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娜
摘 要 兒童通過英語課程的學習,可以接觸到一個全新的聲音世界,了解不同的文字書寫形式,體會已過文化帶來的新奇。其價值遠遠超出了學習英語語言本身的意義。但是通過母語的習得理論研究,可以啟示我們探析出有效的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本文借助兒童母語習得理論,結合小學兒童特點,嘗試性的提出三種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關鍵詞 母語習得理論 小學英語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Primary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under Children's
Native Language Learning Theory
FENG Ruina
(Elementary Education Department, Zhengzhou Normal University, Zhengzhou, He'nan 450044)
Abstract The children can expose a whole new world of sound, understand the different written forms, and bring new cultural experience through English learning, its value is far beyond the English language itself. By researching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It can enlighten us to think an effective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ies, with the aid of children's theory of language acquisition, comb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the study try putting forward three kinds of strategy i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Theory Language Acquisition; Prim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strategy
1 兒童母語習得理論
1.1 環(huán)境論
環(huán)境論強調環(huán)境和學校對語言獲得的決定性影響。環(huán)境論有以下幾種:
1.1.1 模仿說
阿爾波特(Allport)首先提出傳統(tǒng)模仿說,認為兒童學習語言是對成人語言的臨摹,兒童的語言只是成人語言的簡單翻版。喬姆斯基(Chomsky)和其他一些學者強調兒童在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對模仿在語言獲得中的作用進行了研究。第一,如果要求兒童模仿某種與兒童已有的語法水平距離較大的語法結構,兒童不能模仿,他總是用自己已有的句法形式改變示范句的句型,或頑固地堅持自己原有的句型;第二,兒童經常在沒有模仿型的情況下產生和理解許多新句子,具有創(chuàng)新性,而且按語言能力的發(fā)展順序說,理解總是先于產生,即在兒童能說出某類句子之前,已能理解該類句子,也就是說理解是產生的基礎。
1.1.2 強化說
強化理論源于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和兩種信號系統(tǒng)的理論,認為語言的發(fā)展是一系列刺激反應的連鎖和結合。斯金納把兒童的語言獲得看成是刺激—反應—強化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對一個刺激做出正確的反應就會得到成人的強化(口頭贊許或物質上的滿足),這就增加了子類似情景中做出的反應的可能性。成人的贊許往往是用話語表達,這些話語往往與特定情景相聯(lián)系,因此人的話語就成為有區(qū)別意義的刺激。既是下一個反應的刺激,又是反應的強化因素,兒童就這樣學到了語言。
1.2 先天決定論
先天決定論否定環(huán)境和學習對語言獲得的決定因素,強調先天稟賦作用。喬姆斯基提出的先天語言能力說認為:決定人類幼兒掌握說話的因素不是經驗和學習,而是在于人的先天掌握語言規(guī)則的能力,即語言能力,這是一種能將頭腦中已經具有的普遍性語法規(guī)則轉換為母語語法規(guī)則的能力。
1.3 認識相互作用論
以美國心理學家斯洛和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為代表的一派主張從認知結構的發(fā)展來說明語言的發(fā)展。他們既重視先天因素,也重視后天因素,認為兒童的語言是在先天因素與后天因素相互作用之中發(fā)展起來的。
1.4 社會相互作用論
社會相互作用論把相互作用因素擴大到社會環(huán)境、認知發(fā)展、語言知識和先天成熟因素,是這些因素相互依賴相互作用共同促進兒童的語言發(fā)展。該理論把兒童及其語言環(huán)境看做是一個動態(tài)系統(tǒng),認為兒童不是語言訓練的被動受益者,而是一個有著自己意圖和目的、積極主動的語言加工者。該理論也重視模仿的作用,認為兒童可以通過模仿來推測語言假設。
從以上對兒童語言習得理論中可以看出,各個理論從某種角度上都有一定的道理,我們在教學中仍要把各種理論與自己的實際結合起來,博采眾長,幫助我們在兒童英語教學中選擇有效的方法。
2 兒童的英語學習
從兒童獲得言語的過程來看,其獲得言語的規(guī)律大致表現(xiàn)為:言語獲得要具有正常的頭腦,需要正常的語言環(huán)境,離不開模仿,依賴于認知的發(fā)展。兒童掌握母語和外語的規(guī)律雖說是一致的,但學習的途徑卻有很大差異。這具體表現(xiàn)為兒童母語和外語的學習差異,兒童心理和年齡特征方面的差異。
2.1 兒童母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學習的差異
2.1.1 過程方面
兒童從出生之日起就生活在一個母語環(huán)境中,因此兒童掌握母語的過程主要是通過習得(acquisition)這一途徑,即它的學習常常是一種無意識的過程,兒童在習得母語的時候通常并不意識到自己在學習一種語言,而只知道在自然的交際中或多或少地運用這種語言。因此這是一種不明顯的、非正式的、自然的學習。
兒童掌握英語的過程則主要是通過學習(learning),即兒童是在一種有意識創(chuàng)造的外語環(huán)境中學習。這種學習必須通過成人或教師有意識的強化教導,兒童刻意地去模仿、記憶。因此,兒童掌握英語的過程是一種明顯的、正式的學習。
