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奕琳
摘 要:以“女性尊貴”及“男性歧視”兩類語言現(xiàn)象為視角,批判“語言歧視”本身的歧視化、矯枉過正的偏頗性,并聯(lián)系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guān)系,從而表達了對于語言規(guī)劃和價值觀念的思考。
關(guān)鍵詞:語言歧視;女性尊貴;男性歧視
中圖分類號:H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8-0249-02
引言
20世紀后半葉,女權(quán)主義的風起云涌使得對于平等權(quán)利的訴求在社會的方方面面得以聲張。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以及社會價值的鏡子,語言也自然成為了女權(quán)主義者的必奪之地,加之語言學家的參與和支持,各種討伐、指摘之聲不絕于耳:Trudgill(1983)堅持女性是語言歧視中的絕對弱者;Hudson(2000)更是直言理論上可以探討的男性歧視,因本就無須考慮,故而無人探究。
本文旨在分別通過“女性尊貴”以及“男性歧視”兩類語言現(xiàn)象,批判“語言歧視”本身的歧視化、提出矯枉過正的偏頗性,并最終以語言為落腳點表達本文在語言規(guī)劃(language planning)和社會觀念上的價值。
一、語言中的“女性尊貴”現(xiàn)象
(一)構(gòu)詞
在女權(quán)主義者眼中,man和history二詞無疑是詬病最多的對象,但是,這并不能以偏概全地推導出所有的無標記(unmarked)詞都是男性相關(guān)詞匯,或一切的女性相關(guān)派生詞、復合詞都是蘊含貶義和歧視的變體(variation)。Ong(1981)認為,女性所進行的交流與思考同男性一樣多,基本上,我們首先從女性那里學會交流與思考,通常來說,主要從我們的母親那里。在英語和很多其他語言中,我們習得的第一種語言被稱之為“母語”(mother tongue),而不是“父語”(father tongue)。
的確,當論及生命、身份、本質(zhì)、來源、歸屬的時候,女性便在形態(tài)層面彰顯了其智慧、包容、神圣、偉大等等尊貴的含義。我們身處的大環(huán)境是Mother Nature(大自然),其滋養(yǎng)了我們腳踏的mother earth(大地),那里有心心念念的motherland(祖國)和勤勤懇懇的mother figure(慈愛的人);前者賜予我們mother lode(主礦脈)、mother oil(原油)、mother rock(原生巖)、mother of pearl(珍珠母),后者給予我們mother's mark(胎記)、mother wit(天資)、mother tongue(母語),以便來日在alma mater(母校)中獲取知識,在mother church(母教堂)中尋找信仰。甚至,當范疇擴大至人類之外的動物時,mammal一詞在形態(tài)上就采用了無標記形式,形象地表達了哺乳動物的繁衍特點及喂養(yǎng)方式。
(二)稱呼
談及稱呼,“小姐”一詞定是引來頗多爭議的,人們常常拿“先生”做比照,好似女性歷來從未獲得過如此的尊敬。撇開歷史上詞義的擴大和縮小、升格和降格不說,其實“小姐”二字所涵蓋的尊貴未必不及“先生”。元明時期,“小姐”作為敬語性質(zhì)的稱呼,用于大家閨秀、縉紳之女,雖局限于官宦人家,但實為貴重身份的象征也是毫無疑問的?!段鲙洝繁阌小爸簧脗€小姐,小字鶯鶯”,指的就是這個含義??梢?,比起德行兼?zhèn)?、學富五車的男性長者,秀外慧中、端莊得體的名門之女也毫不遜色,女性同樣享受著尊貴的稱呼,在有別于男性的另一面為人稱道。
說到相對而言最為直接的稱呼,想必就是每個人的名字了。英語中,女性常常以花為名,如Rose、Lily、Daisy、Susanna、Flora、Iris、Michelle、Phyllis、Stephanie、Denise等,而男性則會選擇Steven、Adair、Harley、Lawrence等。女權(quán)主義者或會責難道,上述種種的男性名字,都取自壯碩的植物,來顯示其高大勇猛的形象,相比之下,女性名字則盡顯嬌弱、纖細之態(tài),不免有詆毀、歧視之嫌。但筆者卻贊同這樣一種看法:用名上的“寓意托志”在古今中外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與之相關(guān)的是文化水平、心理因素、社會環(huán)境,不關(guān)乎于語言歧視;因為取名現(xiàn)象里存在的是男女不平等的文化差異,而文化與語言密不可分卻又不相等,所以不能說明語言本身有歧視性別之過(陳新仁,1995)。在人們的文化觀念中,女性比起男性自然是更為嬌小、嫵媚,故而與之相關(guān)的隱喻性名字才會帶有可人、靈動之感,以襯其嬌貴溫柔、惹人憐愛。其中的原委,并不觸及歧視,反倒透出別樣的典雅華貴。
二、語言中的“男性歧視”現(xiàn)象
(一)構(gòu)詞
復合詞中也不乏牽涉男性負面形象的語言現(xiàn)象。例如black man(惡魔)以及hitman(職業(yè)殺手)傳達了邪惡、冷酷的含義;copy boy(小工友)、call boy(男服務員)、bus boy(服務員)和cornor boy(游手好閑者)體現(xiàn)了社會地位的卑微;water boy(唯唯諾諾的人)、whipping boy(替罪羊)、Nancy boy(女人氣的男人、搞同性戀的男人)、Pansy boy(女人氣的男人、搞同性戀的男人)、lizzie boy(女人氣的男人)和mother's boy(沒有男子氣的男人)表達了陽剛之氣的缺乏;playboy(花花公子)、Peck's bad boy(搗蛋鬼)和Teddy boy(流氓)則傳遞了不羈、放浪的形象。
(二)稱呼
