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衛(wèi)軍
摘 要 陶行知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融入到我們的教學實際中去,我們的教學其實還偏向于教與學的過程,而沒有側重于做,所以導致學生在學業(yè)測試中出現(xiàn)了較多本不應該出現(xiàn)的差錯,如何避免這些錯誤,我們就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分別從教、學、做三個方面提出了一些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要求,最終的目的是整合三者,使其達到合一的境界,使得我們的信息技術教學提升一個檔次,讓學生在信息技術素養(yǎng)方面得到質的升華。
關鍵詞 教學做合一 操作技能 信息技術 學業(yè)測試水平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From the Examination Process to See the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WU Weijun
(Audio-visual Teaching Team, Zhangjiagang Shazhou Middle School, Zhangjiagang, Jiangsu 215600)
Abstract Combination Tao Xingzhi's teaching educational ideas into our teaching practice to go, we still tend to actuall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and not focused on doing so cause there are more students in school tests this error should not occur, and how to avoid these errors, we have to improve their teaching methods, respectively, from the teaching, learning, doing three raised some questions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quirements, the ultimate aim is to integrate the three person to reach the unity of the state, making our IT education to the next level, so that students get quality sublimation in IT literacy.
Key words unit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do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cademic proficiency test
陶行知“教學做合一”思想將“做”放在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突出“做”的重要性,同時又不否定教和學的作用,將知與行統(tǒng)一,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強調“教學做合一”。這一教育思想在我們信息技術課中體現(xiàn)尤為突出,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是:培養(yǎng)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讓學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fā)展及其應用對人類日常生活和科學技術的深刻影響。通過信息技術課程使學生具有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與信息技術相關的文化、倫理和社會等問題,負責任地使用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把信息技術作為支持終身學習和合作學習的手段,為適應信息社會的學習、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礎。要讓學生在教中學,學中做,最終以做為中心,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yǎng)。
但是,在2012-2013年度信息技術學業(yè)水平測試的學生答題過程中,我們看到教學做的不合一現(xiàn)象存在,主要體現(xiàn)在下面一些問題:
首先,在教的方面——對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教學出現(xiàn)空缺,學生沒有掌握這一塊基本技能。教是方法,方法不到位,當然談不上學與做了。
信息技術與其他科目一樣是一種銜接課程,漢字輸入法在我們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已經不再作為教學內容,書本上在文本信息加工這一節(jié)中著重介紹了漢字在計算機中的編碼知識,而不再介紹具體的輸入法了,這時出現(xiàn)問題了。
其一是今年的考題中出現(xiàn)較多的文字輸入,這是往年所沒有的(指錄入文字的數(shù)量),所以在考試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輸入這些文字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而且錯誤不斷,導致學生情緒緊張,手忙腳亂。為此,筆者特意調查了幾個同學,詢問他們使用電腦的經歷,據(jù)他們自己講,他們在家用電腦一般都是玩游戲,打字很少,而且即使打字,他們也是很隨意的,不去追求效率和準確率,錯就錯了,反正大家都能理解意思,而且現(xiàn)在很多意思都可以用表情替代,無須鍵入很多文字。但是,考試就是考試,是容不得半點差錯的。
其二是部分學生對拼音輸入法的規(guī)則掌握有欠缺,有些漢字他們輸不出來,如:今年考題中要輸入一個詞“如何”,按拼音輸入法的方法輸入“ruhe”,有的學生輸成了“l(fā)uhe”,怎么也找不到該詞,接著他就一個字一個字輸,但拼音首字母不對,怎么輸?shù)贸鰜砟?!這就導致學生無法輸入該字,從而失分。
當然這些失分事小,其他地方做得好的話,也不會影響最終考試成績,但從細處分析,說明了我們的教學存在漏洞,教學做合一,教的環(huán)節(jié)首先就出漏洞,如何再去談學生的學與做。要談教學做合一,就要我們教師從做的角度考慮應該給學生教些什么,不能僅依靠書本進行教學,我們要從學生實際情況出發(fā),綜合小初兩個義務階段學生的學習情況,結合高中教材的特點,深入理解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研究每個章節(jié)的教學內容,認真分析學生學信息技術的意義所在,研究學生的興趣點,以“做”為根本去研究教法以及教學內容,讓學生做到學中做,做中學,實現(xiàn)教學做的合一。
