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慶
北宋的建立,結(jié)束了五代十國的紛爭局面,促進了中原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宋代舞蹈也在唐代舞蹈的基礎(chǔ)上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和完善。誠如陰法魯先生在《全宋詞中的樂舞資料·序》所言:“宋代的樂舞,在唐代樂舞文化的深厚基礎(chǔ)上繼續(xù)深入發(fā)展,在深度和廣度上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倍Y樂文化從周朝起就扮演著烘托皇權(quán)威嚴(yán)、維護宮廷統(tǒng)治的文化附庸角色。歷代統(tǒng)治者都重視禮樂制度,宋代也不例外。據(jù)《宋史·樂志》記載:宋太宗、仁宗皆“洞曉音律”,并親自度曲填詞?;兆谠略t:“朕惟隆禮作樂,實治內(nèi)修外之先務(wù)?!彼螌m廷舞蹈形式多樣,在朝會節(jié)日常有樂舞助興。“每上元觀燈,臺上奏教坊樂,舞小兒隊。臺南設(shè)燈山,燈山前百戲,山棚上用散樂、女弟子舞。”軍隊也有善樂者,在民間,瓦舍作為商業(yè)性演出場所,為民間舞蹈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各種表演技藝得以交流,促進了民間舞蹈的發(fā)展??傮w而言,宋宮廷舞蹈溫婉嫵媚,情調(diào)優(yōu)雅。民間舞蹈活潑優(yōu)美,技巧高超。宋代舞蹈在藝術(shù)形式上達(dá)到前所未有的成熟。
高麗國人也有喜好歌舞之風(fēng)。曾出使高麗的徐兢所撰《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記載:“高麗素畏信鬼神……暮夜輒男女群聚為倡樂?!睆谋彼谓⒌侥纤纬跗?,宋朝與朝鮮半島的高麗王氏政權(quán)有著十分密切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舞蹈交流是其文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高麗通過多種途徑積極引入宋朝的樂舞,其目的是建設(shè)本國的禮樂制度,以鞏固王朝統(tǒng)治。當(dāng)時的宋禮樂不僅代表王權(quán),還代表著儒家的倫理和社會秩序。宋朝向高麗輸入樂舞,也有著以禮行教化、“以夏變夷”的目的。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高麗遣使赴宋朝貢,宋與高麗建立了正式的外交關(guān)系。由于受到中國北方民族政權(quán)遼、金的壓力,宋與高麗的關(guān)系呈現(xiàn)出時親時疏、時斷時續(xù)的時代特色。
