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刑法因果關系新思考》一文首倡因果關系的邏輯分析學說,該文首次將刑法因果關系上升到邏輯的高度,并“科學”討論了因果關系進程中的介入因素。繼續(xù)的深入研究發(fā)現,因果關系存在于犯罪的所有形態(tài)中。在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中,存在且只存在充分條件和充要條件的因果關系。在非直接故意的結果犯中,犯罪的認定不是聽天由命,而是具有唯物決定性。在監(jiān)督犯罪的場合,應當堅持責任自負的原則,監(jiān)督者和被監(jiān)督者分別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關鍵詞]因果關系;邏輯分析學說;結果犯悖論;唯物決定論;責任自負原則
[中圖分類號]D91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 — 2234(2014)09 — 0100 — 02
在刑法學界,因果關系是一個重要而復雜的難題,而在因果進程中存在介入因素則更是難上加難。發(fā)表在《理論探索》2014年第1期的《刑法因果關系新思考》一文首倡因果關系的邏輯分析學說,該文的重大創(chuàng)新必然載入史冊,而其理論之開創(chuàng)亦值得繼續(xù)深入的研究。
一、刑法因果關系邏輯分析學說的歷史地位
(一)該文第一次將因果關系上升到邏輯的高度
因果關系本來就是一個客觀的邏輯進程,主觀的邏輯必需符合客觀的邏輯,認識因果關系就是認識事物的客觀邏輯進程。談論因果關系如果無視或者脫離了事物發(fā)展變化進程自身的邏輯軌道,就只能步入理論誤區(qū)。
反觀當前對刑法上因果關系的探討,無論是來源于蘇聯的因果關系學說,還是新近頗有影響的大陸法系因果關系學說,以及英美法系的雙層次原因說,它們的認識水平都沒有達到因果進程的邏輯高度,因而是不成熟的理論。而刑法因果關系的邏輯分析學說反映了因果進程的客觀邏輯規(guī)律,揭示了刑法上因果進程的唯物決定性,這標志了邏輯分析學說的理論成熟度。
(二)該文第一次“科學”討論了因果關系進程中的介入因素
對于存在介入因素的因果關系,學界的研究主要有三種思路:第一,在介入因素不中斷因果進程的情況下討論因果關系;第二,中斷了因果進程且不作為原因的介入因素;第三,中斷了因果進程且作為原因的介入因素。第一種情況和第二種情況的介入因素,對于因果進程的影響,沒有實質的意義;第三種情況的介入因素與危害結果形成了新的因果關系,等同于沒有介入因素。
可見,“學界觀點普遍認為介入因素只具有阻斷因果進程的作用,即只在介入因素不阻斷因果進程的情況下討論因果關系,”〔1〕而這樣的介入因素沒有實質的意義。而《新思考》一文在承認介入因素中斷因果進程的前提下,具體分析了介入因素在因果進程中的傳遞作用,也只有這樣的介入因素才具有研究的價值,這標志了刑法因果關系理論的重大突破性創(chuàng)新。
二、刑法因果關系的存在范圍
(一)犯罪既遂形態(tài)中的因果關系
我們通常是首先看到危害結果,然后才開始查找造成危害結果的原因,因此,對犯罪既遂形態(tài)因果關系的探索是刑法因果關系的常態(tài)。由于犯罪的既遂形態(tài)包括兩種類型,即結果犯和行為犯,〔2〕所以,對犯罪既遂形態(tài)因果關系的探討,也分這兩種情況討論。
1.結果犯中的因果關系。結果犯指造成了物質性危害結果的犯罪。在結果犯中,行為和結果間的因果關系是客觀的和現實的,這里的因果關系包括充要條件的因果關系、充分條件的因果關系和必要條件的因果關系三種情形?!?〕但只有直接故意犯罪中,這三種因果關系才可能都存在。
2.行為犯中的因果關系。行為犯指犯罪破壞了正常的社會關系或者制造了不符合社會需要的社會關系,而這種社會關系本身就是危害結果的體現。例如,妨害公務罪是對正常行政管理秩序的破壞,強奸罪則制造了不符合社會需要的社會關系。行為犯中的實行行為本身既是危害行為,也是危害結果,這里的因果關系就存在于行為犯本身。
(二)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中的因果關系
在犯罪既遂的形態(tài)中,危害結果已經出現,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顯而易見,然而在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中,特別是在危害結果還沒有出現的情況下,是否存在因果關系呢?
