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鵬,陳 晨
(遼寧師范大學(xué) 研究生院,遼寧 大連 116029)
余裕觀是由日本現(xiàn)代作家夏日漱石提出的,魯迅最早把這一理論譯介到中國來?!坝嘣!币辉~“既包含時間、空間又反映了精神癥候的多維概念,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時間、空間的寬裕,多余,它更表明一種存在的狀態(tài),一種傾向于生命內(nèi)在的充盈、豐沛、輕靈、自由感。”[1]魯迅贊揚埋頭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他自己也是一個“俯首甘為孺子?!钡娜耍⒉皇亲屓丝偺幱谕纯嗯c殘酷的戰(zhàn)斗狀態(tài),他通過雜文之筆詮釋了人生應(yīng)保留“余裕”才更具真實的意義。
1925年魯迅在《忽然想到·二》中借校對《苦悶的象征》的排印樣本說出了對當(dāng)下書籍的排版形式的意見,他本來已在付印的時候明確注明“在書的開頭和每個題目前后‘留些空白’”。[2]15但是等到排好寄來后,“卻大抵一篇一篇擠的很緊,”[2]15這讓魯迅極為不滿。因為:
翻開書來,滿本是密密層層的黑字;加以油臭撲鼻,使人發(fā)生一種壓迫和窘促之感,不特很少“讀書之樂”,且覺得仿佛人生已沒有“余裕”,“不留余地”了。[2]15
魯迅在此指出讀書之時要享受“讀書之樂”,而不是讓人感到壓迫和窘迫之感。魯迅由書在排版時需要留有余地聯(lián)系到人在生活中更需要留有“余?!薄R粋€人如果一直處于充滿、飽和的狀態(tài),那么他必然已接近崩潰的邊緣了。如果生命中凡事都打著“質(zhì)樸精神”的幌子而進行毫無原則的“因陋就簡”,那么,“在這樣‘不留余地’”空氣的圍繞里,人們的精神大抵要被擠小的?!盵2]15
魯迅在此說出了他最擔(dān)憂的事情,就是一個民族如果失去了余裕之心,那么這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將變得越來越小,必將誤入了狹隘自私的泥潭不能自拔。同時,這個民族的未來也將堪憂。魯迅在文章中舉例說外國學(xué)術(shù)方面的書與中國譯本的不同在于外國學(xué)術(shù)方面的書通過在其中添加“閑話”或“笑談”的方式,使“文章增添活氣”,同時也使讀者在讀書之時得到些許放松。魯迅在文中用了一個形象的比喻說明中國人此種做法的荒謬“這正如‘折花者’;除盡枝葉,單留花朵,折花固然是折花,然而花枝的活氣卻滅盡了?!盵2]16魯迅非常憂慮一個不知留有余地,失去余裕之心的民族的未來將會如何。魯迅提出在生活中要保有余裕之心,做事情要留有余地,生活中不是什么事情、什么空間都要填充的滿滿的。需要保留精神的空間,留有思考想象的余地,在余裕的時間和空間里才能獲得精神上的充裕。
在實際上,悲憤者和勞作者,是時時需要休息和高興的。古埃及的奴隸們,有時也會冷然一笑。這是蔑視一切的笑……[3]
魯迅在《過年》里說明真正的悲憤者和勞動者是懂得余裕之法的,懂得讓自己休息和高興。魯迅贊揚魏晉名士的“清峻”風(fēng)骨,而他自己向往的也正是這種“清峻”,“通脫”的品格。漫漫人生路,魯迅絕不是叫人一直處于一種急沖鋒狀態(tài),即便做一個優(yōu)秀的戰(zhàn)士,也是需要休息和娛樂的。
魯迅自己所堅持的“余裕”的生活態(tài)度,能從魯迅夫人許廣平的回憶錄中能找到例證。許廣平在《魯迅先生的娛樂》一文中提到“倘若環(huán)境可以移人,或者這環(huán)境的確沒有什么可資消遣,稍息一下疲勞的話,則有時的從俗一下是未始不可的。在廣州,我們也時常到專門的茶室去吃茶點……”[4]91做了父親以后的魯迅就更加懂得要偶爾享受一下生活了。在他的愛子海嬰六周歲生日的時候,他也給孩子過一次很正式的生日,陪孩子看電影,吃晚餐。在平常的生活中,例如“在炎熱的夜里,晚餐之后照例是海嬰在我們旁邊,遇到他高興了,會約同出去散步,或者到朋友那里閑坐。更多的機會是到內(nèi)山書店……”[4]136遇到孩子對坐汽車特別有興致時也會一家三口坐汽車去兜風(fēng)?!坝杀彼拇返紫蚪瓰扯碉L(fēng),一直開到體育會才轉(zhuǎn)回來。”[4]136魯迅懂得用偶爾余裕的生活調(diào)劑心情,舒緩身心,來獲得精神上的充裕。一張一弛勞逸結(jié)合才是智者的生存之道。
魯迅在《〈現(xiàn)代日本小說集〉·附錄關(guān)于作者的說明》里稱贊夏目漱石的作品“想象豐富,文詞精美”,“輕快灑脫,富于機智”[5]。夏目漱石主張“有余裕的文學(xué)”,他的作品自然體現(xiàn)出余裕精神。1924年魯迅為他譯介的日本文藝批評家廚川白村文藝論文集《苦悶的象征》作《引言》時指出非有天馬行空似的大精神即無大藝術(shù)的產(chǎn)生。[6]257
