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喜慶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學科教學
一、引言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心理學的理論和技術為重要依托,并結合學校日常教育、教學工作,根據(jù)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的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yǎng)(包括自我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開發(fā)心理潛能,進而促進學生身心和諧發(fā)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為更好地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各科教師應嘗試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首先,學科教學是學校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學生表現(xiàn)出各種心理品質、心理狀態(tài)、人際關系、人生觀、價值觀等,這使得教師容易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其次,中小學學科教學教材本身就含有大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材料。如語文課文《談骨氣》,在學習這篇課文后,我們可以感受到中國人的強烈自尊和骨氣所在,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此外,中小學學科教學是在師生交互作用的過程中進行的,這個過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影響極大,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可以使教師自覺地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在課堂上營造促進心理健康的氛圍。
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的目標
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目標可分為自我意識教育目標、情感教育目標和人際關系教育目標三個方面。
(一)自我意識教育的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自我概念、自我意識,提高自尊、自信水平及自我接受程度,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象,真正做到認識自我和悅納自我,發(fā)展提高自我價值感,能更有效地進行自我協(xié)調、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推動學生自我意識水平向更高階段發(fā)展。
(二)情感教育的目標
吳增強研究員提出的情感教育目標:“幫助個體正視和理解自己的情緒;幫助個體恰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情緒;幫助個體養(yǎng)成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增強對快樂的情感體驗;幫助個體學生控制自己的情緒,處理自己的情緒困擾?!?/p>
(三)人際關系教育的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交往意識,發(fā)展交往技能,使學生樂于交往、善于交往,樂于助人、善于合作與競爭,提高交往效能,進而建立一種和諧、融洽、建設性的人際關系。
三、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的原則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除遵循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般原則外,還要遵循學科自身所特有的原則。
(一)針對性原則
教師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要有的放矢,切實解決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實際問題,不能泛泛而談,針對性原則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的工作更富有成效,更有意義。
(二)隨機性原則
隨機性原則是指有機會就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創(chuàng)設情境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但不能牽強附會,把中小學學科教學變成心理健康教育課,從而失去中小學學科教學的特點。教師在備課時,如果發(fā)現(xiàn)了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就應該充分利用;相反,如果確實不具備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條件,就沒有必要強行實施。
(三)雙效性原則
雙效性原則是指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時,既要完成中小學學科教學任務,又要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雙效性原則是在中小學學科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下衡量中小學學科教學質量的一個標準。
四、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的內容
(一)自我意識教育
自我意識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自我認識、自我接受、自我協(xié)調、自我激勵和自我管理五個方面。
1.自我認識
自我認識教育是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心理特征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培育和發(fā)展學生積極健康的自我意識;認識自我的方法主要是:同別人比較、分析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和評價、分析自己的學習成績和活動成果等。
2.自我接受
