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颯
摘 要: 近年來各地區(qū)的高考歷史都非常重視對文言文解讀能力的考查,因此文言文越來越受到廣大師生的重視。面對學生文言文基礎薄弱的現(xiàn)實情況,提高學生解讀文言文史料的能力,是高中歷史教學應該重視并亟待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 高考歷史 文言文 史料解讀 歷史教學
文言文史料蘊含豐富的歷史信息,是我們了解某一歷史時期史實的重要依據(jù),近幾年的高考歷史試題非常重視對學生文言文解讀能力的考查。
一、近年來高考歷史對文言文解讀能力的考查
從近年來的高考歷史真題看,2011—2013年各地區(qū)高考歷史都在不同程度上考查了文言文的解讀能力。有些地區(qū)文言文所占總分比值很大,如2011年全國卷二文言文試題占總分值的48%,2012年大綱全國卷文言文占總分值的36%。2013年文言文仍然很受高考命題者的青睞。文言文試題范圍涵蓋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在非選擇題的選考部分,文言文史料出現(xiàn)的頻率相當高,多見于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會的民主思想與實踐、中外歷史人物評說。2013年新課標Ⅰ、Ⅱ的4道歷史選做題各有3道是文言文材料題。
可以預見,隨著高考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文言文的考查仍將是高考命題的重要趨勢。
二、高考歷史文言文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
在歷年高考歷史中,文言文材料的呈現(xiàn)方式“有原文選段直呈、白話翻譯、白話穿插原文幾種”。[1]
1.直接引用文言文選段
如2013年福建文綜15.《唐六典》記:“工巧業(yè)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別入諸色”;《新唐書》載:“細鏤之工,教以四年;車路、樂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長矛)之工,二年……教作者傳家技?!边@表明唐代工匠:
①頻繁更換工種;②長期在官府作坊干活;③職業(yè)是世襲的;④是臨時工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本題引用了文言文史料《唐六典》與《新唐書》的原文選段。要正確解讀本段史料,關鍵在于理解此處的“色”字是“種類、類別”之義,“作者”是古今異義詞,指手工業(yè)者,再結合官營手工業(yè)的相關知識作答。此題體現(xiàn)出文史不分科的特點。
2.文言文穿插白話文注解
如2013海南歷史12.魏源說:“變古愈盡,便民愈甚,雖圣王復作,必不舍條編(明代稅制)而復兩稅(唐代稅制)?!迸c這一思想差異最大的是:
A.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B.祖宗之法不足守
C.變者天下之公理 D.托古改制
此題中的“條編”即為一條鞭法,是明代張居正賦役改革的重要內容。初名“條編”,又名“類編法”、“明編法”等,“鞭”與“編”是通假字。若沒有一定的文言文知識儲備,學生就很難將“條編”與一條鞭法聯(lián)系起來。但題目中用白話文對“條編”和“兩稅”兩處加以注釋,則降低了學生解讀史料的難度。
3.白話文穿插文言文
如2013新課標Ⅱ文綜24.司馬遷著《史記》時,文獻關于黃帝的記述內容不一甚至荒誕,有人據(jù)以否寧黃帝的真實性。司馬遷游歷各地,常常遇到人們傳頌黃帝的事跡。有鑒于此,他從文獻中“擇其言尤雅者”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一撰述過程表明( )
A.《史記》關于黃帝的記錄準確可信
B.傳說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歷史真實
C.歷史文獻記錄應當與口頭傳說相印證
D.最完整的歷史文本記錄的歷史最真實
此題以白話文為主,中間穿插一兩句文言文,難度相對較低。
以上是高考歷史中文言文出現(xiàn)的幾種方式。不管以何種方式出題,考生都要具備一定的文言文解讀能力,否則就很難選出正確答案。
三、歷史教學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文言文解讀能力
1.提高學生的學科整合能力
近年來高考歷史試題多以材料題為主,通過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考查學生解讀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這就對學生的閱讀和理解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文言史料題更是如此,它與語文學科結合緊密。學好語文學科的文言文基礎知識是解讀文言史料的前提。從歷年高考試題看,語文學科的文言文選段以人物傳記和名家散文居多,內容側重寫景、敘事、抒情;歷史學科的文言文史料多選自史籍文獻,內容“在記敘之外,還有許多議論性甚至公文體的文字,涉及的則多為古代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具體內容”,[2]這些內容對學生來說難度更大。只有學好了語文學科的文言文知識,才能更好地解讀較難懂的文言史料,這體現(xiàn)了高考對學生學科整合能力的要求。
2.重視日常的文言文解讀訓練
文言文解讀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一個長期訓練、積累、提高的過程,與其考前利用短暫的時間突擊訓練,不如把工夫用在平時,使其滲透到日常教學中。教師可精心選擇一些經典的文言文材料,將其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培養(yǎng)學生解讀史料的能力。這樣日積月累,學生就會克服對文言文的恐懼和排斥心理,解讀文言文的能力自然有所提高。但是,文言史料浩如煙海,不可能一一窮盡,在歷史教學過程中要著重培養(yǎng)學生解讀史料的方法和能力,而不能大海撈針、急功近利?!敖處煈c學生一起充分研究史料,從不同的角度審視史料。教師應更多地注重過程與方法,注重開展研究性學習,注重在新情境中探究歷史,讓學生明確‘論從史出,史由證來,在研習史料中引導學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運用史料”。[3]
總之,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解讀文言文的能力,既是拓寬學習視野、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需要,又是應對高考的現(xiàn)實需求。文言文理解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關乎高考的大問題,更關系到學生學習能力、分析問題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作為歷史老師必須給予一定的重視”。[4]
參考文獻:
[1]任虹燕.文言文材料對歷史高考公平性的影響探析.中學歷史教學研究,2013年01期.
[2]張慧君.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實際考驗—從高考文綜試卷中的史料解讀題說起.作文通訊(個性閱讀版),2010(01).
[3]王洪海.把握高考方向 提高史料教學有效性——2012年江蘇歷史高考啟示.中學教學參考·文綜版,2012(33).
[4]趙佰艷.學好文言文對高考歷史的重要意義.新課程學習(中),2013(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