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東
摘要:本文主要談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設各種教學情境,或設置懸念,或創(chuàng)設激疑情境,激發(fā)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教學;激疑;質疑
"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從學生時代就開始深入培養(yǎng)學生質疑精神,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精神。因此,語文課堂教學不應是教師的"獨腳戲",激疑與質疑始終應該相輔相成,成為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huán)節(jié)。語文課堂教學只有啟發(fā)每位學生都大膽質疑,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教學活動才能得到深入,素質教育才能得到良性循環(huán)。
一、課堂教學"激疑"與"質疑"的必要性
有疑問才會有發(fā)現(xiàn),"疑"的目的是為了"無疑"。然而,長久以來,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以教師主導為主,雖然在一般的課堂教學中,教學過程的延伸盡管最初也是靠提問來進行支撐的,但出現(xiàn)在學生面前的"問"過多、過細、過淺、過濫,使教學過程平淡無味,也正因為老師的激疑缺乏藝術性,所以學生怕老師問到自己,老師怕學生答非所問。于是乎,教師問到后來覺得問也是自搭,就干脆來個滿堂灌;學生無暇質疑,也懶得質疑,結果只知機械筆記。在這樣的教學方式引領下,課堂教學也許是從激疑開始,但最終卻以 "一言堂"結束。這樣的課堂教學又何來發(fā)展學生的質疑精神,培養(yǎng)學生善于探究的意志品德。
二、營造寬松探究氛圍,鼓勵學生自由質疑
我們認為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寬松的探究氛圍是激發(fā)學生質疑的重要條件,因為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氣氛里,學生才能進行自主探索和自由創(chuàng)造。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營造一個可以自由發(fā)揮的心理安全的空間。教師要擁有利保持一份激情,并在激情的推動下,恰如其分地應用多種方式,優(yōu)化教學過程、活躍課堂氣氛,使教學內(nèi)容豐富多彩、教學形式活潑多樣、教學方法靈活多變,從而能調動學生的情緒、促進學生的參與,激活學生的思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開展自我 思考、自由質疑的活動,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重視學生的不同見解,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創(chuàng)新求異,當學生回答錯誤時,給予積極的鼓勵;當學生有所突破,有所創(chuàng)新時,給予適度的贊許;使學生通過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金過程,感受到質疑的樂趣,通過自身的主體探索和體驗來逐漸形成勇于探究、敢于實踐的個性品質和獨立探究的能力。
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講究問題設計,激發(fā)學生質疑精神
課堂激疑是一種教學手段,更是一種教學藝術。宋代教育家朱熹說過:讀書無疑須教有疑,有疑者都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這話是很有道理的。"須教有疑",激疑就是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巧妙的設問,使學生心中產(chǎn)生疑竇,引起積極的質疑精神,而質疑精神,是學習深入的源頭,啟迪知識的鑰匙,溝通智慧之路的橋梁。
現(xiàn)代教學理論認為,教師已不能只是傳授知識,而應該想方設法設置問題情境,激起學生的探索欲望,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積極思維。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不妨采取虛設問題情境的方法,在知識發(fā)散處激疑,投石激浪,激發(fā)學生的懷疑精神,我們在課堂提問中應該運用少量具有牽引力的 "主問題"來代替數(shù)量眾多的"碎問"。"主問題"應該立意離遠,是深層次課堂活動的引爆點,具有"以一問引出多問"的藝術效果。只有這樣,才能"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才能激發(fā)學生不斷質疑的精神,使學生的思路得到拓寬。
同時,在問題情境的設置中,我們應減少對學生思維的限制因素,鼓勵學生開放思維。教師應注意變換問題的設計角度和表達方式,多設計有利于學生展開發(fā)散、逆向思維的問題情境。在誘導學生思考、解答時,盡量減少過多的限制因素,使學生展開思路,打破思維定勢,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不同層次看問題,從而獲得思維的解放,形成開放性的思維結構。
四、開展多彩課堂討論,以"質疑"促"解疑"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我們應該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最佳平臺。
然而,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學生根本無暇去質疑,更無法去對疑問進行探究,老師總會"轟炸式"地把答案拋給學生,讓學生記住一些結論性的答案。這其實不是在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而是在訓練他們的記憶力。這是學生的悲哀,也是老師的悲哀,更是教學本身的悲哀。
素質教育要求我們引導學生自主解決問題,教師應該是導學者,而非說教者??鬃诱f:“不憤不啟,不徘不發(fā)”,課堂教學應該讓學生有充分思索的余地,教師只起"畫龍點睛"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在語文課堂上,教師在激疑之后,不應急于解答,我們應該留給學生足夠的思索空間,讓學生拋開顧慮,大膽地談出自己的想法。對自己無法解決的問題,學生組成小組質疑解答、討論辯論。對討論不能解決的問題再進行反饋,組內(nèi)反饋的問題,教師不急于點破,而是將問題分解,增設臺階,減小坡度,再由學生討論,互相解答,教師在關鍵的地方點到即可。這些環(huán)節(jié)在教學中不是僵化的機械的。而是做到了有環(huán)節(jié)而不唯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在不斷的質疑與解疑過程中,"一番覺悟,一番長進",使問題在思索探究中得到解答,同時讓學生感受到發(fā)現(xiàn)的樂趣。
總之,語文教育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奠基工程,語文教師應以"學為主體"去組織教學課程,既把"學為主體"作為施教的基本點,又使"教為主導"成為實現(xiàn)"學為主體"的根本 保證。在課堂教學中,或設置懸念,或創(chuàng)設誘人的情境,巧妙地激疑,使學生感興趣,激發(fā)學生思維活動的動機,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最終使學生在愉快的學習氛圍中,"疑難能自決,是非能自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