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焱?/p>
古詩詞鑒賞是高考中的難點,也是學生平時學習和考試的難點,很多學生對此手足無措。有時即使是教師講解了,有的學生也還是云里霧里,不得要領(lǐng)。面對比較抽象的詩歌鑒賞題目,教師應(yīng)該盡可能去找到一些方法性的東西,給學生一些思路,有了這些,學生才會自己去分析、去理解、去賞鑒。同時,還要注意提供的思路應(yīng)該由淺入深,這樣才會給學生以信心。怎樣才能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和考試中迅速而準確地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解讀詩詞的意境、探尋詩詞的主題呢?
在詩歌鑒賞中,讀懂是關(guān)鍵。在每次考試結(jié)束后,如果問學生為什么沒有做好,絕大多數(shù)的回答是“沒有讀懂”。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呢,原因就在于教師在平常的教學和訓練中重技巧、輕文本。我們忽略了一個最基本的常識,即任何技巧都是建立在對文本的感知之上的。那么,如何在一個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讓學生比較準確地把握詩歌內(nèi)容呢?
要讀懂一首詩歌應(yīng)該從解決以下問題入手。一定要弄清楚:這首詩是誰寫的?寫的什么時間?寫的什么地點?寫了哪些意象?寫了哪些人和事?抒發(fā)了什么感情?
我們首先以北宋文學家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為例談?wù)勅绾慰焖僮x懂詩歌的問題。蘇軾在被貶到黃州游覽赤壁之后,寫下了這首詞,地點是“故壘西邊”即“三國周郎赤壁”。上片描寫了“大江”“浪”“亂石”“驚濤”,這一切組成了“如畫”景色。下片由景而人,想到在此建功立業(yè)、年輕有為的儒將周瑜和他“檣櫓灰飛煙滅”的不朽功業(yè),又由周瑜想到自己被貶謫“早生華發(fā)”的處境,從而抒發(fā)了詩人理想不能實現(xiàn)的無限感慨。這樣,我們對這首詞的初步認知就基本完成了。
下面我們試著以杜牧的《村行》為例,解讀一下如何讀的問題。
村 行
春半南陽西,柔桑過村塢。
娉娉垂柳風,點點回塘雨。
蓑唱牧牛兒,籬窺茜裙女。
半濕解征衫,主人饋雞黍。
我們首先來看看這首詩歌的作者。杜牧,中唐詩人,詩歌寫得很好,但仕途似乎坎坷,不隨人愿。其次,看看所寫的時間:“春半”即仲春。再次,看看所寫的地點:“南陽西”“村”,也就是說南陽城西的鄉(xiāng)村。第四,寫了哪些景象:過村塢的“柔?!保L中的“垂柳”,點點回塘中的“雨”。第五,寫了哪些人和事:披著蓑衣,哼著小曲的“牧牛兒”,籬笆內(nèi)穿著絳紅色裙子的女孩,還有解下被雨淋濕了衣衫的“我”以及拿出雞肉、黃米飯招待“我”的主人。這樣分析完,學生對這首詩歌就已經(jīng)有了一個初步的了解。最后,綜合以上的描寫,不難發(fā)現(xiàn)作者的心情是愉悅的,因為有著優(yōu)美的風景、愉快的小伙、美麗的女孩與熱情好客的村民,誰不喜歡,誰不向往?于是,學生對這首詩歌就有了以下的認知:
這是一幅美麗的農(nóng)村風景畫。仲春季節(jié),南陽之西,一派大好春光。美時,美地,美景,在“春半南陽西”中,隱約而至。遍村柔桑,欣欣向榮。在“柔桑過村塢”中,柔桑生長的姿態(tài)和鮮嫩的形狀,活現(xiàn)在眼前,這就把春天的鄉(xiāng)村點綴得更美了。加之垂柳扶風,娉娉裊裊,春雨點點,回落塘中,更有一種說不出的情趣。再看那農(nóng)家牧童,披著蓑衣,愉快地唱著歌;竹籬笆內(nèi),可窺見那穿著絳黃色裙子的農(nóng)家女的倩影。行路征人,解松半濕的衣衫,在村里歇腳,村主人熱情地用雞黍招待客人。這首詩,首聯(lián)、頷聯(lián)是寫村景,頸聯(lián)、尾聯(lián)是寫村情。其景實,其情真,與詩題是呼應(yīng)的。
如果再更進一步去揣摩,還會發(fā)現(xiàn)《村行》不是靜止的田園畫,而是運動著的風光圖。詩題就點出了“行”的特色:“行”,帶動全篇,連風景也是處于流動之中的。在詩人筆下,春,不是停滯的,也不是籠統(tǒng)地指正、二、三月,而是指農(nóng)歷二月中旬。這時,春天已過去一半,故曰“春半”。這個半字,雖本身不是動詞,但詩人卻賦予它以動作性,它顯示出大好的仲春季節(jié)的來臨。此外,在詩人筆下,柔桑處處,生機勃勃,但詩人在描繪它的長勢時,不用滿字,而用“過”字。這個“過”字,既寫了柔桑的生長過程之快,又寫了柔桑長勢之茂盛。詩人筆下之柳,不是呈一種動勢,而是呈多種動勢。它不僅下垂,而且隨風搖動,仿佛少女娉娉的腰肢一樣,左右擺動。詩人所寫的雨,不是大雨,而是點點細雨。“點點”,還呈現(xiàn)出落雨的動勢。雨落水塘,濺起圓圓的水花,“回”字,與前面的“垂”字對照,“點點”與前面的“娉娉”對照,更加強了風景的動態(tài)美。如果說前面兩聯(lián)是寫風景動態(tài)美的話,那么,后面兩聯(lián)就是寫風情動態(tài)美了。放牛娃唱著動聽的歌,給人以聽覺上的美感;從外邊可以窺見籬內(nèi)村女絢麗的衣裙,給人以視覺上的美感;征衫半濕,且解且歇,村人好客,饋以雞黍,給人以味覺及觸覺上的美感。詩人就是如此地善于捕捉剎那間的人物的動態(tài)去表現(xiàn)農(nóng)村的人情美。
至此,學生對這首詩歌的內(nèi)容就有了比較準確的理解,在這個基礎(chǔ)之上去解答鑒賞的問題還會有什么困難呢?
綜上所述,只要教師掌握正確的方法并在日常教學中進行訓練和指導,學生要在比較短的時間內(nèi)比較準確地把握一首詩歌的內(nèi)容,是完全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