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觀
摘 要: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一個屬性并限制和影響著語言。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可避免地要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意識,促進學生交際文化和知識文化的協(xié)同發(fā)展。因此應該將促進文化之間的理解和交流,培養(yǎng)具有跨文化意識的現(xiàn)代公民作為大眾化英語教學的終極目的。
關鍵詞:文化意識;英語教學;現(xiàn)代公民
文化是語言最重要的屬性之一,語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載體之一,兩者交互滲透,人們在用語言交流思想、表達情感時不可能脫離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這就是語言的文化功能和文化內涵。外語學習除語言技能外,還應該滲透有關國家的政治、文化、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以達到外語教育的最終目標,培育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語言學家沃爾森就曾經說過:“在與外國人的接觸當中講本族語的人一般能容忍語音或語法錯誤,相反,對于講話規(guī)則的違反常被認為是沒禮貌的,因為本族人不會認識到社會語言學的相對性?!蔽譅柹倪@句話提醒人們,外語與它所代表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如果違背了外國的文化習俗,就可能冒犯對方,甚至引起文化沖突的后果。因此,我們應把英語語言教學置于跨文化的環(huán)境中,將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視為英語教學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抓住文體障礙、誤解和沖突的焦點,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提高英語交際能力。只有這樣,英語教學才不失其完整性。
了解傳統(tǒng)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等,接觸和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有益于學生對英語的理解與認識,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從語言的特征和文化的范疇與內容來看,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因此,學習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文化,否則就無法正確地理解和運用這種語言。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只有將英語與它所承載的文化緊密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在語言教學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他們明白中西文化的異同,才能確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同時我們還可以借助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想象一下,當一個學生對英語充滿好感,對英語的表達結構充滿新奇,對他國的文化充滿探究的欲望,那么,對于他們來說英語學習無異于一個不斷發(fā)現(xiàn)新鮮事物的過程,學習成了一種本能,一種樂趣。那么如何加強英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呢?
一、立足統(tǒng)編教材,引入選編教材,加快開發(fā)校本教材,加強對教材的優(yōu)化整合
中學階段的英語教育不可避免地受到高考升學壓力的限制,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不可能脫離教材自行其是。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統(tǒng)編教材因其信息容量、知識覆蓋面的限制,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在統(tǒng)編教材之外引入新的選編材料如《新概念英語》、《走遍美國》等是十分有必要的。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研究統(tǒng)編教材本身所存在的缺陷,有針對性地編寫適合本校學生實際學情的校本教材。通過增補的材料,我們就有可能給學生呈現(xiàn)一個全面的、實際的、有血有肉的西方世界。通過日常教學中點點滴滴的潛移默化,就在很大程度上為學生理解語言材料打好基礎,充分提高其對語言材料的敏感性和適應度,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
二、立足課堂,開展情景設置,加大對文化意識的滲透力度
課堂是傳授知識、文化的主戰(zhàn)場。課堂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文化意識的主要陣地。盡管我們能夠通過各種途徑掌握語言及其所依賴的文化,但是課堂英語教學因其高密度、高效等特點,是其他任何形式都無法代替的。充分地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利用教材所提供的語言材料,以交際文化教學為主、知識文化教學為輔,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真實的、能充分培養(yǎng)交際能力的語言情景,并能在此基礎上及時地為學生提供與語言相適應的文化背景。
三、立足興趣,開拓第二課堂,采取多種途徑加強文化意識的滲透
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從而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僅僅靠課堂四十分鐘的講授是不可能的,這就有必要把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課內外相互促進,實現(xiàn)教師和學生角色的多元化,加強學生個別化學習,真正體現(xiàn)英語教學進行素質教育的要求。以下幾點都是我們在日常學校教學中可以做到的。
1.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氛圍,通過各種媒體創(chuàng)設有利于文化意識灌輸的“背景”。從教室的布置,到師生日常的用語;從英語廣播節(jié)目到英語板報;從學唱英語歌曲、練習英語書法到舉辦英語晚會,使學生天天耳濡目染,時時看到英語、聽到英語、說到英語,置身于英語知識的氛圍中。
2.通過組織學生觀看英美國家的影像資料,直觀地了解他國的風俗習慣、審美標準、藝術、雕刻、建筑風格、風土人情以及人民的服飾、裝飾、發(fā)型、飲食等,激發(fā)學生對文化意識學習的興趣。
3.通過組織學生有計劃地閱讀英美國家的文學作品來了解其文化背景。文學作品是了解一個民族文化的鏡子,能生動具體地反映該民族的習性、心理狀態(tài)、文化特點、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等,通過閱讀相關的文學作品有助于學生從中得到對西方文化的有血有肉的了解,增強學生的英語語言文學水平,培養(yǎng)學生對文學藝術的鑒賞力,同時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攝取文化營養(yǎng),提高交際能力。
4.通過各種節(jié)日活動,滲透文化意識。節(jié)日最能反映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征。我們通過開展以節(jié)日文化為主題的活動,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感受西方文化。對于一些教育意義較濃的節(jié)日,我們可以借機教育我們的學生。對于一些文化意識較濃的節(jié)日,我們可以系統(tǒng)地向學生介紹節(jié)日的由來、演變過程、慶祝方式等等。對于周期性較長的節(jié)日我們還可以開展文化周或嘉年華活動,讓學生切身體會文化的魅力,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文化的熏陶。
5.利用電子閱覽室開展閱讀訓練,給學生一個與課堂閱讀和考試閱讀完全不同的自主環(huán)境。課堂閱讀和考試閱讀都是經過我們編輯刪改的文章,盡管可能更加符合學生現(xiàn)階段的實際水平,但是原文中的很多意境和文化背景卻在刪改的過程中被我們無意識地破壞了。因此,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瀏覽一些比較合適的外文網站,接觸一些更加地道、更加流行、更加貼近生活的文章,激發(fā)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文化素養(yǎng)是有直接幫助的,而這一點是我們無法通過課堂教學或單純考試達到的。
6.通過競賽和調研促進文化意識的“內化”。在正常的教學之外,通過舉辦英語演講、英語征文評選優(yōu)秀的自辦英語廣播等競賽活動和進行“英美文化知多少”“跨文化情景交際化測試”“文化意識”等調查,提高學生對英美人的社會、生活習慣、思維邏輯、道德標準、價值觀念、權利義務、民族特性、食品烹飪、傳統(tǒng)節(jié)日、禁忌、幽默、體育運動、傳播媒介等的熟悉、了解程度,促進學生將外界的刺激內化為自己的知識。
英語的習得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尤其對文化意識的培養(yǎng)和吸收更依賴于各種潛移默化、連續(xù)不斷的滲透與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樹立教育者的文化理念和培養(yǎng)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前者是我們要達到目的的必要前提,后者更是我們要追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勇.在外語教學中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國外外語教學,1998(4).
[2]吳長鏞.美國英語中的恭維語.國外外語教學,1996(1).
[3]宋飛.文化背景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外語教學,1998(2).
[4]徐巍煒.滲透文化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2(12).
(作者單位 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qū)正始中學英語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