對此,筆者認為,第一,一個行為之所以被規(guī)定為或者認定為犯罪,就在于行為終了會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只是在為了防止危害結果發(fā)生,我們才將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規(guī)定為或者認定為犯罪,并施以刑罰來實現預防危害結果發(fā)生的目的。換言之,在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中,是注定要發(fā)生危害社會結果的。沒有危害后果,這些行為就不會被認定為犯罪。而如果承認這些行為必然會導致危害后果的發(fā)生,那么,就必然承認這些行為與危害后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因此,這些未完成形態(tài)的犯罪同樣存在危害行為與危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只是一種未實現的因果關系。
三、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中的因果關系類型
(一)充分條件的因果關系
我們說一個行為構成犯罪歸根結底是因為這個行為是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原因,而我們預防犯罪,歸根結底是預防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在犯罪行為的危害結果沒有發(fā)生之前制裁犯罪才是預防,而在危害結果發(fā)生之后只能懲罰。預防犯罪結果的發(fā)生也就是對正在發(fā)生的、進行的犯罪行為在沒有發(fā)生危害結果之前給予刑罰制裁?!?〕
對于未完成形態(tài)的犯罪而言,這些未完成的行為必需是犯罪構成結果的充分條件,而不能僅僅是構成結果的必要條件。因為只有在未完成行為是構成結果充分條件的情況下,才能說適用刑罰是為了預防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也才能切實起到預防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而在未完成行為只是構成結果必要條件的情況下,因為這些行為即便完成,構成結果也不一定發(fā)生,那么,這樣的情況下適用刑罰,就不能說完全是為了預防危害結果的發(fā)生,而可能冤枉無辜。
(二)充要條件的因果關系
在《新思考》一文中,筆者指出了充要條件與充分條件或者必要條件可以傳遞充分條件或者必要條件的關系,〔5〕為什么能夠傳遞條件關系呢?在普通邏輯學中,我們知道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之間是一種反變關系,內涵越多,外延越小。按照這樣理解,應當是充分條件真包含充要條件。但這樣理解是行不通的。特別應當引起注意的是,在這里,充要條件、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是辯證概念,它們的內涵與外延之間是一種正變關系,內涵越多,外延越大。也就是充要條件真包含充分條件或者必要條件。
充要條件和充分條件是真包含的關系,換言之,充要條件的因果關系真包含充分條件的因果關系。這一邏輯規(guī)律不僅解答了前述介入因素的傳遞問題,也告訴我們,像犯罪預備、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等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的行為如果是犯罪構成結果的充要條件原因,那么,它們亦必然是犯罪構成結果的充分條件。也就是說,犯罪未完成形態(tài)的行為如果是犯罪構成結果的充要條件原因,那么,就能滿足它們是構成結果的充分條件原因,因此而定罪就不會發(fā)生冤枉無辜的事情。
四、因果關系邏輯分析學說對結果犯悖論的解釋
(一)結果犯的悖論
刑法理論通說認為間接故意犯罪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即危害結果發(fā)生了,就是犯罪,危害結果沒有發(fā)生,就不是犯罪。還有過于自信過失的犯罪,也是這樣,危害結果發(fā)生了,就成立犯罪,危害結果沒有發(fā)生,就不成立犯罪。疏忽大意過失犯罪也是這樣??梢?,對于非直接故意的結果犯而言,一方面,我們主張責任自負的原則,另一方面,一個人是否構成犯罪,卻要聽天由命。這是一個悖論,也是一個問題。
