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敏
摘要:在當前討論甚為密集的課堂上,大量虛假的、無序的、低效的討論占據了課堂。那么我們如何才能讓課堂討論真正有效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呢?筆者認為應從“精、巧、深、全、協”五個字入手。
關鍵詞:物理;課堂討論;有效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5-086-1
一、精——精選討論的話題
一位老師在執(zhí)教《速度》時,為了引入速度一詞,給學生介紹獵豹捕捉羚羊的圖片,并針對圖片讓學生討論:獵豹怎樣才能捕捉羚羊?學生發(fā)言熱烈,見解精辟:“只要羚羊年老體弱”,“只要獵豹開始時能夠離羚羊近一些”……
評課時有老師認為這個話題活躍了課堂氣氛,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在討論中也可以領會到獵豹要捕捉到羚羊要比羚羊跑得快,但更多的老師認為這節(jié)課上討論這個話題有些不合適,不如讓學生討論在追趕的過程中獵豹要捕捉到羚羊需要什么條件更直接,而且更節(jié)省時間,提高了課堂效率。
討論的話題是決定課堂討論是否有效的基礎因素。不是所有的問題都可以拿來在課堂上討論,不是所有的討論都能收到良好效果。在選題時,我們要考慮討論話題理解度的難和易,涉及知識范圍的寬與窄,本身內涵的深與淺以及結論的開放與封閉。課堂討論的話題應是值得思考的東西。否則,即使課堂上學生討論得再熱烈,見解再精辟也是萬萬要不得的,例如案例中討論的話題就有些偏離課本。
二、巧——巧定思維的引爆點
問題的設置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既能為學生所接受,又具有啟發(fā)性、研究性,能誘發(fā)學生的積極思維,以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方面要創(chuàng)造性地確定思維的引爆點,選準課堂討論問題的角度;另一方面應從同一思維的引爆點設計幾個類似的問題,引導學生用同一思維方式去思考,以實現知識和方法的內化與遷移。例如在學習了歐姆定律之后,學生容易忽視物理公式與數學知識相互制約的關系,根據公式R=U/I與I=U/R相似,便認為電阻R跟電壓U成正比,跟電流I成反比。教師可以這樣設問:“導體的電阻R會隨著兩端的電壓U和導體中的電流I變化嗎?”也可以這樣反問:“密度公式ρ=m/V中,ρ與m、V的關系應怎樣理解?”使學生通過類比的方式,借助已有的知識去理解和記憶未知的知識,從而加深對正確結論的理解。這樣既能抓住要害,又能激發(fā)學生討論的興趣。
這樣的引爆點就選得很好、很巧,既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又能讓學生深挖拓展。沒有直擊討論的話題,而是留給學生充分的想象和推理的空間,讓學生在迂回中尋到問題的原點,看似沒有直接瞄準,其實每一個動作都為目標而來。
三、深——智用縱深性啟發(fā)語
教師在執(zhí)教《電阻》這節(jié)時,組織學生討論影響導體電阻大小因素有哪些,有個學生在小組討論時回答:導體的質量也可能影響到導體的電阻。教師了解到情況后,及時引導學生分析并討論其結果,既然質量可能影響到導體的電阻,那么質量又與什么因素有關呢?由于“m=ρV=ρLS”,因此討論質量的問題與討論物體的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是一致的。這樣我們只要重點討論導體的電阻與材料、長度和橫截面積的關系即可,這也是最有價值的討論。
學生的討論,教師不是完全放手,而是適機點撥,縱深性的啟發(fā)語是學生能否深入討論的關鍵。教師在學生的課堂討論中,重點是把握方向,進而引導深入。討論是一個動態(tài)的生成過程,學生隨時都會有新的思想和新的問題產生,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及時有效的引導和解決,往往會阻礙課堂討論的順利開展。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辯證思考,在辯證思維中形成不同觀點的碰撞,產生思想的火花,促進課堂的生成。這樣就成功打開了學生思維的局限,使討論進入了新的天地。
四、全——力求討論的全員參與
課堂討論的目的之一是讓學生自己來發(fā)現和解決問題,讓他們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充當主角,成為真正的思考者、活動者。這樣既能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又能發(fā)揮學生之間的優(yōu)勢互補作用,為學生創(chuàng)造主動參與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尤其對一些物理水平不高、性格內向的學生,課堂討論為他們提供了一次次與他人交流、合作、競爭的機會,既鍛煉了他們的膽量,又提高了他們的物理水平。課堂應是全體學生的活動空間。在課堂上,能否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積極性,是課堂成功與否的評價標準之一。
五、協——促進討論的分工協作
新課程理念告訴我們,教學的作用就在于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協作交流的機會。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應讓學生學會“傾聽”;在“聽”的過程中學會“挑刺”,發(fā)現他人的問題;在“聽”的過程中吸取他人學習的成果,真正合作起來。當然還可以針對相異的部分進行分析思考,提出更全面的見解。
總之,課堂討論是學生參與教學并實現自我教育的方法,組織學生開展課堂討論是體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改變以往單純地依賴模仿記憶的學習方式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的最有效的手段。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不斷探索課堂討論的新形式、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