1927年魯迅在《怎么寫——夜記之一》中也提出“散文的體裁,其實是大可以隨便的,有破綻也不妨?!盵6]25這就說明作為精神產(chǎn)品的文學(xué)創(chuàng)造也需要在一定的余裕條件下才能產(chǎn)生。魯迅反駁“‘文學(xué)是受窮苦的時候做的’”[7]439言論?!疤魮?dān)的”、“拉車的”貧苦人忙于生計之時是不可能搞文學(xué)的,魯迅還以自己為例做比“我在北京時,一窮,就到處借錢,不寫一個字,到薪俸發(fā)放時,才坐下來做文章。”[7]439所以魯迅總結(jié)出“文學(xué)總是一種余裕的產(chǎn)物”[7]442。
魯迅在30年代為文學(xué)的余裕性做了更深刻的解析。當(dāng)時的文壇上有一股以周作人、林語堂為代表的文人們大力提倡閑適小品的風(fēng)潮。魯迅為此做了一篇《小品文的危機》提出在“風(fēng)沙撲面”、“狼虎成群”的時候不宜提倡作為“小擺設(shè)”的小品文。而是要提倡戰(zhàn)斗的小品文,魯迅贊揚“五四”時期的“散文小品”之所以成功,是因為既保有戰(zhàn)斗性又帶著“幽默”、“雍容”,“漂亮”、“縝密”的特點,而當(dāng)時林語堂等人的小品文則拋棄了戰(zhàn)斗性,就只剩下華麗的裝飾,所以小品文出現(xiàn)了危機。即:
生存的小品文,必須是匕首,是投槍,能和讀者一同殺出一條生存的血路的東西;但自然,它也能給人愉快和休息,然而這并不是“小擺設(shè)”,更不是撫慰和麻痹,它給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養(yǎng),是勞作和戰(zhàn)斗之前的準(zhǔn)備。[8]
魯迅指出小品文之所以能生存下去,是因為保持其戰(zhàn)斗的性質(zhì)。同時,又能給人休息和愉快,即給人余裕的精神休養(yǎng)。魯迅在這里明確地表明了自己關(guān)于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上的態(tài)度,讓文學(xu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既能擔(dān)負其戰(zhàn)斗性的時代使命,又不失其供人休養(yǎng)、娛樂的美學(xué)功能,最終讓人獲得思想啟迪和藝術(shù)享受。
魯迅在他的“匕首、投槍”式的雜文中仍然穿插著“閑談”或“婉曲”,讓讀者在“嬉笑”中感受到作者對社會進行“社會批評”和“文明批評”的旨意。1925年在《這個與那個——讀經(jīng)與讀史》一文中魯迅反對當(dāng)時沸沸揚揚的讀經(jīng)宣傳而提倡讀史,通過讀史看到中國改革的遲緩和步履維艱。魯迅在文章中“扯到”了祖母的“三角形”的小腳和小姑娘可飛跑的“天足”,也“扯到”了丈母老太太的臉和令夫人的臉的是否有缺陷或種過牛痘之類的“閑話”??此剖恰俺丁睂崉t一舉兩得,既批駁了讀經(jīng),又說出了讀史的好處。魯迅在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隨處可見如此的閑談技法和余裕精神,如他在《搗鬼心傳》中提到的中國人做事情喜歡耍些“奇形怪狀、鬼鬼祟祟”的把戲,接著在文章里“東拉西拽”“拉”出“畸形人”、清朝人的《鬼趣圖》、駱賓王的諷刺詩,再“拽”出高長虹對魯迅本人的攻擊之事??雌饋硭坪酢昂翢o干系”,實則說出了搗鬼的精義即使用模糊法,但是搗來搗去的結(jié)果是“成不了大事”。這種看似輕松的“閑話”形式,讓讀者在余裕精神中體會“余?!钡拿钐?。
1936年,魯迅在生命的彌留之際做了一篇《“這也是生活”……》的文章,強調(diào)了自己在身體處于病痛之時的生命體驗和生活感悟。在懺悔自己工作之時大意了身體健康,由此強調(diào)了要工作也要休息的必要。就像他對許廣平說的“因為我要過活……這也是生活呀。我要看來看去的看一下?!盵9]623魯迅在病痛中更加感到生的快樂和存在的充實?!拔掖嬖谥以谏?,我將生活下去……”[9]624繼而發(fā)出了關(guān)于自我存在意義的呼喊:“無窮的遠方,無數(shù)的人們,都和我有關(guān)?!盵9]624。魯迅用自己的親生經(jīng)歷指出工作是生活,休息是生活,看書看報這些細小的瑣事也是生活中的重要內(nèi)容,哪怕是臥病在床的魯迅也仍然要看一看家里“熟識的墻壁,熟識的書堆……”。[9]624
但我們一向輕視這等事,縱使也是生活中的一片,卻排在喝茶瘙癢之下,或者簡直不算一回事。我們所注意的是特別的精華,毫不在枝葉。給名人作傳的人,也大抵一味鋪張其特點,李白怎樣做詩,怎樣耍賴,拿破侖怎樣打仗,怎樣不睡覺,卻不說他們怎樣不耍賴,要睡覺。[9]624
