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醒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梧桐更兼細雨
——論李清照詞的愁情美
方 醒
(安徽師范大學文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李清照以她獨特的女性視角加上豐富的情感經(jīng)歷和細膩的生活觸覺, 寫出了太多讓人潸然淚下的詞作,抒發(fā)了太多令人心痛的愁情。她的一生坎坷跌宕,堪稱為“愁”的化身。而在這位登峰造極的言愁高手的筆下,有迤儷清新的少女閑適之愁,有閑適慵懶的相思之愁,更有思鄉(xiāng)憂國的切膚之愁。李清照更以自己獨立的女性人格矗立于封建的男權統(tǒng)治之下,用筆下的愁情抒寫愛情之痛、家國之痛、女權抗爭之痛。
李清照;詞;愁情;內(nèi)涵
翻開文學卷,你會注目這樣一個人,她無比的寂寞,卻又無比的動人。伴著些許愁緒,她筆下游走的詞句使那個時代的一個美妙女子躍然紙上,這便是李清照。放眼望去,長長的一段文化歷史,無數(shù)文人墨客將自己的悲歡離合循環(huán)演繹,賺足了我們的歡笑和眼淚。而這位女詞人的作品更是在尋尋覓覓之中將女子情懷和離愁別緒表現(xiàn)得那樣美麗和委婉,讓我們不得不讀,不得不嘆!其中,“愁”可謂貫穿李清照的大多數(shù)作品,到底是什么樣的“愁”在困擾著這位清新優(yōu)雅的詞人呢?本文試分析李清照各個時期不同的生活軌跡及情感變化來更好地理解李詞中的愁情美。
一個人最初學識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往往來自于父母,李清照的家庭經(jīng)濟狀況十分優(yōu)越,父親為官母親也是出生于官宦家庭的女子??少F的是李的家中充滿的不是趨炎附勢和金錢至上的享樂主義,而是馥郁的學術氛圍和藝術氣息。李父李格非拜于蘇門,“蚤有盛名,識量英偉”,官至禮部員外郎,刻意于詞章,詩文俱工致,著作頗豐。李母也有很高的文學修養(yǎng),辭賦無一不通。優(yōu)越的家庭環(huán)境給予李清照安定的生活和濃厚的學術氛圍,而她也不同于其他苑囿的大家閨秀那樣羞于閨閣、不露真才,在少年時代她便工詩善詞,用少女細膩的情懷發(fā)現(xiàn)生活細微的變化,將難以言說的萌動溶入回環(huán)慢敘的字詞。字字精心,惹人愁情,“詩文典贍,無愧于古之作者”[1],形成了她“愁”詞的鮮明特色。
父愛母慈、詩詞書畫的家庭環(huán)境使李清照無憂無慮的長大,并形成自己對文字獨特的敏感。少年時她蕩秋千,觀花劃船,賞花燈……在山水中感悟美好的人生。
正如李清照的詞作《點絳唇》,這首詞風格明快、節(jié)奏輕松,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少女時代的李清照的天真、善良、純凈、活潑。在詞中她帶著自己明麗的笑容蕩著秋千,充滿著蓬勃的朝氣,正在盡興之時忽聞有人來到的聲響,少女的青澀蓬勃而出,顧不得鞋襪狼狽開溜。作者用極短的字詞繪出了少女遇見陌生少年的惶遽,對愛情的憧憬,想見而又不敢見的含羞彷徨,帶著掩飾卻毫無做作之感。全詞初始給出一個靈活纖巧的形象,并用“露濃花瘦”點明季節(jié)時間,以景襯托人物,烘托主人公的嬌美形象。下片寫乍見來客的種種心理變化和少女欲見還羞的形態(tài)。最后借著“嗅青梅”倚門回首,少女懵懂好奇的形象躍然紙上。本詞將少女情竇初開而又怕人察覺的小心思刻畫得淋漓盡致。文字于李清照之手加之少女情愁便呈現(xiàn)出獨具鮮明特色的陰柔之美。
敏感而細膩的內(nèi)心使李清照的詞充滿了一種如絲如縷、且淺且淡的愁情。又如《浣溪沙》,閱讀此詞我們不難看出一種傷春惜紅的情思,抒發(fā)了作者愛春惜春的心情。上片用倒敘寫就,前兩句是第三句蘇醒后的見聞與感受,通過寫閨閣中的環(huán)境及人,讓我們看到了作者慵懶朦朧的姿態(tài)。這幾句緩緩敘來,沒有任何修飾,卻旖旎有致,情思裊繞。下片描寫了幾樣春物春事,“海燕”、“斗草”、“江梅花”、“楊柳飛花”皆是作者眼中所見,而此時少女春閨心緒的繁雜、寂寞與失落的情懷便通過這種種典型景物表現(xiàn)出來。尾句“黃昏疏雨濕秋千”是一幅畫更是一種意境,未有“我”且以物觀物,是少女春日心情的寫照。全詞都是寫景物的意象,卻透露出作者別樣的情感,小詞清新自然,充分表現(xiàn)了作者的天資稟賦,獨特的視角成就了她獨特的愁情美。
