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李良
《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上·紀傳類》第61頁著錄有“《三國志辨誤》一卷。清劉履芬抄本(藏于國家圖書館)?!度龂繁妗芬痪?,清葉名澧抄本,葉德輝跋(藏于湖南省圖書館)”。兩書版本信息不全。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后,發(fā)現(xiàn)這兩書實為一書之不同鈔本,因撰文予以補正。
葉德輝《郋園讀書志》載“《三國史辨誤》一卷。漢陽葉氏鈔藏本。此書《四庫全書》正史類著錄,云‘不著撰人名氏’?!段溆⒌罹壅浒鎱矔芬延⌒?。而此鈔本撰人題‘何焯屺瞻’,不知何故。焯著有《義門讀書記》,中有所校《三國志》三卷,核與此不相合?!端膸烊珪嵋芬伸痰茏雨惥霸谱?,然以《義門讀書記》比勘,亦斷其非景云作,則疑以傳疑,故不必強以撰人實之也”?!渡颇俊分浖礊榇吮荆瑧鳌度龂繁嬲`》一卷。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同,不分卷。然四庫館臣未細檢原書,《四庫全書總目》(以下簡稱《總目》)誤作《三國志辨誤》(以下簡稱《辨誤》)三卷。因《總目》風行,故后來該書刊行多沿此誤,以致一書而有兩名,卷數(shù)亦有一卷、三卷之分。《中南西南地區(qū)省市圖書館館藏古籍稿本提要》著錄葉氏鈔本時版本信息已改為“《三國志辨誤》一卷”。
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云:“《三國志辨誤》三卷?!端膸炷夸洝凡恢?。今考錢氏《廿二史考異》、《諸史拾遺》所引陳氏景云說,皆與之合,文句亦同。王肅傳評一條。徐詳傳佚一條,錢氏《養(yǎng)新錄》引陳少章說,亦一字不異。陳氏著《文道十書》,僅刻四種,故此書只有鈔本?!短嵋芬蚝瘟x門《讀書記》引陳少章謂《楊阜傳》明帝被青綾半襃袖,袖疑衍字,而此書無此一條,遂以為非陳所著。不知陳為義門弟子,此條何氏又證以《宋書·五行志》,已著之《讀書記》中,故陳氏削而不載,且陳氏之書,其子黃中及門人于各書評識中錄出。自有所遺,故錢氏所引亦有此書所無也。蓋《提要》未見錢氏書故也。”趙一清《三國志注補》“于是中軍師王凌謝亭侯荀攸”條下云“何云:陳少章(名景云)曰:‘下文皆云攸等,則王字衍。彥云于太祖時,未得為中軍師也。凌謝是凌樹之誤,荀攸封陵樹亭侯,此錯誤之顯然者?!倍际莉E《三國志補注》、錢儀吉《三國志證聞》引此條直曰“陳少章云”,而此條均不見于《辨誤》及《義門讀書記》。如此者尚有多例。故知李氏所言確矣,葉德輝不知此例,以《義門讀書記》與《辨誤》比勘,求其作者,可謂謬矣。《辨誤》一書約六千余字,《四庫簡明目錄》載“兼訂陳志、裴注之誤。凡《魏志》二十一條,《蜀志》七條,《吳志》十四條”,共計四十二條,依列傳條目而分。若依內(nèi)容分,即《總目》所載“《魏志》二十八條,《蜀志》八條,《吳志》二十一條”。細核錢大昕《十駕齋養(yǎng)新錄·余錄》及《諸史拾遺》所引陳景云說,有十四條與《辨誤》一書合。余嘉錫《四庫提要辯證》即引李慈銘說,稱“今考定為清陳景云撰”。
因此《善目》著錄兩書時應作“《三國史辨誤》(又名《三國志辨誤》)一卷。清陳景云撰。清劉履芬抄本?!度龂颈嬲`》一卷。清陳景云撰。清葉名澧抄本,葉德輝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