(二)基于因果關系邏輯分析學說的解釋
1.間接故意犯罪和過于自信過失犯罪的本質特征
間接故意犯罪和過于自信過失犯罪并不是聽天由命的犯罪,它們的成立是由行為自身決定了的。這是唯物主義決定論在刑法因果關系理論中的貫徹,也是唯物主義決定論在刑法學科中的新發(fā)展。
筆者在前面概述了結果犯包括三種類型的因果關系,但是對于間接故意和過于自信過失犯罪而言,按照唯物決定論的觀點,這些行為只能是犯罪構成結果的充分條件或者充要條件,也就是如果實施這兩種行為,犯罪構成結果就一定發(fā)生,因此,間接故意的行為和過于自信過失的行為成立犯罪,不是聽天由命,而是由行為自身決定的。
對于間接故意犯罪而言,行為人是放任危害結果的發(fā)生,也就是行為人認為危害結果既有發(fā)生的可能性,也有不發(fā)生的可能性;對于過于自信過失犯罪而言,行為人認為危害結果不會發(fā)生。然而,這兩種行為對于犯罪構成結果的發(fā)生都是充分或者充要條件的原因,即危害結果的發(fā)生是確定無疑的。因此,在主觀認識上,間接故意犯罪和過于自信過失犯罪都存在認識錯誤,而犯罪的本質是一種心理態(tài)度,〔6〕因此,間接故意犯罪和過于自信過失犯罪這兩種犯罪的本質特征都是認識錯誤。
2.疏忽大意過失犯罪的本質特征
對于疏忽大意過失犯罪,也要堅持唯物主義決定論,它的成立也是由其自身決定了的。疏忽大意過失行為與疏忽大意過失犯罪的構成結果之間也是充分或者充要條件的因果關系,即疏忽大意過失行為是犯罪構成結果發(fā)生的充分或者充要條件。疏忽大意過失犯罪的實行行為是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充分或者充要條件,也就是這種行為一旦實施,危害結果就必然發(fā)生,對于這樣顯而易見的危險狀況,行為人居然認識不到,其實質是一種無動于衷的情感態(tài)度。
五、監(jiān)督犯罪中的因果關系
(一)監(jiān)督犯罪中責任劃分的難題
在《新思考》一文中,筆者論述了危害行為直接構成犯罪的情況,論述的行為包括作為和不作為,并且考慮了存在介入因素的因果關系。這對于認定一般犯罪的因果關系已經足夠。但世界的復雜多樣性告訴我們,在刑法因果關系邏輯分析學說的指導下,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在監(jiān)督犯罪的場合,既有監(jiān)督者的犯罪,又有被監(jiān)督者的犯罪,然而他們又不是共同犯罪,不能共同承擔犯罪責任。監(jiān)督者會以“不是自己行為造成的危害結果”這樣的理由推諉責任,而被監(jiān)督者會以“如果監(jiān)督者監(jiān)督到位就不會造成危害結果”這樣的理由推諉責任。孰是孰非,確實是個難題。
(二)責任自負原則的貫徹
在監(jiān)督犯罪的場合,被監(jiān)督者的危害行為是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原因,具體包括充要條件、充分條件和必要條件三種情況。而監(jiān)督者如果不是不負責任監(jiān)督到位的話,危害結果也不能發(fā)生,可見,監(jiān)督者不負責任的瀆職行為是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必要條件。
盡管監(jiān)督者瀆職行為是犯罪構成結果發(fā)生的必要條件原因,但監(jiān)督者瀆職行為與被監(jiān)督者的危害行為不是共同犯罪,他們仍然需要各自對自己的行為負責,這是責任自負原則在監(jiān)督犯罪情況下的貫徹。具體而言,不能以監(jiān)督者瀆職行為是犯罪構成結果的必要條件原因,而否定或者減輕被監(jiān)督者危害行為的刑事責任,被監(jiān)督者要對自己的危害行為負全部責任;也不能以被監(jiān)督者的危害行為是犯罪構成結果的直接原因,而否定或者減輕監(jiān)督者瀆職行為的刑事責任,監(jiān)督者瀆職行為也要對自己的行為承擔全部責任。
〔參 考 文 獻〕
〔1〕溫建輝.刑法因果關系新思考〔J〕.理論探索,2014,(01):119.
〔2〕溫建輝.犯罪既遂標準新論〔J〕.廣西社會科學,2012,(01):103.
〔3〕溫建輝.刑法因果關系新思考〔J〕.理論探索,2014,(01):119.
〔4〕溫建輝.犯罪化三論〔J〕.公民與法,2013,(05):28.
〔5〕溫建輝.刑法因果關系新思考〔J〕.理論探索,2014,(01):119.
〔6〕溫建輝.犯罪本質新論〔J〕.理論探索,2012,(01):135.
〔責任編輯:陳玉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