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樹
當前學校辦學越來越規(guī)范,學生在校時間大量縮短,如何保證教學達到預期效果?眾多教師達成一致意見“提高課堂效率,進行有效教學”,并著力開始改變課堂。
一、什么是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的理念源于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的教育教學科學化運動,特別是受到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和西方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影響。雖然對于有效教學至今沒有一個準確的定義,但是我們清楚地認識到有效教學就是有效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教學。“有效”很顯然是指教師在遵循教學活動的客觀規(guī)律之下,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這里的“發(fā)展”可以說是全面發(fā)展,它不僅是學生新的知識技能的獲得,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形成,還包括教師各方面專業(yè)水平的提升。
二、有效教學的現狀
筆者認為,實施基礎教育新課改以來,課堂在有效教學方面發(fā)生了許多令人欣慰的變化。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教師的角色正在發(fā)生微妙的變化:首先,教師體會到學生不是容器,而是有思想有能力的個性主體,所以在教學中教師不再是填鴨式地灌輸知識,而是有意識地轉向在對話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主動建構;其次,教師不再拘泥于狹隘的學科、課本空間,善于利用現代化的交流工具擴展自己的視野,讓所教學科變得更豐滿,課堂變得更充實;最后,教師的教科研意識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他們渴望更多的進修機會,更多地接觸到專家學者,更多地關注自身的教學科研素養(yǎng)。此外,課堂上見到了更多的多媒體應用、分組討論、互動學習、研究性學習等一系列提高教學有效性的教學活動。
從表面上看,我們的課堂發(fā)生了很多的變化,但從根本上分析我們的教學有效性提高了嗎?我們學生的素質發(fā)展了嗎?不能說沒有,但很值得商榷。
基于對有效教學現狀的思考,筆者試從備課的角度入手,探討如何實施有效教學,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怎樣進行有效備課
1.課前備課。首先是鉆研教材、研究課標。課前備課絕不是看看書做做習題這么簡單。書本上的知識教師肯定是會的或是爛熟于心,課堂上教什么,學生要達到什么程度,教材和新課標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那么教師還需要做什么呢?筆者認為對照課本多問幾個為什么十分重要。為什么知識點按照書本的順序安排,與前后的知識點有什么聯(lián)系?為什么這樣引入?例題為什么這樣設計?在尋找這些答案的過程中,教師通過思考、查閱資料、請教他人會形成自己的見解,不僅改變照本宣科的情況,而且針對具體的情況靈活使用教材。
其次要了解學情。因為學生具有獨特性和差異性,這些特性又會在課堂中表現出來,使課堂呈現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特點。有效教學的關鍵是能夠把握學生的需要及他們個體之間的差異,這些需要和差異不僅僅局限于知識水平,還有學生的求知欲望、熱情程度等。把握這個關鍵即是抓住了學生的年齡特點、生理心理特點??梢哉f一個教師在備課時只有清楚地了解每個學生已經掌握了哪些知識,具備哪些學習能力,存在哪些發(fā)展?jié)摿?,他所教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才能有預設性有的放矢地備課,最終達到課堂教學目標。
最后要注重學法指導。這是有效備課、有效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涿兰~斯在《大教學論》中指出:找出一種教育方法,使教師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顯然,重視學法指導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之一。在明確教學內容、了解學生情況后,教師要思考將運用什么方法,借助哪些手段,設計什么問題,安排哪些環(huán)節(jié),學生將達到什么程度等,對即將開展的課堂做足工夫。
2.課堂二次備課。為什么要進行二次備課呢?課堂是思維交流的載體,學生是有思想的彼此不同的個體,不同想法碰撞出不同的火花,這是課前老師無法完全預設的。
通常情況下,教師課前完成備課后,課堂上幾乎是按照預設進行下去,殊不知課堂中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生成的精彩碰撞會悄悄錯過。
課堂時間較短,何時進行二次備課呢?這需要老師認真扮演好“傾聽者”和“提問者”的角色,進行有效傾聽和有效提問。教學中是否維持師生互動式的狀態(tài),則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夠有效地提問。“滿堂問”可以說是目前我們的課堂中最普遍的現象,教師習慣性的用自己設定的問題領著全班學生尋找一系列所謂的“標準答案”。從形式上看教師似乎問了,學生也參與了,但本質上教師并沒有留給學生獨立思考的空間,沒有為他們提供資助更多的學習機會,學生還是被動接受教師所教的知識,其效果就等于是“滿堂灌”。
什么樣的提問才是有效提問呢?首先,教師所提的問題要具有一定的開放性。開放性的問題說不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答案,但這樣的問題可以使學生感到新鮮而且有趣,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教師所提問題要保持一定的難度。問題可以分為記憶型的、理解型的和應用型的。記憶型問題難度最低,對學生的要求也就很低,只要能夠準確記憶就行,而理解型問題需要學生對所記憶的知識進行一定的理解加工,對學生的要求就高一點,學生必須具有概括、解釋、分析等能力。應用型問題則要求學生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不同的問題和不同的情境中,需要學生有一定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此教師盡量減少記憶型知識的提問,多問一些理解型問題,在學生水平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問一些應用型的問題。
學生一旦進入主動學習狀態(tài),教師的責任就由講授、提問轉變?yōu)閮A聽了。當教師提問結束之后,必須留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反饋教師的提問。當學生回答時,教師就應當耐心傾聽,讓學生真實感覺到教師在聽,在認真地聽,同時教師輔以表情上的回應,不打斷學生的回答,即使回答是錯誤的,也要給予情感上的鼓勵。必要時,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回答進行追問,予以賞識。在傾聽過程中,老師要敏銳地捕捉學生回答中的與眾不同,可以是正確的精彩回答也可以是典型的錯誤剖析,快速地在腦中進行思考、分析、評價,然后根據學生具體的情況對預設的備課進行適時調整或添加或刪除,這樣二次備課就完成了。
總之,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理念主導下的有效教學是一個探索性的、開放性的動態(tài)存在,有效教學更可以說是一種教學理想、教學境界。作為教師,我們有義務、有能力在自己的課堂上不斷進行探索、研究,打造適合自己的“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