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瑩
摘 要:情緒教育認為教育在重視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培養(yǎng)學生感受他人情緒、正確表達個人情緒的能力。中職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直接影響他們的學習與個性的發(fā)展,由于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中職學生尤其是后進生的情緒往往被忽略,關注后進生的情緒教育,對班主任的工作開展具有不凡的價值。
關鍵詞:情緒教育;中職學生;后進生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1422(2014)04-0039-02
情緒教育是指通過引導學生關注并體驗他人情緒,培養(yǎng)控制和表達自身情緒的能力,從而實現自我教育。情緒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性的一部分,也是生命的一部分。
一、中職學生開展情緒教育的重要性
高中時期是個體情緒發(fā)展的重要時期,伴隨學生的情緒體驗不斷加深,情緒指標不穩(wěn)定,控制力差的特點,中職學校的學生尤其是后進生,面對學習與就業(yè)的競爭往往產生很多的困擾,卻得不到有效的緩解,情緒往往過于壓抑而最終爆發(fā),從而傷害了自己,也傷害了他人,甚至過早地終結了求學生涯。在后進生工作中開展情緒教育極為重要。
(一)情緒教育的開展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由于社會、學校、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多數的家長、教師只關注中職學校的后進生的學習結果,往往忽略甚至在不經意中傷害了他們的情緒。情緒最奇妙之處在于它是可感染性的、可覺察的。當情緒處于平緩時,我們可以從對方的表情——無論是面部表情、聲調表情或身體姿態(tài)觀察、設想甚至預測他接下來的行為。班主任在工作中關注開展后進生的情緒教育,能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二)情緒教育的開展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
德國教育家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卑嘀魅卧诮逃羞m當使用“暗示”、“誘導”、共鳴等手段從心理激勵后進生,使他掌握基本的情緒調整方法,調控自我情緒。當學生能坦然面對現實,形成對人、事、物的正確態(tài)度,必然能樹立客觀的自我認知,在憤怒的時候懂得如何制怒和寬容,在悲傷的時候懂得如何轉移和發(fā)泄,在焦慮的時候懂得如何排遣和分散。利用“情感效應”能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實現柔性德育。
二、情緒教育在后進生轉化工作中的實踐
情緒教育以道德觀念為基礎,以引導后進生培養(yǎng)良好情緒,控制自己的感情,并且激勵自己,有著完善的行為能力,完成自我教育、樹立客觀的自我認知為目標的。
(一)案例中的隱藏的“情緒密碼”
瘦小的小黃在入學初便積極投身到校內各社團的學習中,主動申請加入校紀律部,眼中常閃爍著對這世界充滿探索渴望的光芒。一個月后,他卻開始顯示出一些不良的習慣,甚至在某個晚上聚眾打架,致使對方身體受傷。學校對他做出了“留校察看”的處理。隨后的時間里,他紀律散慢,課前遲到,課中因不滿教師勸阻他別睡覺而大罵教師,課后常不理會班級榮譽而我行我素;學習上倦怠嚴重。因此,他常成為班主任辦公室的“座上賓”,不斷聽著班主任的批評與教育。某周三中午,他與同學悄悄將班級回收的水瓶全倒到講臺上,借此發(fā)泄被罰情緒。當班主任出現時,小黃笑得一臉燦爛,眼光中還有一絲的挑釁。
不良的情緒是積累成的,情緒的教育就是在學生的心里種下了一些向善、向上的“種子”,慢慢地等待合適的陽光與雨露。
(二)實踐情緒教育,縮短溝通距離