其次,在學的方面——學生沒有體會到為了什么學,要怎樣去學,僅僅是被動的學。學是手段,學生只有通過學才能掌握技能。
學生通過學習來掌握技能,但技能技巧有時也需要學生細致分析才能有正確的結果。
如:信息技術考題中的全文與正文之分,學生學習的時候根本不去在意它們的區(qū)別,因為平時學的過程、教的過程,都是事先演示過或者討論過,不需要他們再次動腦去分析題目意思,順手就這么做出來了,對于為什么這樣做不去分析、考慮,那么結果就是考試時,看到類似題目,也按平時操作,拿起來就做,做起來就錯。信息技術文章操作中,對全文和正文是有嚴格區(qū)分的,選取對象不同,操作結果完全不同,我們平時一再強調,對對象的操作一定要先選取合理、合適的對象范圍,然后才能具體操作,學習對這句話一直是不在意的,他們經常性地多選、漏選。在frontpage的考題中有這樣一題,請在相應文字前面加上各自需要的復選按鈕或者單選按鈕(如圖1)。學生在操作時往往直接插入相應的單選按鈕或者復選按鈕,而沒有去選定相應的對象,并作插入空表單操作,導致插入銨鈕后出現(xiàn)了很多的表虛線框。
圖1
再如,EXCEL中圖表的操作,要求對規(guī)定的合適的數(shù)據(jù)進行作圖表操作,原數(shù)據(jù)表中給出的數(shù)據(jù)往往是較多的,在作圖表時僅需要用到其中的一部分數(shù)據(jù),這就要我們學習去分析題目中所要求用到哪些數(shù)據(jù)。在平時練習過程中有這樣一道題(前兩次的學測考題),其中第(2)小題目要求“在‘升學率統(tǒng)計工作表中建立相應升學率餅圖,圖表標題‘高考升學情況比例表,要求‘數(shù)據(jù)標志顯示百分比及數(shù)據(jù)標志,無引導線。”原數(shù)據(jù)源如表1所示:
表1
學生在制作圖表的第二步選取數(shù)據(jù)源時,基本分兩種情況,一是所有數(shù)據(jù)全選,二是僅選取最后一行“升學率”,其實這兩種方法都是錯的,他們沒有很好地分析題目要求,實際上題目中要求用到的有兩行數(shù)據(jù),第一行數(shù)據(jù)和最后一行數(shù)據(jù)。出現(xiàn)這種錯誤的原因就是學生在平時學習、聽講、練習過程中一直處于被動狀態(tài)造成的,他們不去分析其所以然,只知道按老師的要求去學習、去練習,而不去主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通過上述情況說明,我們的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課時,沒有發(fā)揮他們學習文化課的積極性,他們不知道為什么而學,應該怎么去學,這就需要我們老師在平時講課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方法,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而學,從而讓他們實現(xiàn)“教學做的合一”。
第三,在做的方面——學生能否將學生到的操作能力運用于生活實際之中去是關鍵,這就是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教與學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方式方法確是都涉及到了,那么如何解決實際問題,就要學生自己的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力了。做是目的,它是唯一考證我們教學做合一的途徑。
教不可能是全面的,學也不可能是單一的,我們必須讓學生學會利用所學的知識、操作技能去完成其他的操作,這就需要學生對已知的技能進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而不能認為這種技能僅在這種情況下有效,往往信息技術提供的操作技能在很多方面都是通用的。
如我們常用的復制粘貼操作,這部分操作一般都是在講Windows操作時,作為新授內容講解的,而且是絕大部分同學在小初中學習過程中都已經掌握的技能,但這個復制粘貼操作卻貫穿了我們小初高所有的教學內容,不管是哪個教學單元,都會用到這類操作,這屬于我們的基本技能了,但是在本次考試過程中,卻發(fā)現(xiàn)有些同學不會應用這個操作,不是說他不會操作,而是他們不會靈活應用。
原考題大致內容是要求學生將一個文本文件中的文字復制到EXCEL的sheet1數(shù)據(jù)表中,然后再進行相關的操作,這個數(shù)據(jù)源的獲取是本題的第一步,也是至關重要的一步,這一步做不出來,下面的題目就無從下手了。其實很簡單,方法我們也講過,方法一:可能利用excel的導入外部數(shù)據(jù)功能,直接導入文本文件中的數(shù)據(jù),方法二,直接打開文本文件,對內容進行選定,復制,然后到excel中進行粘貼,然后再操作。其中方法一,有些同學可能課內沒在意聽,可能會忘記,但方法二,是純粹的復制粘貼操作,這個操作對學生而言應該是沒難度的,其實這就是考查學生的操作技能的遷移能力,是考查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但是部分學生在做這道題時,花了很長時間也無法達成目的。我們教學一直強調學以致用,那么這個教學效果在哪里呢?陶行知提出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就是要通過教、學,然后能做,都是以做為中心,不能做、不會做,就是沒達到教育教學的效果。
“教學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中的教學論部分,也是他教育理論的核心和杰出創(chuàng)造。在《教學做合一》一文中陶行知說:“教學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它的涵義是:教的方法根據(jù)學的方法;學的方法根據(jù)做的方法。事怎樣做便怎樣學,怎樣學便怎樣教。教與學都是以做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學的是學生?!碧招兄倪@一理論告訴我們,教學教學,不僅僅是教與學,其最終目的是“做”,我們所有的教與學必須以做為中心,切切實實地提高學生的操作技能,而不是片面化地教授知識,從本次的考試中我們可以推測,在今后的信息技術考試中,將會出現(xiàn)更多的綜合技能的測試題目,不僅僅是操作題,在選擇題方面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題目,這就對我們的復習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再是片面的對單章節(jié)的復習,而必須是對綜合全面的操作技能進行復習,要以操作技能的復習為目標,突破單獨章節(jié)的零碎的知識復習點,從而達到“教學做的合一”這一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 陶行知文集.江蘇教育出版社,2008(6):19,135.
[2] 教學做合一.陶行知全集(第2卷):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