神宗即位后勵精圖治,任用王安石進行變法,改變以往對高麗“來不拒、去不追”的政策,對高麗的外交重新活躍起來。熙寧四年(1071年)三月,高麗遣使金悌入宋朝貢,從仁宗時開始中斷達(dá)四十年之久的宋與高麗關(guān)系得以恢復(fù),彼此的舞蹈交流也趨于頻繁。熙寧五年六月,金悌離宋回國。次年,在高麗極為盛行的佛事活動“燃燈會”和“八關(guān)會”上,就出現(xiàn)了來自宋朝的教坊舞蹈?!陡啕愂贰分尽酚涊d:“文宗二十七年二月乙亥,教坊奏:‘女弟子真卿等十三人所傳《踏莎行》歌舞請用于燃燈會。制從之。十一月辛亥,設(shè)八關(guān)會,(文宗)御神鳳樓觀樂,教坊女弟子奏:‘新傳《拋球樂》《九張機》別伎,《拋球樂》弟子十三人,《九張機》弟子十人?!苯疸└八吻皟蓢P(guān)系已斷絕了四十余年,熙寧五年金悌回國后,熙寧七年,高麗派使者金良鑒入宋。因此到高麗傳舞蹈的樂師真卿、楚英等人當(dāng)是隨金悌赴高麗。對此徐兢也有記載:“熙寧中,王徽嘗奏請樂工,詔往其國,數(shù)年乃還?!苯?jīng)過一段時間的傳藝,高麗教坊弟子學(xué)會了一些宋朝的舞蹈?!疤ど小薄皰伹驑贰薄熬艔垯C”等名,既是舞蹈名稱,也是舞隊的專名,分別代表了一個特殊的“樂器工衣”組合。《宋史·樂志》記載:宋廷教坊的舞隊分為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女弟子隊凡一百五十三人,一日《菩薩蠻》隊,衣緋生色,窄口切衣;二日《感化樂》隊,衣青羅生色通衣,背梳髻,系綬帶;三日《拋球樂》隊,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銀帶,捧繡球。”1076年,高麗還出現(xiàn)了專職中國樂舞的樂師?!陡啕愂贰酚涗浟烁啕愇淖谌暝O(shè)立的大樂管弦房的俸祿情況,“大樂管弦房,米一科十石,唐舞業(yè)兼唱詞業(yè)一,笙業(yè)師一,唐舞師校尉一,八石……唐舞業(yè)師一”。徐兢《宣和奉使高麗圖經(jīng)》中記載:“大樂司二百六十人,王所常用;次管弦坊,一百七十人;次京市司,三百余人。亦有柘枝、拋球之藝?!笨梢娝谓谭贿x派去高麗傳授舞蹈的樂師,主要集中于大樂司、管弦坊和京市司等處?!陡啕愂贰分尽酚涊d:同年,楚英等人還在高麗王宮的重光殿演出王母隊歌舞,“一隊五十五人,舞成四字,或‘君王萬歲或‘天下太平”。
神宗時,高麗多次遣使來求樂師到高麗傳藝。熙寧八年,高麗禮賓省通過泉州商人傅旋來宋求樂工。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載:“江淮發(fā)運司羅拯言:泉州商人傅旋持高麗禮賓省帖,乞借樂藝等人。上批已令教坊按試子弟十人可借,呼第四部給色衣裝錢。作拯意奉詔遣往?!痹S年間(1078~1085年),高麗又遣使求樂工。馬端臨《文獻通考·樂考》記載:“元豐間,來臣求中國樂工教之。”另外,高麗還派遣樂工隨同使團來宋京城接受樂舞訓(xùn)練。神宗時制定的《高麗使條約》中,即有一條是專門招待高麗樂工的。蘇轍《欒城集》有所記載:“諸進奉使乞差伎藝人教習(xí)三節(jié),并關(guān)管勾同文館所?!蓖酿^是宋朝專門招待高麗使者的賓館。朱或《萍洲可談》記載:“同文館待高麗。”高麗使者可以在同文館聘請宋樂師教習(xí)樂舞,他們還帶來高麗特產(chǎn),贈予來傳藝的宋樂師。徐兢記載:“(高麗)人使來,必赍貨,奉工技為師,每遣就館教之?!?/p>
