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秋麗
法國生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貝爾納曾經說過:“創(chuàng)造力教學,指的是學生要真正有被鼓勵展開并發(fā)表他們想法的機會,如此才能發(fā)展他們富于創(chuàng)造力的才能?!币虼?,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可能的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給他們更多的獨立思考與交流的機會。而學生合作學習能給學生提供創(chuàng)新思維交流的機會,引導學生敢想、敢做、敢說,能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創(chuàng)造潛能,是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的一種有效形式。
一、組織探新型討論,發(fā)展學生求異思維
學生在新知學習過程中,掌握了一定的解題模式,在一定階段內,往往機械地按照這種固定的模式去解題,如果不及時引起注意,就會造成思維呆板和僵化。為此,要教育學生不滿足一條思維、一個模式、一種解法。要激勵學生從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進行求異思維的訓練。
例如,在教學“兩位數加減法”時,針對64+25=?一題,在學生已經掌握筆算的基礎上,為了提高學生的計算速度,突破筆算這一單一思維框架,組織學生討論:“這道口算該怎樣算呢?”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討論,得出了多種算法:①64+20=84 84+5=89;②60+25=85 85+4=89;③64+30=94 94—5=89;④60+20=80 4+5=9 80+9=89;⑤70+25=95 95—6=89這樣,學生不僅拓展了“兩位數加減法”的多種解題思路,發(fā)展了學生求異思維,而且在合作交流中,學生體驗到了參與之樂,思維之趣,成功之悅。
二、組織爭論型討論,發(fā)展學生發(fā)散思維
學生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是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的關鍵。針對教學中的疑難問題,有意識地設置爭議情景,讓學生參與爭論,既給學生創(chuàng)設主動參與學習的機會,又給學生一個充分發(fā)散思維,表現自我的一個機會。
例如,在解答:“李老師買來30盒“七巧板”,他先拿出幾盒作為獎品,剩下的平均分給7個活動小組,每個小組得到幾盒?”做題時,我先組織小組合作研究,小組在匯報時,一組說:“如果拿出2盒,剩下28盒,平均分給7個小組,每個小組正好得到4盒?!币恍〗M立馬反駁說:“我們認為每小組應得到2盒,因為若先拿出16盒,剩下14盒,14÷7=2盒,所以每個小組得到2盒?!币恍〗M又反駁說:“我們小組認為應得到3盒,因為先拿出9盒,剩下21盒,用21除以7得3盒。”一小組又說:“我們小組又討論了一下,我們認為他們三個小組都有道理,我們小組還有一種答案:每個小組分1盒,因為用30—23=7盒 7÷7=1盒?!?/p>
師生給予這個小組能全面分析、思考問題,報以熱烈的掌聲。學生在小組爭議中得到了成功,拓寬了思維,使學生深深感到在任何問題面前,都應思考它的多種可能性,只有“一石激起千層浪”,才有利用發(fā)散學生思維,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
三、組織實踐型討論,發(fā)展學生想象思維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只有善于發(fā)展人的想象思維,才會創(chuàng)造?!痹诮虒W新知過程中,通過實踐型討論,使學生通過動腦想象,動手操作、動口討論,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
例如,在“認識物體”一課,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已經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我借機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認識了這些物體,想不想用它們拼出你自己喜歡的東西?”小組成員頓時興趣高漲,不一會,利用手中的學具拼出了各種各樣的“風景”。有的小組搭了一幢美麗的大樓,有的小組拼出了想象中的海底世界,有的小組擺出了未來的機器人世界……可見,學生在參與中真正地體驗到了學之趣,學之樂,很好地發(fā)展了學生的想象思維。
科技時代需要人具有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這就要求我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要善于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為他們營造創(chuàng)新氛圍,引導他們多角度看問題、思考解決問題,養(yǎng)成求異和創(chuàng)新的習慣,努力把學生培養(yǎng)成敢于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善于思考,具有良好綜合素質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