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素梅
當前,語文教學中高耗低能的情況相當普遍,也相當嚴重。那么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呢?筆者覺得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目標,自主生成
明確的教學目標不僅可以作為提供分析教材和設計教學活動的依據(jù),更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使學生有的放矢,高效學習。如:我在教學《丑小鴨》這篇課文時,第一課時我是這樣制訂教學目標的。師:我們先商量一下,怎么學這篇課文?要完成哪些任務?生:首先要認識這課的14個生字。師:好,我們除了要記住這14個生字的讀音,還要記住這14個生字的字形。師:(板書:認識14個生字)還有嗎?生:我覺得要求寫的生字中有兩個鳥字旁的字“鴨、鵝”很難寫,我們應該要把它們寫好。師:他添加了一個目標。(板書:會寫“鴨、鵝”)還有嗎?生:我覺得我們在學習這篇課文之前必須把它讀熟。師:他也添加了一個目標,熟讀就是把課文讀得正確、流利。(板書:熟讀課文)生:我還想知道丑小鴨名字是怎么來的。師:好,那我們等一下一起來探究丑小鴨名字究竟是怎么來的。(板書:名字的由來)師:那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完成這四個任務……這樣讓學生參與制訂教學目標,易于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有利于提高教學效果。當然,這也僅是一種嘗試,不可能每節(jié)課都這樣進行,更多的時候,應將教學目標自然地分解、融化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之中,關(guān)鍵的是,在制訂教學目標時,必須切實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與需要。
二、方法,有效探究
1.教給自主讀書的方法。一是讀提示。很多學生一拿到課文,就迫不及待地讀起來,往往忽略了課文的提示與習題,因而對學習要求茫然無知,自然不懂得從何學起。所以,要引導學生課前認真閱讀安排在課文前面的“導讀提示”和課文后面的習題,初步了解文章的編排目的和學習要求。二是讀資料。讓學生通過查閱工具書、查閱與課文內(nèi)容相關(guān)的課外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內(nèi)容,從容應對自己能知會的內(nèi)容,減少對教師的依賴。三是讀重點。通過品讀文中的重點詞句和精彩片段,了解課文的寫作特色,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體會,可以有效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四是讀疑惑。即學生在自主讀書、解答問題的過程中,在形成的新問題上做記號,提交小組或班級交流研討,在解疑中獲得新的認知。
2.培養(yǎng)質(zhì)疑解疑的能力。一是質(zhì)疑課題。要緊緊抓住課文題目,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提出問題。如教學《花鐘》一文,就可啟發(fā)學生:普通的鐘我們都見過,你有見過用花做的鐘嗎?讓學生齊讀課題,讀完后問:此時你最想知道些什么?有的學生說,花鐘到底是什么樣子的?有的說,花鐘是用哪些花做的呢?有的說,花鐘真的可以報時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學習課文,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質(zhì)疑關(guān)鍵詞句。如教學《草船借箭》,引導學生圍繞文中關(guān)鍵詞“神機妙算”提出問題:諸葛亮草船借箭首先算到了什么?為了保證借箭成功,他還算到了什么?接著,教師順勢引導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思考,從課文中去尋找問題的答案。同時鼓勵學生互助解疑,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解讀,把握核心
隨著年級的升高,課文的篇幅越來越長,所蘊涵的信息量也越來越大,而一節(jié)課僅僅四十分鐘,如何把握這短短的四十分鐘,發(fā)揮它最大的有效性呢?這就需要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具體的學習情況大膽地處理教材,選擇最有價值、最核心的內(nèi)容進行教學。
1.找準切入點。我校一個老師教學《老人與海鷗》這篇課文時,沒有過多的渲染與鋪墊,而是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找準切入點,開門見山地切入課文: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21課《老人與海鷗》,看著課題猜猜看,課文寫了什么?一個學生說:“寫了老人與海鷗的故事?!薄皩?,那么課文具體寫了哪幾個場面呢?請同學們快速讀課文,然后用最簡練的語言概括。”幾分鐘后學生紛紛舉手:“寫了兩個場面,一個是老人愛海鷗,另一個是海鷗愛老人”,“寫了兩個場面,一個是老人對海鷗的愛,一個是海鷗對老人的情”?!巴瑢W們真會讀書,一下就切中了課文的要點,現(xiàn)在就請同學們動動筆,把描寫‘老人對海鷗的愛和海鷗對老人的情畫出來,細細品味,開始吧!”因為找準了切入點,少了花架子,也少走了許多彎路,學生當然學得高效而省時。
2.抓住關(guān)鍵句。不少課文都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關(guān)鍵句子,如果在教學中能抓住這些句子,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一個中心詞“了不起”,牽一發(fā)而動全身;兩個板塊,一條主線,“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貫穿全文。教學時我緊緊抓住中心句“這對了不起的父與子緊緊地擁抱在一起”和主線“不論發(fā)生什么,我總會跟你在一起!”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的這對父子經(jīng)歷了什么?父親為了做到“和兒子在一起”在地震中是怎么做的?兒子為了做到“和父親在一起”在地震中又是怎么做的?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引導學生去細細品味父與子的了不起。這樣的教學,切中要害,方向明確,學生能夠較快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把握住文本的內(nèi)涵。
四、拓展,提升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讓他們置身于探索問題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究樂趣。如教完《狐貍和烏鴉》這篇課文后,我說,孩子們,課文結(jié)尾寫到狐貍叼起肉一溜煙跑了,課文的故事到此就結(jié)束了。烏鴉和狐貍又會有怎樣的后續(xù)故事呢?想不想當小作家?“想!”孩子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那趕緊拿起手中的筆,展開想象,當當小作家吧!”學生頓時興趣盎然,當堂練筆。后來組織學生交流,發(fā)現(xiàn)學生都能說得頭頭是道,滔滔不絕。這樣的拓展練習,不僅對學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課文內(nèi)容有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加強了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想象力與語言的表達力。當然,并不是說,每篇課文的學習,都要安排這樣的練習,要因文而異,進行適度、適量的拓展鏈接,把學生的學習視野引向更為廣闊的空間。
(作者單位:福建省漳平市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