魯迅在這篇文章中指出了我們喪失了余裕之心的評價標(biāo)準(zhǔn)去評價一個人將人神化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不用吃飯、睡覺等,就只是“做詩”、“打仗”。而機器人也需要充電,何況我們是每天都在新陳代謝的人呢!人生如果缺少余裕之心,那么生活中所呈現(xiàn)出來的人和事皆不會真實可靠。尤其是在單純的歌頌或宣揚偉人、名人、英雄和戰(zhàn)士等人的成就時,的確都已走向失真狀態(tài)。“刪夷枝葉的人,決定得不到花果。”[9]624
魯迅批判某些理論家在《申報》的《點滴》上教導(dǎo)人們在吃西瓜時應(yīng)該想到國土的被分割。這顯然背離了普通人的正常生活實情和生活感受,甚至也是在進行自我欺騙,因為恐怕連那些理論家自己也并不相信這樣的宣傳。即便是戰(zhàn)士,他也只有在身體和精神皆營養(yǎng)充足的條件下才更富戰(zhàn)斗力?!叭欢送矚g說得稀奇古怪,連一個西瓜也不肯主張平平常常的吃下去?!盵9]625魯迅揭穿某些理論家的宣傳假面,識破他們空洞的高談?!捌鋵?,戰(zhàn)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無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關(guān)聯(lián),這才是實際上的戰(zhàn)士?!盵9]626魯迅自己在生活中也會偶爾去坐一次汽車,去看一場電影。但這樣對魯迅來說僅有的休息娛樂竟也會招致一些人的不滿和失望。因為社會一些人或一些輿論“希望他最好象老僧入定般不眠不食,光是做工才覺滿意似地,甚至死后看到他的日記,時常寫出看電影,也失望了,以為魯迅的生活應(yīng)該更苦些才是,意思仿佛很不應(yīng)該似的。”[4]93魯迅看出了社會上的殘酷的一面,在這個社會里就是有一些人喜歡把別人立為不食人間煙火的獨坐苦行僧的“神仙”。然后束之高閣,作為他們高談闊論宣揚苦行主義的談資和佐證。而他們自己倒要好好地享受人間的奢華。這樣的人與魯迅《犧牲謨》里的講到的自己茍活卻大呼叫別人犧牲、奉獻的人又有何不同呢!
魯迅希望人們重視體驗實在的、真實的生活。任何人,包括社會上被定位成的偉人、名人、英雄、戰(zhàn)士一類所謂的特別之人。他們并不是不食人間煙火、只是光彩靚麗或只知勇猛戰(zhàn)斗。他們也需要休息、娛樂、消遣,即過普通人的生活。只有這些普通生活的點點滴滴與他們的特別的“英勇偉績”連接在一起,這才是一個人真實的生活的全貌,也才能夠詮釋出一個真實的人而不是異化的神。
魯迅雜文是魯迅作為一個精神界戰(zhàn)士的戰(zhàn)斗史,但是雜文里的內(nèi)容絕不都是“血雨腥風(fēng)”?!霸隰斞缚磥?,無論是人生的哪個側(cè)面,人都應(yīng)該有點余裕之心,不能老是緊繃著一根弦,老是想著人間道義,正義公理,不如帶著審美的心態(tài),游刃有余,不急不躁,顯出瀟灑從容的人格風(fēng)范來?!盵10]不管在日常生活中還是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都需懂得“留白”的藝術(shù),哪怕是在前線打仗的戰(zhàn)士也需要吃飯、休息、娛樂,這才是一個人真實的生活,也才是魯迅要“立”的真實的人。
[1]趙光亞.天馬行空的精神——魯迅與游戲關(guān)系疏證[J].求是學(xué)刊,2012(9):102-108.
[2]魯迅.華蓋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3]魯迅.花邊文學(xué)[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4]許廣平.欣慰的紀念[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1.
[5]魯迅.譯文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6]魯迅.三閑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7]魯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8]魯迅.南腔北調(diào)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9]魯迅.附集[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5.
[10]王吉鵬,王竹麗.魯迅的智慧[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