美國學者約翰高特曼博士強調情緒教育,同時提供了情緒輔導的五步法:覺察情緒、認可情緒、同理心傾聽并肯定孩子的感受、恰當的情緒描述、設規(guī)范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1)覺察情緒,“冷”中有序。班主任的情緒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情緒狀態(tài)。面對小黃的挑釁,班主任需要首先覺察了自我的情緒并及時調整,給學生做了很好的示范。班主任請勞動委員帶動值日生清理講臺上的水瓶,同時笑著說:“我今天發(fā)現原來我們班還有力氣那么大的同學,不僅能把裝滿的大桶搬過來,而且還有力氣將之倒在高高的講臺上,實在難得??!”全班同學哄然大笑。下午的課正常開展。當人可以覺察情緒時,對于情緒輔導也就有了充分的準備。
(2)認可情緒,坦然“受”之。案例中,我們不難發(fā)現小黃是追求上進的,但自我管理能力極弱;自尊心很強,愛面子,卻極重情義;對情感的敏感性很強。他與父親關系較好,但又缺乏有效的溝通;他的父親關心孩子,常悄悄來學校觀察孩子的行為是否有進步。他從初中開始三番五次被教師請到辦公室批評,甚至受到語言上的羞辱;他在初中時抽煙、不學習;上課時睡覺從不聽課。每當他受批評時,覺得很沒面子,需要發(fā)泄情緒。更重要的是,當家長在關注的行為轉變時卻忽略了他內心的情緒需求:渴望被理解與引導,需要自我的認可與客觀的認知。隨著年齡的增長,到了高中內在的道德認知與生活體驗提醒他不能直接對教師發(fā)泄,所以只能選擇這種方式爭取自尊心的平穩(wěn)。當我們可以能理解對方的情緒,那么也就可以坦然的接受它的發(fā)生。如果后進生懂得更好的方式來排泄自我的不良情緒,那么他一定會快速成長起來。
(3)同理心傾聽,恰當的描述。面對情緒激烈爆發(fā)的后進生,不僅要認真傾聽他們的心聲,更要用眼去觀察他們的肢體語言,并通過自身的肢體語言來反饋對其感受的理解。
課后班主任把小黃叫到辦公室,請他幫忙給小盆栽淋水。接著以朋友的角度與他交流生活、學習,從他父親對他的關注到學校的制度,結合小黃上學來的好的方面引導小黃正確反思自己的行為。請小黃照顧盆栽、坐在一起交流,這些細節(jié)都在傳達一個信息:我們是師生,也是朋友,班主任我愿意成為你的同行者!小黃也由最初的“事不關已”式的散慢的狀態(tài)漸漸變得沉默起來。最后,他小聲地咕嘟一句:“老師,我下次不這樣做了?!甭曇綦m小,但不難聽出他內心的真誠。同理心傾聽,恰當的描述,有助安撫學生情緒,引導他明白怎么做才是最合適的。
(4)引導規(guī)范,解決問題。學生的可塑性很強,作為后進生,幾乎都是希望向善的,只是行為習慣有時還會重復一樣。當他們在長期的反復被質疑與忽略中采用了錯誤的方式表達情緒時,班主任應在適當的情境中,對學生給予引導,讓他們學習理解和表達情緒的正確方式。例如有意無意地找出后進生的進步之處,公開地肯定,喚醒與激勵他內在那股求上進的力量。及時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的表現,爭取家長對其的認可。規(guī)范的引導,使小黃在接下來的一個月中沒有違反過一次紀律。其實,情緒的教育是愛的教育。對學生真正的關愛是關注,將心放在他身上,讓他感受到我們給予的愛,并用這份愛引領他茁壯成長。
三、思考與啟發(fā)
對后進生的情緒教育是滲透在學生管理工作中,面對這種學生,我們不僅要積極與家長聯(lián)系,爭取家庭的配合,還要尋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適時適度的贊美,用贊美的力量引導他們改正不良的行為習慣。這類的學生自尊心很強,情緒波動大,對“說教”的方式比較反感。所以我們在教育時盡可能以“朋友”的角色代入,多關心他們,多引導。
同時可設計多開展增強團隊意識的活動、關愛等為主題的班會與講座,讓學生在接觸、交流,相互給予一種無條件的積極關注,營造寬松緩和的情緒氛圍,良好的人際關系,使學生能在交往的過程中完成相互的情緒教育,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認識情緒的心理意義。
“人之初,性本善?!弊鳛橐幻嘀魅?,關注后進生的情緒,耐心引導學生情緒教育,完成自我的教育,功不可沒。
參考文獻:
[1]張春艷.情緒教育淺談[J].新課程(教育教學版),2007(11).
[2]張耀庭.論素質教育視野下的情緒教育[J].當代教育論壇,2005(8).
[3]沈曉明.淺談如何用情感教育轉化后進生[J].新課程:教師,2011(10).
[4]田學英.情緒調節(jié)自我效能感:結構、作用機制及影響因素[D].上海師范大學,2012.
責任編輯 朱守鋰