李清照詞作中為愛而生的情愁值得我們深深玩味。十八歲的李清照嫁與人品學識俱佳的趙明誠,和趙明誠的愛情帶給李清照那么多的爛漫與幸福,婚后夫婦倆情投意合,感情真摯,生活十分美滿。這時期她的“愁”是幸福之余的多情與感傷,總體是很甜蜜的閑愁。但婚后不久,李清照之父李格非與趙明誠之父政治主張的分歧,以及后來李格非被罷官免職,牽連到了新婚不久恩愛和諧的李清照夫婦?!耙獊硇∽帽銇硇荩幢孛鞒L不起”的憂慮在李清照心頭揮之不去,回避不了的政治陰云在她的內(nèi)心世界投下了不小的陰影。幾次小別之后,丈夫再次他鄉(xiāng)赴任,李清照內(nèi)心糾葛不已,既有對丈夫仕途的擔憂,又有離愁牽絆。這期間,她雖與趙明誠生活了十幾年但是沒有兒女,“無嗣”的“難言之隱”[2],對于天生敏感且處于封建時代的李清照來說,又增添了太多的憂愁。她要與自己內(nèi)心抗爭,又要與傳宗接代的祖訓抗爭,看這一時期的詞作就能覺味出她糾結復雜、清苦而又無處敘說的情愁。作為男權社會的成員,趙明誠的生活自有他的走向,這不是身為妻子的李清照所能左右的。她只能無奈地留守青州家中?!皬慕裼痔恚欢涡鲁??!?/p>
獨守閨中時,對丈夫的思念化成了李詞中濃濃的閑愁,相思撩人。如《一剪梅》,李延機曾贊此詞“語意飄逸,令人醒目”。全篇環(huán)環(huán)相扣,字句相得益彰。首句領起全篇,點明時節(jié),用景物烘托詞人的情懷,花開花落即離別的象征。接下來按晝夜順序寫出一天的所做所聞所感[3]。“云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笔乖~人愁苦的心情越發(fā)沉重。在傳統(tǒng)文化中“大雁傳書”已成為一種習俗,此刻“獨上蘭舟”的詞人,看到云中飛來的大雁, 自然是愁緒滿懷。下片首句承上啟下,展示落花流水之景。后寫自己的相思之苦,直抒胸臆,道出自己不想去想、卻又控制不了的思緒。離愁別緒才由眉梢轉下,卻又爬上心間。這種欲罷不能的相思,真是讓人肝腸寸斷。
李清照對丈夫的思念化作篇篇傳世的詞作,又如《醉花陰》,此詞表面寫重陽佳節(jié)獨自一人的孤單寂寞,當我們撥開濃濃的孤寂看到的卻是一顆思念丈夫的心。首句以直筆寫出天氣的陰霾暗淡,直點愁字,點出了映照全詞的詞眼。后一句轉寫室內(nèi),用青煙等將氤氳迷離的氛圍渲染得足透。下片寫黃昏飲酒賞菊,黃昏的暗淡,賞菊時的孤獨,飲酒時的無人碰杯使她的情感迸發(fā)了,愁情升華到極致。在詞人與黃花的相較中,顯現(xiàn)出了詞人被相思折磨的落魄消瘦的神傷貌。這是怎樣的思念之愁,讓人不忍卒讀。這時候的“愁”,因為有了離別相思,比起少女時代的愁情自是沉重了許多。但是在這一時期,盡管愁,卻不痛, 表現(xiàn)的是一種悠閑、風雅的情調(diào),是一種溫婉輕柔、纏綿雅致的意境。
靖康之難后,先前的優(yōu)裕、幸福和甜蜜的時光一去不復返,國破家亡、逃難漂泊、夫死書佚、再嫁離異?!拔锸侨朔鞘率滦?,欲語淚先流”,這所有的一切必須一個人去承受,那種透徹心扉的哀痛、無人與共的孤寂壓著飄零無依的李清照,在一路的顛沛流離中,夫婦共同收藏的金石書畫損毀殆盡,在走投無路的惶恐中倉皇逃難。
李清照怎么也不會料到,和自己志趣相投、對自己恩愛有加的丈夫竟然染疾早逝,只留下那一摞摞一箱箱沉重的金石字畫和那一句“人在物在”血染的囑咐!為謀生存,謀寄托,她再嫁張汝舟,不料卻是“猥以桑榆之晚景,配茲駔儈之下材”,當詞人得知張汝舟的不軌企圖后,不惜以牢獄之苦換取自由[4]。
這時的愁已不是前期那種單純的對故鄉(xiāng)或故人的思念之愁,李清照久經(jīng)飄零,獨在異鄉(xiāng),盡管雙溪春光尚好,景物依舊美麗,但卻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她看著眼前的景色,想著過去的生活。國破家亡,這四個盡賦傷痛的字一刀一刀劃在李清照的心中。詞人用她細膩的筆, 抒寫了當時如同太多人背井離鄉(xiāng)、骨肉分離、生離死別的感受。 她一個人在人地生疏的江南,過著顛沛流離、孤苦無依、寄人籬下的生活。
李清照后期的詞較之前期詞作中的“閨愁”、“閑愁”,具有了更強的社會意義,內(nèi)涵也就更深刻了。她的詞開始迥別于早期詞作中的“沉醉不知歸路”的氣氛??梢赃@樣說,由于國家的破碎、生活的飄泊、孀后的孤寂,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凄涼孤苦的。種種生活的磨難,使詞人成熟了。而這成熟, 表現(xiàn)在她的詞作里,就是更多、更深、更濃、更重的“愁”,讓我們體會到那種“物是人非”的無盡的痛苦。像《聲聲慢》:
