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4日,湖南龍山縣皇倉中學在新生軍訓時,教官和師生發(fā)生沖突,造成42人受傷,其中教官1人,教師1人,學生40人。這則新聞使得新生軍訓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提起軍訓,國人通常能聯(lián)想到場景大概分為兩種:即使是強迫癥也賞心悅目的分列式,以及洗腦循環(huán)的正步踢踏交響曲。而每年為新生祈愿更毒辣的陽光和更面癱的教官,已經(jīng)成為信奉“有難同當”的學姐學長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一。
普魯士的舶來品
分列式和踢正步,看起來很能揚我軍威,但重復著千百遍的簡諧運動,除了匯報演出給領(lǐng)導看,到底有啥用啊?
這種整齊劃一的隊列,其實是普魯士人的大作。想當年,歐洲軍隊剛裝備火槍的時候,用黑火藥發(fā)射出的彈丸射程近且精度差,為了達到滿意的殺傷效果,軍隊必須齊刷刷地一排一排大的站著,集體互相開火,形象地說,就是排隊互相槍斃。
為了提高威懾力,普魯士軍隊還在閱兵中吸取了一種民間的流行舞蹈,它的特征是高抬腿與地面平行。這種行軍方式不但能提神醒腦,梳理隊列,還能制造出震撼大地的威懾音效。
而按照西式操典進行軍訓,被認為是中國自強、抵御外侮的關(guān)鍵,而學生參與軍訓,也指望他們能強身健體,培養(yǎng)尚武精神,以作為后備軍官。所以,不僅當時的軍事院校對學生進行軍訓,北洋大學堂這樣培養(yǎng)法律、翻譯和土木工程的學校,學生也進行軍事化訓練。
到了民國,在外侮與各地軍閥的壓力下,尚武精神成為了教育界主流。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發(fā)表《對于教育方針之意見》,主張在國民教育中,軍國民教育應占50%。民初許多學校組織了“童子軍”或少年義勇團,學校軍訓迅速展開。
在外憂加劇的時代,尚武的教育思想很自然地被政府重視。1933年,蔣介石下令國民政府,凡高中以上學生軍訓不合格者,不得投考大學,將軍訓作為完成學業(yè)和升學的必要條件。
軍訓可以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感。
將軍訓發(fā)揚光大的新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還在國歌里高唱,軍事訓練自然必不可少。在1955年頒布的《兵役法》中,就規(guī)定了高級中學及以上學校學生在征集前應當接受軍訓。到了1984年版的《兵役法》,正式規(guī)定:“普通高等學校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必須接受基本軍事訓練。”
從1985年到1988年,對全國院校進行了一系列軍訓試點,到了1996年,試點數(shù)字達到157所。眾所周知,現(xiàn)在學生軍訓的必備科目是站軍姿、踢正步和隊列訓練,實彈打靶基本就是讓小朋友體驗一下刺激,連基本的開保險、上膛、換彈夾都不教,自然談不上什么軍事技能。
所以,軍訓的重點就在于紀律的馴服。
軍訓開始時,所有學生會收到統(tǒng)一的裝備,包括軍裝、軍帽、皮帶等,穿戴需遵守規(guī)范,不允許新生在穿著上體現(xiàn)出個人特征。其次,所有的人按照提前定好的日程進行各項活動,必須與集體行動一致。編組隊列和報數(shù),也把一個人變成了“第X排第X列”。
總之,個人在這里消失,集體形成。
訓練時要嚴格聽從教官的命令,以站軍姿為例,一要挺頸、挺胸、挺腿,二要收下頜、收腹、收臀,三要睜大眼并直視前方,然后頭要使勁向上頂。身體的每一個部分都被分解,成為被規(guī)范的對象。它們不再屬于個人,而屬于需要“合格化”、“標準化”的集體。
但最重要的,軍訓是要被訓練者認同這種標準和價值,并自覺融入其中。當你自覺地為了集體榮譽而咬牙堅持的時候,軍訓就完成了對你身體和精神的雙重規(guī)訓。從軍訓被發(fā)明到現(xiàn)在,這一點從未改變。(文/董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