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8日開始的臺灣“太陽花”學運正逐漸落幕,留下很多事供島內(nèi)各界反芻、省思。其中之一,是筆者于役新聞界向來注意的事,就是政治人物對媒體“內(nèi)外有別”的問題。我認為,這不是一個現(xiàn)代政體、文明社會應有的現(xiàn)象。
學生進入“立法院”,民進黨“立委”為之援引、為之守衛(wèi)、為之吶喊助陣,而領頭的學生中,多人自承是民進黨黨員,也有民進黨前主席蔡英文“小英基金會”的工作者。臺灣媒體據(jù)此指陳學生背后有民進黨,言外之意,民進黨應約束學生在合法的范圍內(nèi)活動,不可對社會造成過大的沖擊。
對臺灣媒體的“建言”,民進黨似乎完全沒聽見。2014年3月30日,美國《尼爾森報道》刊出“美國在臺協(xié)會”理事卜道維的文章,批民進黨挺反服貿(mào)學運是為了在2014年底七合一選舉獲利。在卜道維之后,布魯金斯研究所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卜睿哲也在這個刊物對反服貿(mào)發(fā)言,質(zhì)疑民進黨挺學運的背后思維?!赌釥柹瓐蟮馈冯m只刊出兩篇文章,與臺灣媒體大量報道和評述不可同日而語,但民進黨立即有了反應,馬上寫信給《尼爾森報道》解釋澄清。其一倨一恭,判若兩黨。
且慢訕笑民進黨對外國媒體的“另眼看待”,在臺灣,從前的國民黨亦復如是。甚至直到現(xiàn)在,有些黨政機構和政治人物仍“積習難改”。
國民政府1949年退守臺灣后,有戒嚴法,有黨禁和報禁,媒體受到鉗制自不在話下。前幾位領導人蔣中正、嚴家淦和蔣經(jīng)國,從來不見臺灣記者,但是經(jīng)常接見外國記者,宣布國家的大政方針。這些談話,經(jīng)外國媒體公布后,才由“行政院新聞局”和“中央社”翻譯,送國內(nèi)新聞界轉述。
這樣的事有一個最著名的案例:臺灣自1949年戒嚴,1986年美國《華盛頓郵報》女老板凱瑟琳·葛蘭姆率記者團來臺訪問,蔣經(jīng)國接見她,告訴她臺灣將于1987年解嚴。郵報獨家報道了這條世界性大新聞。臺灣媒體自然都于次日在第一版頭條“轉載”。從1949到1987,臺灣戒嚴長達38年,舉世少見,受約束、受壓抑的是臺灣人民,要解嚴了,怎么說都應該先跟臺灣人打個招呼,而不是先告訴外國人。蔣經(jīng)國后來在民主改革和兩岸開放上有不少建樹,迄今仍在民調(diào)上最得百姓好感。但他把解嚴的大事先透露給美國記者,春秋責備賢者,這不能不說是他從政上的一項疏失。
當然現(xiàn)在情形已有改進,李登輝、陳水扁和馬英九都不再排拒臺灣記者,但外國記者仍受到較多重視,得到較多方便。
開發(fā)中地方的領導人“偏愛”先進地方的新聞界,是否會受他們尊敬,使他們感激呢?有時恐怕未必。
1985年下半年,菲律賓政局醞釀巨變。馬科斯于11月3日在美國廣播公司(ABC)“大衛(wèi)·布林克萊的一周”節(jié)目中,宣布提前舉行大選。他又在ABC“夜線”節(jié)目中和他的競選對手阿基諾夫人進行辯論,以后在“早安美國”等節(jié)目中發(fā)表競選演說。由于菲律賓和美國的歷史淵源,加以美國有軍事基地在菲,美國社會對菲國的政情頗為關注,當此時際,ABC在收視上頗出了一番風頭。按理說,他們應十分感謝馬科斯才對,但是布林克萊事后提起來卻說:“馬可仕宣布舉行大選時,我們簡直不能相信。這無異里根總統(tǒng)在法國電視臺宣布競選連任。我們沒想到他有這招?!痹捴械囊馕?,是不難體會的。
回顧臺灣和菲律賓某些時段的歷史,我們也許可認識到,對內(nèi)開放包容,能得人民支持;對外自強自重,可受國際尊敬。內(nèi)外兼修,乃有大成。
(作者為臺灣報人)
社會把脈
張作錦
對內(nèi)開放包容,能得人民支持;對外自強自重,可受國際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