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玉不琢不成器。”在我看來,沈玉芬就是一塊璞玉,歷經(jīng)20年的教育錘煉,已然實現(xiàn)了從“石”到“玉”的生命蛻變;她的語文課堂,如花般綻放,呈現(xiàn)出生命的活力與芬芳。
一、 教育的情懷:在鄉(xiāng)村教育中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
1995年,沈玉芬從師范畢業(yè),來到江蘇省的南大門盛澤,走進占地僅有9畝的弄堂小學,時名盛澤鎮(zhèn)中心小學。簡陋的校舍,破舊的宿舍,讓她有種說不清的失落。然而,老學校里的老教師們,卻給了她特別的溫暖和可敬的示范??吹剿麄円豁擁摴すふ膫湔n筆記,一本本圈圈點點的學生作業(yè),一次次與孩子耐心的輔導交談,看到他們每天從晨曦微露到夜幕降臨時忙忙碌碌的身影,她被深深地感動了,從心底讀懂了什么叫“敬業(yè)愛崗”,什么叫“愛生如子”,什么叫“愛校如家”。從此,她便融入了這個群體,成了鄉(xiāng)村教育的守望者。
雖然是一所鄉(xiāng)村小學,但這里的青年教師卻常常有機會聆聽名師大家的報告和示范課,吳立崗、賈志敏、莊杏珍……他們給青年教師打開了語文教學的一扇扇窗戶,讓他們看到了語文教學的廣闊天地。1998年,在新一輪師徒帶教中,我有幸與沈玉芬老師結為師徒,從此,便一起與語文結下了不解之緣。
沈玉芬是一個靜得下心來的人。課余時間,別人忙著逛街美食,而她幾乎全部用在了讀書上,讀教材,讀參考,讀教育教學理論,讀關于能增加文學修養(yǎng)的一切書籍。她埋頭備課,模仿、嘗試、琢磨、反思。那段日子是艱苦的,但她的內心被一種成長的東西所占據(jù);一種悄悄成長的快樂,時時充溢了她的心田。沈玉芬深深地知道,這樣的教育人生才是有價值的,這樣的教育生活才是她所追求的。
而今,沈玉芬已不再年輕。與她一起參加工作的教師,很多已經(jīng)調到了縣城,甚至蘇州城里。待在盛澤這樣的鄉(xiāng)鎮(zhèn),需要足夠的勇氣和淡然的心境。在學校名特教師群體的耳濡目染下,和更多志同道合的老師一樣,沈玉芬最終選擇留在了這里,留在了鄉(xiāng)村教育的田野里,成為一個堅守者。周國平先生說,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她以安寧的心境,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她的生活雖然是安靜的,但卻是踏實的、豐盈的。
不問收獲,只管耕耘。鄉(xiāng)村教育的大地給這棵“玉米”帶來了成長的驚喜:1999年,沈玉芬在蘇州市95屆青年教師評優(yōu)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2003年,獲得了吳江市“百節(jié)好課”榮譽稱號;隨后,被評為吳江區(qū)語文學科帶頭人、吳江名師、蘇州市教壇新秀雙十佳、蘇州市學科帶頭人、蘇州名教師。2007年,她在江蘇省優(yōu)質資源教學下鄉(xiāng)工程中表現(xiàn)突出,受到江蘇省教育廳的表彰。
二、研究的歷程:在語文課堂里發(fā)現(xiàn)生命的意義
從教以來,沈玉芬始終堅守在語文課堂,她堅信:教師的生命價值就在課堂里。
1.課題引領下的成長。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根源在于語文教學內容的不確定性,“教什么”成了一道難解的題。沈玉芬知難而上,緊扣這一核心難題,確立了《基于組塊教學理念的小學閱讀教學內容研制的策略研究》這一科研課題,2009年被立項為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多年來,她從文體視角、兒童視角、語境視角等不同維度提出了不同的內容研制策略,所作的《青海高原一株柳》《夾竹桃》等課例,一定程度上破解了這個難題,構建了教學內容研制的整體序列,于2013年順利結題。與此同時,作為核心成員,沈玉芬積極參加國家級課題《小學語文組塊教學》的研究工作,擔任教學實踐項目的負責人,歷經(jīng)多年研究,該項課題成果榮獲2013年江蘇省基礎教育改革成果特等獎。
沈玉芬在研究中獲得了長足的進步:2011年,《學習一種思維,邂逅一份美麗》獲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評比一等獎;2012年,《聯(lián)比:基于兒童視角的閱讀教學策略》又獲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評比一等獎,2013年,《整體思維:基于語境視角的閱讀教學內容研制策略》獲江蘇省“教海探航”論文評比特等獎,同時榮獲“杰出水手獎”。