自我接受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自尊心和自豪感,學會從正面評價自己,正確分析、評價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培養(yǎng)自我解嘲能力,引導學生認識自己的潛力與特長,了解自己的獨特價值,最終達到愉快地接納自己。
3.自我協(xié)調
自我協(xié)調教育是引導學生正確處理好積極自我與消極自我、現(xiàn)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之間的關系,掌握“內心對話”的方法,善于化解內心的沖突和矛盾,建立自我同一性和防止自我同一性混亂。
4.自我激勵
自我激勵教育是幫助學生樹立信心,克服自卑感,在面對困難和挫折時,善于給自己打氣。
5.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教育是幫助學生確立現(xiàn)實的、有價值的自我目標及合適的志向水平,引導學生合理掌握時間,妥當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追求自我價值和理想的實現(xiàn);同時引導學生自覺控制自我,學會處理自我意識上的困擾,努力改善自我。
(二)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情緒認識、情緒識別、情緒溝通、情緒控制和情緒熏陶五個方面。
1.情緒認識
情緒認識教育主要讓學生明白情緒的內涵、功能、分類,情緒對學習、生活、工作、心理健康的重要意義,使學生認識人類情緒情感的豐富多樣化,懂得樂觀與悲觀是情緒序列上的兩極,掌握其間的區(qū)別。
2.情緒識別
情緒識別教育是幫助學生更好地察覺和認識自我情緒,進而正視和理解自己的情緒,敏銳地體察他人的情緒。
3.情緒溝通
情緒溝通教育著重訓練學生運用非言語手段和言語手段正確、合理、適當?shù)乇磉_自己的情緒與情感,使學生善于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培養(yǎng)學生移情的能力。
4.情緒控制
情緒控制教育主要讓學生學會排解、控制消極情緒。在滲透情緒控制教育時,重點要讓學生了解何為不良情緒,不良情緒對個體身心健康的危害,承認不良情緒存在的事實,在此基礎上,要教會學生正確控制和宣泄情緒的方法。
5.情緒熏陶
情緒熏陶教育是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的積極、健康的情緒,諸如學會愛與被愛、自信、樂觀、幽默、喜悅等,養(yǎng)成學生求真、求善、求美的高尚情操,要讓快樂、樂觀等正面情緒成為學生的主導情緒。此外,在情感教育中還要培養(yǎng)學生自我情感修養(yǎng)的能力,最終養(yǎng)成理智感、道德感和審美感等高尚情操。
(三)人際關系教育
人際關系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交往意識、交往技能、學會合作與競爭等方面。
1.交往意識
交往意識教育著重培養(yǎng)學生對人際關系有一種積極的、全面的認識,讓學生明白建立親密關系及友誼的重大意義,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學生的人際關系主要包括親子關系、同伴關系和師生關系。
2.交往技能
交往技能教育是讓學生懂得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掌握人際交往的有關原理、技能、策略、方法,使學生能夠有條理、有序地與他人溝通和交流,能夠妥善地解決人際沖突,從而形成良性的人際關系網(wǎng)絡。要讓學生掌握人際關系建立的必要條件和影響良好人際關系建立的因素(如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印象、近因效應等),指導學生運用正確的交往方式,學會處理人際關系的一些具體策略,如消除同學間誤會的策略、與同學和好的策略等。
3.學會合作與競爭
合作與競爭是當今社會的基本特征,學會合作就是引導學生養(yǎng)成集體觀念和合作精神,使得學生勇于合作,樂于合作,善于合作;學會競爭則是教育學生正確認識競爭的兩面性,鼓勵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形成正當合理的競爭局面,避免因競爭而產(chǎn)生嫉妒、破壞等反社會行為。
五、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滲透的途徑
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學科教學中要實現(xiàn)自己的滲透目標,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手段,通過一定的途徑來實現(xiàn)。滲透的途徑主要有創(chuàng)設情境、開展活動兩個方面。
(一) 創(chuàng)設情境
積極的教學情境,指良好的課堂氣氛,是熱烈與深沉、寬松與嚴謹、嚴肅與活潑的統(tǒng)一,這種情境氛圍的創(chuàng)設,可以縮短教學中人與人、人與教材的距離,豐富與活躍學生的思想,開放心靈空間,讓學生多一份“活”氣,增一份靈氣,產(chǎn)生美好的心理體驗,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
(二) 開展活動
從應試出發(fā)的教學,學生的學習負擔加重,厭學情緒漸濃,學習感官麻木,“厭之于形,恨之于心”。因此,還學生應有的內心愉悅,把教材與社會人生的大教科書聯(lián)系起來,融課內、課外于一體,熔社會、學校為一爐,是使學生走出個人小圈子,健全人格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中小學學科教學活動可以在課堂45分鐘內進行,如每節(jié)課用3~5分鐘時間講故事、播新聞或在教學中適時舉辦講座或編演適合本節(jié)課內容的小劇本等,也可走出課堂在課外進行,參觀游覽,看指定的課外書,收集整理資料等;也可讓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親自去發(fā)現(xiàn)和體驗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xiàn)象與情感,實踐“紙上得來終覺淺”的內涵,這樣不但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自主學習能力,還陶冶了學生的情操,有利于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和人格的健全。
中小學各門學科都有各自的特點,如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林崇德教授所言:“每門學科都有學科能力?!闭Z文的聽、說、讀、寫能力,數(shù)學的運算能力和空間想像能力,英語學習中的記憶力等。而教師只有在培養(yǎng)學生學科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才能超越學科差異,真正實現(xiàn)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南京,211102)
編輯 / 任玉丹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