崇寧初年,徽宗采納道士魏漢津“古帝王以身為度制樂”的建議,創(chuàng)制新樂。崇寧四年(1105年),新樂制成,徽宗定名為大晟樂,并下詔規(guī)定大晟樂為宮廷雅樂。宋承唐制,《宋史·樂志》記載:“凡祭祀、大朝會則用太常雅樂,歲時宴享則用教坊諸部樂?!毖艠返难葑嘈问綖樘蒙系歉琛⑻孟聵窇?、文武佾舞。登歌以歌唱為主,琴瑟主奏。樂懸主要指各種鐘磬樂器懸掛于庭院下木架上,以器樂演奏為主,沒有聲樂演唱。雅樂佾舞分文、武舞。文舞舞者手執(zhí)籥翟,武舞舞者手執(zhí)干戚。天子所用雅樂文舞共68人,武舞共有88人,其中舞者各為64人,其他為舞隊的組成成員。諸侯所用雅樂文舞共50人,武舞共有72人,其中舞者各為48人。宋朝的大晟雅樂無論是樂器的數(shù)量還是樂隊、舞隊的編制都是空前的,而且人員的分工也非常細(xì)致。可以說宋代雅樂超過以往任何一個朝代。大晟雅樂制成后,徽宗下令對教坊諸部樂進行改造,統(tǒng)一使用大晟樂的樂律標(biāo)準(zhǔn)。《宋史·樂志》記載:政和三年(1113年),徽宗下詔:“大晟之樂已薦之郊廟,而未施于燕饗。比詔有司,以《大晟樂》播之教坊?!睂⒅爸挥糜谘艠窐肺璧臉仿伞菲魍茝V到教坊燕樂中去,產(chǎn)生了新燕樂?;兆跁r,高麗多次遣使求賜大晟樂。政和五年,高麗吏部尚書王字之、吏部侍郎文公美進奉,送金端等五名高麗學(xué)生入宋求學(xué)。次年,王字之、文公美回國時,徽宗賜高麗以大晟樂,將當(dāng)時宋宮廷所用的一整套雅樂樂器、法物、曲譜、舞飾等輸入高麗。高麗在得到所賜的大晟樂后,對如何操演卻知之不詳,故再次向宋求教。政和七年,高麗遣使來宋乞教聲律。《宋史·樂志》記載:“政和七年二月,中書省言:高麗,賜雅樂,乞習(xí)教聲律、大晟府撰樂譜詞。詔許教習(xí),仍賜樂譜?!毙炀ひ灿杏涊d:“比年入貢,又請賜大晟雅樂,及請賜燕樂,詔皆從之。故樂舞益盛,可以觀聽。”時人孫覿撰有《代高麗王謝賜宴樂表》。徽宗還為賜樂高麗之事賦詩,其《宮詞》曰:“高麗新貢欲還朝,再御東回一水遙。祖餞國門仍賜樂,屢傳恩詔下層霄?!?/p>
宋朝的大晟雅樂傳人高麗后,很快就在高麗太廟祭祀、郊祀和朝會儀式上使用。在政和七年四月高麗朝廷舉行的大朝會上,已經(jīng)開始使用來自宋朝的雅樂。徐兢記載:“今年丁酉夏四月甲戌有二日,特召守太傅尚書令帶方公臣俌……同知樞密院事臣安仁等,置高會于清燕閣……復(fù)有上國玻璃、馬瑙、翡翠、犀兕,瑰奇玩用之物,交錯于案上。塤、篪、控、楬、琴、瑟、鐘、磬,安樂雅正之聲,合奏于堂下。”《高麗史·樂志》記載:同年八月,高麗睿宗下詔:“今大宋皇帝特賜大晟樂文武舞,宜先薦宗廟以及宴享。”十月“戊辰,親閱大晟樂于乾德殿,癸酉親裸太廟薦大晟樂”,高麗仁宗十一年(1134年)正月,祭籍田。高麗明宗十八年(1188年)三月夏禘,亦用大晟雅樂。
除了雅樂文武佾舞外,高麗唐樂舞蹈也深受宋燕樂舞蹈的影響。宋宮廷燕樂舞蹈形式是“隊舞”,是一種把大曲、詩歌、朗誦、舞蹈和歌唱相綜合的新型舞蹈表演藝術(shù)。宋隊舞比唐舞蹈增加了吟誦和對白的部分。宋代隊舞分小兒隊和女弟子隊兩種。隊舞表演前,由竹竿子(又稱參軍色)引舞念致語口號,竹竿子是隊舞的指揮者,擔(dān)任勾隊、放隊、致辭等工作。勾隊即引導(dǎo)舞隊出場,放隊是表演完畢讓舞隊退場。表演中場時,竹竿子還與隊首(舞隊的主體演員,又稱“花心”)互問互答,收場又以竹竿子念致語,舞者和唱,后行(擔(dān)任伴奏的樂隊)吹奏作結(jié)。歌舞隊員少則數(shù)十人,多則百余人。高麗“唐樂”主要指宋及宋以前傳人高麗宮廷的中國音樂。