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彭早霞 [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南京210000]
文學經典研讀對文化自覺意識培育的啟示
⊙王海燕 彭早霞 [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南京210000]
大學語文課承載了對生長軍官人文素質培育和提升的作用,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注重提升、強化學員的人文素質修養(yǎng)。文學經典研讀在這方面可以起到重要的提升作用。學員在經典研讀過程中除了獲取文學知識外,還能有效加強對文化自覺意識的培育。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我們可以從生長軍官對大學生活的適應問題,學習方法的運用、學習目標的確立,以及對大學功用的理解等方面著手,讓文學經典研讀更好地融入到深層,從而影響并提升學員的文化自覺意識。
大學語文經典研讀生長軍官文化自覺意識
大學語文是軍隊院校教學實施過程中的一門公共課。在課程設置上,大學語文主要是針對已經經過語文課程系統學習的學員,旨在提升他們的應用能力,如聽、說、讀、寫等。而針對軍隊院校學員是未來的初級指揮軍官這一特殊角色身份和地位,大學語文更加注重承載初級指揮軍官人文素質的培育和提升作用,如在具體實施方面更加注重提升學員的人文素質修養(yǎng)、具體的閱讀理解能力和獨立實施科學化和人性化帶兵所需要的相關素質修養(yǎng)。
大學語文的考試內容和考核方式正是基于這個目的開展實施的。從2007年軍隊院校正式引入大學語文這門課程以來,大學語文的考試內容主要以文本分析(包括文學常識在內。下同)、閱讀理解和寫作應用三種形式為主,試題中主觀題和客觀題的比例為85:15??己朔绞浇y一為閉卷。下表中為2009—2013年的考試成績分布統計情況:
2009年大學語文的考試內容和成績分布情況為:
如2010年大學語文的考試內容和成績分布情況為:
如2011年大學語文的考試內容和成績分布情況為:
如2012年大學語文的考試內容和成績分布情況為:
如2013年大學語文的考試內容和成績分布情況為: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到,大學語文的考試成績相對來說在良好階段(相對于數據中的中間段)比較集中,尤其是寫作應用部分,能夠行文突出的學員比例極低,絕大部分的學員秉承“不跑題”、“能寫完”等原則,因此,在行文前沒有經過充分的思考。另外,從這部分的得分情況看,更突出的問題還是在于平常練習的缺乏。根據筆者日常布置作業(yè)的情況看,作文題(多為自主命題形式)和文本分析題大約各占50%。但是學員的作業(yè)情況很不樂觀。大約60%的學員存在糊弄現象,1%的學員甚至還存在全部抄襲現象,35%的學員沒有明確的思想主題或者寫出來的東西不能充分展現個人觀點。換句話說,每學期只有4%學員的作業(yè)能達到既主題明確、思想深刻,又行文流暢。
文本分析和閱讀理解中的部分主觀題同樣也存在類似的問題。從學員在這兩部分的答題情況看,學員的思想還停留在中學時期的應試方式方法上,思路打不開,或者說,已經形成了思維定勢,學員不愿意或不習慣從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分析問題,因此,在文本分析上,明顯地存在過于膚淺現象,沒有挖出所給作品的特征和內涵。這種表現在課堂實施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感覺得到。這種情況主要與平時的閱讀習慣有關系。從日常閱讀作業(yè)的完成情況上看,大約99.8%的學員沒有完成,甚至連作品都沒有準備。這種習慣直接影響其分析作品的方法和能力。當然,也更談不上對作品中文化等其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
上述五年大學語文考試成績統計分析表中還透露出一個重要信息,那就是,生長軍官并沒有學會怎樣作為大學生來學習。究其原因,主要體現在還沒有真正完成從中學學習方式向大學學習方式的過渡。
(一)生長軍官對大學生學習方式需要適應過程
生長軍官剛剛經過系統的中學階段的學習、進入大學階段,從思維方式到認知方法,都還沒有脫離前一階段的影響。我國中學階段的教育主要是秉承按部就班的教學方式,有統一的且相對固定的教學計劃(考試)的牽引,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升學),中學生已經習慣了按照具體指示進行學習的方式。筆者認為這種“小雞式”的學習方式,是與中學學習內容的需要相應的。而大學階段的學習應是“小鷹式”,即側重激發(fā)學習的主動性。俗話說,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大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基于教學對象——學生的思維發(fā)展水平、思想認知的發(fā)展特征等因素,老師多是給出一條學習的綱,而學生則需循著這條綱,自行比照,查漏補缺,主動學習,然后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及時補充新知識點,確定、強化自己傾向的知識方向,循環(huán)往復,逐步建立起自己的專業(yè)學習能力,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目標。這個過程,不需要老師的過度介入,它需要的是生長軍官充分發(fā)揮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從自身特征出發(fā),找尋適合自己的發(fā)展路徑,逐步建立起屬于自己的發(fā)展方向。
就大學語文的學習來說,文學作品存在一定的系統性,無論是從縱時的角度還是從共時的角度,作品之間無不存在著一定的關聯度。舉例來說,大家普遍認為,楚辭和唐詩除了文體相同外,兩者各自的特征實在相差甚遠,談不上有什么關聯。但我們從楚辭的句式特征(五言、七言雜句)中可以看出,它對唐詩的發(fā)展實際上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當然,時代特征是造就文學作品發(fā)展的重要基礎,文學實際上就是時代特征的折射,如為什么詩歌到了唐朝得以極大的繁榮和發(fā)展,而到了宋朝很快就被詞的形式取代;漢賦這種形式在漢朝盛極一時,為何很快偃旗息鼓;自街談巷語而起的小說,何以成為人們傳情達意的一種文學形式……要理解這些問題,不是僅從某一篇的作品中得到的,而是需要從作品的整體特征出發(fā),把握作品的發(fā)展規(guī)律,尋求其中的關聯度,然后循其關聯度找尋規(guī)律;當然,一旦我們的閱讀量增大,理解度加深,這些問題的分析也就迎刃而解了,我們看到的就不是單棵樹,而是一片廣袤的森林了。