尋尋覓覓, 冷冷清清, 凄凄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 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獨自怎能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
這首詞里始終緊扣悲愁之意,意境凄清而又悲壯。運用疊字寫出了無盡的空虛落寞,希望有個寄托讓自己不再冷冷清清,起身尋尋覓覓,落得滿目秋殤。南歸的雁,憔悴的黃花,透著寒風的窗……這一切勾起對故園、對親人的思念以及無法挽回的痛徹心扉。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這所有的一切必須一個人去承受,此時李的愁與前期的愁相比,是一種大“愁”,是國破家亡后思親、思鄉(xiāng)、思念故國的一種深愁, 是發(fā)自內(nèi)心、自然真摯的苦悶之愁。
李清照的后期詞中,我們再也不見少女的情愁,也不見婚后少婦夾雜著甜蜜思念的愛情之愁,只見從詞人心底里流淌出來那深深的痛苦和不可言語的悲愴。
男權在封建社會占有著絕對的統(tǒng)治地位,而所謂的“男主外女主內(nèi)”這種貌似合理的社會分工,把女性規(guī)定為“從屬物”的角色,她們從出生到離世都要恪守三從四德,喪失本該有的自由的言行、自主的婚姻、平等的教育、獨立的經(jīng)濟和寬廣的仕途。在森嚴的清規(guī)戒律下,女子只能相夫教子、縫衣納布、束于閨閣、足不出戶。她們命運的榮枯和丈夫的宦海升降、情感深淺緊緊相連。和男人們相比,女人們要承受更多更多:被壓抑的才情,無法掌控的愛情,難以預測的家國情勢。這一切,使得她們內(nèi)心更細膩委婉,更凄惻誠摯。
李清照是這類女子的代表,盡管詞人早期生活比較富足,但她仍舊會感到壓抑悵惘。這種壓抑悵惘就是來自封建社會的束縛,她有著天賦與教養(yǎng),卻不能和男人一樣追求更高的理想與抱負。她高揚的女權意識,表現(xiàn)出了女性的自尊與自立,盡管結局無異于以卵擊石,但她展現(xiàn)出的風姿足以讓我們敬仰。
李清照的反叛首先表現(xiàn)在追求自由的戀愛、自主的婚姻。以其詞《浣溪沙》(繡面芙蓉一笑開)為例,全詞用清新明快的字眼描繪了少女芳心萌動時的復雜,下片表明了詞人對愛情的態(tài)度,向往美好的感情。這在封建家長制的婚姻下則是格格不入的叛逆,李清照的堅持使她守得云開見月明,擁有近十年平等互愛的婚姻生活,這是女權抗爭男權的勝利。但從趙明誠出仕那天開始,相隔兩地,李清照只得獨守空房,這時的婚姻實際上已經(jīng)陷入了一種不平等。這一切,使她無力抗爭,只得等待,只得候望。
其次李清照的反叛體現(xiàn)在沖破女性家庭生活題材的范圍,將筆深深觸及愛國、憂國憂民的男性社會題材中,塑造了一個全新的女性形象。在《夏日絕句》中,李借古諷今,連用了三個典故,以慷慨雄健之勢,鞭撻徽宗高宗父子喪權辱國的無恥行徑,實在是壓倒須眉了。再一首《蝶戀花》(永夜懨懨歡意少)一改往昔清新雋永的筆調(diào),轉而為沉郁蒼涼的筆鋒,將垂垂欲逝的亡國之態(tài)示出,就著將逝的春光,預示國不將國的哀痛之愁,直抒對故國的思念,對失去國土的痛惜和對人民的傷感同情。李清照的仁人志士形象躍然紙上,她以其抱負與憂國憂民的心境帶領著女性躍出家庭的枷鎖,踏上有識之士的愛國之路。
再次,李清照的反叛表現(xiàn)在她第二段婚姻上,這段婚姻使她備受爭議。后書或曰:“傳者無不笑之。[5]”或曰:“無檢操。[6]”古代女子再嫁無非是對封建禮教的極大挑戰(zhàn),而在眾人眼中,李在丈夫“尸骨未寒”之時就嫁給了張汝舟是不守婦道的行為。然而李清照卻沒能得到些許安寧,婚后僅數(shù)月,她發(fā)現(xiàn)張覬覦的是她的名氣和那一筐筐金石書畫,而并不是她這個人。天生的傲氣使李清照不惜揭發(fā)丈夫在科舉上作弊來換取自由之身,盡管自己也連累入獄,盡管心靈更是傷痕累累,但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敢作敢為的氣節(jié),給了封建社會的婚姻制度以迎頭一擊,彰顯了她獨立的光輝人格。
