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靖才
摘要:本文根據阿爾都塞的“癥候式”閱讀方法來解讀《平凡的世界》,找出了小說有關愛情方面的矛盾、沉默處并分析了產生這些空白、沉默的原因。
關鍵詞:平凡的世界;癥候式閱讀
《平凡的世界》是陜北作家路遙創(chuàng)作的一部長篇小說,愛情問題是這部小說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路遙在書中也毫不吝惜地對愛情大將贊美,他說說:“沒有愛情,人的生活就不堪設想。愛情啊,它使荒蕪變?yōu)榉睒s,平庸變?yōu)閭ゴ?,使死去的復活,活著的閃閃發(fā)光?!?,但在閱讀《平凡的世界》有關愛情的部分時,我們卻能發(fā)現小說的一些矛盾、反常的地方。
因為文本有這些癥候,所以我們就可以根據阿爾都塞的癥候式閱讀理念來解讀這部小說。阿爾都塞認為閱讀不僅要看文本說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讀出它沉默的部分,也就是不僅要找出文本表面文字展現出來的思想,也要找到從文本背后潛在的思想。從文字表面看,這是一部具有現實主義思想的小說,路遙自己在談到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的經過時也說:“我決定用現實主義手法結構這部規(guī)模龐大的作品”,我們可以從小說的主人公之一——孫少安身上看出這種現實主義精神。
從小說中可以知道,孫少安是孫玉厚的長子,從小和潤葉一起長大,一起讀書一起玩,潤葉從小對他就好,比如給他吃從家里偷出來的玉米面膜。后來潤葉去了城里當了老師,少安回了村里做了農民,潤葉還是會在回村時常常和少安拉家常,他們之間是有感情的,但當潤葉不顧少女的羞澀,給了少安一封表白信,少安的反應是先“幸福地哭起來”,“有股暖流在胸膛洶涌澎湃”,但是這種情緒過后“立刻回到自己所處的實際生活中來”,得出了“這是不可能的”。他很清醒地意識到“自己是農民,不能和公家人生活,再想到家庭,門戶不當”,最后找了一個不要彩禮的農村姑娘——賀秀蓮。綜觀孫少安對潤葉的態(tài)度,我們可以知道孫少安是一個堅定的現實主義者。
雖然小說中講述的少安的故事可以代表作者宣稱的現實主義手法,但小說在講述另一位主人公卻體現了與現實主義不同的敘述方式,這位主人公便是他的弟弟孫少平。與孫少安心安理得的生活在雙水村不同,孫少平從讀第一本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就讓他感覺到“在雙水村外面,有一個遼闊的大世界”,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地讀了大量的書。通過閱讀,他自信地跟同學討論問題,并且“竭力想掙脫和超越他出身的(農民)階層”。從愛情方面少平選擇的戀愛對象是田曉霞,這是一個和他的身份完全不同的女孩,她漂亮、有思想、有文化、熱情大方,而且還是地委書記的女兒,他們于學校的一次文藝演出時相識,通過彼此的愛好——讀書,慢慢熟悉起來,他和她自信地討論各種問題。高中畢業(yè)后,不甘心一輩子在農村勞動的他,決定去外面闖闖,最開始他去了省城黃原城打工,雖然打工這并不是一個有保障的工作,條件也很艱苦,但他仍不想放棄他的精神追求。一個偶然的機會,他見到了田曉霞,在這位“個碼高了不少,衣著合身的風衣”一副大學生派頭的曉霞面前,他沒有因為自己穿著一身破舊的衣服而自慚形穢,反倒覺得自己這身衣服和她見面很“合適”,在曉霞問他是不是因為他們身份的不同畢業(yè)之后就不跟她聯系時,少平的想法是:他在靈魂深處并沒有看輕自己,雖然不跟她聯系的確是因為他們的處境差異很大,但他認為他所走的道路并不比上大學低賤。這次見面之后,他們之間通過借書經常見面,日久生情,終于在古塔山上和當時已經是省報記者的田曉霞談起了戀愛,他沒有因為彼此間的差距而自卑,而是為“攬工漢和地位書記的女兒在談戀愛”自豪。雖然他有時候也想著“他們如此懸殊的家庭條件和個人條件”,但“他想自己絕不能像哥哥那樣,為了逃避不可能實現的愛情,就匆忙給自己找個農村姑娘”。他有自己的生活理想,并且認為對待理想“應該像宗教教徒對待宗教一樣充滿虔誠和熱情”。
