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卉
摘 要:韓愈是我國唐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廣為后人所傳頌。本文從教學方面,以及《馬說》、《師說》等一系列作品中論述韓愈關于對教師問題的見解和他關于教育與教學的思想, 并闡明了它們對我國現代教育的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關鍵詞:韓愈;教育思想;教師問題; 教學的方法與教育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4)-08--01
韓愈(公元768- 824年)字退之, 河南南陽(今河南盂縣)人, 人稱昌黎先生, 著作有《韓昌黎集》。他的教育思想和作品一直為后人所傳頌和發(fā)揚,對我國當今的教育也是有著很大的指導意義和很好的現實意義。
一、韓愈教學方面的思想對現代教育啟示
1.努力勤學的啟示。他說:“讀書勤乃有,不勤腹空虛”,并把自己的經驗概括為“業(yè)精于勤荒于嬉”。在當今的社會許多人浮躁,許多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靠著父輩就可以謀得好職業(yè)或輕松獲得巨額財富,如果此種人只是游手好閑,最終他得到的那些不會鞏固。隨著網絡的發(fā)達,有些中學生,整日沉迷于虛擬的網絡;有些大學生在經過了高考的壓抑后來到大學,整日逃課,學無所成?!皶接新非跒閺健?,每個有些作為的人無不是“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勤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厚積才能薄發(fā)。匡衡鑿壁偷光,莎士比亞終生手不釋卷,古今中外這些勤學的例子數不勝數。一個人的成功,先天的智力因素固然是要有, 然而后天的努力更是必不可少的。每個有些作為的人無不是勤勤懇懇, 堅持不懈,勤學是一個積累的過程,厚積才能薄發(fā)。
2.博學多思的啟示。韓愈要求學生擴大讀書的范圍,以開闊自己的視野,在博學的基礎上要精益求精,抓住重點,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對不同性質的書要采取不同的讀書方法。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人均讀書僅為4.3本,韓國11本,法國20本,日本40本,猶太人的是64本,中國是世界人均讀書最少的國家之一。 溫總理做客新華網時曾說:“一個不讀書的人是沒有前途的,一個不讀書的民族也是沒有前途的”,人可以因為物質缺乏而貧窮,但是讀書可以造就人精神的高貴,也可以振興一個民族。韓愈勸導弟子說:“子誦其文,則思其義”要邊讀書邊思考其意義,要“師其意不師其辭”要獨立思考,不能盡信書本。人的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而是對自己所獲得知識進行再加工,形成自己思考問題的思維。博學的基礎上進行思考,在深入思考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觀點,即我們現在提倡的創(chuàng)新精神。因此,我們要利用充分利用自己的業(yè)余時間讀書豐富人生,要知行合一,篤信躬行,把知識和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只有不斷地創(chuàng)新, 不斷的進步才不會被社會所淘汰。
二、《馬說》的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馬說》是關于人才選拔的文章,站在教育的角度去閱讀,這篇短文對教育也有著很好的啟示。作者認為每個時代都有人才,關鍵的問題在于教育者善于識別和培養(yǎng),教育者應充分發(fā)揮受教育者的才能,這應成為教育的原則。
“策之”“以其道”。我們的教育教學也是一種“策之”的活動。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特點,不同層次的學生有不同層次學生的要求,有不同的認識規(guī)律和習慣。但我們的“策”是不是都千篇一律,有沒有針對不同的“馬”,取其不同的“道”進行因材施教呢?從這個意義上說,作為老師需要了解不同的學生去用相應的教育方法去教育學生;“食之”“盡其才”。不同的馬由于能量消耗不同,食量消耗也不同,千里馬“一食或進粟一石”。在教育中我們會發(fā)現,不同的學生其學習能力也是不同的,在相同的時間內接受的新知識、完成的作業(yè)量也是有質和量的差別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面對這種差異,“食之盡其才”,不求多也不克扣,讓他們在各自的平臺上實現他們最大的發(fā)展;“鳴之”“通其意”。因為個性差異,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鳴”的方法,他們會通過他們的鳴來顯露他們的個性特點:有的個性率真,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藏在眼睛里,有的表現在怪異的動作上,有的甚至通過奇裝異服來達到自己的“鳴”。對于不同的鳴的方式,作為老師要善于觀察,善于捕捉,善于讀懂學生的心聲,為“策之其道”做好準備。
三、《師說》的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師說》論述了韓愈關于對教師問題的見解和他關于教育與教學的思想。他提出了教師即應該忠于理想、傳播真理, 又要學有專長、認真授業(yè)。他暗示了教師既要起主導作用, 又要重視教學相長、能者為師,尊師重道。
教師的基本任務,“傳道”、“授業(yè)”、“解惑”。在今天,教師首先要教授學生最基本的科學知識,解答學生在學習道和業(yè)的過程中所提到的疑難問題。其次,還要教授學生動手能力,勞動實踐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情操,以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在教師的標準方面,在提倡“以人為本”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 對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要求更是嚴格了,尤其是師德建設,教師首先就要有很高的道德素養(yǎng), 要有“道”, 只有這樣才具備了為人師的最基本要求,其次還要有很好的專業(yè)方面的知識, 要對自己要講授的專業(yè)知識很熟練, 能夠及時掌握專業(yè)方面的研究動向, 才能夠介紹給學生并帶領學生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 即要有“業(yè)”方面的修養(yǎng);
在師生關系方面,“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韓愈認為老師和學生的關系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只要是“ 能”者就可以為師,同時老師也不要因為學生在某些方面超過自己而氣餒,應該更努力的完善自己的知識,這對我們今天的教學也是很有幫助的。我們現在提倡“教學相長”, 就是提倡老師和學生要互動, 要充分地調動師生的積極性, 要肯定學生的長處和優(yōu)點, 教師和學生互相學習, 共同進步。
韓愈這些教育思想, 不但大大豐富了我國古代的教育理論,他的關于教學方面的讀書與育人的思想,對教育工作者的因材施教的要求以及教師的職責、 正確處理政治與業(yè)務、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等許多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與現代教育目標相契合,我們研究其教育思想的目的就在于找出這些契合之處,使韓愈的教育思想為我所用,為現代教育服務。
參考文獻:
[1]洪流,韓愈[M].廣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
[2]黃釗,儒家德育學說論綱[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
[3]孫培青主編,中國教育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
[4]胡曉娟,韓愈的教育思想及其對現代教育的啟示[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年.
[5]韓愈.馬說[Z].華夏經緯網.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