課程的設置中語文、數學等傳統(tǒng)的大科目的課時大幅減少,隨之增多的是地方、校本等課程,以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
如何在有限的課時內完成各項教學任務?這就需要運用教育技術來優(yōu)化教育。教育技術的目的是為了優(yōu)化教育,讓“教”與“學”更好地融合。教育技術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表征,根據萬光瑞在《現代教育技術室整體優(yōu)化教育的技術》一文中的闡述,教育技術的發(fā)展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語言教學階段,第二階段:直觀教學階段,第三階段:視聽教育階段,第四階段:系統(tǒng)技術階段,第五階段:現代教育技術階段。每個階段,教育技術都受到生產力水平的制約,當生產力水平逐步提高時,教育技術也不斷地提升。從純語言教學到現代教育技術階段,教育技術產生了質的飛躍:有輔助教學、教育成為優(yōu)化整合教育。
3.教育技術的功能。從教育技術的目的來看,它具有優(yōu)化教育的功能,具體體現在:優(yōu)化教育的管理,優(yōu)化學校教育的教學模式,優(yōu)化學校教育的專業(yè)建設和課程建設,提高辦學效益與優(yōu)化教育資源五個方面。
在課改過程中,教育技術的優(yōu)化功能主要體現在優(yōu)化學校教育的教學模式。課改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改變課程實施過程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在這個優(yōu)化過程中,為了實現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就需要將課堂還給學生,教師從中引導——多媒體的運用不僅擴大了課堂的知識容量,也可以使教師從板書中解放出來,走下講臺,指導學生。從杜郎口“三三六”自主學習的高效課堂模式到華陽中學“三維七段”單元教學模式,在這些課改的實例中,模式雖然不一樣,但都是在優(yōu)化課堂、優(yōu)化教學、優(yōu)化教育,讓四十五分鐘的課堂里學生可以更多地參與教學,激發(fā)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yǎng)各方面的能力。
4.教育技術對課改的推動。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時期,教育技術相對不發(fā)達,教育技術的第一階段:語言教學階段,多為教師講授,學生被動地接受知識,忽視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在我國,部分地區(qū)仍停留在教育技術最初階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學?;A設施落后、教師業(yè)務素質較低等;而與這些學校教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網絡的興盛、3G的普及等,外面的世界遠比學校精彩,網絡的誘惑遠大于課本,學校對學生的吸引力下降。
要改變這種狀況,就需要課改的推動。而現階段,我國課改正處于“遍地開花”的狀態(tài),但真正的“奇葩”少之又少,原因在于由于許多教師都是傳統(tǒng)教育出身,即使想課改,其自身的阻力就非常大;其次,課改僅僅有個大框架,如果學校沒有一個明確的課改目的,教師即使個人進行課改,除非教學成績突出,否則較難得到肯定和承認;再者,部分教師課改的理論水平較低——并非因為不想學,而是具備可以指導教師的課改理論不多。
但教育技術是“教育技術是關于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fā)、利用、管理和評價的理論和實踐?!边@與我國的課改精神——讓學生參與課堂,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等相符。教師可以通過研讀教育技術相關的理論,深刻認識到備課不僅是自己熟悉教材,更是要預設課堂中學生學習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情況并會評價整個課堂,真正成為一個“研究型的教師”。
技術是可復制的,而藝術是不可復制的,具有獨特性和原創(chuàng)性。
1.教育藝術的定義?!敖逃囆g是通過講、讀、聽寫、問答、示范、練習、實驗演示等基本手段,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諧發(fā)展的綜合藝術。”
教育藝術是以教育技術為基礎,通過“靈活運用語言、表情、動作、心理活動、圖像組織、調控等手段,充分發(fā)揮教學情感的功能,為取得最佳教學效果而施行的一套獨具風格的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币虼?,教育藝術是相對獨立于教育技術的,前人提出的“教育藝術技藝論”是把“技藝”、“技術”、“藝術”混淆了,造成概念的模糊不清。明確教育藝術的定義可以劃定教育藝術的范圍,更準確地指導實踐。
2.教育藝術的目的。無論教育藝術多么地多元化,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取得“最佳教學效果”“使受教育者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教育藝術包括:教師的語言藝術、教師的板書藝術、教師的批評表揚藝術等。通過這些藝術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構建和諧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加強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啟發(fā)學生的心智、展現教師的才能和機智”的作用,進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是學生們在“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得到和諧發(fā)展的目的。
3.教育藝術對課改的促進作用。新課改要求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而傳統(tǒng)課堂中教師教、學生學,師生關系是不平等的,教師權威性強,這就不利于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參與課堂,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而教師通過對教育藝術的運用:幽默的語言、精湛的板書、恰當的批評、及時的表揚等,可以打破課堂的沉悶,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的建立,促進課改。比如課堂上的恰當批評可以讓學生更專注,而在批評中融入幽默的語言,而不是一味地指責,是否會有更好的效果呢?是否可以更進一步促進師生的情感呢?是否更利于建立平等民主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呢?
通過教育藝術,教師可以有效地預設課堂,評價教學,優(yōu)化課堂,實現教學任務。
而通過教育藝術,教師可以展現自身的人格魅力,激發(fā)課堂,用自身獨特地風格吸引學生,提高教學品質。
如果教師沒有嫻熟的教育技術即不會有效地設計、組織教學,那教師的教育藝術就不能得到有效地發(fā)揮,即無序的課堂即使充滿歡聲笑語也是無效的,只會給學生以“輕松活躍但不知所云”的感覺。
所以教育藝術是以教育技術為基礎的,只有通過教育技術才能使教育藝術熠熠生輝,而教育藝術又可以提升教育技術,是教師能力的體現。
通過幽默風趣的語言,可以加深學生對課堂的印象,提高學生的興趣;通過精湛的板書,可以構建完整的課堂知識體系,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意圖有清晰的解讀等,這些教育藝術促進教育技術,同時又展現了教師掌控課堂、感染學生的能力。
總之,教育技術與教育藝術雖然是相對獨立的兩個概念,但兩者又是相輔相成的,它們都是教育的一種“術”:方法,其目的都是為了實現教育目的: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為教育服務。因此,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把教育的藝術與技術統(tǒng)一起來,為我校的課改注入新鮮的力量,也為社會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1]王晉堂,劉舒生,陳心五.教學論在中學中的應用[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87.
[2]萬瑞光.現代教育技術是整體優(yōu)化教育的技術[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