2.課堂變革里的成長。沈玉芬致力于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研制與課堂教學模式的建構,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她逐漸提出了自己的教學主張:語文聯(lián)結教學,旨在通過聯(lián)結性學習,發(fā)現(xiàn)與重建語文教學“內在的秩序”。她認為,無論是語文學科本身,兒童語文學習的本身,還是語文教學本身,都蘊含著“內在的秩序”。“內在的秩序”指其內隱的規(guī)律與規(guī)則。但是,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無視這些“內在的秩序”,使得語文教學常常處于“失序”狀態(tài)。依據(jù)這一“病理”,她嘗試小學語文聯(lián)結教學,這是一種教學思想,也是一種教學方法,旨在深刻理解與把握漢語文的結構特征,以聯(lián)結性學習為基本方式,建立小學語文教學與兒童生命成長的內在秩序,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發(fā)展。經(jīng)過多年的研究,沈玉芬提出了兒童語文聯(lián)結性學習的“四法”,小學語文聯(lián)結教學“三學六聯(lián)”模式,并逐漸形成了“自然舒展、簡約豐富”的教學風格,成為語文教學園地里的一朵樸素的鮮花,散發(fā)著迷人的芬芳。
由此,她的課堂教學悄悄發(fā)生了變化,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績:2008年,榮獲江蘇省“杏壇杯”優(yōu)質課評比一等獎;2013年,又榮獲全國蘇教版小學語文教科書第四屆課堂教學大賽特等獎;2007年,沈玉芬為江蘇省教育廳“優(yōu)質資源教學下鄉(xiāng)工程”拍攝10節(jié)錄像課,獲得表彰;她執(zhí)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收錄于中央電化教育館的《國家新課程標準優(yōu)秀課例》;2013年,她為蘇州教育《名師課堂》錄制8節(jié)視頻課;還應邀參加了《小學語文教師》編輯部組織的“辯課進校園”活動,赴山東滕州等地執(zhí)教示范課;有近20節(jié)課的視頻收錄于各教育資源網(wǎng)站。
3.課程開發(fā)中的成長。沈玉芬不滿足于閱讀教學中教學內容的研制,試圖在語文課程建設中走出一條小道來。她選擇了作文教學,基于讀寫結合的深入研究,和老師們一起參加了由溫儒敏教授主編的面向中小學生的作文教程《童趣讀寫》,并擔任六年級分冊主編,按照兒童文學的要素、兒童認知心理的層次遞進,讓學生在趣味性的“讀”中習得“寫”的技巧,創(chuàng)造性地編寫了“讀一讀、議一議、寫一寫、評一評、改一改”五步作文教程,受到了學生的喜愛。2011年,該叢書由江蘇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作文教程的開發(fā)中,沈玉芬真切地體會到了語文課程開發(fā)的長遠意義,也獲得了新的成長。
三、共同的成長:在團隊合作中獲得創(chuàng)造的智慧
一個優(yōu)秀的教師,身后總有一個合作的團隊。沒有人可以單打獨斗,教育需要的是團隊的集體智慧和共同努力,水漲才能船高。作為學校的語文學科帶頭人,沈玉芬在名特教師的指導下,帶領學校老師,一起打造屬于自己的教研團隊。
引領校本“一課三磨”教研團隊。沈玉芬以語文聯(lián)結教學為核心,組織語文教師開展“一課三磨”活動,即一名教師將同一篇課文上三次,每一次都經(jīng)歷磨課:第一磨,深入解讀教材文本,準確把握文本的教學內容;第二磨,深入研究學生學情,科學設計語文教學活動;第三磨,深刻理解教與學的規(guī)律,充分預設與機智生成,磨教學細節(jié),磨出自己的教學特色與教學風格。他們借助智能錄播室,探尋“一課三磨”的多種研究形式,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教研團隊中的沈霞、王潔婧老師于2013年雙雙榮獲蘇州市語文教學比賽一等獎。
主持語文學科研究中心。盛澤實驗小學是吳江區(qū)語文學科研究中心,沈玉芬擔任中心的常務副主任,組織研究中心的各項活動。每學年,她精心組織開展“名師教材解讀專題培訓”“課外閱讀專題研討會”“生活作文主題研討”等活動,充分發(fā)揮學科研究中心的引領與輻射作用。研究中心每年獲得教育局考評一等獎。
組建組塊教學研究聯(lián)盟。作為組塊教學研究所副所長,《小學語文組塊教學》課題的核心成員,沈玉芬積極參與組建組塊教學研究聯(lián)盟。在南京市北京東路小學、常州市局前街小學等組成的五校聯(lián)盟活動中,組塊教學的基本理念已成為研究的共識。廣西桂林象山區(qū)教育局教研室,云南許美芳工作室等與學校共牽組塊教學研究之手。在各交流研究活動中,她積極投入,認真組織,傾心指導,得到一致的好評。
在各個團隊中,沈玉芬始終以一個研究者的姿態(tài),積極參與教研活動,努力做好各項服務工作。她深知,唯有自己傾心付出,才能贏得大家的敬重與合作,才有集體的智慧和成長的力量。
(薛法根,蘇州吳江區(qū)盛澤實驗小學,215200)
責任編輯:顏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