與雅樂主要用于祭祀、大朝會等場合不同,高麗唐樂功能類似于宋朝的教坊俗樂,主要在節(jié)日活動、宴會上表演。唐樂所使用的樂器也與高麗本土鄉(xiāng)樂大有不同。徐兢就指出:“其樂有兩部:左日唐樂,中國之音;右日鄉(xiāng)樂,蓋夷音也。其中國之音,樂器皆中國之制。”高麗官府設(shè)宴招待來貿(mào)易的宋客商,其間多有樂舞助興,其中多是由宋朝傳來的樂舞。徐兢記載:“中國賈人之在館者,亦遣官為筵伴,用華夷二部樂,亦有致語,嘗記其口號,曰:‘當(dāng)時瑞色照官林,和氣濃濃破積陰……須盡情歡酬美景,從而莫訴酒杯深?!瘪R端臨《文獻通考·樂考》評論道:“(高麗)今之樂,大抵中國制?!?/p>
在《高麗史·樂志》里的“唐樂”部分,記載有宋朝時傳入的中國樂曲。其中有大曲五套,分別是《獻仙桃》《壽延長》《五羊仙》《拋球樂》《蓮花臺》。這五個大曲的舞蹈表演形式完全與宋隊舞一致。同樣由竹竿子念致語口號開場,中間由竹竿子勾、放舞者上下場,并有詩歌朗誦和對白的部分??芍敲黠@受到宋隊舞的影響,而不屬于唐代的大曲歌舞形式?;艚ㄨぶ赋觯簶肺琛东I仙桃》中的《獻仙桃·元宵佳會》、《壽延長》中的《中腔令·彤云映彩色》、《五羊仙》中的《步虛子令·碧煙籠曉》、《拋球樂》中的《折花令·三臺》之詞與《全宋詞》所收錄的同名詞之內(nèi)容完全一樣,顯然是由宋傳人的。其中《五羊仙》原為敘述五仙乘羊持瑞穗自仙界而降,賜瑞穗于廣州百姓的故事,為祀豐樂舞。《五羊仙》傳入高麗后,由舞者扮演西王母祝壽,也演變成祝壽歌舞。王小盾指出,《高麗史·樂志》里的“唐樂”中的節(jié)目,其主體是作為徽宗生日天寧節(jié)祝壽樂舞創(chuàng)制出來的。《獻仙桃》《壽延長》《五羊仙》為道教樂舞,這與宋徽宗極力推崇道教應(yīng)有一定關(guān)系。而《蓮花臺》是由唐宋時的《柘枝舞》演變而來。另據(jù)學(xué)者吳熊和《高麗唐樂與北宋詞曲》一文考證,《高麗史·樂志》里的“唐樂”部分的四十四首雜曲中,有八首為宋著名詞人柳永所作。晏殊、歐陽修、蘇軾、趙企、李甲、阮逸女、晁端禮各一首。其余作者現(xiàn)未可考。
高麗王氏政權(quán)滅亡后,繼之而起的是朝鮮李氏王朝(1392~1910年),在李氏王朝統(tǒng)治期間,朝鮮宮廷內(nèi)仍然使用這些來自宋朝的燕樂歌舞。1493年(明弘治六年),朝鮮音樂理論家成倪根據(jù)高麗官府所藏的樂譜和藝人在宮中的實際演出情況,編撰了《樂學(xué)軌范》一書,該書仍錄有《獻仙桃》《壽延長》《五羊仙》《拋球樂》《采蓮舞》這五種舞蹈大曲。根據(jù)朝鮮李朝官府刻印,記錄有朝鮮宮廷樂舞表演的《進饌儀軌》記載,一部分朝鮮王朝宮廷舞蹈明顯是從宋代傳過去的,如《拋球樂》,除服飾與宋不同,表演內(nèi)容和形式都是拋繡球?!哆M饌儀軌》中還記有《五羊仙》舞蹈,雖經(jīng)四百余年的流傳,在唱詞上稍有變化,但總體未變,仍然采用宋隊舞通用的結(jié)構(gòu)形式。《進饌儀軌》還記載了一些舞蹈,并說明是宋時傳去朝鮮半島的,如《帝壽昌》《長生寶宴舞》等。從名稱來看,這些樂舞多屬祝壽歌舞。由此可見,不僅僅是雅樂舞蹈,高麗唐樂舞蹈也深受宋教坊俗樂舞蹈的影響。從宋朝傳人的舞蹈一直在朝鮮半島傳承,成為朝鮮半島宮廷舞蹈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