2.1.2 策略方面
就策略而言,兒童習得語言以傾聽策略為主,兒童總是在長時間的傾聽才能開始咿呀學語。為此,母親總是給嬰兒唱兒歌,誦童謠,并不期望他們去理解意思,而是讓其傾聽語言節(jié)奏,感知語言的語調;在語言表達上,兒童采用的經常是電報式的話語,能充分利用有限的語言資源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和要求。語言雖然笨拙,但他們樂此不彼。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由于兒童學習和英語的環(huán)境不同,學習的效果也就不相同。因此,教師要千方設計地創(chuàng)造、設計一些真實或半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讓兒童盡可能輕松、愉快、自然地在實際運用中掌握英語,讓他們盡可能輕松、愉快、自然地在實際運用中掌握英語,通過聽聽做做、唱唱玩玩,盡可能的“習得”英語,積累一定的英語材料,然后逐步增加“學得”英語活動,幫助學生從不自覺、無意識地“習得”英語逐步過渡到自覺、有意識地學習英語。
2.1.3 干擾方面
小學階段的兒童對母語的習得已經基本完成。對母語的學習從發(fā)音到書寫,從外部語言結構到內部都趨于成熟,已經建立了一套使用母語的語言習慣。在這種情況下,在學習與母語完全不同的一種語言,必然要產生一定干擾,母語對兒童的干擾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發(fā)音和語調上,英語學習是建立在一套新的、獨立自主的言語系統(tǒng)的過程,每種語言都有它自己獨立的語音、詞匯、語法系統(tǒng)。剛接觸外語時,兒童已建立了一套母語的語音系統(tǒng),英語反應系統(tǒng)尚未建立、固定,英語語音,要想讓兒童學習到準確的語調,必須進行強化訓練。培養(yǎng)英語語感,與母語錯開,不受母語語音習慣的支配和影響。二是語法上,兒童在組織英語句子時,常常會用母語的句子關系代替英語的句法關系。
2.2 兒童的心理和學習特征
兒童的身體、心理、智力方面都處于發(fā)展成長階段,這既給外語學習帶來了正面效應,同時也帶來了負面影響,教師要有效的開展教學,就必須了解這些特點。
首先,從情感上來看。兒童對于生活和學習還沒有形成固定的態(tài)度和認識,其學習行為主要是出于興趣和好奇,因此,兒童學習英語具有一定的優(yōu)越性,雖然母語的文化、系統(tǒng)已經建立,但尚未根深蒂固,對他們的英語學習產生的負面影響少一些,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要快得多、主動得多;就好像一張白紙好畫畫,就看教師怎樣引導。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可塑性強了,自控能力卻很差,不像成人那樣能夠自覺地學習,控制自己。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要針對這一特征不斷變化方式,以保持學生的注意力。其次,教師還要理由情感上的有利的一面,對兒童多加關心和呵護,注意情感上的變化,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
其次,兒童天性好奇活躍。他們有自己理解問題的方式,指導如何自娛自樂。他們總是充滿激情,樂于參與一切活動;兒童對于語言和文化持肯定的態(tài)度,學習興趣比較容易激發(fā);兒童的語言更具有交際特點,更多地依賴于自然環(huán)境;兒童比較喜歡動身、動腦、動手的做事情;兒童喜歡容易達到的目標等等。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和年齡特征,根據(jù)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
3 小學英語教學的策略
3.1 創(chuàng)設如母語習得的環(huán)境,確保輸入材料的趣味性
借鑒兒童母語習得理論,可以看出兒童習得語言總要有充分的語言材料,兒童習得母語具有理想的客觀環(huán)境,能引起兒童的好奇心和興趣。因此,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同樣也要求在教學過程中營造一個非常好的習得環(huán)境,保證兒童所接受的語言的趣味性,可理解性,并適當借助手勢、表情等身體語言來增強學習效果。所謂趣味性、多樣性,指教學活動要借助各種直觀、形象手段,寓教學實踐于游戲、歌曲等喜聞樂見的形式中,調動學生各種器官的功能,根據(jù)兒童的學習特征,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在實踐活動中,學生要積極動,教是要善誘,誘與動配合起來順利完成實踐活動。
3.2 運用強化說理論,優(yōu)化英語教學法
行為主義強調刺激、反應,模仿,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有其合理之處,反復模仿的目的就是“熟能生巧”。聽說教學法就是行為主義的具體表現(xiàn),聽說教學法的成功同時也說明了外語教學中訓練強化的作用,對小學生來說,這種模仿重復更為重要。其次,還可以采用全身反應法對兒童進行強化,全身反應法是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阿謝爾在60年代后期創(chuàng)立的一種外語教學法,該法創(chuàng)立的依據(jù)是兒童習得母語的表現(xiàn)。主要教學活動就是發(fā)命令和對命令作出反應。最初,教師向學生發(fā)命令,學生對發(fā)出的命令作出反應。如聽到教師說“Everyone, touch your eyes”時,每個學生都去摸自己的眼睛,聽到“Mary, run to the blackboard and write your name”時,馬力會跑到黑板前寫下自己的名字。教師在發(fā)命令時,會用恰當?shù)恼Z音語調并拌以姿勢和面部表情,使人得到一種愉快的感受。
3.3 借助母語自然習得過程,采用隱性的教學方式
兒童在學習母語時,從不進行外界強加的訓練,而是在不自覺的狀態(tài)下大量接受并體驗聽的內容,從而自然地獲得聽的能力。因此,英語學習中采用隱性的教學方式,此促進自然習得的產生,尤其是聽力的自然習得。
參考文獻
[1] 王薔.小學英語教學法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7.??
[2] 洪子銳.小學英語新課程教學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
[3] 王電建,賴紅玲.小學英語教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2.
[4] 范冰.小學英語“學”與“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