從孫少平身上,我們看到一個與孫少安完全不同的形象。他不甘心一輩子終老鄉(xiāng)村,總想看看外面的世界,盡管外面的世界并不那么美好,他還是堅定的認定自己所要走的路。在對待愛情上,他不同于哥哥,他敢于追求自己的愛情,盡管在世俗的眼光看來他們之間完全沒有結合的可能性。因此從孫少平這個主人公的身上,我們可以找到小說的另一個思想結構——理想主義。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找出這部小說兩種完全不同的思想結構——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這正是這部小說的沖突性結構,也正是這種沖突性結構讓小說有了我們前面所說的癥候。曉霞和少平的愛情雖看似美好,但他們相差巨大的社會地位讓他們在現實中無法結合,因此他們的愛情是滲透著理想主義的,曉霞的死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也是理想主義的,因為只有曉霞的死才能讓這樣理想的愛情印象得以長存。
從阿爾都塞的文藝思想我們知道,每個作者的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意識形態(tài)中形成的,同樣路遙也不例外,他也會受到所處時代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因此文本中這兩種矛盾的思想正是在當時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下形成的,同樣我們根據阿氏的文藝思想可以知道,文藝并不等同于意識形態(tài),這也就是所謂的文本可以表現出“意識形態(tài)和敘述意指之間的差距”,正是意識形態(tài)和敘述意指之間的這種關系讓文本含有沉默、空白和矛盾,也就是說正是這一關系造成了文本的這些癥候。具體到這部小說,我們可以看出,正是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現實主義和敘述意指的理想主義之間的差距使文本產生了這些癥候,那么這兩種思想產生的具體原因是什么?
1.作家個人原因是形成文本現實主義的主要原因之一。
作為從農村走出來的作家,路遙深受我國數千年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比如傳統(tǒng)文化里的婚姻觀,它的基本要求是“門當戶對”,孫少安就是這樣想的。除了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貧窮的生活經歷也讓生活在路遙那一時代的人不得不做一個現實主義者,在連基本的物質生活都滿足不了的情況下,精神生活純粹是一種奢求。另外城鄉(xiāng)的巨大差異也讓作為農村人的路遙不得不做一個現實主義者,盡管當時的社會處于轉型期間,但是我國的城鄉(xiāng)二元經濟對立結構并沒有的到有效的調整,戶籍等制度因素也讓村里人很難在城里立足。
2.地域和時代因素是造成文本理想主義最主要的原因。
路遙生活的地方有中國革命的搖籃——延安,這塊圣地讓生活在期間的人不免有幾分革命理想主義情懷,發(fā)生在這一時代的“文革”十年更是把理想主義推向高潮,作為年輕人的路遙也曾狂熱的參加了這場理想主義的“革命”,并擔任了延川縣革委會副主任,意氣風發(fā)的路遙自然有著像當時廣大熱血青年一樣理想情懷。
另外在那個舊的體制還沒消除,新的體制還沒形成的時代,師生的內心比較自由,每個人都在憧憬著自己認為美好社會的未來,學生對政治的熱情非常高,學校會組織各種各樣的政治討論會讓他們參加政治討論,他們踴躍的談論這自己想像中的中國社會,年輕的學生都無一不帶理想主義色彩,作為1973年入學的大學生,路遙也是這些學生中的一員。
綜上所述,正是這些傳統(tǒng)與現代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讓文本產生了兩種不同的思想:理想主義、現實主義,它們之間不斷交鋒的痕跡正是文本的癥候,我們指出了形成這兩種不同思想的各自原因,也就具體回答了癥候形成的原因。
【參考文獻】
[1]路遙.平凡的世界[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
[2]路遙.早晨從中午開始[M].北京: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12
[3]路遙.平凡的世界[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