男性在年幼時期這一社會化(socialization)過程的起步階段便開始被要求學會勇敢、果斷及堅毅等品質(zhì),若在他人面前表現(xiàn)得柔弱、內(nèi)向、猶豫,則會被冠以各式各樣極具否定意味的稱呼,如mama's boy(離不開娘的孩子)、molly-coddle(被嬌生慣養(yǎng)的人)、milksop(懦弱而膽怯的人)、muff(笨人)、twit(傻瓜)、softy(多愁善感的人)、creampuff(懦夫)、pantywaist(脂粉氣的男人)、weenie(蠢貨)、Miss Nancy(女人氣的男人、搞同性戀的男人)、week sister(沒有男子氣魄的人)??傊⒖梢员憩F(xiàn)她的boyishness(男孩子氣),被叫tomboy(野丫頭)也無妨,但男孩的girlishness(女孩子氣)則會換來諸如sissy(娘娘腔)的稱呼,顯然不被社會所接受、不被周遭所認同。
在成長過程中,男性若缺少智慧、缺乏幽默,就會被嘲諷為jerk(蠢人)、nerd(笨蛋)、clod(傻瓜)、klutz(傻瓜)、schmuck(笨人)、dummy(笨蛋)、goon(呆子)、dork(呆子)、square(古板的人)、dweeb(笨蛋)、jackass(傻瓜),則會被譏笑為coward(懦夫)、yellow(膽怯的人)、weakling(軟弱的人)、jellyfish(意志薄弱的人);當男性到了需要服兵役的年齡時,若臨陣脫逃、惜生怕死,便會被叫做draft dodger(逃兵役者)、deserter(逃兵)、peacenik(反戰(zhàn)分子)、traitor(叛徒)、shirker(偷懶者)、slacker(逃避兵役者)、malingerer(裝病以逃避責任的人)。
結(jié)語
本文通過上文的“女性尊貴”以及“男性歧視”兩類語言現(xiàn)象得出如下結(jié)論。
首先,語言本身不失公允地涵蓋了男女二者,存有在維護男性的同時也尊崇女性、在貶斥女性的同時也歧視男性的情況。因此,語言是由男女兩性共同構(gòu)建、使用的,是具有公正性、中立性、與全民性的社會交往的工具。
其次,本文認為語言本身體現(xiàn)兩性在社會中的差異無可厚非,因此,對于任何的不同而非貶低加以過于敏感的計較、糾正則實為一種偏頗的矯枉過正;而對于真正貶男或抑女的語言,社會應當在語言規(guī)劃(language planning)上為其正名,如詞典編撰方面,便可對sexism一詞原本就帶有的歧視性語義解釋予以更正。
最后,既然語言反映了男女兩性在社會文化觀念中的角色、地位等,那么,女權(quán)主義者希望僅僅憑借目力所及范疇內(nèi)的“咬文嚼字”來擺脫男權(quán)統(tǒng)治、獲取地位平等是否也不過實為只關(guān)乎特權(quán)(privilege)而不關(guān)乎權(quán)利(right)的無謂之爭?盧梭(2003)有言:一種語言,如果不能讓集會的民眾聽清楚,就是一種奴隸語言;一個民族不可能既維持其自由,又說著這種語言。同理,本文堅持,語言背后那價值觀念中的人的權(quán)利和自由才是釋放偏見、歧視、不公、統(tǒng)治、壓制等桎梏的真正乾坤所在。
參考文獻:
[1] 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 Ong,W.J.Fighting for Life:Contest,Sexuality,and Consciousness[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
[3] Trudgill,P.Sociolinguistics: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and Society[M].London:the Penguin Group,1983.
[4] 陳新仁.語言的全民性不容置否——評《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兩面觀》[J].福建外語,1995,(1-2):135-139.
[5] 盧梭.論語言的起源:兼論旋律與音樂的摹仿[M].洪濤,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The discrimination of"Language discrimination"
——Discussion about the language discrimination criticism from the "noble female" to the male discrimination
JIANG Yi-lin
(Foreign Language Colleg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
Abstract:"Women's dignity" and "male discrimination" two kinds of linguistic phenome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iticism,"language discrimination" itself discrimination,overcorrect biased,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society,thus expressing the thoughts on language planning and concept of value.
Key words:language discrimination;female distinguished ;male discrimination
[責任編輯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