綜觀李清照的詞,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愁”確實是其一個主題?!俺睢笔抢钋逭赵~作的情感特征,縱覽她的詞作,我們看到了一個清新美麗、有才情、有思想、有抱負的女子,是怎樣被封建社會的高墻束縛得消耗了青春韶華,變得郁郁寡歡,愁情滿身的。李的一生“憂患得失,何其多也”。概言之,李清照用這些不同性質的“愁”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了人生不同階段的經(jīng)歷。盡管李清照和眾多愁情文人在詞里所抒發(fā)的,都是一個“愁”字,而她卻可以將愁寫得富有變化,發(fā)人深省。她的愁真實坦蕩,惹人心疼,欲懂其詞必先解其愁。
[1] 趙齊平.李清照與趙明誠及《金石錄》[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5):11-20
[2] 陳祖美.李清照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22
[3] 陳引弛.梁啟超學術論著集[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195
[4] 彭玉平.花自飄零水自流——李清照的詞境與心境臆說[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6):17-22
[5]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卷六〇[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417
[6] 孫猛.郡齋讀書志校證:卷一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1033
OnParasol-treesLeavesaFineRainDrizzles——AnalyzingtheBeautyofMelancholyFeelingofLiQingzhao’sSongPoems
FANG Xing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China)
With her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rich emotion experience and the exquisite life feeling, Li Qingzhao wrote so many impressive song poems to express her poignant melancholy feeling. Her life was full of frustrations and she herself was the embodiment of “sorrow”. In her works, which has reached the peak of expressing melancholy feeling, she described young girl graceful and fresh sorrow, leisurely and lazy lovesick sorrow, and the homesick sorrow. Li Qingzhao is so much more independent so that she could remain her own personality under the feudal patriarchy. In her melancholy feeling she expressed the pain of love, the pain worried for the country and the pain struggling for the female rights.
Li Qingzhao; Song poetry; melancholy feeling; connotation
2014-03-07
方醒(1988-),女,安徽蕪湖人,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古典文獻學研究。
I207
A
1673-131X(2014)01-0039-04
湛 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