(二)生長軍官的學習目標應該有所轉變
中學階段的學習目標在于建立一個完整的、系統的學習基礎。正所謂“厚積薄發(fā)”,良好的學習基礎是以后提升、飛躍的重要保障。大學生的學習方向則更加側重于“從點到面,點面結合”的學習方式。如文學作品的學習。基于中學階段已就漢語中的字、詞、句、段、篇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大學階段側重對“文”的學習,即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理解和運用。具體地說,就是通過對具體文學作品的挖掘,吸收其思想內涵,形成自己的獨立見解。
有學者提出:“文學的根本價值,在于它是人類求證其自由本質、創(chuàng)造其自身生活的一種特殊方式。文學固然源于現實生活,但它絕不會成為后者的鏡像;它總是更多地表現了意欲的生活和想象的生活?!雹傥膶W是源于生活,同時又高于生活的一種形式。它是歷史的縮影和折射,也是文化的集結地。從文學作品中我們可以直接感觸到歷史的氣息,也可以從中悟到人生的哲學。正如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感受一樣,我們或許不能經歷所有的生活,但是,我們可以了解、觀察、分析大千世界中的多樣化生活。文學則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這里有各式各樣的群體,有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甚至有超越我們想象的情景和情感。在閱讀作品的過程中,人是自由的,思想是馳騁的。因此,在閱讀過程中人們能夠趨于收獲,從中受益。
從文學的發(fā)展來看,它不僅反映社會生活的多方面,同時,它在人們的心中也發(fā)揮著重要的影響和改變作用,如創(chuàng)作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士兵突擊》《亮劍》《我的兄弟叫順溜》等一批軍旅題材的作品。這些作品從不同的角度展示了不同時期人民軍隊建設、成長的目標和特征等等方面。無論是戰(zhàn)爭年代的烽火硝煙,還是和平時期的發(fā)展壯大,人民軍隊的宗旨沒有變,人民軍隊的目標沒有變。這些作品對于當代青年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起到了重要的影響作用。根據筆者日常教學中對學員思想動態(tài)的了解情況看,大約三成的學員正是因為受到這些作品的影響,夢想尋求、模仿、超越作品中的偶像式人物,而樹立了投身軍營的理想和抱負。如果學員能將這種熱情繼續(xù)保留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那將會取得良好的激發(fā)效果。
當然,從實際操作看,生長軍官只有自身建立起了科學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并形成對文化的自覺意識,才能真正把握住文化對當代生活的指導作用,才能履行好帶兵職責,成為合格的指揮軍官。
(三)生長軍官對大學學習的功用應持正確認知
《大學》中提出格物致知的思想,告誡人們要想達到充分認知,先應該學會推究事物的道理,以此達到提升自身修養(yǎng)的目的。知識的學習過程也是如此。從學習發(fā)展的角度看,大學是中學的下一階段,但從學習的內容、方式和目標看,大學階段絕不是中學階段的簡單歸納與強化過程,它是大學生提升自身修養(yǎng),并做好邁上未來人生之路的重要階段。
一般人普遍認為,大學就是為學生提供學習環(huán)境、創(chuàng)造學習氛圍的地方。這種思想很具有代表性。但從實際意義上,大學的功能不僅是這種單一的功能,它更承載了對人文素質和人文精神等綜合水平的提升和培育。有學者提出:“大學的核心功能應當定位為人才培養(yǎng),其余的辦學活動,都應該圍繞人才培養(yǎng)而展開。換言之,人才培養(yǎng)是大學的核心價值所在。而以人才培養(yǎng)為大學的核心價值,就應當培育與之相適應的、體現道德使命和人文關懷的大學精神?!雹谶@種提法明確表明了大學的突出功用應是重點放在人文素質的培育上。當然這里所說的人文素質是一種綜合的素質,是集中華民族人文精神之精華的思想。作為未來指揮軍官的生長軍官,在人文素質的學習和提升方面更需加強。我軍現在已經進入聯合作戰(zhàn)條件下的多種軍事方式的有效結合階段,僅靠單一的軍事體能能力或者單一的文化積蓄能力都難以適應軍隊的實際需求。根據實際調研結果來看,部隊里真正需要的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所謂“拿得起”,是指綜合能力強,能迅速適應不同崗位需求的人;所謂“放得下”,是指能放下架子,既愿意扎根于基層,又能適應基層生活的人。大學生適應部隊生活的快慢和能力也直接影響著其在連隊中的形象及未來的發(fā)展。
因此,生長軍官在大學階段的學習中,首先應迅速完成角色定位,注重對自身思想修養(yǎng)的全面提升,不斷完善自己,真正適應大學生活的要求和特點,樹立科學的有效的文化意識,遵循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要求,做一個全面發(fā)展的未來指揮軍官。
①駱玉明:《簡明中國文學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序言》第1頁。
②廖夢園:《中國傳統人文思想與現代大學精神》,《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5期,第151頁。
作者:王海燕,博士,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彭早霞,碩士,解放軍理工大學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文藝學。
編輯:張晴E-mail:zqmz0601@163.com
解放軍理工大學政治理論研究基金資助項目,生長軍官先進軍事文化自覺意識培育研究,編號:20130 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