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口袋實驗”是通過簡單的設計,方便教師課堂教學而構思的實驗系列。牽連體模型經常是速度分解、系統(tǒng)問題、動態(tài)平衡問題等多個高中物理教學中比較常見的模型:一根輕繩兩端聯(lián)系了兩個質點或者兩根輕繩端點連接物體處于平衡狀態(tài)。此類問題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經常停留在紙面作圖、理論分析以及動畫課件的層面上,學生缺乏實際實驗的真實感受。
一、 牽引繩教具結構
1. 非彈性繩
使用棉質細線60cm長,要求該細線白色不可伸長。細線一端拴單擺小鋼珠,直徑1cm,另一端系在一圓柱形磁鐵上,厚度約為0.5cm,直徑1.5cm,該圓柱形磁鐵圓心處有螺絲,可用來拴住細線一端打結固定。再取另一枚圓柱形磁鐵,厚度為1cm,直徑為0.8cm,要求磁力較強,能吸引在黑板上, 能承載500g左右的砝碼重力;圓柱形強磁鐵側面較光滑,主要做為定滑輪使用。米尺1把,粉筆若干,教學用量角器1把。教具完成后其結構如示:
2. 彈性繩與非彈性繩組合
使用橡皮筋一根,自然長度15cm,要求自然長度狀態(tài)下較直,拉伸長度極大值約為40cm左右;棉質細線,長為60cm;小鋼珠、強力磁鐵、圓柱形磁鐵等規(guī)格同1.1(非彈性細繩)。該教具組建后如示2:
二、 教具對速度的分解問題的定量分析
1. 問題:如圖所示,用跨過定滑輪的繩把湖中小船拉靠岸的過程中,已知船以恒定的速度v勻速直線運動靠岸,則在岸邊拉繩的速度( )
A.逐漸減小 B.逐漸增大 C.保持不變 D.先增大后減小
解析:船的運動分解如右側示意圖:
將小船的速度v分解為沿繩子方向的v1和垂直于繩子方向的v2,則:v1=vcosθ;當小船靠近岸時,θ變大,在岸邊拉繩的速度逐漸減小.故選A.
2.教具演示分析:
A. 以強力磁鐵代替滑輪,小鋼珠代替牽引繩端其運動速度為v,圓形磁鐵代替小船,其速度為v。
B. 將棉質細線繞過定滑輪,豎直一側保持豎直方向不變;另一側細線與豎直夾角應盡量大一些為佳(70o左右);先定性演示——將圓柱形磁鐵向左沿直線靠近豎直線,可以明顯的觀察到小鋼珠下落運動是先加速后減速。
C. 將圓形磁鐵水平勻速直線運動軌跡在黑板上用粉筆繪制一根直線,在直線上用一定的長度S將直線等距離分割若干段,并標注ABCD等各點。
D. 細繩跨過定滑輪強磁鐵,讓鋼珠自然下垂與黑板表面盡量不接觸。將圓形磁鐵分別移動到ABCD等各點位置,并同時用粉筆標記出小鋼珠各點對應的位置ABCD。
結論:由ABCDE各點間隔數(shù)據(jù)可判斷小鋼珠減速直線運動,即:在岸邊拉繩的速度逐漸減小;并且加速度逐漸增大。
三、教具對動態(tài)平衡問題的分析
1. 問題:在傾角為θ的斜面上有一塊豎直擋板,在擋板和斜面之間有一重為G的光滑小球,如圖在擋板緩慢放平的過程中,小球對擋板的壓力( )
A.逐漸增大 B.逐漸減小 C.先減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減小
解:受力分析如圖,將F1與F2合成,其合力與重力等大反向如圖:擋板轉動時,擋板給球的彈力FN1與斜面給球的彈力FN2合力大小方向不變,其中FN2的方向不變,作輔助圖如右圖,擋板轉動過程中,F(xiàn)N1的方向變化如圖中a→b的規(guī)律變化,變化規(guī)律是逐漸的變小,擋板與斜面垂直時為最小,繼續(xù)轉動,F(xiàn)N1又開始增大,小球對擋板的壓力先減小后增大,C正確。
2. 教具演示分析:
A. 將圓柱磁鐵牽引橡皮筋放置在黑板上某點A,并標記結點O的位置,用粉筆標記。
B. 保持靜止,將圓柱形磁鐵從A點緩慢向斜下方移動到另一個位置,達到新的平衡后保持結點O的位置不變,再標記圓柱形磁鐵的位置B;
C. 重復上述步驟,移動圓柱形磁鐵到不同位置,標注位置C、D;
D. 連接ABCD各點成為一條直線。如示意圖圖6。
E. 實驗結論:橡皮筋的長度可以觀察到先變小后變大,根據(jù)橡皮筋的拉力與形變量成正比可知,橡皮筋的拉力T等效于問題中的彈力FN2,并且能比較清晰的看到直線ABCD與細繩OM基本平行,即驗證了平行四邊形的正確性。
教具的制作不僅僅是一種簡單的模仿,也不僅僅是為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而臨時制造的,它是一個創(chuàng)新工作,需要的是教師平時的積累和思考。提出“口袋實驗”的實驗教學理念,在范圍較廣的公開教學展示課上獲得了好評,也得到了教師的認可。希望能通過這樣的設計,能將物理實驗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得到廣泛使用,樹立突破難點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