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正芝
“過來,親愛的,到媽媽這兒來?!痹诿绹軤栁只薪纪庖患以鹤永?,一位白發(fā)蒼蒼的母親,每天對著一個盲人男孩這樣親切地呼喚著。這孩子已經16歲,比母親還高一頭,但是他不能走路。母親幫他把手放到柵欄上,幫他移動腿腳,讓他顫巍巍地移動兩三步。春天的陽光照在母親布滿皺紋的臉上,她幸福地笑了。
這位母親名叫梅·李姆卡。有一天,密爾沃基市中心醫(yī)院的一位兒科專家給她打來電話,問她愿不愿意照料一個六個月的病孩萊斯利。萊斯利全身癱瘓,雙眼失明,他的父母將他扔在醫(yī)院里不管了。
當了多年保育員的李姆卡盡管已經有五個孩子了,但她還是接下了這個重任。從開始帶這個孩子的那天起,她就認為這個嬰兒跟別的嬰兒一樣,需要教育,需要愛撫。起初,這孩子連吮吸奶頭都不會,李姆卡把奶嘴放到孩子小嘴里,自己的嘴貼著他的嘴唇,發(fā)出噴嘖的吮吸聲,才教會了他吸奶。她替孩子洗澡,對他輕輕地說著話,小聲地哼著歌。她就這樣年復一年地把孩子帶大了,可這孩子仍然不會哭,不會笑,不會站立。但是,李姆卡從來不把孩子當作累贅。在丈夫幫助下,她設計了一個兩邊帶有小環(huán)的三角皮帶,用它圍在孩子腰上。她拖著孩子一步步上臺階,讓孩子跟著學邁步。終于,萊斯利學會了扶著東西站立,并且能摸索著邁步了。
有一天,一群孩子在院子外面玩,李姆卡問孩子們:“你們在干什么?”孩子們答道:“我們在做游戲。”突然,站在柵欄旁的萊斯利說道:“我也在做游戲?!边@是他有生以來第一次說了一句完整的話,聲音雖然粗重,但能夠聽懂。有一次,李姆卡看見孩子在用食指勾動一個捆包裹的繩子。“這是什么意思?是……音樂?”于是她讓萊斯利的小屋里充滿音樂聲,不停地放收音機、唱片和電視節(jié)目。不久,她和丈夫買回一架舊鋼琴,把它放在萊斯利的房里。慈愛的母親一次又一次地把孩子的手放到琴鍵上,讓能感覺到自己的手能夠產生樂音。
一天早上,三點左右,李姆卡被一陣音樂聲驚醒。誰在彈奏柴可夫斯基鋼琴協(xié)奏曲的第一樂章?她推醒丈夫,問他是不是忘了關收音機。丈夫說沒有。那么這音樂聲是從哪兒來的?李姆卡從床上爬起,打開起居室的燈,看見萊斯利正坐在鋼琴旁,靈巧而自信地彈奏著。李姆卡興奮地向孩子奔過去,把他緊緊地摟在懷里,熱淚又一次順著她的面頰流下來。萊斯利也哭了起來,哭了很久很久,他第一次用音樂和眼淚表達了他的歡樂和痛苦。
接著,母親教會他自己上廁所,自己洗澡、刷牙。而他的鋼琴技藝也日漸嫻熟,并且又學會了唱。他的歌喉洪亮、渾厚,他是在學會流利的講話之前學會唱歌的。他能彈奏意大利歌劇中的許多名曲。
盲童萊斯利的故事,不脛而走,很快傳遍美國。她覺得社交活動也許會使萊斯利進一步發(fā)展智力,使他感到自己生活在社會中。因此,她讓萊斯利在觀眾中表演?!爱斘业暮⒆酉蚯f萬觀眾演奏時,他們會得到從未有過的感受。一個像我的萊斯利這樣毫無希望的孩子,居然能長大成為一個有才能的人,這是發(fā)生在人類身上的奇跡!”84歲高齡的李姆卡自豪地想道。母愛能創(chuàng)造奇跡,不是嗎?
(轉載自《小小說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